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和文种

时间:2021-10-26 16:28:39 节日作文

【篇一】伍子胥和文种

属镂宝剑杀功臣——伍子胥、文种之死(历史故事) 越国的大臣文种一面帮助越王增强国力,一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吴国的力量。他知道吴王夫差为了自己尽情地享乐,在建造姑苏台,就派人送去许多巨大的木头,使建筑规模更加扩大,消耗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然后,文种又让越王下令在全国选了两名最漂亮的美女——西施和郑旦,教她们学习了三年歌舞,然后派范蠡送到吴国献给吴王。吴王得了美女,整天与西施在姑苏台游玩享乐,将国家大事忘得干干净净。文种见两条计策都成功了,又使出了第三条削弱吴国的计谋:以饥荒为名去向吴王借了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还的时候,将这些粮食统统蒸炒过。这样,看上去这些粮食又大又饱满。夫差以为越国的粮食品种好,就下令分发给百姓做种子。结果这些种子一颗也不长,吴国的粮食就大为减产,并闹起了饥荒。老百姓对吴王的怨气越来越大。这时,吴王夫差还不以为然。伍子胥忽然得知越王让范蠡训练军队的消息,马上去报告吴王,让他先下手为强,赶紧去消灭越国的武装力量。可伯嚭却为越王辩解说:“训练士兵,防止国内的盗贼,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于是,吴王不但不对越国采取防卫措施,反而决定北上出兵伐齐。伍子胥又去劝谏。夫差只觉得伍子胥十分絮烦讨厌,哪里肯听他的。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率十万大军伐齐。很侥幸,他得胜回国,于是在文台设宴庆贺。越王勾践也率领越国的大臣赶来祝贺。夫差一高兴,就忘乎所以,宣布要给越国扩大领土,封给它土地,而以嚭伯为首的一些臣子,则连呼“英明”,拍手赞成。伍子胥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忍不住了,就伏在地上,边哭边道:“可悲啊!阿谀逢迎,以曲为直;忠信之言,全被堵塞;养乱蓄奸,将灭吴国!”吴王夫差听了,不由得大怒:“老家伙,你想用妖言颠覆国家吗?看在我先王的面上,今天不杀你,快给我滚出去,再也不要来见我!”伯嚭一心想害死伍子胥,自己当相国,就火上加油地造谣说:“大王,伍子胥反对伐齐,盯住越王不放,实际上早就与齐国有勾结,企图出卖吴国。”于是,夫差不作调查,就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了一把“属镂”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接到宝剑,仰天大呼:“天啊天啊!我为吴国出生入死,打下江山,今天却被赐死!”又回头对家人说,“我死后,可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到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兵打进城来!”说罢,就挥剑自杀了。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又亲率大军北上,与晋定公、卫出公、鲁哀公会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封丘西南)。正当夫差与晋定公争论在会盟文书上谁的名字放在前面的时候,越王勾践的复仇大军终于出动了。勾践、范蠡统率四万多军队从海路溯长江直逼吴都。吴国的精兵全被夫差带走了,守吴都的太子友和王子地带领老弱残兵应战,一触即溃。太子友战死。王子地闭门死守,并派人星夜赶去黄池告急。夫差接报,心胆俱裂,赶忙带兵返国。但他所率的军队疲劳不堪,也被越军打得大败。考虑到吴国还有一定的军事潜力,越国一下子还灭不了它,因此勾践接受了夫差的求和,撤军回去了。但吴国从此一蹶不振。四年以后,勾践又率大军伐吴。越军在吴都城外筑城围困。夫差走投无路,只得派王孙骆去向勾践求和。王孙骆说得很可怜,哀求勾践像当初越王赴吴的条件一样赦免吴王。勾践有些心动了,但范蠡坚决不同意。吴国的使者往来求了七次,都被拒绝了。最后,越军破城,伯嚭投降了越王,夫差带了三个儿子逃出城外,刚到阳山,勾践和范蠡、文种带军队又围了上来。夫差知道再也没有生的希望了,只得拔剑自刎而死。越军的统帅范蠡早就看出越王勾践是个心胸十分狭窄的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欢乐的。他见越国已经彻底灭亡了吴国,知道自己不能再在越王身边呆下去了,于是他便在私下里对文种说:“自古以来在官场上有一条教训,那就是‘敌国破,谋臣亡;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现在,我们还是赶快离开吧。”文种不以为然。范蠡便偷偷离开越国隐居起来了。果然,在范蠡出走不久,越王勾践害怕文种在国内的威望超过自己,赐他一把宝剑,逼他自杀了。据说这把宝剑,就是吴王夫差让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宝剑。越国并吞了吴国,从此也变成了一个强国。以后,勾践又挥师北上,与齐、晋、宋、鲁等国合盟于舒州(在今安徽庐江)。周元王也派使者前来祝贺,赏赐给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并命名他为东方之伯。

