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母亲

时间:2021-10-26 16:31:28 节日作文

第一篇:《想念母亲》

想念母亲——与脑胶质瘤的5年抗争

妈妈离开我们有半年了,经常在梦里看见妈妈,也每天都在想念妈妈。

但我们是如此健忘,慢慢地,很多细节就会忘记。写下这些文字,当作一个记录。

这5年中我想我肯定有些事情做的不对,留下不少遗憾,但我想说,我们需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在当时,我们已经努力去做了。

死亡并不可怕,并且有时候死亡是痛苦的解脱。

1、2002年底,妈妈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晕倒,去湖南娄底中心医院检查是颈椎间盘突出。是年51岁。

2、2003年上半年开始发作癫痫,去长沙湘雅医院检查,核磁共振显示脑部右额叶、颞叶占位性病变,病灶没有明显边界,因为核磁的大夫是父亲的一个学生的亲戚,所以核磁诊断书虽然没有下结论是脑胶质瘤,但大夫私下告诉我们据他的经验,几乎可以肯定是脑胶质瘤。这毫无疑问对于全家人是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对于父亲。

我们一开始是进的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病房,主治的大夫没有下结论,只是说脑部有阴影,并且病灶不集中,期间多次询问是否年少时生吃过水产什么的,他们怀疑是寄生虫。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他们尝试了腰穿。几天后得到化验结果,但是还是无法确诊。在神外住院期间,没有确诊,但是却在每天用药,每天几百元的据说是消炎的药水吊瓶。

后来转到神内病房,神内由于是高干病房,所以医生态度和服务都好一些。 令人非常不能理解的是,神内居然又做了一次腰穿,我当时质问他们为什么刚刚在神外做过,为什么又要做,他们的回答是神外的做的不好,数据不准确。对于这个回答,我非常无语。。。。而且,都是一个医院,很多的检查手段几乎都重来了一遍,核磁、血常规、肝功能、腰穿。。。。而他们的理由要么是原先结果不准确,要么就是他们无法得到原来的病历数据。这是在同一所医院啊,湖南最好的医院,并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北协和,南湘雅”。。。。。 当时,是2003年5月非典肆虐的时候。医院住院环境气氛非常紧张,我是在北京工作,回去陪床期间每天被当成犯罪嫌疑人一样被问来问去。父亲在

得知母亲的病情之后一直情绪非常紧张和激动,他自己本身也有高血压,而且在我记忆中高大得像大山一样的父亲每次母亲不在跟前的时候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常常泪流不止。反倒是母亲,因为只有偶尔发生(一两个月一次)癫痫症状,其他都还蛮正常,每天下午,我们一起在医院附近散散步,一直都还好。我们一直没有对母亲太隐瞒病情,只是没有把医院怀疑的脑胶质瘤这个情况告诉她,这个医学的名词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当然病情的严重性我们有些隐瞒,但她后来一直知道自己脑袋里有肿瘤。

后来院方说要做活体检查,就是切片检查。而手术,他们一直没怎么提,大概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明显的病灶边界,外科手术没什么意义。在家人的商议之后,我们觉得在这里再做这些没有大的意义,我们决定出院,一是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们对院方不是很信任,我打算等非典情况好一些,接母亲去北京的天坛医院检查,二是母亲当时病症并不严重,我们觉得还有时间做别的选择。

就这样我们在湘雅医院住院一个月,2003年4月-5月,没有确诊,也没有给出治疗方案。好像是4次核磁共振,其他每天的不知道是针对什么的药水、各种检查化验,花费30000元左右。

3、2003年5月回北京之后,我带着片子去了天坛医院,为了得到更多的意见,我分别挂了好几个专家号,神内的300元的专家会诊,我没得到什么有意义的信息,神外的张建国医生建议手术,他说应该就是脑胶质瘤,但明确告诉我因为病灶的不集中和无明显边界,只能切除极小一部分,手术效果不会好。和父亲及家人沟通后,他们说如果手术效果不好、那就没有必要做,因为还要承担手术的风险。颅脑手术是很危险的。

后来6月份的时候张大夫还打来电话,问我们什么时候安排病人去住院手术。据我所知,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床位是十分紧张的,之所以张大夫还打电话来问,我估计一方面是大夫比较负责,另一方面是当时非典的影响,医院生意真的是十分清淡。

