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时间:2021-10-10 20:23:12 三年级作文

【篇一】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二、 文本解读触心灵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生3:需要背诵。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三、          赏析佳句品译妙处师:同学们,本文是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生6. “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生7. “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二、 联系实际、抒发感想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就如水的月光写就了经典,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形成并真正成熟的呢?那就是黄州。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州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成了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又像雕塑家塑造了他不朽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也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着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自己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这自然界的风雨,他从容洒脱地应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学们面对着如此豁达乐观的苏轼,当你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你又将如何对待呢?请你说说你的心声吧: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同学们苏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就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雷真民

【篇二】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教师中心稿)1.《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 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序叙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 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背景资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2 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揣摩关键词语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2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教学重、难点:1 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2 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3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4 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教学模式或方法:自主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1)添改讲义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2)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3)关心解剖实习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投影显示如下:事  情              思想品质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五、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六、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七、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投影显示)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2.完成课后练习一教后感:2、我的母亲胡  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作者。  2 了解自转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3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能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4 能够品味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点拨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 提问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归纳出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能够揣摩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    .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    老舍。    邹韬奋。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付林)、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3.我的第一本书牛  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人的经历、创作、贡献。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 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4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出各自的性格特征。过程与方法:1 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关键内容。2 讨论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难点:1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 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3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出各自的性格特征。教学模式或方法:自主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方法(如刻画眼睛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2.学习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说出其作用;学会课文寓褒于贬的写法,并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疑难重点。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物崇高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审美观。2.能够正确评价人物的丑与美、善与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2.解释下列词语。黝黑:黑;黑暗。滞留:停留不动。愚钝:愚笨;不伶俐。器宇:人的外表;风度。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锋利;锐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酒肆:酒馆。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1.通过速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2.理作品中关于“爱”的讨论,理解“爱”的多种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爱”进行诠释。 过程与方法:1.交流掌握海伦•凯勒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2.阅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位“爱”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觅食(mi)    惭愧(kui4)    譬如(pi4)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

【篇三】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解题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抒情 .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2. 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学习课文:(一)感知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2、范读全文,师生印证。3、自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     朝晖(  )       迁客骚人 (   )霪雨 (     )     霏霏(  )       薄暮冥冥 (   )(   )潜形 (     )     岸芷汀兰(   )(  )  皓月 (        )心旷神怡(    )(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  )4、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二)、理解课文: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疏通文意(自主.合作.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作好标记。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观夫巴陵郡胜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立汀兰,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后”:                  。)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⑸吾谁与归?(           )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二、研读文本: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第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2~4段):____________.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3~4段):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5段):____________第四部分(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题探究::(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___________三、质疑交流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 五.学习小结:六.拓展延伸:1.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字左右)教学反思:达标训练:1.填空:(1)《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希文,宋朝________家、________家。(2)《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环而攻之而不胜  感极而悲者矣B.一: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C.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6.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7.联系全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9.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10.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  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  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11.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5字之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段首句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默写)“二者之为”的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他们与“古仁人之心”的区别是什么?答: 

罗惠明

【篇四】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中文系 09级中文二班 张

案例:

初二(3)班是个优秀的班级,学生成绩好的同时还非常的活跃,但是有时候会缺乏纪律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就非常地明显,当然,这个特点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水平带来了提升的可能性。

第一周的班会课上我要给大家强调纪律性,要求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天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了教室,上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忽然外面有个学生喊:报告!我立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李展鹏同学,这下我可生气了,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你干什么去了?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你还上课迟到?还是准备考二三十分吗?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眼泪分明在眼圈里打转。“我不是迟到,我是给物理老师交作业本去了,这才来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和原班主任老师商量了的,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当物理科代表的嘛,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给他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几天都不理我。

分析: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事情弄明白了吗?千万不能草率去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他的调皮捣蛋是班级中学生和老师所公认的。他在这个班级体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已经定型了——顽皮。因此,一旦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的目光首先会集中他身上。这就是由于平时学生本身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所造成的。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老师眼里,顽皮的男同学迟到就是因为贪玩,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不需要任何根据就