【篇二】伍子胥和文种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 有志者上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管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吴 。                          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一、作品资料史书体例基本上可以分为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三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它人物的列传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果根据有韵无韵来划分,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语”,治国之善语。《国语》 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过各国瞽史改编,润色而成。《越王勾践》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他总结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在本文叙述了越人贿赂吴国权臣的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回感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本文中有两句画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这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提醒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只有实实在在地重视民的作用,树立 民本 思想,才能成就大事业。二、写作背景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5000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援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了中原的鲁,邾等国家,压服了齐晋,夺得了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缺、劝善归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忠奸不分,苟且偷安。勾践在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包围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灭吴。三、   课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即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原野,此寡人之过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着;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而是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事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砺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啜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一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我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人之罪也,寡人只罪也。如寡人者,安与之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于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行;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起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四、文章的结构本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勾践求贤 文种进谏第二部分(2)(省)文种赴吴求和成功第三部分(3)勾践卧薪尝胆,准备措施,十年生聚,养精蓄锐。第四部分(5、6)同仇敌忾 一举灭敌五、勾践灭吴的原因何在?全文开头,勾践是作为一名失败了的君王,但也是以一名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过的君王出现的。全文紧扣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题展开描写。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经十年生聚,由弱变强。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行动上与越国的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而且在思想上、措施上充分表现出尊重民意,依靠民力的思想性格。民心所向,才能天敌于天下。其次,还在于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时的吴国国力鼎盛,多次执牛耳与诸侯国会盟。但勾践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他充当夫差的马前卒,低眉折腰侍奉吴王长达十三年。从拜退到灭吴,中间经历了二十二个年头,真可谓是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勾践在反攻复国中所体现出来的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以民为本、依靠民力的思想,忍辱负重、善于营谋的政治谋略,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品位。六、应掌握的通假字a)南至于句无                     句 同 勾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 同 率   率领c)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 同 娶   嫁娶d)将免者以告                     免 同 娩   分娩e)三年释其政                     政 通 征   赋税徭役f)而磨厉之于义                   磨厉同磨砺 磨练g)无不哺也                          通 哺   给人食物吃h)无不  也                          同 啜   给人水喝i)其有不敢尽力者乎               其 通 岂   难道10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 通 又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七、应掌握的古今意义词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2.丈夫二十不取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3.勾践之地,南至于勾无古义:至:动词 到。 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者另提一件事。4.然谋臣爪牙之士古义:武士,重臣。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5.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风吹日晒  今义: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八、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又郊败之                      在郊外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在庙堂上 2.使动用法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使、、、、、、退昔者夫差耻我君于诸侯之国      使、、、、、、蒙耻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使、、、、、、整洁 (漂亮、丰盛)九、常用的句式  判断句此则寡人之过也此其利也  定语后置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篇三】伍子胥和文种

忧(1)

