贾生教案

时间:2021-10-26 16:43:05 节日作文

【篇一】贾生教案

过秦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     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   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五)、文章主旨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秦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构思路板书: (七)、论证方法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八)、语言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篇二】贾生教案

李商隐诗三首 一、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骆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二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二、课文简析(一)无题二首(其一)1.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主旨)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而只写一种温馨旖旎而有暗示性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效果。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2.鉴赏要点: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3.问题探究:对于此诗主题理解各有不同,有说是政治失意,有说是写爱情,有说是偷情,但一般俱将此诗作为言情诗阅读。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云:“此二首显为赋体,而非比兴寓言之作……所述殆为作者亲身经历之事情。而非托事寓怀,借美人以喻君子之寓言……”    (二)贾  生1.写作背景简介: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这里,诗人不是作陈词滥调,而是选择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入诗,别有新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半夜,文帝前席。即罢,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李商隐在《异俗》中说“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洪炉,道家认为天地这个大炉子产生万物{贾谊不信,而有自己关于鬼神的观点)。一般文人皆以此为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话,但本诗却不同于此。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主旨)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3.鉴赏要点: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三)柳  1.基本解读: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2.鉴赏要点: 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篇三】贾生教案

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     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黄云教学目的:1.了解武林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2.识辨武林秘器: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3.总结武林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学武指津: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很具有“汉赋”的特点,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 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 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教学过程:第一部:一个武林高手的成长史一、开堂说书: “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说史析文:1.“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图)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群雄分布图: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高手特点: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2.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敌”。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城堡: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修练内功:商鞅变法(政策要好)、务耕织(饭要吃饱、衣要穿暖,才能有强壮的士兵)、修守战之具(兵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修练外功:连横(杀人不见血)(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纵横家)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连衡的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合纵部队:“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春秋四君子:“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外交:“有……通其意”统帅:“有……制其兵”(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合纵的结果:“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秦国:痛打落水狗!(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马到成功!(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第二部:一个武林高手的称霸史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姓名:赢政职务:始皇帝强劲登基: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强势出击:    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强权整顿: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始皇美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第三部:一代武林盟主的灭亡史PK台: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对手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对手粉丝: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粉丝)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PK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且观贾眼看史。1、读全文后回答,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秦创业 —— 雄心勃勃        兴    秦日盛 ——  所向披靡    攻      秦教训——全凭武力,不施仁政过秦论            秦统一 —— 势如破竹亡    秦灭亡 —— 一败涂地       守            叙事(1—4节)                          议论(第5节)                               事实胜于雄辩 4.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弱:陈涉的实力 < 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 < 秦国的实力 < 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5.全1.写作特色:《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识辨武林秘器      (文言词法和句法归类总结)一、词法1.一词多义:追亡逐北          败逃的人        因利乘便       趁着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向北      因    因遗策         沿袭将军战河北        北方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延及孝文王      延续致   致万乘之势        达到      延    秦人开关延敌    引进而致千里          到达会盟而谋弱秦      削弱            因遗策           策略弱   弱国入朝          弱小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弱2. 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铸以为金人十二铜金子不爱珍器重宝吝惜     喜欢然后践华为城这样以后     关联词开关延敌打开关口开关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4. 通假字  约从(纵)离衡(横)     羸粮而景从(影)     甿隶(氓)    钩棘(戟)      百有余年(又) 二、句法:1.定语后置: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状语后置: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附录一: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附录二:过秦论练习测试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一、字词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篱(fán)B墨翟(dí) 谪戍(zhé) 契(xié)C銡(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D牖(yǒu) 棘矜(qín) 锋镝(dí)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3.解释下列多义词4.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蒙故业,因遗策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二、语言运用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11)舟行适临汝 (12)箕运于渤海之尾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12)表工具,译为“用……”,(11)也表工具,译为“乘船”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④赢粮而景从  (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C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D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B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D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D刘备天下枭雄三、文学、文化常识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庖丁(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沛公(    )D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A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B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C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D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3.对下列文章过秦论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C(“逡”读qūn)      2.B3.①统率、指挥;制服;控制,统治;规模②沟通;通达;普遍;通晓、理解;畅通、顺利;贯通③败逃的;在北面;溃败④剩余的;遗留的;多,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我;其余的  4.B E1.A2.①C②A③A④B⑤C⑥D3.①A②B4.A1.A官职B谥号C籍贯D字  2.D  3.B