可以判断的。因此班主任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就主观武断的下结论,是造成了这起本可以避免的“冤案”的原因之二。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悖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因此,学生会觉得更加委屈,以至于班主任道歉之后他都觉得无法接受而不理班主任。

解决方案:

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样处理会更好:(在我已经判下“冤案”的前提下)首先,我会真诚地向男孩子道歉。然后可以利用晨会时间就这件事情做自我反省,并由此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在没有弄明白事情发生的缘由时不要武断下结论,以免给别人造成伤害;二是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善于向别人学习。

其次,如果男孩子还是不理我,我会给他送一张精致的卡片,写上我最真诚的祝福,表达我的歉意,同时还可以写上鼓励的话语,相信此举可以感动男孩子,也可以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

后来,这个男孩子和我冰释前嫌,我和他进行两人面对面的谈话,把整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做个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他知道自己以前的形象已经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明白要想老师同学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他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我鼓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一个月后,他那些小错误已经改掉了不少,同时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用关怀来教育并感染了解学生,使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道路还很长,教育的模式也不能总是一样毫无变通,我和我的班级会一直努力地走下去。

【篇五】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案例

张颖

前不久执教《海燕》最后一课时时,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次激情朗读课文之后,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A生说:“我体会到了象征、对比手法的魅力本领。我觉得它们真了不起。” B生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C生说:“我觉得最了不起的是高尔基。”

D生说:“我最喜欢文章中海燕的形象,它不仅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象征,它更是一个面对困难能勇往直前的英雄的化身。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我这一次月测成绩不尽人意,我决不做海鸥、海鸭,我要做一只高傲的海燕。

有的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什么大风大浪,我都不会气馁的,我要像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搏击生活的浪潮。”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真心英雄》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它和《海燕》一样具有魅力。” „„,„„(就这样你一言他一语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对这一课的教学重视背景,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

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课文的写法,有的心灵的感悟。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凸现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

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去却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篇六】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生物入侵者》教学案例

《生物入侵者》教学案例

魏 炜

我上的课题是《生物入侵者》。在备课的时候就定下了两个目标,分别是圈点勾画在课堂的应用和说明文的常规教学要点。

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图片和一段介绍性的文字,由他们自由发表评论。有人说没有见过这种花,有人说有点儿像菊花,但是很恐怖。在此基础上,我导入课文。

因为事前已经预习过课文,我让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他们很快找到了这句话: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为了让学生能够筛选文章信息,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用△符号标出文章中所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且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二是用——符号划出每小节中心句,或者自己总结段意,要求每小节大意都要与“生物入侵”有直接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顺利的完成这项任务。总结完了段意后,我用这样一段话作了总结: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在小结的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总体感知的环节结束,开始深入探究。我又设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在书上标注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他们找出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且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同时,也找出了例如“竟”“啸聚山林”“危害一方”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在拓展提升的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朗读课前找到的“我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现象)”的资料,学生们找到了薇甘菊、水葫芦、飞机草等生物入侵者,而且充分的认识了它们的危害。

在课结束的时候,我用了这样一段话做总结: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 公开课上完后,回忆课堂的部分环节,我作了一些思考。现在摘录一些教学的片段:

片段一: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投影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图片),认识吗? 学生1:没有见过,不认识。

学生2:有点儿像菊花。

学生3:不知道叫什么,但是挺漂亮。

„„

老师:它的名字叫加拿大一枝黄花。有同学说它长的漂亮,可是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再看一段有关它的介绍(投影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介绍文字),有什么感想?

学生1:真想不到。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

学生2:真恐怖。

„„

老师:这种现象就是生物入侵现象。为了了解它,我们今天来学习《生物入侵者》。

片段二:概括段落大意

„„

老师:下面继续请同学起来概括第二小节段意。

学生1:这小节说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老师:(愣)„„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2:这小节说在人类文明早期,生态系统没有失去平衡。