说到范蠡和文种,还得从越王那时开始说起。越国经历22年报仇雪恨攻灭了吴国,正要加官晋爵时,范蠡却不见了,据说他已带着西施远走他国了,居安思危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尤其是正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而范蠡就很聪明,他看出了越王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的性格,毅然带着美女西施远走他乡,我很敬佩范蠡激流勇退的勇气,在这种加官封爵的时候走,文种就做不到,结果越王勾践赏赐给文种一口当年伍子胥自刎的剑让他结束了生命, 勾践到中原谋霸主得胜归来,庆功,大赏功臣,可就少了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范蠡走前,留给文仲一封信,说:“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你可以给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还是快走吧。”文仲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送来一口剑。文仲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仲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昔日在灭吴王夫差时吴王请降,越王曾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当时夫差曾向吾哀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看来怕要真的这样了。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汉高祖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就是这个人杰韩信功高震主,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

【篇四】伍子胥和文种

古代著名CEO范蠡传奇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范蠡的求职经历传奇而独特。范蠡出身贫贱。相传他在南阳时性情倜傥不俗,佯狂癫痴,甚至装疯卖傻,从而引得众人注意。楚国郢都人文种任宛令时,遍访贤人,曾派手下官员去恭请范蠡,手下去后汇报说,范蠡是本地有名的狂人,文种听后一笑:“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亲去拜访。 有传说范蠡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从墙边狗洞伸出头来,冲着文种汪汪大叫。文种却下车恭敬地朝范蠡作揖,范蠡却不予理睬。后来范蠡知道文种必定还要来,对兄嫂说:“今天有贵客来,请借给我一套衣服。”不久,文种再来,两人挽手进屋,拊掌而谈,纵论天下大事,见解超凡,乡邻和文种手下的官员都听呆了。范蠡对文种说:“天机命运千年轮回一次,今观天象,霸王之气已见于东南。楚国良将伍子胥已挟长弓持锐箭投奔了吴王。我们干吗在这楚国碌碌无为?”

开始,文种向楚王举荐了范蠡,后来两个年轻人感觉楚国人才济济,国家安定,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就萌发了“出国打工”的念头。后范蠡随文种入越,为越大夫,拜为上将军。 作为职业经理人,范蠡能与“老板”一起忍辱共苦,随时为“老板”出谋划策,屡助“老板”摆脱险境。在越国夫椒(今浙江绍兴)之战战败后,勾践用范蠡计,令大夫文种膝行乞和,且赂其太宰伯嚭。吴王才罢兵而归。范蠡又建议勾践屈身侍吴。范蠡更身体力行,随勾践同赴吴国侍奉吴王夫差。三年的时间,范蠡陪勾践夫妻含垢忍辱。多少次勾践想放弃,都被范蠡阻止。最后终于使勾践得以回到越国。

回越后,范蠡与文种一起制定了富有远见的越国“公司”发展计划。勾践用范蠡“左道右术,去末取实”治国之道,文种“伐吴九术”。以范蠡主持军务,重新选择“公司”总部地址,建都筑城,制造兵器、战船。甚至用奇招“美人计”以求速胜。据说范蠡找到美女西施时,两人一见钟情,但范蠡还是把她送到了吴国。后来夫差对西施神魂颠倒,为她大兴土木,并对越国彻底放了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富民养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公元前473年,越王率国中士卒伐吴,于笠泽(今吴淞江)大破吴师,夫差派使臣向越乞和,勾践准备答允。范蠡不许,命越军继续进攻,吴王最后自杀。越军乘胜北上,会诸侯于徐州,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有远见、知进退、不愚忠,以崇高的敬业精神来实现职业经理人的远大理想。对职业经理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老板就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因此“跳槽”对经理人来说是常事。灭吴后,范蠡看出勾践好大喜功,永无满足之日,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他离开之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文种对范蠡的话半信半疑。不久,文种因遭勾践猜忌而伏剑自杀。

范蠡入齐后改名姓,自谓“邸夷子皮”,在海边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不几年光景,致产数十万,成为当地一名巨富。齐国国君获悉此事,觉得此人有奇才,就任他为相。范蠡又过了一把职业经理人的瘾。没过多久,范蠡认为,若长期处于优越的地

位,享受崇高的荣誉,并非好事。于是范蠡就把相印交还了齐君,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又重新设计未来,另谋营生。

