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我的学习是表率

时间:2021-10-10 20:40:55 四年级作文

篇一:《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既是我的数学老师,又是我的班主任。介绍到这里,你肯定会羡慕我吧!因为同学们也觉得老师是我的妈妈,肯定会对我“特殊关照”的。其实,你们大家都想错了,自从我升到四年级,妈妈对我的要求比以前更严了。

有一次,该我们小组打扫教室卫生了,我早早就来到学校。看到别的同学在玩踢毽子,感觉挺有意思,我就和他们一起玩了起来。不知不觉中上课铃响了,这时我才想起值日这件事。等我走进教室,组长和几个同学已经把教室打扫干净了。坐在教室里,我心里忐忑不安,但又一想,没什么“大不了”的,况且班主任是我的妈妈。谁知小组长把我没值日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并且又罚我扫了一星期的教室。

回到家里,我越想越委屈。觉得妈妈对我一点情面都不留,眼泪不住地往下掉。妈妈看到我伤心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怪妈妈,只能怪你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不严格要求你,怎能又去要求别的学生呢?听了妈妈的话, 细细想了想,觉得妈妈做的对。我作为妈妈的女儿,更应该支持他的工作,怎么能搞特殊呢?从那以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给大家做一个表率。

妈妈每天在学校工作,回到家又要忙着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还要辅导我的学习。每天忙里忙外,舍不得休息一会儿。

这就是我的妈妈,在学校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在家她又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妈妈。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妈妈而骄傲!

篇二:《我的母亲1》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 通过分析文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

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母亲形象特点的归纳

教学难点:对母子间情感的体味与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曾经深情地写到:“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可见,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具有永恒的人性魅力。歌颂母爱,怀念母亲便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书写母子情深。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散文。

二、作家介绍

老 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三、审美阅读,情感体验

(一) 母亲的人格美

1.人们总把父母看作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教会我们咿呀学语,更在为人处世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老舍的母亲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对父亲去世后的叙述描写,是为了突出母亲勤俭耐劳、热情好客、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

体现母亲勤俭耐劳的描述——“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体现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走在前面……”

体现母亲善良坚强——“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2.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对我又什么影响?

明确:母亲的一言一行在作者幼小心灵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爱花,爱清洁,守秩序”以及“好客的习性”。 母亲把性格传给了“我”,“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7段也有这段话:“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这就是文中母亲的人格美。

(二)母亲的人性美

1. 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无须太多的言语,这正是母爱深沉伟大之处。文中多次写到母亲落泪,试找出并简要分析。

明确:文中共有五次写到母亲落泪的场景。① 哥哥外出学徒,做工,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②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③为了让 “我”读师范,母亲四处筹来“巨款”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些是不舍与无奈的泪;④当“我”毕业,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留下了欣慰的泪水;⑤在我违背了老人望我早日结婚的意愿时,尽管多有不满和失望,母亲依然尊重儿子的选择,“含泪点了头”,这是理解与宽容的泪;母亲的莹莹泪光在我们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我们不禁为

她那宽容的心和无私的爱而深深打动。

2. 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我”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母亲的什么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由于学习、工作等诸多原因,“我”无法时时在母亲膝下尽孝,多次违背老人意愿,甚至在母亲去世一年之后才得知噩耗,所以,除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更有对她的深切的愧疚、缅怀之意。 品读以下几处:

第14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15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6~18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缅怀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总结:感情真挚、言为心声是散文永葆生命力的不可缺的要素。老舍将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化为清新质朴的语言,让人于朴素平实的字里行间体会他内心强烈的感情激荡,更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人性之美。

3.文章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所谓白描,原指一种国画技法,即单用墨线勾勒事物,不着色彩,以摄取事物神韵,使其形神兼备。后来人们用白描借指文章

的一种描写手法,即用极俭省的语言记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出人物特征,反映作者感情,不用或少用浓墨重彩去烘托、修饰。

四、课外扩展,感悟体会

1.你能例举哪些较为人知的母亲的感人事迹?

