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时间:2021-10-10 22:44:22 三年级作文

篇一:《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⑷帝感其诚 : )⑸而山不加增 : ⑹聚室而谋日 :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意思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思是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以愚公、智叟为例具体说明。

7、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二、阅读第2-3段回答

9、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11、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有 嘲讽的语气,其目的是 阻止愚公移山 。 。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顶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句式,表现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C、 本文是古代神话的名篇,生动 的情节带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文章以神话结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表现了当时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三、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13.【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C 、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 D 、

14.下面的句子。(2分){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1)汝心之固,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1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17.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 【事例】 1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四、对比阅读,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②汝之不惠 : ③帝感其诚 : ④越明年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 D

21.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2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气魄和。

2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 2、略 3、⑴赞同⑵用箕畚装运⑶将近⑷被感动⑸更⑹把全家人聚在一起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子子孙孙„不加增 5、略 6、愚公不畏困难,坚决移山;智叟屈服困难,反对移山。愚公不愚,大智大勇;智叟不智,鼠目寸光。 7、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⑵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运到渤海边上。⑶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8、需要。紧扣住在困难面前仍需无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来回答。 9、 之尾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略 11、C.

三、 参考答案: 12.(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3.(2分)D

14.(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5.(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6.(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17.(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1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四、[答案]1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2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21.略 2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2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篇二:《《愚公移山》“鲁公治园”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题。(17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3)无地置土置:_ ___(4)公遂止遂:_ ___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分)(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分)6.理解填空。(3分)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4分)参考答案:4.(4分,每小题1分)(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

(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5.(6分)(1)(3分)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易一、“反”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2)(3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以”、“如„„何”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6.(3分,每处1分)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7.(4分)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愚公和鲁公的特点各2

分,概括合理即可。)

篇三:《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 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rèn;chéng;sè;yū;hè;chèn;kuì ;shuò;yōng。

2、(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

(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3、(1)方圆 方向 (2)并 曾经 (3)愁什么 加强反问语气

4、(1)“反”同“返”,往返。(2)“惠”同“慧”,聪明。(3)“亡”同“无”,没有。(4)“厝”同“措”放置。

二、文言文阅读。

(一)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D

7、河曲智叟亡以应

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篇四:《《愚公移山》练习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答案

愚公移山(节选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行动)

1.《愚公移山》由时期 道家 学派代表人物)(人名)所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凭你的力量,还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 。(或: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关键字:以,曾,损,之)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该段主要写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决定。(行动)

B.“杂然相许”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号召力。

C.“其妻献疑”从侧面体现了移山困难之大。

D.“跳往助之”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形象鲜明。

愚公移山(节选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翻译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关键字:以,曾,毛,如……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关键字:荷、箕畚、于、尾 ;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智叟的“笑”体现出他对愚公的嘲讽。

B、愚公认为智叟思想认识非常顽固。

C、愚公的分析体现出发展的眼光。

D、智叟最终被愚公的精神打动并深感内疚。(被批驳得哑口无言)

篇五:《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

一、 下列各组注音有 误的是:

1、A智叟sǒu B虽我之死sūi

C远见卓识shí D万仞rèn ( B )

2、A投诸zhū B出入之迂yū

C脍炙人口jiū D荷担者hè ( C )

3、A山北之塞sè B朔东shuî

C孀妻shuāng D冀州yì ( D )

二、 为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D ) 惩山北之塞 焉置土石 始龀 无穷匮也

A、

B、

C、

D、 chě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ùi完 chéng苦于 yān什么 chèng换牙 kuì完 chéng苦于 yān怎么 chèn换牙 kùi穷尽 ché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uì穷尽

三、 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汉字

1、cé 2、bï海之尾 3、箕bě

4、wú以应 5、无lǒ 6、汝之不huì

四、 划线词在文中解释有误的是

1、A 铲除 B 赞同

C 背或扛 D 周围 ( C )

2、A 曲折,绕远 B 放置

C 七八岁 D 聪明 ( C )

3、A 改变 B 往返

C焉置土石 安放 D河阳 北岸 ( A )

五、 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且: 年且九十 将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汝: 吾与汝毕力平险 你们 ;汝之不惠 你 ;

焉: 焉置土石 哪里 ;无陇断焉 语气助词 ;{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其: 惧其不已 他 ;其妻献疑曰 他的 ;

之: 以君之力 凭 ;本在冀州之南 的 ;汝之不惠 取独 ;

六、 翻译下列句子

1、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挖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4、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2、

3、 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 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

坚定决心。(√)

4、

5、 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作用是相同的,都认为愚

公的力量太弱小。(×)

6、 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

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重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八、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 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 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 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

5、 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跳往助之”

6、 说明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 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二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曾不若孀妻弱子。”(注:本题有误,请同学们将原题干中的“第三段”改为“第二段”)

8、 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九、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讥讽)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者),智叟是真正的(愚者)。

十、 阅读理解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1. 给上文加上标点符号,并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

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2. 请找出文中两个倒装句,并作解释。

“甚矣,愚公之愚”:愚公太不聪明了。

“善哉,君之所言”:您的话是对的。{三年级的童话故事愚公移山}.

3. 请找出这段文字的关键句。

“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篇六:《愚公移山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5、合作探究故事的中心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2、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教法】启发式、学会学习法

【学法】讨论式、自主探究式

【教学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

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完之后,请学生思考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可填词、填短语,让学生自由筛选、自由畅谈(板书——一个……的皇帝)。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⑵“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

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⑶“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⑷“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⑸“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⑹“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⑺“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⑻“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

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接着,让学生学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家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示它们的丑行。【投影】

在括号内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 爱 】新装— 【 做】新装— 【看 】新装— 【 展】新装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生翻书、思考、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