范蠡的创新精神,不仅成就了其职业经理人的辉煌,更使自己由经理人这样的打工者,成为杰出的“老板”,成了有亿万财产的富商。这在重农轻商的古代尤为难能可贵。范蠡在到达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时,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十分繁华,就定居下来,改名“陶朱公”,以主要精力从事商业活动。只有几年的功夫,范蠡靠商业经营积累了亿万家财。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的一生,先以一介书生成为勾践的谋士、将军,尽智竭力助越王灭吴;此后功成身退,在齐国致富,再佩齐国相印;后又弃相迁陶,成了亿万富豪。正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定评:“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篇五】伍子胥和文种

端午节一共纪念五个人 伍子胥与屈原最著名

端午节一共纪念五个人 伍子胥与屈原最著名

2008-06-02 10:00:31 来源: (深圳)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端午不同于往年,苏州将借“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风,端午节这天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对此,专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姓甚名谁,专家看来不是关键,但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国人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伍子胥何许人也?他只是诸侯国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介赳赳武夫而已。据史料记载,他原是楚国将军,只因楚平王一夜之间将伍家百多口人杀尽,只身跑到吴国,投身在吴王阖闾的门下,后又成为夫差的相国,最后因与夫差意见不合,被后者赐剑自杀。考之伍子胥一生,乏善可陈,除了帮助吴王建了苏州城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二个字:复仇。他只为一个灭楚的承诺而活,其全部的人生信念就是泄私愤。为要泄去心头之忿,伍子胥不单要灭楚,更要把长埋在陵墓里的楚平王,连同棺木尸骨也揪出来!他要当着所有的楚人吴人面前,把楚平王鞭尸三日三夜!果然,当伍子胥率军破楚后,抓不到楚昭王,于是掘开楚平

王之墓,开棺取尸,用重鞭鞭尸三百。自在电视上看到这丑恶的一幕后,伍子胥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彻底坍塌了。这样的一个复仇狂值得后人世世代代纪念吗?

端午节是诗人节,也就是文化节,只有屈原这样的文化巨人堪当此任——享有万民纪念,伍子胥算哪门子文化名人,硬要说他也代表了某种文化的话,那就是复仇文化,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可现代社会需要弘扬这种复仇文化吗?我们正在建的是和谐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我们需要的是宽容,人道,忠恕和友爱,而不是仇恨,像伍子胥那样,一旦大仇得报,整个人就似失去了往日的精力一般,再也燃烧不起那一道无坚不摧的火焰。将端午节的纪念对象置换成伍子胥的危险就在于此。伍子胥和文种

撇开端午节纪念谁背后的利益盘算,单从“文化共享”这点而论,我以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的专家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让一个复仇狂替代一位大诗人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标榜的是全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不可取。

端午节“屈伍之争”不是关键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其实,端午节“屈伍之争”,无论最后花落谁家,都不能是以一方放弃端午节而告终的,因为端午节早已从当初一个地域性的节日演变成为今天民族性的盛节。

正如专家所言,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其实都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须知,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其实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传统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复兴”这道沉甸甸的文化课题。

端午节本是中华民族为纪念诗人屈原而来。但是,2004年中韩发生端午节申遗之争,并以韩方最终胜出尘埃落定。

如今,又是一场争论。今年年初,以“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今年的端午节苏州还将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端午节到底是姓“伍”还是姓“屈”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苏州 端午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人民将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据苏州市沧浪区委一位负责宣传的副部长介绍,“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初五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汨罗 论起源汨罗理应在先

在岳阳汨罗人则认为,汨罗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地,也是粽子文化、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吃粽子、赛龙舟,已成为汨罗端午节的习俗,并世代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难日,汨罗江畔都会举行九子操龙舟、祭龙祭屈等活动。今年5月13日,为支持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不但举办了万人签名活动,还将于5月31日端午节当天,举办2006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

对于端午节的申遗,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和“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该名单将于6月10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公布。

针对目前的端午节之争,徐蔚明说,端午节最初是由祭龙祭神仪式发展而来,是华夏民族纪念屈原的节日,要论最早起源,汨罗理应在先,这是苏州所不能比的。

“汨罗的端午文化从发展到成熟,成为我国的一种强势文化,再传承到中华大地某一地域。这样的良好形式合乎了当地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当地百姓将其精华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与当地的名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转嫁。”徐蔚明认为,“苏州的端午,就是典型一例。”

