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风波

时间:2021-10-26 10:35:40 节日作文

【第一篇】什么样的风波

家庭风波家庭风波作文 家庭风波一:家庭风波爸爸妈妈又吵架了。前天,几个亲戚来我家,午饭在我家吃。妈妈就烧午饭,把菜烧好后,就把它盛到盘子里,盛完就让爸爸端走,爸爸拿起盘子,就往外走,“砰——”一声,盘子摔破了,妈妈听到声音就出去看,一看到爸爸在捡碎片,就凶巴巴地说:“你干嘛把盘子摔破,这是我烧了一个小时的菜呀!”爸爸听了妈妈的话,皱起眉头说:“还怪我,我还怪你呢,谁叫你把菜烧得那么烫的,害得我把盘子摔破,真是的……”于是,就争了起来,越吵越凶。妈妈委屈地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的,这是我烧了一个小时的菜呀,你怎么一点也不心疼呀!”爸爸恶狠狠地说:“你也真是的,这盘菜只值三块钱,我干嘛心疼啊!”妈妈说:“你不心疼我心疼,我就算不心疼那菜,我也得心疼那三块钱!”我插了句:“你们别吵了。”“要心疼你去心疼,三块钱算什么呀,那人家做生意的还充进了假的100块纸钱呢!”妈妈说:“也对喔。”突然,又说:“不行,我跟你离婚。”我说:“妈妈,您离婚了,我怎么啊!”爸爸说:“为了这三块钱离什么婚啊……”经过爸爸再三请求,两人又和好了。可我真希望爸爸妈妈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两个人在一起互相谦让些,宽容些。让我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庭风波作文二:家庭风波“你到底改还是不改……”瞧!又来了。爸爸屡教不改,老爸不戒烟,妈妈又训他了。随之这场家庭风波也开始了。妈妈先是夺过爸爸手中的烟头,紧接着对爸爸发动“攻击”。爸爸像一句也没听见似的,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妈妈的一枚枚“炸弹”在爸爸身上一点作用也起不了。妈妈马上改变了策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爸数落着,讲她单位的小张才40岁就得了肺癌,还有老杨等一连串足以让人掉泪的故事。爸爸好像有点招架不住,站起来就要走。“想一走了之,门都没有。”妈妈看爸爸要走,便一个箭步跑到门口:“如果你今天不投降,就别想走。”“闪开,你不要逼人太甚。”两人互不相让,几乎要动起手来。内部战争跟着就开始了。我想:“这不该我出场了吧!”我冲到爸爸妈妈中间大声喊道:“住手,这么大的人还打架,你们是怎样教育我的。”爸爸听了,便坐在沙发上生闷气,妈妈转身坐在后面的椅子上直哭泣。我一本正经的教训起老爸来:“你看你,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再说了,吸烟对你有好处吗?”爸爸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便对我说道:“对不起,儿子,是爸爸不对,请你原谅,爸爸给你保证以后不再抽烟,不然咱们拉钩怎么样?”“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骗。”哈哈哈哈……妈妈破涕为笑。家庭风波作文三:家庭风波家庭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每个家庭在充满欢乐和温馨的同时自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波。在小学的时候,我的家庭作业非常少,每天只需一个小时便“Ok”了,于是每天下午放学,我便与同学们一起去打篮球、乒乓球等,一玩就到五点多才回家,有时还要父母来找我,所以弄得我经常挨骂。记 得有一次妈妈下班迟了,爸爸又不在家吃饭,我准备玩一会就回家 ,谁知一玩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六点学校清场我不得不回家,一到楼下,见家中灯亮着,心里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寒颤,心里像有一只“兔子”,在不停地跳着,心 里不停地抱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回家呢?