【篇四】贾生教案

李商隐《锦瑟》优秀教案

《锦瑟》教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材分析】: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诗人最大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他一生写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他善于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却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使人难以把握。他的诗中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即使知道典故的出处,也很难搞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锦瑟》就是诗人无题诗的代表,诗意朦胧,晦涩难懂。历来对这首诗的鉴赏颇多,但总不能完全解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特点。

2、学习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篇五】贾生教案

优秀公开课教案:《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案:《过秦论》教案

优秀教案:《过秦论》教案教书人生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二、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简介

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

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导引提问:

1、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

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生教案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写作意图

提问: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

施仁政,行仁政。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贾生教案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篇六】贾生教案

文言文讲评教案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文言文阅读讲评》教案

澄海盐鸿中学 杜育频

授课班级:高三(3)班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8日第5节

试题展示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长安士人贾子龙,偶过邻巷,见一客风度洒如,问之则真生。凡三谒,皆不遇。乃阴使人窥其在舍而后过之,真走避不出;贾搜之始出。促膝倾谈,大相知悦。贾遣僮行沽。酒欲尽,真出饮器,注杯酒其中,以小盏挹取入壶,并无少减。贾异之,坚求其术。真曰:“我不愿相见者,君无他短,但贪心未净耳。此乃仙家隐术,何能相授?”贾曰:“冤哉!我何贪?间萌奢想者,徒以贫耳!”一笑而散。每值乏窘,真辄出黑石一块,吹咒其上,以磨瓦砾,立刻化为白金,便以赠贾;仅足所用,未尝赢余。贾每求益,真曰:“我言君贪,如何?如何?”贾思明告必不可得,将乘其醉睡,窃石而要之。一日饮既卧,贾潜起,搜诸衣底。真觉之,遂移居而去。

后年余,贾游河干,见一石莹洁,绝类真生物,拾之。过数日真忽至,若有所失。贾慰问之,真曰:“君前所见,乃仙人点金石也。醉后失去,隐卜当在君所。如有还带之恩,不敢忘报。”贾笑曰:“诚如所卜。但知管仲之贫者,莫如鲍叔,君且奈何?”真请以百金为赠。贾曰:“百金非少,但授我口诀,一亲试之,无憾矣。”真恐其寡信。贾曰:“君岂不知贾某宁失信于朋友者乎!”真授其诀。贾顾砌上有巨石,将试之,真掣其肘。贾乃俯掬半砖,置砧上曰:“若此者,非多耶?”真乃听之。贾不磨砖而磨砧;真变色欲与争,而砧已化为浑金。反石于真。真叹曰:“业如此,复何言!然妄以福禄加人,必遭天谴。如逭我罪,施材百具,絮衣百领,肯之乎?”贾曰:“君尚视我为守钱虏耶?”真喜而去。

贾得金,且施且贾,不三年施数已满。真忽至,握手曰:“君信义人也!别后被福神奏帝,削去仙籍;蒙君博施,今幸以功德消罪。愿勉之,勿替也。”贾为设酒,遂与欢饮如初。

(节选自《聊斋志异•真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阴使人窥其在舍而后过之 探访

B.贾每求益 好处

C.贾顾砌上有巨石 台阶

D.愿勉之,勿替也 废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窃石而要之 ②贾不磨砖而磨砧

B.①君且奈何 ②贾得金,且施且贾

C.①以小盏挹取入壶 ②真请以百金为赠

D.①此乃仙家隐术 ②贾乃俯掬半砖

7.下列各组句子不是分别省略“于”“之”的一项是 (3分)

A.①注杯酒其中。 ②便以赠生。

B.①吹咒其上。 ②真变色欲与争。

C.①贾游河干。 ②贾为设酒。

D.①置砧上曰。 ②真喜而去。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结识真生,一起饮酒时,真生拿出一个玉杯,里面的酒老是喝不完。贾生请求他

传授法术,真生说他太贪心了。

B.贾生经济困窘,真生就用点金石将瓦砾变成金子送给他,但不多给。贾生想偷点金石,

真生很生气,就移居到别处了。

C.贾生捡到真生的点金石,将真生比作管仲,自比为鲍叔,请求真生让自己尝试点金术,

趁机把一块捣衣石变成了真金。

D.贾生遵守约定,不到三年就施舍一百付棺材、一百套棉衣。真生来向他致谢,希望他

继续做好事,两人又成为好友。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冤哉!我何贪?间萌奢想者,徒以贫耳! (4分)

(2)一日饮既卧,贾潜起,搜诸衣底。(3分)

(3)业如此,复何言!然妄以福禄加人,必遭天谴。(3分)贾生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言文阅读测试情况分析。

2013年第一次模拟考试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一览表:

考纲回顾:《2013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5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7或9题)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9题)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7题)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8题)

二.文言文《聊斋志异·真生》讲评

师: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裁 :

04年《孔子家语·颜回》;05年《后汉书·朱晖传》;06年 宋濂《杜环小传》;07年《聊斋志异·郭生》;08广东高考《晋书·周访传》;09年《宋史·李迪传》;10年《后鉴录》;11年《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12年《清史稿陶澍传》

结论:人物传记是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材。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 (知人 明事 辨理)

1.知人(掌握文中所写的人) 主要写几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明事 一件事(起因 经过 结果);几件事情(先后顺序 事件之间的关系)

3.辨理 分析作者借所述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或说明了什么道理?

( 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借他人之口表达看法;叙事之中透露出看法)

●做题技巧:以题解文

(审准题干,巧用选项)

(二):做题技巧:以题解文

从试卷第8题入手,充分利用命题“提示”,初步感知文本,与原文对照分析,按题干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接着看第5、6题,涉及了哪些实词、虚词,在阅读原文过程中加以留意,在“语境中”分析其意义、用法。

(三)讲评过程:(题目另附)

串讲:

8、A.贾生结识真生,一起饮酒时,真生拿出一个玉杯,里面的酒老是喝不完。贾生请求他传授法术,真生说他太贪心了。(正确)

对照原文: 长安士人贾子龙,偶过邻巷,见一客风度洒如,问之则真生。凡三谒,皆不遇。乃阴使人窥其在舍而后过之,真走避不出;贾搜之始出。促膝倾谈,大相知悦。贾遣僮行沽。酒欲尽,真出饮器,注杯酒其中,以小盏挹取入壶,并无少减。贾异之,坚求其术。真曰:“我不愿相见者,君无他短,但贪心未净耳。此乃仙家隐术,何能相授?”贾曰:“冤哉!我何贪?间萌奢想者,徒以贫耳!”一笑而散。

串讲关键词句:

(1)过:探访。拓展: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经过

有过之而无不及:超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过失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犯过错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责备

过故人庄:拜访、探望

(2)以:用,介词(3)乃:是,表判断,副词。

(4)冤枉啊!我哪里(怎么)贪心?偶尔萌发奢侈(奢求、非分)的想法,只是(仅仅是)因为贫穷罢了!

反思:“间”字未能联系课内“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解读。

8、B.贾生经济困窘,真生就用点金石将瓦砾变成金子送给他,但不多给。贾生想偷点金石,真生很生气,就移居到别处了。(正确)

对照原文:每值乏窘,真辄出黑石一块,吹咒其上,以磨瓦砾,立刻化为白金,便以赠贾;仅足所用,未尝赢余。贾每求益,真曰:“我言君贪,如何?如何?”贾思明告必不可得,将乘其醉睡,窃石而要之。一日饮既卧,贾潜起,搜诸衣底。真觉之,遂移居而去。

串讲关键词句:

(1)益:增加。 ①有所广益《出师表》:增加

②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更加

香远益清《爱莲说》:更加

③满招损,谦得益 :好处

(2)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乃:是,表判断,副词。

(4)译文:有一天,两人饮酒后已经躺下了,贾子龙偷偷爬起来,在真生衣中搜寻那块黑石头。

兼词积累:

“诸”,(句中)之于,(句末)之乎;“焉”,(句末)于之;“盍”何不。

8、C.贾生捡到真生的点金石,将真生比作管仲,自比为鲍叔,请求真生让自己尝试点金术,趁机把一块捣衣石变成了真金。(错误:应是“贾生自比为管仲,将真生比作鲍叔” )

对照原文:后年余,贾游河干,见一石莹洁,绝类真生物,拾之。过数日真忽至,若有所失。贾慰问之,真曰:“君前所见,乃仙人点金石也。醉后失去,隐卜当在君所。如有还带之恩,不敢忘报。”贾笑曰:“诚如所卜。但知管仲乏贫者,莫如鲍叔,君且奈何?”真请以百金为赠。贾曰:“百金非少,但授我口诀,一亲试之,无憾矣。”真恐其寡信。贾曰:“君岂不知贾某宁失信于朋友者乎!”真授其诀。贾顾砌上有巨石,将试之,真掣其肘。贾乃俯掬半砖,置砧上曰:“若此者,非多耶?”真乃听之。贾不磨砖而磨砧;

(1)砌:台阶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台阶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蹬。:一层层堆积

