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咸菜,散文

时间:2021-10-26 12:44:18 节日作文

第一篇:《家乡的荠菜》

在家乡,荠菜是报春的野菜,春风轻轻拂过,最早醒来的是荠菜,它匍匐在河边沟渠的坡地上。一团一簇的新绿,吸引着女人们呼朋引伴,提着篮子,拿着铲子,寻寻觅觅挖荠菜。

荠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民间好多人又把它称为护生草、枕头草、清明草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清明前后,荠菜在其它的小草还未萌动的时候,就破土而出。开始的颜色是浅紫,后来是深绿,再后来就成了绿色。让人看了就产生一种尝一尝的欲望。

荠菜的味道微甘,细品有一种大地的气息,令人回味,令人神往。科学分析证实,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每500棵荠菜竟高达1680毫克之多,超过了其他各种蔬菜甚至豆腐的含量。

荠菜和肉糜做成馅儿包进馄钝;和新鲜笋片笋丝烧成荠菜冬笋;和肉丝豆腐一起做成美味荠菜羹。吃过后余香会三日不去。

这都是在繁华的快节奏的都市里很难得的,我们可以用心去体味那种泥土的气息,这里远离了逐臭争利,锱铢必较,远离了轻嘴薄舌,争是论非,远离了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细细地品位那是一种清醇,那是一种淡泊,那是一种宁静。

我喜欢荠菜,不仅喜欢它旺盛的生命力,更喜欢它身上那种清淡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荠菜茂盛生长的时期,满地的荠菜随着葱茏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钻出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那在春风春雨中挖荠菜的情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脑海之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让人留恋怀念。

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多种疾病。荠菜营养丰富,含有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

荠菜,家乡最普通的一种野菜,留给了我太多的记忆,那记忆充满了甜蜜,也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对于荠菜,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来自儿时,既不是它的药用价值,也不是它的营养价值,更不是它朴素的花。我对荠菜的感情源于它鲜嫩的叶。因为,我是吃着荠菜长大的。

阳春三月,荠菜刚从地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经常挎着一个篮子,拿一把小铲刀,换两个要好的伙伴去挖野菜。你追我赶,我们边跑边唱儿歌,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向广阔无垠的田野奔去,是那样地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仰望蓝天白云,远看青山绿树,近听溪水淙淙,我们恣意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感触大自然的怀抱,那一刻顿时体味到自由的无穷乐趣,心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而这样的感觉确实要感谢荠菜的恩惠。我们来到山坡上,来到田野里,开始比赛,看谁先挖满篮子。弯下腰,眼瞅着荠菜,心无旁骛,我们只顾挖啊挖,没过多久,就有人一蹦三丈高地喊:“我

挖满了!”挖得最快的伙伴能吃上挖得最慢的给买的冰糖葫芦。他含在嘴中,甜在心里,得意地“咯咯”笑着,那声音是世上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声!

小时侯生活贫困,粮食经常不够吃,一年中半年闹饥荒。为了不让肚子饿着,母亲就让我们兄妹到田野挖野菜充饥。那时的野菜很多,荠荠菜(荠菜)、刺角芽、灰灰菜、面条菜等。刺角芽我不大喜欢,上边有刺,扎手,也不好吃;灰灰菜与面条菜倒是好吃,但很少,不容易挖到。最好挖的是荠菜,田野、河畔、山坡、路边,到处都是,吃起来也不错,小时候,我也会跨上竹蓝,拿着小镰刀,跟着哥哥和姐姐一起去挑野菜,我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每次都能挖上一篮子。刺角芽挖回去炒吃,灰灰菜凉拌,面条菜做汤面时作为青菜下锅。惟有荠菜,即可炒吃,也可凉拌,还可以做饺子馅。那时,能吃上一顿饺子,是十分奢侈的,做梦都想。

回到家里,我和哥帮着拣荠菜,母亲就忙着揉面了。荠菜拣好后,先用清水洗净,母亲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份,用刀把荠菜切碎,就开始对佐料弄馅心了。那时候最多在馅心里加上两只鸡蛋或者是一点豆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母亲是精打细做的能手,身边放着一个低矮的小炉子,她坐在小板凳上,把炉子燃旺。炉子上面铺一块平底的圆铁板,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抓在手心里,往铁板上一点点地烙春卷皮子,一张张的春卷皮子在手中撑开如同一张张轻盈的伞面飘飘然地被掀起又叠成小堆,这反反复复的动作,在她们已经熟练得不假思索了。母亲摘下一块小小的面团,只见母亲快速地在手心里一转,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很快就出来了,再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春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母亲把春卷整整齐齐的摆在桌子上。母亲又开始炕饼了。只见母亲把一只小包子放在手里一转,一只圆圆的小饼出来了。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放进锅里,不一会,一只只黄亮亮的荠菜饼熟了,满屋子的荠菜香味,那个香呀,真的让人直流口水。