一想到回去要挨骂,脚上仿佛拖着一根“铁链”抬不起来,一声猫叫,都像“战争”的预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战争硝 烟。回到家,果然看见妈妈把眉头一皱,说道:“胡鹏,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呀!这都什么时候了,六点钟呀!你可是个学生,要以作业为主,我回来迟点,你便玩到 现在,你除了老师布的作业,难道不可以做些课外习题吗?我说过多少次除了星期五可以迟点回家,其他时间放学就得回家写字,不要老想着在学校打球……” 妈妈的话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弄得我只能低着头,一言不发。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可每次一发生只过两三天,便被我抛之脑后,放学后又玩了起来,幸运得话,我在妈妈前面回家,啥事也没有,倒霉的话,妈妈在我前面回家,又是一顿臭骂,可我依旧这样,放学先打球再回家,我也无法控制,谁叫我玩固不化呢?类似的家庭风波一直从三年级延续到六年级,现在我是一名初中生了,在作业的压迫下,在爸爸的严厉看管下,我只好放学不再打球,而是回家写作业,三年的家庭风波也就烟飞云散了。家庭风波作文四:家庭风波离开学只剩下两天了,我的作业还没写完。这不,我坐在书房里写着作业,而爸爸妈妈闲着没事,在客厅里看着《天龙八部》。尽管我的房门是关着的,可还是能隐隐约约地听见电视里的打斗声和对白,听得我心里痒痒的。我多想看电视啊!哪怕看一眼也好。我终于按捺不住,打算出去“走一趟”。我假装去喝水,在喝水的过程中,我的眼睛始终不离开电视,并把喝水的速度放到了最慢。最后竟然不由自主地在沙发上坐了下来。随即妈妈就问:“易尧,作业做完了吗?”我的眼睛还是离不开电视,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这时一阵更严厉的声音传来:“去,快去写作业!”。爸爸也小声地说:“是啊,快去写作业。”我没办法,只好往书房一边走一边忿忿不平地想:为什么只准你们看,就不准我看?进房门时我的两只手不由自主地撑向两边,只听“哗”地一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书柜的玻璃门坏了!我望着洒落在地面的玻璃碎片,脑子里一片空白。爸爸妈妈听到响声急忙跑过来。爸爸一看,抬起手就向我打来,虽然妈妈也很生气,可还是把爸爸的手挡了回去,紧紧地抱住了我的头。我看见爸爸眉头紧皱,竖耳瞠目,就像一头被激怒了的老虎,“虎视眈眈”地盯着我。爸爸吼了一声:“怎么回事?”这时的我只会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是故意的……”慢慢地,大家都冷静了下来。我把经过说了一遍。妈妈说:“易尧,玻璃门自己回会坏吗?肯定是你用力过大,打坏的。你为什么会用力过大?因为你生气。爸爸妈妈叫你去写作业,你就生气,你这样做对吗?”爸爸叫我去写检讨。这时的我就像一只小绵羊,乖乖地回到房里写检讨。这时,我已完全冷静下来。我想:我是不应该那样生气。爸爸妈妈看电视是因为他们在休假,他们平时没时间看;而我的学习任务没完成,跟他们不一样……我将写好的检讨给爸爸看,爸爸看完后,脸上露出了微笑,把我搂进了怀里……家庭风波作文五:家庭风波黄昏时候,爸爸一打开大门,我就风一般飞速冲进餐厅,端起饭碗,扒起饭来,虽然我不是饿死鬼投胎,可是正在长身体的我,饭量确实要大了点。饭桌上摆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一盘香菇炒肉丝,一盘熏鸡腿。我赶紧夹着一块鸡腿往满是白米饭的嘴里塞。咦,这菜怎么咸得发苦啊?咚咚,皮鞋的声音震得地板都在晃动,不用说,是爸爸回来了。我开了门,给爸爸盛了一碗饭,在背地里偷偷地笑着:“嘿嘿,可有好戏看了。”“老婆子,这菜怎么都这么咸啊,难道你要做咸肉干。我们可不是‘闲人’哦!”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才嚼了一口熏鸡腿,就把满嘴的饭都吐在桌子上了,啪地一声,筷子重重地撞击着桌面。啊,真的吗?妈妈也伸出筷子夹了一口,看她吐着舌头,也知道什么叫“咸得发苦”了。“老爷子,别这么挑剔,不就多撒了一把盐吗?再说盐的市场价很便宜的。值得发这么大的火。”妈妈知道自己是一时失误,可是一向高傲的她一看爸爸冲她发脾气,心里的火也上来了。我可懵住了,怎么?难道今天是吵架的日子吗?爸爸一看妈妈的脸色,没脾气了,换了个笑脸:“嘿嘿,老婆大人,敬爱亲爱的老婆的大人,这不,我承认是我不对了,行不?”