苏州将在端午节公祭伍子胥引发争议

据现代快报报道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

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伍子胥和文种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

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本文来源:奥一网 )

【篇六】伍子胥和文种

伍子胥

一. 教学内容: 《伍员之死》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进一步加深对“英雄悲歌”话题的理解 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伍子胥和文种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伍子胥悲剧结局的思考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伍员形象的鉴赏评价

文本解读

一. 伍子胥简介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

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二. 研讨探究

1.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伍员的政治眼光? 提示:

①提醒吴王不与越讲和,要果断灭越

②阻止吴王不先伐越而伐齐的做法

③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④预示勾践将灭吴国。

2. 伍员悲剧发生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

①吴王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分忠奸。 ②小人的诋毁、挑拨。

三. 拓展延伸

司马迁塑造伍子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通过伍子胥的陨落说明,死正是人类走向更高境界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启发人们认识到了超出悲剧世界之上的关于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使悲剧人物的死能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在毁灭中给人以希望,在否定中给人以肯定。

四.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无使易种于兹邑 通“施”延续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通“嘱”委托伍子胥和文种

详病不行 通“佯”假装 常鞅鞅怨望 通“怏”不满意 我顾不敢望也 通“固”本来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通“悬”悬挂

2. 古今异义 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经受艰苦困厄 今义:身心劳苦 此商之所以兴 古义:表原因 今义:表结果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古义:有修养有品行的人 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3. 一词多义 夫差既立为王 做(动词) 以伯嚭为太宰 担任(动词)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成为(动词) 日夜为言于吴王 替(介词)

以伯嚭为太宰 用(介词)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带领(动词)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来(目的连词) 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相当于“而”(连词) 子以此死 用(介词) 必树吾墓上以梓 把(介词)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的(助词) 吴王将许之 代越国(代词) 今吴之有越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就(副词)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却(副词) 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承接关系(连词)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可是(转折连词) 其后五年 那(代词) 乃率其众以助吴 他的(代词) 其爱信越殊甚 他(代词)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在(介词) 日夜为言于吴王 向(介词)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给(介词) 且嚭使人微伺之 暗中(副词) 微子之言 没有(动词) 其使于齐也 出使(动词) 且嚭使人微伺之 派(动词)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使者(动词) 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如果(假设连词) 我令若父霸 你的(代词) 用太宰嚭计 采用(动词) 无所用之 使用(动词)

4. 常见实词 习战射 练习(动词)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居住(动词)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礼物(名词) 求委国为臣妾 托付(动词) 与越平 讲和(动词)

勾践食不重味 重复(动词) 吊死问疾 哀悼(动词) 吊死问疾 疾病(名词) 益疏子胥之谋 疏远(动词) 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致力(动词) 大败齐师于艾陵 军队(名词) 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威慑(动词) 其爱信越殊甚 喜欢(动词) 其爱信越殊甚 信任(动词) 劓殄灭之 绝灭(动词) 俾无遗育 使(动词)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裂痕(动词) 少恩 恩义(动词) 少恩,猜贼 残忍(形容词) 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怨恨(名词) 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希望(动词) 因辍谢 停止(动词) 因辍谢 劝告(动词) 王乃反诛我 杀(动词) 必树吾墓上以梓 种植(动词)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挖出(动词)

5. 常见虚词 与越平 跟(介词) 且欲有所用之也 将要(副词) 益疏子胥之谋 逐渐(副词)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 屡次(副词) 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这样(代词) 后将悔之无及 赶得上(动词) 因谗曰 于是(副词) 子胥专愎强谏 极力(副词) 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只(副词)

