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

时间:2021-10-26 08:56:19 节日作文

第一篇 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感谢信的》

感谢信

尊敬的学校领导:

学校电气工程系201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8月19日来到我镇,围绕“关注新农村建设、拜访英雄故里、关心慰问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主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参观江姐故里”、“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宣传用电安全知识”以及“参观新农村社区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是一群富有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深入基层的年轻人。在我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他们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给孩子们带来了鼓励和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发放用电安全知识宣传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镇构建“平安乡镇,幸福乡镇”活动起到的积极宣传作用,增强了村民们的安全用电意识。实践队成员还深入田间地头,参观我镇新农村建设项目——千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中坝村居民新村,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为期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贵校电气工程系的5名社会实践队队员,利用自己的假期休息时间,不辞辛劳,积极开展走访活动。在此,我们代表龙潭镇人民,对贵校电气工程系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队赴龙潭镇开展的一系列“三下乡”活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希望你们今后多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广泛关注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变化。也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美丽的龙潭镇!

镇政府 2013年8月24日

第二篇 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两封感谢信》

两封感谢信

清理书札,发现两封二十多年前的“感谢信”。写信的是两位青年教师,一位姓周,一位性邹。

一九七九年,我“平反”后被安排到衡山县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次年,从外校调来一位姓周的年轻教师。他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额头上间或显现出岁月留给他的皱纹。我虽然比他大了将近一个“年轮”,但从外貌看他似乎并不比我显得“年轻”。我们教同一个班。我教语文,兼班主任;他教数学。教室东头有两间房,我住外间,他住里间。他性格内向,不苟言谈,好象背负着沉重的荷载,整天郁郁寡欢。由于我们是“同事”加“邻居”的关系,自然经常接触。一天,我走进他的房间,跟他闲聊,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他坦言出两块“心病”:一块是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至今没有转正;另一块是“女朋友”(现代语,那时含蓄地称“女方”)近年来对他有些冷淡。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

其时,我还是“老大难”的“大龄青年”。也许是关心,也许是好奇,便问: “女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原是一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城后现在一家县属工厂当工人。”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那时我跟她母亲在同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她下放在这所学校附近的农村。她经常到她母亲那里来玩,我们就认识了。彼此印象都不错,相好了。”(他没有勇气说“相爱”) “她的父母在哪里?”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

“母亲在县城一所小学教书,父亲是县X中校长。”

我思忖一番,劝他“丢掉幻想”:“这门亲事恐怕很难成功。女方现在是国家的正式工人,在县城;而你是一个民办教师,在乡下;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思想感情也会变的,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算了吧,‘天涯何处无芳草’。至于转正的事,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每年县里安排了极少的转正名额,你上面没有关系,轮不上你。第二条路,‘顶职’,你的父母都是农民,没‘职’可‘顶’。第三条路,每年允许部分民办教师参加师范院校的招生考试,考上了毕业后自然成了公办教师。你只有第三条路可走,别无选择。”

“不,我们已经相好了许多年,他父母对我很不错,都赞成我们继续好下去。她母亲今年退休,儿女都有了正式工作,答应让我‘顶职’。”

“那好呀!目前正在办理教职工退休顶职手续,你赶快去找哇。”

我把工作安排好,向校领导请了假,吃过饭便催促他一同乘车去县城。他当“向导”,我们“轻车熟路”来到了县X中。女方和她的父亲不在家,家里只有她的母亲。周老师喊了一声“吴老师”后便只顾埋头喝茶,再也不吭声了。我只好“开门见山”:

“吴老师,您的儿女都有了正式工作,您退休可千万别把这个指标浪费了,让周老师顶职,对周老师好,对您全家也好。”

“可以呀,不过这事你们得去找一下教育局。”

我们起身告辞。在校园里,我们又碰上了女方的父亲。周老师喊了一声“X校长”后又不吭声了,我只好再“开门见山”一次。X校长与吴老师的答复只字不差,好象他们事先已经商量过似的。

我们满怀希望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教育局,找到人事股具体经办退休顶职事项的同志,说明来意。他说:

“吴老师的职已经让她的‘女婿’顶了。”