妈妈翻了个白眼,看了爸爸一眼,屁股一扭,绷着脸不说话。我用手肘捅了捅爸爸,轻声说:“把菜吃掉啊。”爸爸这才醒悟过来,一边夹菜吃,一边把嘴巴咂得震天响,夹缠不清地说:“好吃,好吃,老婆大人炒得菜就是好吃。陈鸣,你也多吃点。”爸爸一个劲地往我的碗里夹菜。天啊!我到底是惹了天神还是惹了上帝,怎么把我扯上了。转眼间,一碗米饭就进了爸爸的肚子,爸爸竟然连眉头都不眨一下,还说:“嘿嘿,好吃,胃口大开,再来一碗。”我倒!妈妈的嘴角终于荡起了笑意,说:“好了,好了,别装模做样了,也不怕教坏孩子。”妈妈转过身来,把那道咸得发苦的熏鸡腿给撤了。家庭风波作文六:家庭风波“啪”的一声,妈妈快要洗完碗了。不巧,因为手一滑,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一场家庭风波拉开另外帷幕。本来妈妈因工作上事而心情烦躁,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刚才的碗碎点燃了导火线。妈妈指桑骂槐地对我说:“儿子啊,妈妈就是命苦啊!不像某个人悠闲的看电视。”爸爸听到后,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质问道:“你是在说我吗?”妈妈也不甘示弱:“你听清楚了,我是在说某个人!某个人而已!”爸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别饶圈子了,我还不了解你?”妈妈也回道:“是说你,怎么了!我说几句还不行吗?再说,我说得也没错。”爸爸急地涨红了脸,生气地说:“我好不容易才休个假,想看场篮球赛开心开心都不行吗?”妈妈说:“既然放假了,为什么不帮我干些家务活,这个家难道跟你没有关系?”爸爸妈妈越吵越厉害。这是我的肚子向我发出抗议,好象在说:“主人,我快饿死了!”爸爸妈妈似乎听见我的咕咕声,急忙对我说:“儿子,快去外面吃饭吧!”我拿了钱到外面吃了饭,顺便给爸爸妈妈各买了一份。回到家,只见屋里一片狼籍,妈妈在一旁抽泣,爸爸不在家,估计去外面打牌了。唉!这场风波何时是个头啊!家庭风波作文七:家庭风波我有一习惯,只要一看电视,都要把这个节目看完,不然心里就很不舒服。而这个星期天,我却不能像平常一样,把电视节目看完。星期天晚上,我打开电视机,看我最喜欢的节目---《摩尔庄园》。只看了一半,妈妈却走过来,拿起遥控器,把这个节目换成了她最喜欢看的电视剧,还生气地对我说:“别看了,去看书。”接着,爸爸又跑了过来,也拿起遥控器,换成了他最喜欢的足球赛。就这样,爸爸和妈妈吵了起来,当然,也少不了我。突然,爸爸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小孩子别多管闲事!”我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周末,怎能让给他们看呢?我生气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有个星期天,你们就让我看一下电视啊!”这时,爸爸妈妈听见了我的话,才很不情愿地把遥控器给了我,我调到刚才的节目,结果发现,《摩尔庄园》已经完了,最后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房间。而爸爸妈妈呢,还在互相谦让,最后谁也没看成。谁的心情都不好。我之所以很讨厌这场小风波,是因为这场小风波让我们全家人都没有看成电视。但愿以后不要在有这种风波了。家庭风波作文八:家庭风波在咳嗽声中,乌烟瘴气的白烟从我眼前浮过,飘着飘着。消失在空中。我对爸爸挤眉弄眼的,不时拍了拍手,提醒爸爸。因为我看见妈妈不满的眼神了。上个星期的争吵把我吓坏了。全家人正高兴看着电视,只听“咔嚓,咔嚓”。爸爸又忍不住诱惑把烟拿了起来。津津有味的吸着,喷着一口口绿色的雾。妈妈忍不住了:“抽完别抽了。”爸爸只是满不在乎笑了笑,可我发现了妈妈那风波前那可怕的冷静的眼神,狠狠的盯着爸爸。谁 知爸爸抽个没完,一根,两根,三根……烟灰缸里堆满了尘土,真怕有场大风暴吹散了这样的平静。空气中弥漫着烟味带有火药味的气息。稍不注意就数洪天大火。 终于,妈妈点燃了这堆钢材,生气的:“有完没完。”“好好好!不抽了。”一边说一边收拾着烟灰缸。起身后,就去玩电脑了。不出半个小时,妈妈敏感的鼻子闻到一股熟悉而厌恶的味道。大步流星的冲进书房,只是注视了一会儿,就进了书房。用力的将门摔过去。那声音似乎刺痛了爸爸,马上停止了吸烟。乌烟瘴气消失了,爸爸也许想起了上个星期那把“无形的箭”,立刻放下了烟头。