在我们家乡,乡亲们爱吃饺子,把饺子做主食,也拿其待客。有“迎客的饺子,送行的面”一说。在我的印象中,早些年吃饺子,纯粹是改善生活,而且那时侯的饺子,基本上都不放肉的。现在想来,不放肉的荠菜饺子,其实味道也是很不错的。我现在也常吃荠菜饺子,但都是在超市里买的,吃起来感觉没有过去的好吃。我曾去野外挖过荠菜,吃起来味道还算鲜美,但总感觉有点生分,吃不出童年记忆里的滋味来。

荠菜还可以腌吃,不知道别人吃过没有,反正我吃过。大概是七六年吧,我那时正在公社读高中,家里穷,买不起食堂里的菜,常常自己从家里带些腌菜。常吃的是苤蓝丝、萝卜丝等。记得那年春天,家里没有了可腌的咸菜,母亲就到野外挖来了荠菜,为我制作咸菜。如今想来,荠菜制作的咸菜,味道还是很好吃的呢。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家桌上的佳蔬,早在清代中期,它还被列为皇宫御膳食谱,成为皇家贵族的美食。荠菜是一种大众化的菜蔬,可采用各种方法烹制,如与肉馅、鱼泥合制成荠菜肉丸或鱼丸下汤,也可直接与豆腐、肉片等制汤羹或炒食,还可做成荠菜饺子或馄饨,甚至可与膏蟹、虾仁、塘鲤等合制成高档菜肴„„荠菜清香爽嫩,让人回味无穷。老家人对荠菜情有独钟。“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这就是老家人对荠菜的赞歌。

对于荠菜,人们总是喜欢把它与贫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在许多关于荠菜的

文章中,把荠菜说成救命菜。荠菜,成了忆苦菜。当然,我也一样。其实,荠菜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良蔬。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吃荠菜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诗经》里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之句。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唐朝时期,人们用荠菜做春饼,在立春这天有吃荠菜春饼的风俗。许多文人名士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范仲淹在《荠赋》中写道“陶家雍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官商角微。”苏东坡喜欢用荠菜、萝卜、米作羹,命名为“东坡羹”。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了荠菜的价值,开始种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荠菜除了药用、食用外,还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荠菜根白色,茎直立,呈莲座状,叶羽状分裂,叶片有毛,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花小,白色,长圆形。说实在的,荠菜花确实有点不起眼,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几乎没有香味,它既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桂花的浓香,更没有腊梅的傲气,属于那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花小草。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花,却是野地里的报春使者,很多植物还未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向人们报告春已来到的消息了。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怀想。可以说,荠菜花是春的旗帜。

现在菜市场上也有好多卖野菜的,但大棚养殖的荠菜没有野生的味道。过去,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年。现在人吃野菜,则是为了尝尝新鲜,换换口味,每每品尝这美味佳肴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荠菜香。荠菜先春而落,是最早返青的报春菜,它伏地而生,任凭风吹雨打,无所畏惧。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野里去挑荠菜,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暖暖的阳光下,挎一个筐子,带一把铲子,呼朋引伴,连蹦带跳的奔向田野。踩着软绵绵的麦垄,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大口呼吸着沁人心脾的麦苗青香。身轻如燕,飘走在田野里,收获着荠菜,收获着春天,收获着希望。

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又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挖一篮儿鲜嫩的荠菜,回家用凉水洗净,在案板上把它剁细,把花生面儿或豆面儿一起下入锅中,温火炖十几分钟,你就做成了家乡人百吃不厌的荠菜花生沫或荠菜豆沫。那四溢的香气,像南方的芝麻糊,让人直流口水。陆游曾赋诗赞曰:“手煮肠下荠,美若乳下肠。”故乡也有“日食三顿荠,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听爷爷说,艰难的岁月中,榆钱、苦菜、白蒿、地瓜秧,甚至是树皮、草根,乡亲们都曾用来充饥,更不用说这好吃的荠菜了。是荠菜帮他们度过苦日子,迎来好日子,因此乡亲们对它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荠菜,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乡野里最卑微的植物,它既跟爱情无关,跟吉祥无关,跟富贵无关。它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苦难岁月里的悲伤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愈加怀念起家乡的荠菜来„„ 线上娱乐,名仕娱乐城

第二篇:《挖荠菜》

课题 挖荠菜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夹叙夹议,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4.叙议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2.理解前几段的记叙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案

【自学指导一】:

一.导言:我们的父辈、祖辈,凡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对榆钱饭、荠菜、苣荬菜等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我们却对这些不屑一顾甚至反感,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别呢?《挖荠菜》这篇课文会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二.介绍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自学指导二】: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并完成下列各小题

1、重点字词注音:

2、词语解释:

坦然:

和煦:

凶神恶煞:

漫不经心:

3、再自由默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你概括主要内容,自由抒发阅读感受。

合作探究案

1.作者在开头说她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指的是什么?