老师:很好,我们继续看第三小节„„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备课,要从①“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者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准备了图片和文字,然后通过不断的发问,一步一步的把他们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陷阱”中,表面上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呢,很多学生在上课文以前已经对生物入侵有了一些认知,而且通过预习他们已经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什么。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主动的向着我预想的方向走去。课后我反思,我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设计的导语和题目之间其实并没有很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我并没有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必然的联系,所以导入显得生搬硬套。像这样的导入,我觉得可以省略,开门见山是不是反而更加明了。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发表见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碰到学生的答案和我预先设计的不一样时,采用的是“粗暴打断”的方法,直接用“正确”的答案来替代“不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回答“这小节说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时,我愣了,当即决定让其他学生重新回答并且替代前者的答案,以此来掩饰我内心的慌张。其实我可以让学生画出关键词“人类文明”“生态系统不失衡”等,然后串词成句,就可以概括文段的中心。这样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所以课堂上不需要害怕不同意见,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如果能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反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圈点勾画落到实处。平时的课堂,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上一片空白的情况很多。但是圈点勾画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要求他们用“△”号、“﹏”号、“—”号等在书本的空白处圈点批注,这样不但在课堂不让学生闲着,而且也增加了听课的效率。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很明确:由导入到整体感知,到深入探究,再到拓展提升,最后总结。我想,课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的课本改了,陈旧的教学设备改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正在更新,那么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程序是否也要改一改?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篇七】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 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 ,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篇八】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晏子使楚》

二.备课思路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训练,以本为本,教学活动时刻围绕课本进行。新课程下,要求以人为本,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主动体验,不断探究,发展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获得愉悦的成就感。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特点,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3 .学习晏子机智善辨,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课文,增强语感。

[难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 老师是纪台村人,在我们村子的南面有一土冢,可能有的同学曾去游览过,你知道它是谁的墓地吗?老师告诉你,它是“晏婴七十二墓”之一。(大屏幕展示晏子图象)晏婴就是晏子,同学们,

有谁知道晏子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也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晏子使楚的背景。)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

(一).整体感知

放音乐背景(古琴曲),老师读课文,跟随着大屏幕展示图片,

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老师巡查,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

(二)感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问题探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楚王君臣是如何设计侮辱晏子的?

2. 晏子是如何巧妙的不卑不亢的回击对方的?

3. 如果晏子不使用类比推理而用直白的语言与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

4. 通过我们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5.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把握了人物形象,就可以学习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他

们感情支配下的动作。

1.带着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重新来读课文,看一看应该怎样

读出人物的感情。

2.自己找伙伴,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评析〉:

用现实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

意识。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晏婴的思维敏捷、

机智勇敢和能言善变以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了然于胸。当然,师生合作也很重要,教师要适时适地进行点拨引导。

【篇九】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农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缺乏用语言表达体验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进一步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录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

生甲:会心

生乙:高兴

其他答案有:欣慰 灿烂 愉悦 天真 “ 傻傻” „„

师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生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2、祖孙三代人

生3、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2、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生1、 “母亲”——温和慈爱;

生2、“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

生3、“我”——稳重,孝顺,温和。

“妻子”——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师: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生1、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

生2、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3、讨论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生1、“尊老爱幼”

生2、“对家人的爱”

生3、“体谅”“尊重”“信任”

生4、“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

4、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生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生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3、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生4、“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生5、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几句话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四)感悟体验

1.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1、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

师:这正是中年一代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 使命感 承前 启后

生2、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 生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生齐读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生1、每天回家,母亲做好饭等候。

生2、每个家人过生日,大家都互送礼物和祝福。围在一起唱生日歌。 生3、奶奶过八十大寿,热闹,人多,全家照相等等。

(五)拓展延伸

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

生1、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永远的栖息地,永远的暖巢。

生2、家是温暖的,是亲切的,是可靠的,

生3、家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幸福,给我们欢乐„„ 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我们应该牢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

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案例评析:

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教育。特别是在课堂的尾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散步》的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的感悟,品味,欣赏以及对自己体验的表达来展开。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前农村教育是个难题题。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在感悟体验和拓展延伸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感悟到文中亲情的美的基础上,又从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各自的情感也肯定会有一个升华。

六、教学反思

在《散步》教学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为学生自主表达、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使学生想说、能说、敢说。

在本课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没有真切的体会感受,而是平时农村学生多数比较内向,不善表达,缺少激发表达欲望的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成为他们飞扬情思的平台,放飞理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