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10-12 13:25:21 观后感

该片于2012年9月7日在英国正式上映,10月16日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贵妇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而离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1

影片开头是一幕幕的剧场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丽,安娜问:结婚九年还有孩子,还比不上婚外情。火车上遇到的夫人说:爱了再后悔总比不敢做强。

火车到站后,夫的儿子来接她,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帅气骑兵团军官佛伦斯基(裘德洛饰)夫人评价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伦斯基看到的是温柔活泼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绅士慷慨的佛伦斯基。

第二面:佛伦斯基来看吉宁,楼上的安娜与佛伦斯基对视,安娜匆匆走开。

第三面:舞会上:安娜与佛伦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伦斯基邀请安娜,这也是佛伦斯基来舞会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丽善良,佛伦斯基爱上她,为了她愿意放弃晋升的机会,不顾母亲反对。

安娜最初拒绝佛伦斯基,因为她有家庭(即使是无爱婚姻)她有孩子,还有吉宁喜欢佛伦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伦斯基是完美的,是那个时候上流社会女人的男神,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许多婚姻都是政治牺牲品,所以许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妇。但是为什么安娜就被别人指指点点呢?因为安娜和佛伦斯基拥有的不只是男女关系,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东西—爱情,所以安娜被人指点议论。

但是佛伦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时候,安娜却不离婚,这又是为什么?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为了孩子,安娜一开始就会拒绝佛伦斯基;不是怕被指点,拥有佛伦斯基她不在乎这一切;不是因为离婚分不到财产,佛伦斯基有雄厚的资产。

其实整部小说不是安娜在探寻爱情之路,而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寻找无爱婚姻里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离婚,是佛伦斯基十年后也许会是另一个卡列宁。

佛伦斯基现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当安娜老去,他也许会再找第二个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现在的婚姻的覆辙。所以安娜不离婚。

结局是安娜自杀,是托尔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杀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找不到无爱婚姻里的出口。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2

这是如此明显的一部男性化角度的女性作品。

虽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但我看到的是整部电影中导演对原著近乎无视的态度。这个所谓的无视不是说他是否遵循原来的剧情发展,而是他记得了华丽精致的服化道,精心设计了多的近乎让人反胃的华丽转场(当然我不能否认有些转场的运用非常巧妙和漂亮,我相信他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这些的),但他忘记了,这部电影中有个不灭的灵魂,她叫做: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的所有遭遇,她的选择,她的心态,她的悲,她的喜,别说对于男人,对于很多女人都是无法体会无法理解。虽说从这点上可以原谅导演作为男人的理解能力,但是,作为已经决定要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无法深刻体会主人公心情,并且无法将之放在银屏嵌入人心中的做法,是无法得到体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电影,本就应该是让人们体会到平时无法体会的心情。如果一部电影拍出来的都只是我们平常的心境而没有更多给人启发的新想法,那这部电影或许短时间内的确会让人感到共鸣,但是,过阵子大家就会发现,花钱去看这部电影不如免费去看生活。

我们反过来再看这部电影,安娜的出轨,没有细致的刻画原因,安娜的痛苦,只有头发蓬乱和歇斯底里,安娜的快乐,只有凯拉那张扁脸扯着嘴角在笑,安娜的灭亡,只有一句:宽恕我。而整篇描述性的画面,都被华丽丽的转场挤到了边边角角,你别告诉我其实是有的,因为我已经被舞台的绚烂灯光闪吐了。

你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她会出轨,为什么会因为一个美男看自己几眼就会爱的如此深刻,为什么她的快乐可以如此容易,为什么她可以劝说别的女人淡然接受丈夫的出轨却因为情人的或许不忠而最终走向毁灭?我看不到。我看到的只有一个傻B女人因为一个帅哥看了几眼吃饱了撑的就开始玩出轨,精神出轨之后肉体的欢愉让她彻底堕落,然后抛弃秃头老公和美少年儿子去找罪受,后来走的没路了于是自杀了。她的挣扎在哪里?如果没有挣扎就能如此轻易出轨的一个人,那我相信她不会在儿子这么大了才出轨,她应该情人满天飞才对,而这样一个人,也绝对不会卧轨自杀。

看完整部电影,我只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导演的出发点是否是站在安娜这一边的。我甚至觉得,导演是在无比鄙视安娜的心情中完成此片,并且用此片告诉所有人,安娜她就是个荡妇,活该被压死。如果真是这样,好吧,他赢了。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3