4、天坛医院和华山医院是国内脑神经的权威,既然他们这样说了,那就说明手术真的不合适。后来我又让一个在念博士的同学帮忙查阅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得到的结果也是,脑胶质瘤目前国际上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无非是

传统的治疗肿瘤手段,手术、放疗、化疗,但由于颅脑的生理特殊性,这些手段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手术切除虽然现在发展到显微镜的程度,但是实际上胶质瘤细胞和正常脑组织常常是混合在一起、像棉絮一样,不像身体其他部位那样相对来说可操作性更好,放疗也对脑组织影响非常大,化疗药物很难在颅脑内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

西医的手段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我把目光转向了中医。

我和家人一直都挺接受中医,以往父亲有些病也是中医医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中成药在对脑肿瘤方面并没有专门有效的药物,在传统中医中,认为人体的功能主要是五脏六腑、经络完成的,也有可能是古代医学条件的限制,所以,脑并不是一个被关注的器官。针对常规肿瘤,到是有些效果还不错的药物,经过了解之后,我选择了东北的王振国系列抗肿瘤药物作为主要的药物,虽然不是完全针对脑肿瘤的,但是也有一定的疗效。

其实选择这个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很多药物号称什么肿瘤靶向治疗,什么治愈百分之多少多少,我在咨询这个药物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这样说,只是说中药在不同的人身上,由于各人体质差异,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对路的话,就能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建议尝试一个疗程。

二是我姐姐的婆婆的单位有个同事几年前患上脑肿瘤,当时在上海的医院确诊之后医生说没有办法治疗,并且当时病症已经非常严重。回来之后打听到一个偏方,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煮水喝,他每天大碗的喝,发现慢慢开始好转,一年之后去复查核磁共振,发现病灶真的有变小。后来我在网上查到,这两味草药确实有抗肿瘤的效果,而王振国系列药物中正有一种注射液就是用白花蛇舌草为原料生产的,注射液当然比汤药药物含量更高。

就这样,我隔几个月就从北京买药邮寄回湖南,每个月花费大概是2000多元,一个针剂,一个片剂。

一直到05年中,一直在持续服用这系列药物,期间多次去复查核磁共振,发现病灶没有扩大,算是稳定。

癫痫大概一两个月发作一次,持续抽搐10-30秒钟,醒转后头晕一两天。偶尔晕倒。视力、听力、记忆力、注意力有所下降。其他情况还比较正常。

哦,忘记说了,自从03年在湘雅之后,一直在服用卡马西平,每天2-4粒的量,抗癫痫药物不能随便停,如果病情有缓解,可以慢慢减量。但绝对不能突然停药,也不要随便换药。

5、但是05年12月份,我在重庆出差,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妈妈发病晕倒,醒转之后,思维逻辑有些混乱,说话前后矛盾,而且好像是经常眼前看到本来没有的东西,比如把洗衣机说成是火炉。

去复查核磁,发现病灶扩大。。。。。

后来我才知道,05年中的时候,因为妈妈的病情看上去有好转,比以前话也多起来,而且癫痫发作次数也少了;并且,那个针剂每天都打四针,非常痛苦,口服的药物吃了之后胃口也有点不好。下半年就减少了服药,甚至有连续几个月没有用药。。。

我一直在想,这一定是我的疏忽,可能病情有了好转,大家就有点放松了。 而且我妈妈一直是十分要强的人,在对待自己的病上,好像也比较看的开,从发现得病一直到妈妈去世,她从来没有喊过疼,从来没有哼过一声,有时用手摸自己的额头,问她也只是说头有些晕,我想在去世前这一两年,这病其实一定是很痛苦的。

6、接到电话之后,我马上回家,把父母接到了北京,隔日我们就去了天坛医院,当天看病的医生我已经忘记了名字,反正不是我挂号的大夫,因为排到我们的时候,那个大夫临时有事走了,就由这个当时也在坐诊的主任医生看的病。他说,从前后持续的片子看,病灶确实放大了,而且如果要治疗的话,只有手术,并且手术效果会比以前手术更差,手术成功的话也就是几个月,顶多一年的存活期。。。连续几天,我带着片子去了301、宣武,这两家医院在神经方面也是很权威的,又去了广安门医院、西苑中医院,都是很好的中医院。非常遗憾,我们没有听到什么让人有希望的回答。。。

在北京的半个月时间,妈妈开始大小便失禁,这件事对于这么要强的妈妈来说,我想肯定有些打击。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对某些听起来很恐怖的病学名词并不会有太大感觉,而对自身一些简单功能的丧失可能心理上更不能接受。 有时候吃饭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你姐姐还没回来,要给她留点菜,其实,当时我们在北京,在我姐姐在湖南。这种时候,我们其实心里更加难受。真的,{想念母亲}.