【篇七】伍子胥和文种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伍子胥悲剧人生解读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伍子胥悲剧人生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亚父这一角色并不少见,从姜太公、管仲到范增、诸葛亮,绵延数千载。其中,管仲和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的典型,不仅生前大权在握、得君行志,而且死后备极哀荣。而伍子胥和范增则是典型的反面典型,尤其是伍子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赐死之后,连尸体也被投了钱塘江,不仅是杯具,简直还成了餐具。而人们在谈论到这一点时,往往对刚愎自用的吴王夫差大加伐挞,却忽视了伍子胥自身的性格缺陷——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正是伍子胥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性格,把他送上了不归路,也葬送了吴国的霸业。

伍子胥和夫差并非没有蜜月期,相反,在吴王阖闾伐越阵亡之后,作为前朝老臣的伍子胥辅佐新君夫差即位,君臣同心戮力,励精图治,一举在对越复仇战中取得完胜,把越王勾践逼得率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越国亡在旦夕。

但也就是这次胜利,成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由同心一志到反目为仇。吴王夫差旗开得胜,看到越国君臣在自己卑躬屈膝、甘词媚语,杀父之仇一朝雪洗,不觉有点飘飘然起来。年轻气盛的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老牌大国齐、晋,曾经横行一时的楚国已被制得服服帖帖,越国也已匍匐在脚下。只要能乘势压倒齐、晋两个老牌大国,那么他夫差就可以过一把霸主的瘾。所以见勾践的越国服软认输,夫差就想罢兵,好集中力量北对付齐、晋。老辣的伍子胥一眼即看穿这是越国君臣的缓兵之计,极力反对议和,以有过氏伐夏不能斩草除根最终夏之苗裔少康反攻倒算中兴夏朝的例子,劝夫差引以为戒,一举吞并越国,永绝后患。吴王夫差闻言,禁不住笑了:“老先生你也太拿越国当回事了吧?他哪天不服我那天再拿他开刀不迟,留着正好供我春蒐秋狝时节练练兵也好。”伍子胥再次提醒夫差:越王这个人能吃苦,又善得人心,加上文种、范蠡都是不世奇才,错过这个机会,只怕越国不容易对付了。笑纳了越国美女的伯嚭不高兴了,他心里还想着那更美的呢。伯嚭摸透了夫差想称霸的心理,赶紧凑上去拍马屁:“古之伐国,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伯嚭的这几句话意味深长,他讲的是周王室礼乐文明的那套规矩,你夫差既然有意称霸,总得有点霸主的样子,那就应该带头尊王室,讲规矩,不能胡来。所以伯嚭的这几句话正中夫差的心窝,更加坚定了夫差将和的决心。就这样,吴越达成和议。

从这时起,伍子胥的境况就不大妙了,他不仅与吴王夫差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还与伯嚭这个见利忘义、顾家不顾国的小人结下了梁子。而伍子胥自己显然对这一情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步步走向了鬼门关!

勾践归国后,重用文种与范蠡两位奇才,自己卧薪尝胆,发奋雪耻,君臣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计划。而这一切,都瞒不过伍子胥。公元前490,齐景公薨,齐国本来就混乱不堪的政局更加动荡,卿大夫争权夺利,不把新立的国君晏孺子放在眼中。吴国素有“伐丧”的传统,尽管这夫差梦想着称霸,却还改不了这一点。吴王夫差感到收拾齐国的机会来了,兴兵北上,准备伐齐。舍励精图治之越而伐日益衰落之齐,伍子胥感到对吴国来说是战略上的一大失误,再次向吴王夫差进谏。从战略的角度分别剖析了越国与齐晋和吴国的关系,指出与吴接壤比邻、山川风土相似的越国乃心腹之患,而远在千里的齐并不足以对吴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不过是癣疥之疾,劝夫差把心思放在对付越过上。岂不知夫差早已

不是当年那个念念不忘报仇雪耻的夫差了,为满足自己国际风云人物的虚荣,哪里管得了许多?尤其是像伍子胥这样前朝元老,老于自己唱对台戏,非得显示自己多么高明不可。事事都听你的,还要我这国君干什么?夫差心中早已对伍子胥暗怀不满,只是碍于面子没说而已,对伍子胥入情入理的分析,他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一心憧憬着征服齐、晋,称霸中原的美梦。所以伍子胥越是反对伐齐,吴王夫差越是要干下去,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遂率吴精兵而出,与内乱不止的齐国战于艾陵,大获全胜。凯旋归来,吴王夫差也就更加看不上伍子胥,以为他只是个过时的老糊涂。

