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时间:2021-10-10 21:16:30 三年级作文

【篇一】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读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刘钊 段崇轩 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的时代挣脱出来,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充满了渴望、好奇,也不管是西方现代的还是古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大胆、真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封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和以死相拼,曾激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今天重读,依然为罗、朱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 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拔刀相助杀了仇人,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灾难”,显示了他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家族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情谊等一系列故事发展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骗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欧洲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它自然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它以人为“主体”,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核心,并没有过时。在时下“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的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依然有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作者单位 山西省作家协会

【篇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浙江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盛爱平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用义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的亲属词语关系,后来,语言学家也把义素分析运用到语言学中来。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 元素叫做“语义原子”(sematic atom),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黄伯荣《现代汉语》)。最近几年,在我国义素分析蓬勃兴起,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义素分析的文章,但研究的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少数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等。义素分析的运用范围谈得更少,几乎没有一“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总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同义词来比较、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科学性不强。义素分析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把词义分为具体的一个个义素。看各个义素与语境是否吻合,然后,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如:“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这里“镶”“带”用得非常准确。  镶:(理性义素)[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精致]  带:(理性义素)[用皮、布或纱线等物做成的长条](《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用来“镶”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精致”的,结合语境,作者把梅雨瀑挂在山崖上的那种黑白分明、赏心悦目的精致的美感充分的体现出来。“带”写出了梅雨瀑狭窄、飘逸的形象。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它同动词地巧妙使用分不开,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动词:  泻:[液体,很快,流](《新华字典》)  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现代汉语词典》)  洗:[用水,去掉污垢](《新华字典》)  笼:[遮盖,罩住](《新华字典)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动词“泻”包含义素[+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动词“浮”包含义素[+停留],写出了月光弥漫不散,轻柔飘渺的特点。动词“洗”包含义素[+水][-污垢],写出了月光润泽、柔和、洁净的美感。动词“笼”包含义素 [+遮盖],写出了月光下的花和叶子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的朦胧美。  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王希杰先生曾提出:“进一步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可以从广度和深度方面着手。所谓从广度方面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把义素分析法运用到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之中去,所谓向深度方面去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改变义素分析法只局限于少数有限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语等的初级阶段,应立即全面地运用于一种语言的各种各样的语义单位,不要回避矛盾难点。”(《义素组合论》)这里,我想尝试一下利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修辞手法。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和喻体的中心词分别是“叶子”和“裙”。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叶子:(理性义素)[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裙:(理性义素)[一种围在下身的服装]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叶子”和“裙”的理性义素不同,可见它们不是同类的,而它们的附加义素相同,可见它们有相似点。这正符合比喻句对本体、喻体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  又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朱自清《绿》)  招引:(理性义素)[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特点吸引](《现代汉语词典》)  (附加义素)动作发出者[+人]  招引的动作发出者是人,而句中的动作发出者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怎么会是“歌声似的”呢?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得知:“清香”和“歌声”有共同的附加义素,就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此句本体、喻体,又有相似点,似乎是比喻。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知:  清香:[+嗅觉][-听觉]  歌声:[-嗅觉][+听觉]  “清香”与“歌声”在“感觉器官”这一语义场中包含的义素刚好相反,此句是感觉的挪位,修辞手法应归“通感”。二、义素分析可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首先,中学语文课文里有些“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我自然也是如此。”(巴金《灯》)  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米:(理性义素)[谷类或其他植物去了壳]它的上位词是“粮食”,再往上推,  其上上位词是“物质”。该语义场的层次如图所示:  物质  ┌─────────────────┐  粮食 衣物 ……  ┌─────────────┐  米 面粉 ……  把“米”进行义素分析,推断它的上位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借代,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物质)活着,还要依赖希望(精神)。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例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 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鲁迅《拿来主义》)  抛来:(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我们的东西,是有目的的,不管我们需要不需要,强制我们接受,还要摆出一副施舍的面孔。“抛给”二字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其次,义素分析可用于同义词辨析。同义词的辨析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义词是同义义场中的一类词,它们有相同的义素,也有不同义素,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同的义素。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151页有这么一道题:从“精细”、 “细微”、“细致”、“细密”这组同义的形容词中,挑选最恰当的分别填入下列语句的空格内,每个词只能选填一次。填完后,再同课文对照,看看有无不同,体会作者选用同义词的精当。  1、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 全都在_______上显能耐。  2、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____……  3、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________……  4、(掐丝)这是一种非常_______的工作。  这组同义词,相同的义素是[+细]即[+横剖面小],区别性义素是:“细密”[+(质地)]仔密,”这是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的特点,因为“细密”所以要“费大工夫”。故1 题应选“细密”。“细致”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2题写图案画的特点, 对细小的地方都花工夫,画得精致。故选“细致”。“细微”的区别性义素是[+微小],3 题因为“小块面积小”所以热胀冷缩的变化也微小。故选“细微”。“精细”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细小], 4题应用“精细”来说明“掐丝”是一道很精致的工序,要做得很细心。  此外,一字多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难点,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读清字音。一般来说,学生一旦掌握了词的理性义素,就能区分多音词的读音。  例1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给”是读gěi还是读jǐ,结合义素分析,  给gěi:(理性义素)[+交付][+送与] (《新华字典》)  给jǐ:(理性义素)[+供应]。(《新华字典》)  显然,句中应读gěi。  例2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脉mài:(理性义素)[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新华字典》)  脉mò:(理性义素)[用眼神 表达 爱慕的 情意](《新华字典》)  结合语境,句中应读mò。  三、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以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717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义素分析可以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如“赡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长辈]这样的义素。“抚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下辈]这样的义素。“扶养”要求宾语包含[-长辈][-下辈]的义素。这样看来“少先队员用自己的零花钱抚养这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这句话显然不对。我们可以教学生利用字典或词典,找出词的理性义素,结合语境体会附加义素。对照自己的习作,及时发现语病,及时改正,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义素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我们探讨得还很不够。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义素分析,打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新路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更加现代化。【参考文献】1.王希杰《义素组合论》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摘自: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8年2期    