明确:(1)孟母三迁 (2)画荻教子

(3)岳母刺字 (4)杨光之母

2.请你想一想:{妈妈在我的学习是表率}.

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你了解母亲最大的心愿吗?

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五、总结

慈母情是对怀中婴儿的甜甜亲吻;

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摇篮曲;

是手把手教孩子写字的苦苦耐心;

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

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

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慈母情是人世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最永恒的亲情。

六、作业{妈妈在我的学习是表率}.

分析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找出例句后,作简要分析。

篇三:《我的国培作业》

我的国培作业

通过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我认为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是“防患于未然”,防重于纠。

以前,我教小学高年级语文,纠正错别字是我非常头疼的问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三年前,我对一个31名学生的教学班,从小学一年级教起,如今已经教学近三年了,这31名学生错别字出现的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从入学起,我不惜花费时间,对每一个生字的教学, 都进行分析研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学。就像老师讲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教学故事。

如:教学“水 、火”,我就会给学生讲古人造字的故事,配以象形字的图片。然后教学三点水、四点底的形成过程及意思。

1.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今——令”,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都可写成“令”。例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例如:“吟、念、贪”等。还有的字可用韵母来鉴别,如“舀——臽”很相似,韵母是“ɑo”应写成“舀”,如 “稻、蹈、滔”,其余的只能写成“臽”,例如,“焰、陷”等。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 “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3.发挥想象记字形。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一个圆圈,他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张嘴,一只饼,一个球,甚至是男孩用手推的一个铁环。因此,根据孩子对汉字的感知特点,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中的点、横、钩等,除用彩笔加以标明外,还可让孩子合理地想象,使这个隐蔽的弱成分变成强刺激。如“鸟”字中的“点”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条吃到肚里的虫子,有的说像啄木鸟尖尖的嘴巴,还有的说像啄木鸟的心。又如“奶”字,有的孩子说“横折折钩”像奶奶的“驼背”,“撇”像她拄着的拐杖。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顺口溜,如“辛”,有位学生说:“妈妈是个营业员,每天立上十小时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又如“省”字,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4.采用螺旋式复习法。

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还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必须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对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如今天复习昨天的,下周复习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期中)再复习一次。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保持记忆,但不能盲目多练。实验证明,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与生字练习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妈妈在我的学习是表率}.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荆棘”写成“荆刺”,由于孩子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思维的定势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

费景湖先生曾经收集了小学生日记、作文、作业共18345篇,找出其中的错字与别字,经过统计处理,得出重复出现50次以上的错字有“步、真、念、睡、赖”等20个;别字重现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 ——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个。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br>

2.没有“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能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

“翔实”。<br>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br>

4.“按部就班”不能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要写作“三步曲”。<br>

5.“黯然”不能写作“暗然”。<br>

6.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br>

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现在提倡用“报道”。<br>

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br>

9.“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br>

10.“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br>

11.“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br>

12.表示确定数目的名词,后面不能加“们”字,如不能说“三个孩子们”;但名词前的数量短语是不确定的数目,可以加“们”字,如可以说“全体同志们”“那些孩子们”“诸位先生们”。<br>

13.“表率”一般不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br>

14.“不尽如人意”不能写作“不尽人意”。<br>

15.“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br>

16.“奔驰”的“驰”不要写作“松弛”的“弛”。<br>

17.“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br>

18.“练习簿”不能写作“练习薄”。<br>

19.“长年累月”不能写作“常年累月”。<br>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br>

21.“彩”与“采”。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br>

22.“窜改”是指改动、删改,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和曲解真实的、正确的东西,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br>

23.“订”和“定”。“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

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br>{妈妈在我的学习是表率}.

24.“度”与“渡”。“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br>

25.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能写作“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要写作“叠”。<br>

26.“蜂拥”不能写作“蜂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