我们不怕听起来以后会有多可怕,我们只希望眼前能看到健健康康的、正常的一个人。

其实就是当时这样的身体状况,妈妈就一直不再有过了。

带着一些药,我们回了老家,这一年春节,一家人都聚到了一起,大家好像心里都有个问号,明年的春节不知道妈妈还在不在。。。。。

从这开始,爸爸就几乎没睡过好觉,爸爸本来就心重,现在更加是日夜担心,伺候病人的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7、就这样,从06年春节后开始,妈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昏睡、不能走路的情况,有时候吞咽都很成问题,喂药都很困难,几个月的卧床,腿部还生了褥疮。到6月的时候情况最差了。

这期间我一直在北京继续寻找药物,但都没什么结果。后来我在网上看了CCTV健康之路知道了304医院,我带着片子去了,那里的教授非常好,耐心地给我解释了情况,他们的介入式化疗确实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我妈妈的情况,星形胶质瘤2-3级,病灶太分散,他说手术情况很难说,其实说法和天坛的也大体差不多。手术的意义不是太大,因为存活期也不会有多长,手术风险很大,让我们家人决定是否手术,但如果要手术的话,就要马上,不能再拖。那几个月我连续去了两次,每次把新的片子带去去,大夫说确实在加速发展,手术的意义越来越小。大夫安慰我说:孩子,你们已经尽力了,但是科学还只发展到这地步。

8、有人说,病急乱投医,真的是这样,像我们从来不信神鬼的,妈妈病情加重以后,爸爸拿生辰八字去找人看,大仙说,55岁是我妈妈的坎,大灾,如果能扛过去,就会好起来,并且要好10年。

而06年的公历7月,农历5月,就是妈妈的55岁生日。

农历5月18日,是妈妈的生日,而在妈妈28岁生日的当天,妈妈生下了我,这一直是我的骄傲,我和妈妈是一天的生日。

这一年的农历5月18日,妈妈在昏睡中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父亲在这段时间,和舅舅一起,匆忙准备了后事需要的东西。。。

9、我记得是这一年的公历7月,那天和朋友去收房子,年前买的期房这天拿钥匙,中午在小区附近的面馆吃饭,接到爸爸打来电话,说妈妈今天非常

第二篇:《想念母亲》

今天,在看书时,偶然想到了寒假中的一件事。那是腊月二十五晚上打了通宵麻将后,二十六送廷文、廷辉二人去他们外婆家,后就到二哥家,二十七中午二哥二姐团年后,我便回家,问了一下阿林是否要到我们家,他说想去,可二哥二姐不让他去,我说了很多,他们才勉强让阿林随我一起走,并带上书本和作业。到了潆溪候车处,因年关将近,人特多,客车是难以上去的,后来等得不耐烦,便到旁边走走,问阿林想喝什么不,他说想喝桔子水,于是我们一人一瓶。他慢慢地品尝,我两下喝了,因那味道确实不怎么样,并且太冷。后来有一辆卡车要载人至大平山,于是我们爬了上去,交了六毛钱。至松树林处即停了下来,阿林又让我给他买了瓶汽水。后好不容易走至陈家湾那里一个店前(陈德春开的?),我问阿林想吃什么不,他说想,于是我给他买了几块烙饼。因哥要回来,我又买了一斤葫豆,结果算帐错了,少找了一元钱,走远了才记起,也懒得回去要。之所以记之,是因为想起最近二姐给我寄了100元钱,这是他们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二哥不会手艺,二姐收入也不高,农村又特别是我们老家当地,确实是“挣钱犹如针挑土。”对于哥姐的独生子阿林,他们也不娇生惯养,很少让他吃零食,所以对于汽水、烧饼之类的东西还较稀罕。然我却没把钱当钱花,这二天打“电游”就花了二十多元,想来好惭愧、好心痛!一想到我的父母、哥姐的有些情况,我真的后悔乱花钱了。(有少量删改)

1994年6月12日晚10时半(常州){想念母亲}.