我们不相信。他从柜子里端出一撂顶职表,翻出有吴老师亲笔签字的那一张递给我们看。

顶职的也是一位乡村中学民办教师,上面赫然贴着他英俊的半身照片。我们哑口无言!哑口无言!后来听说这位民办教师通过顶职转正后不久又不同意正式当吴老师的“女婿”了。真是“人间喜剧”。也许这样的“喜剧”并不罕见。难怪教育局人事股长要我找一个条件好的女民办教师,先结婚,结婚后她负责帮我办理好转正手续。她叮嘱我千万别先转正后结婚,担心我上当受骗。我没有吱声,只是抿着嘴笑。

我们悻悻而忿忿地离开了教育局。两人默不作声,只顾埋头走路。沉默,死一样的沉默。这沉默,是苦,是痛,是泪。我仿佛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义愤填膺”。此时,周老师的心,是在滴血,还是在流泪,我不清楚。他内心有多苦痛,我只能“意味”,无法“言传”。我们就这样默默地走了二十多分钟。快到汽车站时,我实在憋不住了,开口说: “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了,还是靠自己去奋斗吧。报考师范院校!” “数学不成问题,只是我的语文基础太差,怕考不上。”

“复习呀,我可以帮你。”

我们回到学校,天已经黑了。

我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与结构,找来复习资料叫他复习,并要他做些练习。间或出一些作文题,教他审题、选材、谋篇,他写完后交给我批改。打那以后,他星期六很少回离学校只有几公里的家,星期天呆在学校复习。深夜一、二点,他房间的窗户时常亮着灯。 报考时,学区领导因数学教师紧缺不同意他报名。我又同他跑到县教育局,找到一位副局长。我跟这位副局长曾有过短暂的共事。开始“家门”局长(也姓“肖”)劝他服从安排,以后有机会再考。他突然青筋暴跳,居然冒出一句“这个社会简直不给我一条活路”的话来。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思想还比较禁锢,我生怕肖局长“上纲上线”,连忙解释说“这是他一时感情冲动说的一句气话”。肖局长“原谅”了他,并同意他报考。

不久,我被教师进修学院录取,离开了那个乡村。在进修学院,我收到了周老师的来信,告诉我他已经走进一所师范学校的校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我的感激之情。我打心眼里祝福他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梦终于可以实现。从我离开那个乡村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六年多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进修后回到县里,我被安排在县城一所中学任教。一九八五年上学期一天的晚饭后,我来到李老师的房间,发现他的办公桌上铺展着一封信。信是毛笔写的,竖式,字迹苍劲有力。在“自来水笔”流行的时代,这样的信实不多见,引起了我的好奇。在征得李老师的同意后,我阅读了全信。语言功底不错,只是内容太消沉。写信人曾多次想“自杀”,只因老家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祖母而不忍下手。他要李老师去南岳寺庙帮助联系,打算“出家”,“陪伴木鱼,了却一生”。我问李老师写信人是怎么一回事。他告诉我邹老师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前夕为同学打“抱不平”跟人打了一架,受到学校的处分,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矿山子弟学校任教,现又患上了肝炎,心境十分苦痛。我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要李老师寄给他。

我以因一篇“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章被打成“反革命”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启发他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与希望。在信的结尾引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作为我们共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我不知道这封信能否对他有所帮助,反正“泥牛入海”无消息。一九八六年底,我离开了衡山,来到了衡阳市,进入我陌生的金融行业。

一九八七年元月,我收到了李老师的来信,信中夹有邹老师给我的信和一幅用宣纸写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字画。邹老师称我是他“生活的导师”(实在让我脸红),在他“最痛苦”和“最困惑”的时候给他指点了“迷津”。他已经从“痛苦和困惑的深渊中走了出来”,并决心“好好地生活下去”。李老师在信中说邹老师不仅“振作起来”,还“干出了一番不小的成绩”。我默默地为他而欣慰。既然邹老师已经消除了“自杀”和“出家”的念头,我再写信也就成了“多余的话”。

现在工作轻松了许多,我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想请阔别二十多年的周老师和与我从未见过面的邹老师到衡阳来做客,我们痛痛快快地聊一聊。如果两位老师读到了这篇文字,请跟给我联系。