【第二篇】什么样的风波

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第三篇】什么样的风波

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第四篇】什么样的风波

《风波》教案

周海婴回忆鲁迅:还父亲一个真面目

父亲鲁迅

母亲觉得当时的环境很危险、很不安定,他们自己的生活还很没保障,将来可能还要颠沛流离,所以一直没要孩子。母亲在1929年生我的时候,已是高龄产妇,拖了很长时间没生下来,医生问父亲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父亲回答是大人,没想到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四五岁的时候,保姆许妈便带我到后面玩。那时候上海也不大,房子后面就是农地,鲁迅觉得百草园有无限乐趣,而我的天地比百草园大得多,有小虫子、有野花,这里也是我的乐土。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称呼孩子的方式。70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那时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背上总要长出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父亲已有他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我早上上学,他还在睡着,中午回来吃饭可以碰见;下午从学校回来时,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和他聊天。跟父亲来往的一些人当中,我有印象的是萧军、胡风、冯雪峰、内山完造夫妇。我对内山完造印象很深,我们一直有来往,直到他去世。这次上海拍电影《鲁迅》,我还提出,对内山完造这个人物,一定要把握:他是一个基督徒,思想浸透了基督徒的博爱精神,他不论中国的贫富贵贱都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不能弄成日本人那样,总是点头哈腰,也不是非常高傲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文化涵养的日本人。

萧军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人,他非常爽朗,一个东北大汉,没什么心计,说话脱口而出,很容易得罪人,但他自己又不往心里去。电影《鲁迅》里就有这样的镜头,萧红在他身后老拽着他衣服不让他乱说,他的确是这样的性格。

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蹑手蹑脚地,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记忆中他也只有一次假装用纸筒打我。父亲写信通常用一种中式信笺,上面印有浅浅的花纹、人物或风景,父亲给不同的人写信,选用不同的信纸。如果我碰巧遇到父亲写信,想表现一下自己,往往自告奋勇地快速从桌子倒数第二个抽屉,以自己的“眼光”为父亲挑选信纸。父亲有时默许了,有时感到不妥,希望我另选一张,而我却僵持不肯,每逢此时,父亲也只好叹口气勉强让步。后来听说日本有一位学者叫阿部兼也,专门研究父亲信纸的选用与致信者的内在关系,可惜的是他不知道这当中还有那时不谙世事的我的干扰。

父亲与母亲

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跟父亲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什么名分。他们结合在一起,是很自然的状态,是爱让他们

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分是保障妇女权利的一种方式,而母亲觉得,她的权利不需要婚姻来保障,她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什么样的风波

母亲在我面前不怎么回忆父亲,她不愿意沉浸在她的悲哀当中。对我父亲,她觉得她有照顾不够的地方——比如她说看到父亲经常是点了烟之后就随手放在那儿,既然是空烧掉,为什么买那么好的烟?于是父亲最后抽的是比较廉价的烟。茶叶也一样,有时她泡在那儿,他也没喝,这不浪费吗?诸如此类。其实再周到、再细致的照顾,总是有不完美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我生下来之后,父母就没带过我到北京,因此没见过祖母。但祖母总是托人写信来,她常常寄好东西给我,像北京的榛子——比现在的榛子好吃很多;还有她自己腌的酱鸡酱鸭,因为路途远,有时一打开,酱鸡酱鸭发霉了,妈妈只好把它们扔掉,而我觉得太可惜。祖母和朱安的信,都是别人代写的,后来有些人还问我:为什么说朱安不识字啊?她还给你母亲写过信,说死后要念什么经、做什么被子、棺材要怎么样、点什么灯、做什么祭拜,文笔很深,文化很高啊!他们不知道那些信其实是别人代写的,还以为我是故意贬低朱安。恰恰相反,我对朱安,还怀有尊重之情。

父亲去世后,母亲除了我这么个病孩子之外,也负担了朱安女士的生计,生活得比较艰难。朱安也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她托人给母亲的信总是表示感激之情,说“您对我的关照使我终身难忘”,也很体谅母亲,“您一个人要负责两方面的费用,又值现在生活高涨的时候,是很为难的”,收到生活费后她也回信告知是如何安排开支的。