上周五,和朋友一块看了安娜卡列宁娜,趁感觉还没淡去,逼自己一定要写篇影评。

我没看过原著,就电影展现的内容来看,真的很引人深思。首先当问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自由和责任,其次在19世纪70年代封建制度下的俄国,以及世俗眼光中道德变得复杂,种种冲突和纠结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解脱的办法。

当安娜坐着那列火车离开家,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她还在有点想着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在想怎样劝自己的嫂子接受丈夫的背叛,婚姻也许就是这样。当她下了火车,在站台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命丧铁轨下,血腥的场面让她震惊不止,她竟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有一天也会这样。

接下来就是安娜如何安慰自己的嫂子,又如何与沃伦斯基坠入情网,安娜一直在试图寻找自我,追求自由和真正的爱情,但世俗的偏见,婚姻的道德感也在纠缠着她。我想,这个问题就算不是放在封建的俄国,即使今天,很多人也会迷惑,什么是爱,当婚姻不再有爱,是否要去追求另外一种幸福。安娜和情人在草地上欢乐时,不断地问,到底什么是爱,她和沃伦斯基是爱吗,还仅仅是冲动的性欲,一如开篇她劝她嫂子,“哥哥只是被兽欲冲昏了头脑”。影片后来,安娜不顾一切的要和沃伦斯基在一起,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悲剧的是,似乎只有她一个人认真了,认真地不顾一切追求爱情。但世界太虚伪,朋友离开了,情人离开了,丈夫也离开了。

当安娜卧轨自杀,他的哥哥拿着酒杯,在屋檐下怅然若失,一声叹息。他在怀恋自己的妹妹,亦或是感叹妹妹追求爱情的勇气。想想自己的婚姻,自己终归要屈服正常的生活。屋里,人们在欢声笑语。最后,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麦田里安静地看着书,安娜的儿子抱起那个私生女妹妹,卡列宁似乎眼角微湿,是啊,也许他和安娜的关系就像一个哥哥,在处处照看一个不听话的妹妹。

我很喜欢导演戏剧化的拍摄方式,电影一上来就以舞台剧的方式切换场景,即能快速的衔接剧情,又以一种非常古典的方式展现那个时期俄国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景,上流社会热衷社交,热衷戏剧,生活亦如此,戏如人生,虚伪又真实,纸醉金迷又空虚无聊。另外,一些重要的场景,为了突出主要任人物,导演像拍照一样,将周围的人和景都做一种“虚化”处理。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忘情地舞蹈,周围的宾客就虚掉了,整个世界就剩他们两人了。再如赛马,当安娜失声大叫时,周围的声音也虚化掉了,观众也凝固住了,整个世界只见安娜是多么的痛心。

嘻嘻,有空一定还是要把原著读读。写影评只是为了锻炼自己,无论水准深浅,有点领悟,有点痕迹就好。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4

电影的剧情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命运纠葛为明线,以康斯坦丁与凯蒂的感情发展为暗线展开,最后为我们分别叙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前者的爱情走向极端的毁灭,后者走向永恒的田园式的幸福。以传统东方道德视角来看或许会单纯认为前者是背离道德的堕落爱情的报应,后者则是淳朴爱情的'善果。但置于沙皇俄国那段新旧交替紧张惶恐的历史背景中,或许托尔斯泰正是通过塑造这个为爱沉沦,为爱反叛,为爱疯狂,为爱毁灭的安娜·卡列尼娜来歌颂传统压抑社会中躁动叛逆的灵魂。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一场盛大的悲剧,因她惊心动魄的美,不羁的灵魂,狂烈的心,疯狂的爱,最后却只毁灭了她自己。托尔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开头碾死工人的列车便是她陷入爱情的地方,爱情在哪里开始,生命就在哪里结束。在那浮动于安娜死去面庞的火车光影下,影片达到高潮的尾声而又归于一种柔和的平静。在绝美的华尔兹中让人感受到这场盛大无比的悲剧的美与魅力。

偶然听见有人批判电影里面人物冲动而不理性的爱情。我想,或许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歌颂理性,但在伟大的著作中,正是这些极端暴烈、酣畅淋漓的人物命运才会触动到我们沉睡着的渴望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离不开诗歌,小说,电影等伟大艺术的原因。

12年版的这部电影评价并不可观。可能因为没读过原著,大体而言,我对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响起的华尔兹,频繁而富有节奏性的舞台剧形式的场景转换,人物精致的妆容服饰,夸张而极具艺术感的动作表情,乃至沙皇贵族奢靡生活的生动再现,都甚为满意。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观后感5

今天看了《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

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奴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逾越的规则,谁逾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逾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温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爱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沃伦斯基还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