初次伐齐尝到了甜头,夫差开始致力于经营北方,时不时的敲打一下邹鲁之君,俨然霸主。四年后,夫差再度伐齐,伍子胥又不合时宜的站出来反对,再次要求吴王改弦易辙,先灭掉越国。而把准了吴国命脉的勾践君臣最希望看到的是吴国劳师远征齐国,倾力经营北方。吴国国小民少,与齐、晋等大国相比,打不起持久战,夫差致力于经营的霸业,其实是个美丽的泡沫。待到吴国与齐、晋消耗的差不多时,越国好乘虚而入,乘火打劫,在灭掉吴国的同时,也顺手摘下霸业这颗桃子。所以他们把美女珠宝源源不断地送到伯嚭家中,让他把祸水引向齐、晋。伍子胥屡屡提起伐越的建议,等于绝伯嚭的财路,两人矛盾激化。而伯嚭作为吴王夫差路线的坚定拥护者,正红得发紫,夫差近乎对他言听计从。在伯嚭的怂恿下,吴王日益疏离伍子胥,更加坚定地执行伐齐战略。

到了这一步,吴王夫差与伍子胥在战略上的分歧已经完全公开了。伍子胥的战略是先灭掉越国,并其土地人民,既可扫除心腹之患,又可增强吴国的实力。后方稳定之后,再考虑齐、晋的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属于稳健务实派。而年轻气盛的吴王夫差显然不愿走这条路,他看到楚、越新败,元气已丧。而齐、晋两个老牌强国则内乱不止,卿大夫拉帮结派,一国分成几个山头,这是吴国称霸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想利用吴国积累起来的军事优势,北威齐、晋,一举成就霸业,属于激进派。应该说吴王夫差的这一战略考虑并非没有道理,像吴国这样的夷蛮蕞尔小邦,一旦秦、楚、晋、齐等老牌强国缓过劲来,基本没有争霸中原的机会。如何处理与吴王夫差的战略分歧,这是伍子胥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伍子胥实际上做出了最不应该的选择!不仅造成了君臣矛盾激化,自己伏剑而死的悲剧,更使吴国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伍子胥在吴国的地位非常敏感,不同一般人物。他不仅一手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政变,将阖闾扶上王位,又主导了吴对楚的战争。吴国能西破强楚,南败越国,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伍子胥功莫大焉。据他自己临死前向吴王夫差表功的那番话:“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他这位前朝元老在当时分明是亚父级别的定是国老。这样一位本来就功高震主的人物公开与吴王夫差唱反调,屡屡坚持异议,尽管其初衷是忠君爱国,实际上却形成了对国君权威的极大挑战。吴王夫差所面临的不仅是战略分歧问题,更是维护自己一把手权威的问题。如果向其他地位轻微的卿大夫低头让步,还可以博得从善如流、虚心纳谏的美名,伍子胥不同,吴王夫差在这个时候就得表明谁才是老大,谁说了算,除非他愿意做傀儡、儿皇帝。

所以伍子胥这种强硬的做法也逼迫吴王夫差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既然这种战略分歧已经公开,作为一国之君,难道他除了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自己才是说了算的还有别的选择吗?在伐齐还大获全胜,吴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之后,也就更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所以,此后吴王夫差连续伐齐,继续推行自己的激进称霸战略。

其实这种情况,无论是齐桓公与管仲也好,还是齐庄公与晏子也好,在他们之间都出现过。管仲与齐桓公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管仲为相后,深知“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走的也是稳健路线,力劝桓公“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以休养生息,厚养民力为本。可惜桓公年少气盛,听不进管仲的金玉良言。亟欲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小试身手,不顾齐国疮痍未复,屡屡提出“缮兵”以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甚至时不时想拿鲁、宋等在当时来说并不算小的诸侯国开刀。高明的管仲并没有强谏力争,而是稳妥地选择了“姑少胥其自及也”的策略,决定放桓公一试,给足了齐桓公面子,待他尝到苦头迷途知返之际,再加以因势利导。同时,“国中之政,夷吾尚微为焉”(《管子·大匡》), 他暗中发力,维系国政,不致使齐国的局势一败不可收拾。最终,吃到苦头的齐桓公很快又回到管仲的路线上了,君臣同心戮力,共谋霸业,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功勋。