我也从来没见过朱安,连见都没见过,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印象。不过从她与母亲往来信件看,她对我还是很关爱的。一次她给母亲写信说:“我听说海婴有病,我很记挂他。您要给他好好地保养保养。”我十五六岁后,她就直接给我写信,有一次还问我是否有同母亲的相片,给她寄来一张,“我是很想你们的”。我知道在她心里,她把我当作香火继承人一样看待。1947年朱安病故时,母亲受国民党监视不能到北京,拜托一些亲朋帮助料理了丧事。

由于政治需要父亲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父亲的盛名并不是我们的护身符。相反,有一段时间在位的人都是鲁迅当时的论敌,那些人对我们完全是漠然处之的态度,而鲁迅的崇拜者、能够关心我们的人却一个个被打压掉了。也许是有些人觉得鲁迅永远压在他们上面,有鲁迅在,他们永远只能排在二三四位吧,我也不太理解这些人的心理状态。1968年,母亲为了保护父亲的遗稿,急得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可去世后连追悼会都不让开,最后是周总理决定允许向遗体告别。

周氏三兄弟的关系

周树人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是一个悲剧,某些鲁迅研究者推测,是他看了一眼弟媳沐浴导致的失和。但据当时住在八道湾的房客章川岛先生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人是无法靠近的。当时情况究竟如何,我没有发言权,个中原因也许永远是个谜。

但我觉得导致他们分歧的根本原因还是性格问题。周作人性格软弱,被他的妻子左右,他也不能脱离他自己的优越生活环境——那时,周作人家里有厨子、保镖、车夫、佣人,他还没做汉奸的时候,人家劝他到南方去,他说家口在这,他不愿意走,他不愿意离开他的天地。

1948年,我随母亲到北京,某个冬天下午,章川岛先生问我是否要到八道湾看一下。我从小就听说八道湾,心里也早有一种亲切和向往,于是跟着他去了。走进里院,只觉得空空荡荡,很寂静,西北角一个老太太坐在小凳子上晒太阳。她把章先生喊过去,大概询问来者是谁。只看到章先生礼貌地回答几句后,老太太突然站起来对我破口大骂,汉语之后又换了日语。章先生赶忙把我拉到外院,我才知道,她原来就是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自此,我再没见过她,八道湾房产也在解放后被我们捐给国家。我跟周作人的后代一点联系也没有。

周作人夫妇一直不承认我和我母亲,他们自始至终对母亲是蔑视态度,认为她是做“小”的,我不是

周家正统的人。周建人也很早被赶出周作人的家里,在上海做小职员。我父亲写信给蔡元培,让他介绍工作,周建人才在上海找到工作。他在上海也找到了一个夫人,原来的那个妻子(注:羽太信子的妹妹)和他早属于无效婚姻。周建人到了上海还几次写信要她过来跟他生活,但姐姐不让她去,一直把她留在周作人家,等于做他们家的高级保姆,这个姐妹俩也在北京先后去世。

现在想起来,祖母对父亲还是偏爱的,周作人无论多么风光,她没有住在周作人家里,哪怕是大儿子不在、在上海,她还愿住在大儿子家,朱安陪着她,说明她和周作人的关系非常冷却。羽太信子把鲁迅赶走,把周建人赶走,把房契也改了,想独霸一方。她又诅咒鲁迅是断子绝孙,出这本“大相簿”,实际上也是回复很多人,告诉他们,鲁迅的后人生活得很好!

身为鲁迅之子

说来奇怪,在父亲去世前几天,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有个声音对我说:“你爸爸要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声音究竟来自何方。

也许是那一段时间健康欠佳的父亲给我的心理暗示?1936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总是在忧喜之中度过。每天我从三楼下来总是蹑手蹑脚。父亲的房门一般不关,我悄悄钻进卧室,听一会他的鼻息。父亲的床头凳子上有一个瓷杯,水中浸着他的假牙。瓷杯旁边放着香烟、火柴和烟缸,还有象牙烟嘴。我自知对他的健康帮不了什么,但总想尽点微力,于是轻轻从烟盒里抽出一支香烟,插进被熏得又焦又黄的烟嘴里面,放到他醒来以后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悄然离去。中午吃饭时候,总盼望父亲对自己安装香烟的“功劳”夸奖一句,不料,父亲往往故意不提。我忍不住,便迂回曲折地询问一句:“今朝烟嘴里有啥末事?”父亲听后,微微一笑,便说:“小乖姑,香烟是你装的吧。”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比什么奖赏都贵重,心里乐滋滋的,饭也吃得更香。