【篇三】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白藤小学 林凤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

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篇四】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五】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 (表格式)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

此设计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篇六】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设计

高安四小 郑刚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4、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单位的表象认识.

5、初步理解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必然联系的观点.

6、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与教学过程配合的课件、学具袋、两个大小不同的白色长方形纸板(参考数据:长为25cm、宽为18cm和长为20cm、宽为15cm),两组彩色的长方形纸板、小正方形纸块若干、小长方形纸块若干、小圆形纸块若干。

2、学生准备:学具袋,,两组彩色的长方形纸板、小正方形纸块若干、小长方形纸块若干、小圆形纸块若干。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一)面积的概念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1)谈话:老师这儿有两张白纸,一张大,一张小,现在我们要给这两张都涂上漂亮的颜色,如果比赛谁涂得快,你会选择哪一张纸呢?为什么?

(2)谈话: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大,有的物体表面小,下面,就让我们实际来感受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看看谁的表面大一些,谁的表面小一些?(播放课件,学生实际摸一摸、看一看物体的表面)

①数学课本与文具盒

②练习本与课桌

③黑板与舞台拉幕

(3)在学生亲手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你们刚才感受到的物体的表面,同黑板的表面相比较,你觉得怎么样?

(4)小结面积的概念: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体

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你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文具盒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什么?黑板表面的大小呢?(生答)

2、认识封闭图形有大小

(1)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么,图形是否也有大有小呢?请你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演示课件,比较图形的大小: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形)

(2)给出封闭图形的概念:周围都是封闭的图形.

(3)完善面积的概念: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给出概念后,教师要注意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某个图形的面积比某个图形的面积大,某个图形的面积比某个图形的面积小,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4)巩固新知: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学生活动一: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长18cm、宽6cm与长17.5cm、宽6cm)

(1)小组探究活动,汇报结果.

(2)教师小结:在直接用眼睛观察看不出谁大谁小时,可以用重叠法进行比较.

2、学生活动二: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长12cm、宽9cm与长18cm、宽6cm)

(1)学生探究,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怎么办呢?

(2)让学生尝试用学具来判断大小,汇报活动结果.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如果没有用统一的图形来测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形状、统一的大小来测量.也就是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教师小结:这里的1个小正方形块和1个小长方形块,都可以叫做1个面积的单位.刚才的长方形中可以摆24个这样的(小长方形块)面积单位,还可以摆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块)面积单位.

3、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谈话: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问:你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3)分别演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体验各自的大小.

①这就是1平方厘米(出示),请你量一下这个图形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它是1个什么图形?(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接近1平方厘米?

②这就是1平方分米(出示),请你说说这个图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是多少?它是1个什么图形呢?(板书并贴上黑板: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先请你估计数学课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去量一下你的数学课本,看看数学课本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③问:谁知道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呢?它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图形?它边长是多少?(板书: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这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估计一下,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呢?(请同学实际演示)

(4)师:刚才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了解了3个常用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接下来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1个方格是1平方厘米,注意数的方法,为教学面积计算作铺垫)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 )。

(3) 数学课本长15( )。

(4)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0 ( )

3、如果测量橡皮的面积,应该选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测量黑板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平方厘米.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平方米.

【篇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就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2个。 课件:“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件一套。 教法选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

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的。因此,本课我在学生学法指导上的创新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比一比、数一数、想一想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小动物郊游图)小朋友,你们看,今天天气很好,小动物们都出来郊游了。小兔子还带着画板呢!瞧瞧它画的多漂亮啊!