第三篇 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感谢信》

一粒种子的成长

春的脚步渐进,黄土高原上这片贫瘠的土地也随之复苏。所有有生命的物种也开始了新的生长。一粒树种,自从去年秋天落下之后,经过了漫长的冬眠,也借着这个好时光喘了口气。

天气虽然变暖了,但是黄土高原上仍是一片荒凉景象。一场一场的春风刮过,夹杂着一些沙尘暴,虽然冰雪都融化了,但是仍就显得干燥。

伴随着几场春风,不知不觉间地上也有了些许新绿。尽管环境不是很温柔,但是依旧抵挡不住这些小生命们求生的欲望。这粒树种悄悄的探出脑袋看了看外面的风景,哦,是苏醒的时候到了!于是它便在一农家外面的树塘里安家了,从此开始了它的成长史。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

这户人家住的是一位从东北来的小伙子,才二十出头,是去年跟随知识下乡青年一起来到了这里。这天吃过晚饭,他便一个人来到院外溜达,蹲在树塘边上思索着什么,突然眼前一亮便看到了这颗刚发芽的小苗。看到它艰难而又努力的生长着,小伙子便动心了,于是他立刻走回家去舀了一大瓢水浇到了小树苗的身上。小树苗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打了一个激灵才看清是一个小青年在给它浇水。真是久旱逢甘霖呀!刚刚还在叹息自己能不能从活下去,现在看来是有希望了。

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想起了小树苗,便专门跑出来看个究竟,小

树苗貌似比上次看到时大了一些,但是好像还是没有精气神儿。于是他便用铁锹给它围了一个圈,狠狠的给它浇了好几瓢水。

时日已到了初夏,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小树苗也不例外,很快长高了好多,小伙子更高兴了,隔三差五的来看看,还时不时的给它施点肥料什么的。看着小树苗一天天的长大,小伙子想,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长出这样一棵生灵也确实不容易呀!

转眼间,秋天也快过完了,小树苗和它的主人经历了风吹雨打,接着他们就要经历漫长的冬天了,要经受凛冽的寒风,相信他们会坚强的抵挡这一切。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小树苗已长的枝繁叶茂,能经受得住严寒酷暑了。但是小伙子却要在这个春天回家了,临走时他对小树苗说,我以后再也不能照顾你了,希望你能不畏艰难长成参天大树。小树苗轻轻地摇曳着刚刚抽出的枝条,好像在对他说我会努力的。

多年过去了,小树苗已长成大树了,但它一直记得,有一位小青年曾来过这里,曾在它幼年时帮助过它,给过它力量。

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有你我们的人生才有了不一

样的改变;因为有你我们才有勇气越过那些坎坷。

——后记

我来自黄土高原,谨以此文献给我伟大的祖国母亲,谢谢您的栽培,相信我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第四篇 村干部下乡感谢信结尾《感谢信》

感谢信

宁夏地税的所有员工:

瓦亭小学爱心物资捐赠活动已结束,在开展这个活动的期间,宁夏地税局的雍书记通过和村干部的多次沟通交流,多次不辞辛苦来到我们学校,和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商量与讨论。最终做出决定,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最温暖和最实用的的物资。本次活动捐助一台价值1500元的打印机,学生校服和教师工服20件,价值3460元,学生用餐工具20套,给学校安装两盏路灯以及五位孩子助学金1000元。 在此要向宁夏地税以及雍书记这些付出努力不断奉献的爱心人士表以最衷心的祝福。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就没有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圆满的结束!谢谢你们!

这段日子里处处有你们的爱心,时时有关于你们的感动。你们的无私奉献,不仅是对我们孩子学业的支持,更是对海原教育事业的无尽关怀,是对家乡未来的无比厚爱和热望。

我谨代表所有受过资助的贫困儿童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最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们对山区贫困孩子的关心!感谢你们对雍书记工作的支持!正是有大家这样无私的关心与资助,让我们孩子的学业得以为继,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了人间真情和温暖。使他们更有信心克服各种困难。“经历了冬寒,才知道春暖,尝到了莲苦,才知道蜜甜,有了失学的痛苦,才知道学习的珍贵。”你们的爱心是他们努力学习的新动力,让他们对明天有着更美好的憧憬。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你们的无私奉献,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瓦亭的每一个角落,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山区贫困孩子的心田!知识改变命运。有了大家的关心与支持,我相信孩子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以改变他们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扶贫助学活动的意义远远不只在物质和金钱的援助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精神的鼓励和鞭策。无私奉献,真诚相助。这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美德,必将成为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发出受助者更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和食粮也远远不只停留于受助者身上,它必将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滋养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茁壮成长,激励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学有所成,满怀激-情地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最后再次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瓦亭小学:全体师生

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