1936年10月19日早晨,许妈上楼低声说:“弟弟,今朝侬勿要上学堂了。”我才知道,我没有爸爸了„„我冲下楼,看到父亲躺在那儿,像以往入睡一样安详,妈妈流着眼泪搂着我说:“现在侬爸爸没有了,我们两人相依为命。”

以前我不知道父亲是个那么有影响的人,如果有转折点的话,那就是父亲去世,很多人把他从家里抬出来,送到万国殡仪馆,后来还有一个非常盛大的葬礼。从这个葬礼中,第一次知道父亲的地位和影响。父亲墓碑上的字是母亲让我写的,她后来说别人写都不合适,她那时可能已经意识到,实际上谁写对谁都是一辈子的影响,她不期望别人来写。实际上是更多的为了对方的安全。

还有几个月,是父亲去世70周年纪念,而我也马上就77岁了。身为鲁迅的儿子,是我无法自己选择的命运。对于这个身份,我自己一方面很淡然,另一方面很回避。我始终不愿意人家说“这是鲁迅的儿子”,因为我有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系,后来在广电部工作。我觉得不是靠父亲的光环才取得自己今天的生活,但很多时候,大家更是冲着“鲁迅的儿子”来的,而很多情况下我也身不由己,耗了很多时间、精力。可是如果不去,人家觉得不给面子,有时我也很苦恼。

这两年我在维护“鲁迅”版权上也出了不少头。我不止一次说过,我是被枪打的那个出头鸟,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如果多年以后,我们的版权、肖像权意识能因此而有所进步,我觉得我付出被别人议论的代价是值得的。我和母亲的宗旨一向是,如果你好好纪念鲁迅,维护鲁迅,研究鲁迅,我们愿意将所有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无偿地分享。

我早已意识到,鲁迅是世界的,父亲是一个没有隐私的人,他的所有日记都一字未改地发表。作为鲁迅的儿子,我希望大家不仅研究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价值,更希望大家看到凡人鲁迅,生活中的鲁迅,那才是一个完整的鲁迅。

【第五篇】什么样的风波

那么什么样的事件和活动才是值得报道的

那么什么样的事件和活动才是值得报道的,是有新闻价值的呢?

这个最新发生的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新闻事件是刚刚发生的,另一层是指人们是第一次看到、听到。

有的时候这两层意思是统一的,新闻事实一出现,媒体就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人们及时得到了最新信息。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各路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如果你恰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在第一时间把新闻线索提供给媒体,或者把写好的稿件传送到媒体很重要,这样做有利于媒体第一时间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符合媒体求快、求新的报道追求。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 ,有下列要素:①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报道及时,内容新鲜。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②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

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④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 (包括人物、 团体 、地点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效应大的,叫新闻价值大的事实;效应小的,叫新闻价值小的事实;没有效应的,叫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的事实刊播出来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它的新闻价值便是负面的。所以说,对任何一件事实,都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它是否有新闻价值。经过判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写成稿件刊播,而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应该放弃它。 有没有新闻价值谁说了算

因为收受工程老板2万元钱,安徽灵璧县高楼镇副镇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但在一审判决后,这名副镇长依然在位。面对质疑,高楼镇党委书记先是让记者“不要报道,没有新闻价值”,又表示 “要保护当地干部”。 (1月24日《江淮晨报》)

获刑或问责官员异地复出,甚至压根就没退位的,现在确实算不得新闻。所以,高楼镇党委书记说这事“没有新闻价值”,还真是说了句大实话。可他显然忘了,媒体关注获刑副镇长仍在职,岂是只为了新闻价值中有违常理的离奇性,而是在履行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

而让高楼镇党委书记觉得没有新闻价值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副镇长受贿的金额太少了,才区区2万元,这和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巨贪相比,真是没什么吸引眼球的地方。

新闻毕竟不只是夺人眼球,尤其应想想,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副镇长受贿2万元被判刑后仍在职,会成为镇党委书记眼中没有新闻价值的事,我们就更觉得,对这些事情一如既往地关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受贿也好,获刑官员仍在原位或复出也好,本就是于法不容的事情,但屡屡曝出的巨贪和问题官员复出事件已让公众产生了审丑疲劳。但我们应该因为习以为常,就放弃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吗?显然不行。要知道,社会对这类事情容忍度上升的同时,也是对违法乱纪的事情容忍度在上升,与此同时,则是法律底线的一再退让、失守。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有必要对每一起这样的事情,不论其受贿金额的大小和复出的原因,都保持同样的关注度。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关系