2.第二段不讲荠菜,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3.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4.孩子们对荠菜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对此有什么样的心情?你认为作者借荠菜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5.你如何品味文章最后一段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收获小库存】:你在和同学老师的合作学习中学到了什么?请写下了。

【知识小窗口】:

古代诗词中的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古风》

秋菰出水白於玉,寒荠绕墙甘若饴。————陆游《晚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

达标检测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挖荠菜》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中有议。B.本文的作者是张洁。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今天的孩子们要热爱生活;两代人要多谈心,做心心相通的朋友。D.“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去的孩子没钱买零食,所以特别馋。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指出自己小时候的不是。

2.文章开头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的含义是:()

A.由于解放前饱受饥饿和屈辱,而唯有荠菜是我聊以充饥的食物,因此对荠菜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B.只有在解放前受过饥饿和羞辱的人才有这种特殊感情,而今天“我”仍然怀念荠菜,则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C.解放前,在人间地狱里,只有挖荠菜时,“我”才感到一丝自由和舒畅,这美好的记忆一直保留到今天。

D.旧社会,荠菜帮助“我”抵抗那可怕的饥饿。只有在挖荠菜时,“我”才感到生的欢乐与自由。

二.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给下列词语注音。

(1)荠菜()(2)蔷薇()(3)呱呱()(4)咩咩()

(5)隔膜()(6)童稚()(7)和煦() (8)怪僻()

2.成语填字,并解释所填的字。

(1)_____不经心()(2)风和日_____()(3)凶神恶_____()

(4)_____华富贵()(5)广阔无_____()

一、自学指导

二、预习展示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结合导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熟悉文中的情节,找出勾画自己不懂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究

(结合问题,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自主完成问题。)

四、达标测试

(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p align=right>李晓刚</p>

第三篇:《《咸菜慈姑汤》教学设计》

《咸菜慈姑汤》教学设计

执教:吴桥中学 许小秋

[教材分析]

本文是汪曾祺系列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一贯风格是“淡而有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如此,平淡、自然、极少修饰,但却又韵味十足。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重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时] 一教时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上投影一组短语:

炒米和焦屑

端午的鸭蛋

咸菜慈姑汤

虎头鲨·昂嗤鱼·砗鳌·螺蛳·蚬子

野鸭·鹌鹑·斑鸠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这是一组散文的题目,它们有一个总题,叫做"故乡的食物",其作者就是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

大家有没有发现,汪曾琪故乡的这些食物有不少我们看到名子也感到很亲切。因为汪曾祺是我们江苏扬州高邮人。

投影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扬州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更有人称他为“诺贝尔文学奖不该错过的中国人。”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说他身兼“二美”,一是“美文家”,二是“美食家”。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和食物有关的,特别是他的故乡高邮的食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

其中的一篇——《咸菜慈姑汤》(板书课题),既然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那这篇文章就该“二美”并存,是一篇写“美食”的“美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美食,赏美文吧,看看这种食物美在哪儿,这篇文章又美在哪儿。(板书:食之美 文之美)

二、读课文,找问题。

1、朗读

请大家先闭起眼,什么也别看,什么也别想,静静地听老师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教师配乐朗读。

明确,读汪曾祺的散文当平和舒缓,没有太激越也没有太低沉的地方。

学生自选段落学读。

2、质疑

大家在读这篇课文时有没有对文中词语、句子乃至篇章段落产生疑问?请同桌合作,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并由其中一人执笔写下来,限时三分钟,看哪一桌写下的问题最多。

学生合作质疑。

粗略了解问题数量,但暂不做解答。

三、品“食之美”

您认为什么样的食物才能称为“美食”?

以你的美食标准来衡量,文中的咸菜慈姑汤可以称得上是美食吗?

如果不能,为什么文章最后说“我很想吃一碗咸菜慈姑汤”;如果能,它美在哪儿? 明确:咸菜慈姑汤美在它蕴含着一种久违了的故乡的感觉,它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