(2)且:将,副词。

(3)以:用,介词。

(4)乃:于是,副词。

(5)而:却,连词,表转折。

4、D.贾生遵守约定,不到三年就施舍一百付棺材、一百套棉衣。真生来向他致谢,希望他

继续做好事,两人又成为好友。(正确)

对照原文:真叹曰:“业如此,复何言!然妄以福禄加人,必遭天谴。如逭我罪,施材百具,絮衣百领,肯之乎?”贾曰:“君尚视我为守钱虏耶?”真喜而去。

“君信义人也!别君被福神奏帝,削去仙籍;蒙君博施,令幸以功德消罪。愿勉之,勿替也。”贾为设酒,连与欢饮如初。

(1)且:又、边~边~。

(2)替:废弃。 謇朝谇而夕替《离骚》:废弃、 贬黜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代替

(3)译文:(事情)已经这样,还说什么呢?不过我胡乱用钱财给人,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题目校对小结:

1、第8题: 答案:C (应是“贾生自比为管仲,将真生比作鲍叔”)

答题技巧:以题解文

梳理事件→留意细节→比对原文→辨明正误

2、第5题:答案:B (益:增加)

答题技巧:①代入语境检验法②课内迁移法避“生”就“熟”。

3、第6题:答案:C (以:介词,用;

A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却;

B且:副词,将/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

D乃:副词,就是/于是,就)

答题技巧:先“意义”后“用法”,联系比较。

4、第7题:答案:D (“真喜而去”不是省略句)

5、翻译技巧:

①字字落实、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从考点看采分点:虚词、实词、句式。

③从赋分看采分点:4分3点,3分2点。贾生教案

三、总结:文言文阅读应试对策

浏览全文做标记;以题解文寻对应;具体操作用技巧;审视答案查疏漏。

【篇七】贾生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

【篇八】贾生教案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 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走近作者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

[2]才调:指才气、才能。

[3]“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需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亦有《鹏鸟赋》(亦作鵩鸟赋 )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课文【题解】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指责、批评秦的过失)。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

写作背景介绍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1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2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秦王嬴政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在农民起义的火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的万世帝业梦也同兵马俑一样成了他的陪葬品。

四、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课文朗诵,注意生字、重点字词、以及断句。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五、品析课文

第一段:读然后翻译、 1、、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1)、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3、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①秦的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人和——君臣固守

④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二段:读然后翻译 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1、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明确: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4、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

地盘扩大——南、西、东、北

人才云集 叩关攻秦 合纵之盟(约纵离横) 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 争割地而赂秦 对比、

反衬 开关延敌

无亡矢遗镞之费 秦 天下诸侯已困矣 对比 请服、请朝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回顾}

第三段:读然后翻译 (三)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明确: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2、划分全段层次: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明确: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明确: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4、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的极盛:

前期: (攻天下)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 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 (守天下) 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 设想: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的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第三段重点文言知识回顾}

第四段: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1、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确:“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4、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明确:“仁义不施”。 5、“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6、“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7、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8、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的灭亡: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第五段:诵读第5段。

①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②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秦: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成败异变 陈涉: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秦国: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功业相反 秦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第五段重点文言知识回顾}

六、走进文本自主探究 ( 一)、阅读完全文后,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过秦论》结构;全文写作思路:

(二、)本文作为政治论文,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观点是

什么?作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观点的?

明确:秦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证明观点的方法:摆事实(事例论证);作比较(对比论证) 七、艺术特色

(1)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 (2)反复比照 导出题旨 (3)对偶排比 气氛热烈 析:多次用对比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4.陈涉与始皇的对比;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探讨本文怎样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纵向对比: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秦统一全国前由弱到强,原因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是“施行仁义”; 统一后油强变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

②横向对比:a秦国和六国。反衬秦国的强大,指出秦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b秦朝和陈涉。双方地位、才能、军队、武器悬殊而弱小的陈涉能一呼百应,因秦不施仁义c陈涉和九国之师。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排比句和骈偶句的作用: 排比句:

1、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分析: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人才之多,力量之强。衬托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分析:四个相同的承接结构的句式排比,渲染出秦国强盛之极,暴虐之极,暗示秦离灭亡 之日不远。

3、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分析:三个相同的并列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 骈偶句:

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分析:气势充沛地表现出强大的秦国无可阻挡之势。 八、总结全文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本文知识点积累)

七、板书设计

叙史实: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秦之扩张----所向披靡----强 秦之统一----势如破竹----盛

秦之覆灭----施暴政----怨声载道----亡 起义军----一败涂地 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篇九】贾生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

第1页(本章共12页)

第2页(本章共12页)

第3页(本章共12页)

第4页(本章共12页)

第5页(本章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