在实际市势评论中,尽管有许多金融行业的评论记者经常试图用当用当时即期性的新闻来评判和解释市场的动向,然而艾略指出这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市场在大多数正常的情况下,市场总是充满着过多的利多和利空消息,而这些新闻均是为了给市场最近的走势局面作一番合理性的解释。在《自然法制》(Nature''sLaw)一书中,艾略特对新闻的价值如下的评论:

新闻是对一种已进行一段时间的力量的一种迟缓认知,充其量只能对未知趋势作个令人警骇的结论。对于各个新闻的实用性而言,均早已为市场老手作为炒作或投机的题材。艾略特认为没有单独一个或连串的新闻可以用来构成任何一个趋势。由于市场与趋势随各个阶段的情况不同而不同,同样的新闻内容所造成的影响也互异。不管是在多头市场还是空头市场,艾略特认为市场均依一定的步伐向前迈进,而市场对于新闻的反映,在市场的即时阶段亦会表现出适当的程度。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态发生,如地震、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只有这类自然事件(无论程度大小),市场作出一定反映后,很快就会消失其影响力,这些事件从根本上并不能改变既有的市场趋势。艾略特认为,将新闻看作是股市的原动力是很不

合理的。造成股市运动的内在动力不是新闻或消息的本身,而是市场所处的运动阶段,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波动的等级。同样的,新闻或消息对股市的繁荣、或萧条时期的影响,其层面亦各自不同,当市场行进的方向和一般所预期的方向不同时,靠新闻或消息来操作股票买卖的人,无异是靠运气来测试他的成功。

投资者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在某一段时期中,当市场走向为新闻所影响时,后市的发展却会与新闻消息背道而驰,一些利多与利空的出现,市场走势并不会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结局。例如,在多头行情刚刚起步的第一波,各种消息或者媒体新闻均会一如既往地以一种悲观谨慎的笔调出现。而此时市场却已露出多头走势的征兆。为此,市场趋向会按其既成的步调发展。这就是典型的所谓“利空消息出尽,大势反转”;而接着产生的第三波与第五波的疯狂扬升,只是利多的持续出现而渐渐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这种利多消息仅可看作在原有的趋势中锦上添花而已。

当市场在走向第五波的多头末升段时,由于利多消息的出尽,此刻已能感觉到趋势已有反转的味道。尽管市场上仍还在散布各种乐观的看法,恋多情绪不散,但是市场终将会以第五波的走势而掉头向下。

总而言之,艾略特认为股市活动能提前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市场的固有表现、基本上是来制造新闻和消息的,而并不是由新闻来创造股市荣辱。

因为收受工程老板2万元钱,安徽灵璧县高楼镇副镇长卓光玉因受贿罪一审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然而,在一审判决之后,这名副镇长依然在位。有媒体记者前去高楼镇采访,在提到卓光玉后,一些工作人员均称呼其为“卓副镇长”。 对于群众反映被判刑了仍在担任副镇长一事,高楼镇党委书记杨殿銮的态度更让人疑惑。杨殿銮让记者“不要报道,没有新闻价值”,并表示卓光玉在工作上十分出色,“要保护当地干部”。

杨书记可能没学过新闻,对于一件事情是否有新闻价值判断力比较弱。就新闻价值而言,有一句非常形象生动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很普通很正常,不值得报道,但是人咬狗就稀罕了,人为什么咬狗,什么人咬了什么品种的狗,狗被人咬后情况如何,这就构成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卓光玉被判刑后仍然安然地当着他的副镇长,属于什么情况呢?狗咬人乎?人咬狗乎?在杨书记看来,应该是属于前者,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很普遍,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倒是没觉得获刑官员能继续留任是正常的合理的,对这种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普遍性恶习媒体不去揭露、不去监督,要媒体何用?所以杨书记错矣!

杨书记又说卓光玉这样的干部工作出色,“要保护当地干部”。护犊之心切切,我们表示理解,但是这样做真的算是一种保护吗?一个人犯了错误而不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从错误中不但不能够得到教训,反而成为下一个错误、更大的错误的基础。继续让犯了受贿罪的卓光玉当着副镇长,这不仅是对民众不负责任,对政府的信誉不负责任,也是对卓光玉本人不负责任。这不是一种保护,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庇护,这种庇护有时候人家未必会领情。2010年,甘肃有个落马厅官李人志,因为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死刑,李人志有忏悔,有抱怨,抱怨的是“组织未提醒”。现在卓光玉受贿2万元认为是个小数目,还在当着副镇长被保护着,言下之意就是这种事是小事,这种罪是小罪,等到人家哪一天贪到了200万、2000万被判了无期甚至死刑的那一天,是不是反过头来也会责怪当初组织不提醒反纵容?杨书记,是不是又错了?