师:看到这幅画,老师有两个问题要问大家,如果小兔子要给云朵的外边框涂成红色,红色边框的总长是指什么呢?(教师将云朵外边框涂成红色,有意识的用鼠标在云朵外边框围一圈)

生:周长。

师:对,如果小兔子想给云朵边框内涂成白色,哪么白色的面应该有多大呢?(教师将云朵涂成白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面有关的知识,那就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想知道面积怎样算? 生3:想知道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4:想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价值,那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面积?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引出课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认识面积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比如课本、讲桌、黑板等。这些物体都有表面,比如教师手上这个药盒(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药盒)像这些面都是这个药盒的表面。(教师逐一摸药盒的表面)。今天我们要认识面积,就要从认识物体的表面开始。(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觉一下。(学生动手摸)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桌的面(学生动手摸),再看看老师身后这块黑板的面,像这些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都是物体的表面,你还能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的例子吗?

生1:文具盒的表面。 生2;作业本的面。 生3:投影仪幕布的表面。 。。。。。。

师:生活当中物体表面的例子很多,哪么这些面的大小怎样呢?(板书:大小)让我们来比比看。请同学们比一比书的封面和课桌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书的封面要小一些,课桌面要大一些。 师:我们再来比较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黑板面比课桌面大。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将这句话板书完整,并让学生读一遍)

师:像书的封面的大小就是书的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刚才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课桌面比书的封面大,我们就说课桌面的面积比书的封面的面积大。你能像老师这样用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或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小说一句话吗?

生1: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 生2:门面的面肌比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2、通过封闭图形感知面积。

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图形,请大家看屏幕。(屏幕逐一出示5个平面图形)

① ② ③

④ ⑤

师:请大家看这5个图形,第一排和第二排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排是封闭图形,第二排不是封闭图形。

师;像这样的封闭图形就围成了一个面。(将第一排平面图形填上颜色)

3、总结出“面积”的完整概念。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学生试着总结,然后看书,齐读概念) 完善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通过以上的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总结出面积的概念,进一步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认识面积单位

1、通过比较,引出必须统一标准的矛盾冲突。

(1)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一大一小很容易看出大小),学生说比较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板书:观察、测量、课件演示重叠法。

(2)课件出示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学生发现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来,重叠也没办法。

师::老师想了一种办法,你们想不想知道。教师演示用正方形摆的方法。

(3)通过正方形大小相同的一组图形的大小比较和正方形大小不同的一组图形的大小

比较引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课件出示:

师:用数正方形的方法,你能很快说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那个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很快答出)

师指着那个最大的长方形问:为什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最大? 生:因为它的正方形最多。

师:那大家认为正方形多的面积就大,对吗? 生齐答:对。 课件出示:

师:现在老师来数数看,左边有六个,右边有九个,右边的图形面积比左边图形面积大,你们说老师说的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那为什么上边的能够比,而这个不行呢? 生说理由。

师:那如果要比较,这两个正方形要怎样呢? 生:一样大。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比较面积大小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这一环节教学,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测量或计算平面

【篇八】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2014.4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

【内容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上学期学习长度到本学期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但是面积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所以要一定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另外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时,是由物体-面-线-点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由生活中体验、感知,逐步揭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面积的意义。

2、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中,会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知道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说出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意义,知道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

【学前准备】

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约A4大小);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习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出示一大一小两张纸。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

指明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而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张小的来涂。

师: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那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在哪里?铅笔盒的面呢?(生摸。)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

师:你再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师:观察一下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太大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窗户的面哪个大,哪一个小呢?(生答。)

师:这个屏幕的面和奖状的面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2、小结面积定义。

师:刚才通过观察交流,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些物

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面的大小是铅笔盒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是什么?黑板面的大小呢?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表面,然后说一下它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吗?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也学过了不少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师小结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至此达成目标1)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小组活动。

生:(边在投影下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比较的是红色的纸和黄色的纸,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粉纸的面积大。

师: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就是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看谁没被盖住露出来了那一张的面积就大。

师:你能用这个方法比较一下这张绿纸和这张黄纸的面积哪一个大吗? 生:(在座位上演示。)通过重叠,我们知道绿纸的面积大。

师: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师举绿纸和红纸。)

生1:红的面积大。

生2:绿的面积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安排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生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绿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这个同学用的都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你为什么不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混合着来用呢?

生: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没法比较,所以不能混和着来用。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绿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粉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那我发现一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红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绿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

师: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比较?

生4: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也就是说,圆形不能将纸面全部盖住,用圆形来测量的话,得到的结果不会很准确,是这样吗?

师:刚才,通过咱们测量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你觉得用正方形测量合适呢?还是用长方形测量合适?

生5:用正方形测量合适。

师:为什么?

生5:用正方形测量方便,准确。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是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面的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各是多少。

生量并汇报。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吗?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学具。

(生用手比量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是1平方米,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吗?

(让生到1平方米的纸上站,看能站多少人。)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