晏子与齐庄公则是另一番情况。一意孤行的齐庄公喜欢养勇士,做事不讲规矩,不顾道义,全靠武力摆平。在外交上有不顾实力不济,一意挑战如日中天的晋国的霸权,导致齐晋关系破裂,兵戎相见。晏子屡次苦谏,齐庄公不仅不采纳,还表现出很不耐烦的神色。晏子见齐庄公难以回头,他这个齐相再做下去也没意思,为避免矛盾激化,毅然辞去高官厚禄,归隐海滨。真正做到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比管仲和晏子,伍子胥显然差一个档次。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在反对伐齐无效之后,吴王派他出使齐国,暗中侦察敌情。而伍子胥在这个最要紧的当口却打起了小算盘,他深感吴王在错误的路线上越滑越远,吴国前途堪忧。为保全自己的家族,让儿子离吴奔齐,并托齐国的大贵族鲍牧予以照顾。这一消息被伯嚭探知,早已把伍子胥视为眼中钉的伯嚭大喜,给吴王打了小报告,将了伍子胥一军: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原王早图之。”

平心而论,伯嚭所言伍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不完全是污蔑之词;所言伍子胥“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等事,也不是栽赃陷害。可恨的是在这个敏感时期火上浇油,又故意把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的战略分析说成权力之争,把心忧国事的伍子胥说成幸灾乐祸,一心想着看吴王失败的笑话。更可恨的是,他抓住伍子胥曾经成功地帮助阖闾策划政变这一点,污蔑伍子胥又发动政变推翻夫差的心思。可以说,伯嚭将的伍子胥这一军,招招瞄准伍子胥为人的弱点,切中其要害,不由得夫差不信。而伍子胥在吴王夫差眼中,也早成了倚老卖老、“不自安恬逸”、“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的绊脚石了。一怒之下,吴王夫差赐以属镂宝剑,命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气得近乎发疯的他为门客留下遗言,让门客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之东门,他要亲眼看到越军灭吴!这话传到夫差耳中,大发雷霆,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盛酒皮革袋子(鸱夷)里,扔到了钱塘江中。

伍子胥死后,吴王夫差继续经营自己的中原霸业,他“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令周室”,又与老牌的霸主晋定公争做盟主,一时无限风光。但此时的吴国连年劳师动众,士

民疲惫、国力空虚。已经重新崛起的越国乘吴国后方空虚,兴兵伐吴,一战击毙吴太子,攻破了吴都,迫使吴国厚礼求和。此后,越过连年伐吴,不给其喘息之机,最终于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此时距伍子胥死刚刚九年!

伍子胥的一生,以悲剧登场,以悲剧谢幕。退究其原因,小人费无忌和伯嚭的先后构陷以及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他个人的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东坡在《大臣论》中云:“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可谓大臣矣。”“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伍子胥显然做得不够。专制世袭社会,不可能个个君主都圣明神武,过多的责怪君主的愚黯没有多少意义。作为大臣,一举一动必须考虑周全,不仅考虑应不应该,更应考虑可不可能。既要洞明世事,工于谋国;也要练达人情,善于谋身。伍子胥最后与吴王决裂,被谗而死,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只会做事,不会做人。身处亚父高处不胜寒的地位,在与吴王夫差出现战略分歧时,不能妥善弥缝君臣关系,主动维护吴王的权威。相反,他因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采纳,固执己见,不肯妥协,一味用强,侵犯了吴王的权威。“既已侵君之权,而能北面就人臣之位,使君不吾疑者,天下未尝有也。”最终在吴王眼中由定是国老变成了倚老卖老、带头不尊国家法度的绊脚石,即使伯嚭不居间挑拨,只怕其悲剧的结局也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