获刑官员仍然在任,不是一件小事。对这样的事情不警醒,反而漠然地进行“保护”,说不定哪一天真会成为常态。

【第六篇】什么样的风波

找准目标对症下药——谈怎样理解事件的独立性

【第七篇】什么样的风波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

第一篇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篇作文厚积“三招”,第三篇作文应急“九法”,第四篇作文几种特别的写法,第五篇作文修改五步走,第六篇让作文题目先出彩的三个方法。

第一篇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什么样的风波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扬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

张弛有道、动静分明、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也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中外名篇名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赤壁之战后率领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吓得他魂飞魄散。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终于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谁知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起起伏伏,为曹操游走在刀口上的命运而担忧,也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折服。

二、恰当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1.悬念法。又称“关子”或“扣子”,就如古典章回小说中每到故事关键处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

2.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是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后一什么样的风波

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什么样的风波

又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叙写蒋干劝降周瑜的故事。曹军刚输了一阵,挫动锐气;又被周瑜窥营,曹操束手无策。蒋干却在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蒋干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败仗留下祸根。作者这里对蒋干就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3.误会法。“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小小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围绕着“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这一问题,学生、老师和校长各有不同的说法,却没有一种答案是对的,小说通过极力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学校师生的不学无术。(待续)上节我们讲到要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使事件曲折的技巧除了悬念法、抑扬法和误会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法,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继续谈谈。

4.突转法。指事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中途发生逆转。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如小小说《一幅国画》(片断):

四年一度的干部选拔会议就要召开了。牛部长家里,可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波送礼的人都走了,牛部长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部长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的有点像鼠。突然,牛部长从画下发现了一行小字,他连忙凑上去看,还看不太清,又赶紧从上衣口袋拿出老花镜,看了起来。那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上面写道:

“远观看似牛,近看不是牛。不把田耕地,只把香油偷。”

牛部长怀着兴奋的心情欣赏礼品,谁知却是一幅讽刺之作,心情一下降到极点。这种前面层层渲染蓄势,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忽然出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构思方式犹如平地一声春雷,让人耳目为之一震。

5.对比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人物、事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比较,最能够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本质。而强烈的对比反差,也能够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形成落差,获得美感。如小小说《刘一刀》:

刘屠户,名准。自幼随父卖肉,练就一刀割肉不差分毫,曾上央视一展绝技,人送外号刘一刀。因其好功夫,日每其肉案前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一日,一云游僧过此,试其绝技。先要十八斤八两。刘一刀手起刀落,上称,准。再要八斤八两,刘再挥刀,上称,准。僧不服,出一珍珠为赌资,再要一斤八两。此珠也,大如鸽卵,重约二两,通体晶莹,熠熠放光,乃一稀世宝物。围观者无不讶慕。刘一刀目呆呆睹此物半晌,持刀手抖抖不能自已。众人催促,犹豫再三乃下刀,上称一约,一斤六两。僧收宝珠,大笑而去。众皆嗟叹。刘一刀绝技破矣,自此不复称一刀。

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绝技却不显灵,这个深刻的主题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现的。文章内容虽短,却波澜陡起,引人深思。

6.伏笔法。伏笔,是指前文埋伏的线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预作的提示;照应,是指在后文中回应伏笔,做出具体的描述或交代。“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构思也更加严谨。

如《项链》中对项链是赝品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随便的态度,说明项链并不贵重;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甚至没有打开看过,再次说明所借项链并不贵重。

7.情感曲折法。人的感情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采用这种结构时,其矛盾冲突的线索虽然比较单一,却起起落落,犹如黄河九曲。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这一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情感经历了五次变化。善变成了奥楚蔑洛夫主要的性格特征。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8.欲擒故纵法。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我方故意避战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这就是军事上常用的欲擒故纵之计。其中,“纵”是手段,“擒”是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的擒拿,是在充分掌握解决矛盾主动权基础上的一种机智。写作中为使情节波澜迭出,造成山重水复的表达效果,也常用这一方法。如《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作者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和大度,但文章并没有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