大约两周前,即想写一下对父母的感情,只因近期疏懒,而拖至今日才写。出于偶然,想起一个当时不高兴至少是无动于衷而如今想来却既感动又惭愧的情景:具体日期及处于何季节都不记得了,只知道是当时气温较前段时间要冷些,我可能是没加衣服,于是母亲从衣柜里找出一件我的衣服,给我披上,而我却说不冷,把衣服取下。父亲在一旁听了,说:“不冷不冷,等到你晓得冷时,就迟了。”并说:“赶忙穿起,莫搞凉了!”我不记得是仍没穿还是勉强接受了母亲再度披上的衣服,总之,当时肯定是心中不愉快的。现在思之,其时何其愚也!我的父母一直是很关心我的,怕我受凉也不是没有道理,我自己不就在86年时因受凉而感染肝炎吗?而我没想过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不但很少关心年迈的父母,也不大懂得自己关心自己,确实愚蠢!有的行为,比如打牌、玩麻将至深夜,简直是自我摧残!我除了真正关心过琼英之外,对其他任何人都较少体贴,这也算是良心发现吧。如果将来我关心我的子女,而他(她)不接受我会怎么想呢?如果我真的不到四川工作,那父母到我工作单位来的机会无疑是很少的,又有谁会象他们那样关心我呢?蠢!笨!傻!如今在外面,都只有自己关心和照顾自己,想起在家的温馨,我好留恋,想起自己顶撞父母,我又好心痛!唉!我现在也无能为力报答父母之恩以及其他亲人的关怀,只好牢记心底。在这里自己注意安全,爱护身体,凡事三思而行,尽可能多学知识、少花钱。正如写在外科书上的一样:尽心尽力,永不后悔!

1994年7月31日(常州)

母亲节杂感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外国的母亲节。据说在美国是不怎么讲“孝道”的,他们尚且有此节日,在我们有几千年“孝史”的中国,许多“洋节日”都引进了,我觉得这母亲节倒是早该有的了。我的母亲是一位很平凡的农村妇女,她辛勤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已差不多六十三岁了。母亲抚育我们姐弟四人,从衣食住行到思想品质修养及其他各方面,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她打过我们,骂过我们,可从没象有的母亲那样骂儿女“该死”、“短命的”等,因为她希望我们不仅生活得幸福,而且还要长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我上中学以前,通常都是和母亲一起睡的,后来上了中学,母亲常说我刚去学校她很不适应,老觉得家中不闹热了,晚上醒来,床的那头空空的,于是又惦念起在学校里的弱小的我。在我上中学时,好多次我去学校都是母亲送我,因她怕那一二十斤大米压坏了我,而帮着背了一程又一程,直至估计我能较轻松到校为止。有时候我贪玩周末没回家,则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会因担心我钱和粮不够而前来学校,为我送来钱、粮。并且时常在父亲给的有限的几块钱外,添上一些她平时省吃俭用留下来的“私房钱”,即使在我读大学期间,也是如此。我记得较为清楚的便是92年暑假我快回校时,妈偷偷给了我35元。虽然不多,也是她省下来的,在我们家乡可也能办好些事,还有就是前不久,家中给我寄了550元,二姐写信告诉我,其中50元就是春节期间亲戚们给母亲,母亲舍不得用而给我的。另外有一次,家中寄了135元来,有人问怎么会还有5元零头,当时分析说我家经济紧张,未能凑足150元,只好有多少寄多少了,后来也是二姐写信说家中是寄120元,另15元是母亲的“私房钱”。现在这些钱我已想不起是怎么花掉的了,但最清楚的就是记得有一次打完电子游戏深感懊悔,心{想念母亲}.

想母亲好不容易攒了50元钱,却被我如此“潇洒”地送给人了。现在想来,心中有说不完的痛。

总之,母亲对我的爱如果我能每一具体事情都记得,那么真的是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如今父母都已六十多岁,在城里早就退休享清福了,而他们仍吃着粗粮,顶烈日、冒风雨日夜操劳,还不是因为我!所以我想,如果我还有一点良心的话,就应该认真学习及对付每一件事,不要乱花一分钱,将来则应好好侍奉双亲。我不图古书说的“孝顺”能官运、财运亨通等,只是认为即使自己尽心尽力赡养父母,也不能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十分之一。好了,就写到这儿吧,以后一定要牢记今日之心情与感慨。{想念母亲}.

