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海里徜徉的诗

时间:2021-10-10 21:23:11 六年级作文

篇一:《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列出中小学古诗词的背诵参考目录外,还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

一、忧——课外阅读现状

1.课外阅读成“冷阅读”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及家长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足够认识。表现在教师常常“课内的芝麻成西瓜,课外的西瓜没咋抓”,阅读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指导细致入微,而课外的阅读则被放在一个从属地位上,可有可无或落实力度不够。学生家长呢,给孩子买的语文课外书,最多的就是各种门类的作文选、作文技法等书。甚至有个别家庭过分地看重分数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压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成为受冷落的阅读。

2.“轻阅读”成为阅读主流

据权威报刊报道: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他们的阅读内容大多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对洋溢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名篇、名著缺少关注。这种“轻阅读”的现象悄然成为阅读的主流。

3.课外阅读成“功利阅读”

有部分教师重视课外阅读对于提高习作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凡学生阅读,便要求学生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并背诵下来,殊不知,学生忙于应付摘抄任务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性把握的残缺,对语言美感的欣赏及文章内涵的把握浅尝辄止。当然这并不是反对积累,反对动笔墨,而应在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了解布局结构、写写书评、写写批注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学生的阅读时间少,学生图书藏量小,学校因经费不足,图书不能及时更新,种种现状均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幸福感。

面对令人担忧的课外阅读现状,作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里,让书香伴随着孩子成长呢。

二、引——课外阅读指导

1.读书好——晓之以理

篇二:《徜徉在诗歌的海洋》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

——404班主题班会

活动流程:

一、开场白:

(陈诗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班会课由我和来昊源为大家主持。主题是《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到诗歌的海洋中去吧。

二、(来昊源)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古代诗人有哪些?(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李商隐、杜牧、曹操„„)

三、(陈诗漩)看来大家知道的诗人还不少,下面我们要进行古诗趣味知识抢答。每个小组为一队,答对一题划一横,最后统计“正”字,笔画最多的小组为优胜队。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题了。 古诗七彩园 (填色彩)

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 )杏出墙来。

2.山外( 青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 )千( 红 )总是春。

4.春风又( 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 ) 丝绦。

6.接天莲叶无穷( 碧 ),映日荷花别样( 红 )

7.( 绿 )遍山原( 白 )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8.牧童骑( 黄 )牛,歌声振林樾。

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 )桔( 绿 )时。

四、(来昊源)

古诗百花园 (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 )开。

2.( 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 )别样红。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 )村。

五、(陈诗漩)

古诗动物园 (填动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 )立上头。

2.千山( 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

3.两个( 黄鹂 )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4.两岸( 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 )先知。

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河豚 )欲上时。

7.柴门闻( 犬 )吠,风雪夜归人。

六、(来昊源)

古诗游乐园 (填地名)

1.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京口 )瓜洲一水间,( 钟山 )只隔数重山。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4. 朝辞( 白帝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 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 )关。

7.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8. 欲把( 西湖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陈诗漩)我们统计一下哪组“正”字最多,掌声送给他们。下一个环节我们去感受一下古诗中的四季。

是谁,翻开崭新的第一页日历;又是谁,在干枯的原野上撒下第一片希望?只看见,一缕细雨和风从身旁飞过,就这样,你俏嫩的脸颊被被杏花吹得粉艳,被桃花笑得火红。请大家听听“春之歌”。 请同学朗诵诗歌《春晓》、《咏柳》。

八、(来昊源)

还没来得及为你披上一件衣裳,太阳便把你的心窝晒得滚烫,承载着的春的嘱托,你精心守护着第一个承诺。午后,乌云游走过整个晴空,然后,流下一滴感动的泪水,洗去了农民肩背上疲惫的灰尘。此时,枝头刚凋谢的花蕾已经孕育出一个个新的生命,在蟋蟀的唧唧声中,慢慢把身影拉长,拉长„请大家欣赏“夏之声”。

请同学朗诵诗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

九、(陈诗漩)

送走夏日里的最后一缕火热的娇阳,你牵了种子的手,一路搀扶着,走过两个季节的长长短短。只为,遍地金黄中枝头高挂的果实,和田野边农民们憨实的笑靥。让我们一起聆听“秋之韵”。

请同学朗诵诗歌《山行》、《枫桥夜泊》。

十、(来昊源)

是谁,为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后季节划上一个句号?又是谁,悄悄卷走昔日里五彩斑斓的满地繁华?蓦然回首时,你已兑现完最后一个承诺,抓一把未化完的白雪,洒满整个大地,继续领唱不老的歌谣。 在刺骨的风中,等待,等待„„ 请大家倾听“冬之语”。

请同学朗诵诗歌《江雪》、《梅》、《卜算子。咏梅》

十一、(陈诗漩)那么丰富多彩的古诗,我们的诗人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请大家听故事“贾岛与推敲”,或许你就明白了。{在书海里徜徉的诗}.

十二、结束语。

(陈、来)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于四季动人的风景,感受古人 勤奋的学习态度。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404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初三语文试卷》

灌南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素质抽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三部分,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15分钟。 制卷人:徐留成

●友情提示: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并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烦恼忧愁时,我们不妨读一读唐诗宋词。在万籁具静的深夜,徜徉在书海里,沐浴在诗词中,遥望“大漠孤

烟”的壮景,dì听“巴山夜雨”的缠绵,体味 “人不寐”的心境。也许,“天街小雨”会渐渐舒缓你急燥的情绪; 也

许,“一夜春风”会慢慢放松你紧张的神经;也许,“半夜鸣蝉”会 ▲ 。当然也许,伴着书香,不

知不觉中,你已hān然入梦。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dì ( ) hān ( )

⑵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 ) 改为( ) ( ) 改为 ( )

⑶根据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将句子续写完整:(2分) 也许,“半夜鸣蝉”会 ▲{在书海里徜徉的诗}.

2、名句积累。(10分)

(1) _____▲_____,君子好逑。 (2) 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

⑶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惠崇〈春江晚景〉》)(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 ▲ ,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⑸曹刿

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写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简意赅。 ....

B.秋日的大伊山,草木流金,山色铺锦,优美的景象让游客浮想联翩。 ....

C.他们本来个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扬镳实属必然。。 ....

D.在“太空第一课”的课堂上,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的讲解夸夸其谈,示范娴熟自如。 ....

4、 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3处表达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

2008年12月28日10时许,①我市连云港港亿吨大港庆典仪式在港口召开。在我国改革开放迎来30周年

之际,②连云港港成功实现了亿吨大港,成为我国沿海港口群中又一闪光点。这一历史性跨越,③进一步

强化了连云港港作为我国中西部出海主通道的优势地位。④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我市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

生促进的强大作用。

5、名著阅读。(5分)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我市各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

《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

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

⑴“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3分)

⑵“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2分)

6、下面是以“不要等到„„”为话题的一段话,请顺着思路在横线上续写。(3分)

不要等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不要等到失败时才去想起他人的忠告。

7.综合性学习。(6分)

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诗海撷趣】阅读诗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规律。(2分)

[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CTV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黄山解说词)

[我的解释] ▲

(2)【实践探究】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

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

努力?(2分) ▲

(3)【口语交际】你的同学袁芳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该怎样劝说

他打消这种念头呢?(2分) ▲

二、理解与感悟 (共54分)

(一)阅读下面李白《塞下曲》(其一) ,完成8—9题。(5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8.说说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抱”字的妙处(3分) 9.尾联表达出作者什么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

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

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

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0.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2分)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 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三)阅读《论美》(13分)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

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

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

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

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

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

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

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