95年5月14日下午完成于涕泗交流中(南京)

日记一则

今日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大学英语》(泛读)第18课My Sixth Christmas(我的第六个圣诞节),读完深为其父母之苦心而感动,因而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是一样的有善良、朴实、勤劳等品格,也一样的爱我们姐弟几个。在这种情况下,想到年关将近,家中需置办年货,估计缺钱,而把原来拟用于其他方面的一百元钱寄给了父母。特别强调:请父母安排生活,不要与上次一样(还给别人)。我虽现在经济也较紧张,但父母在农村,更是清苦,所以我得体贴关心他们。上次打电话给舅,得知母亲与嫂不和,心情不好,二姐来信亦说母亲抵抗力差,屡次感冒,我想原因有如下几条:1.情绪欠佳;2.吃素及本来生活条件差;3.农务活过重;4.天气严寒受冻。而母亲是要强的人,暑假中被不贤慧的嫂子辱骂,心中因此一直郁郁不快,现体质虚弱,很令我担忧和难受。父母辛苦、贫穷了这样久,没享过什么福,我是希望他们健康长寿的,虽然那样会增加我的经济负担,但没有他们哪有我?我经济再困难,也要想到父母为让我上学而付出的艰辛。记得嫂曾抱怨说:“读书都把家里读穷了。”而父亲说:“就算把房子卖掉也要供他(指我)读书。”可见父母对我之爱,我不能对不起他们啊!天下父母对子女都是比较好的(个别除外),这在古今中外皆成立,而真正很孝敬的却很少,正如某人说的:“爱小孩易,爱老人难。”我很爱小孩,我要更爱我的父母,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安度晚年。

1996年1月12日晚(重庆)

第三篇:《想念母亲》

怀念母亲

母亲五十二岁就因病离世了,到现在已经二十六年。她的离世,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痛。每每想起来,自责、愧疚仍如千百条爬虫噬咬着我。

母亲姐妹四个,母亲老三。还在幼年,姥姥就去世了。姥爷后来续了弦,母亲也就有了一个继母,就是我的“后”姥姥。

自从“后”姥姥进了家门,母亲受尽了歧视。因为她又和姥爷生了四个孩子,她怎么会把母亲视如己出呢!家里脏活累活几乎全是母亲包揽,“后”姥姥仍不满意,依旧非打即骂。母亲天生老实孝顺,总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母亲十六七岁时,终于被“后姥姥”扫地出门了——嫁给了父亲。并且堂而皇之的说“什么也干不了,还得白白养活着她”。

我估计,嫁给父亲,母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可以摆脱暗无天日的处境。可她哪里知道,前面等待她的,并非一片光明。

父亲哥八个,姐四个。父亲排二。母亲进了婆家门,因为她的贤惠善良,她的任劳任怨,自然又成了这个大家庭里的“顶梁柱”。兄弟媳妇们早晨还在被窝里酣睡的时候,母亲已经起来给全家人做饭了。什么事总是她做的最多,享受的最少。而且还常常受到妯娌和小姑们的指责。

虽然如此,父亲并不太关心母亲。从这一点来说,母亲的婚姻是不幸的。 母亲就这样委曲求全的生活着。直到与叔伯妯娌们分家单过,境遇才好一点。 母亲一共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个,可谓含辛茹苦。那时候,国家初建,经济落后。家里孩子又多,劳力少,生活自然相当贫困。记得我上小学时,家里的主食只有玉米面贴饼和高粱面烙饼。由于没有油水,尤其是高粱面烙饼,简直难以下咽。一年当中,“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穿衣服,没有内衣内裤,只穿一条单裤,大人们见到我,总爱把手伸到我的裤裆里,摸我的“小鸡鸡”。即使这样,母亲仍靠着她的勤劳和节俭,顽强的支撑着这个濒临绝境的家。

母亲心灵手巧。常把姐姐哥哥穿过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靠自己的悟性,剪裁、缝补、翻新后,给妹妹弟弟接着穿。现在的“老疙瘩”最吃香,可那时,我这个“老疙瘩”的“待遇”,可想而知。母亲把每年春节用报纸糊墙前揭下来的废纸攒起来,连同捡来的“牛皮纸”,打成纸浆,与黑面熬成的糨糊混合一处,用那时家家都有的各种型号的瓦盆瓦罐做模具,将上述混合好的糊浆,均匀的摊

在扣着的模具上,晾干后卸下来,将同样大小的两个一正一反扣在一起(其中一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