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时间:2021-10-10 18:42:42 四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 “长 ”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默读、赛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了文本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颐和园长廊的长和美,还让学生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

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美、语言美, 是一篇指导学生写游记的经典范文,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此类文章是观景大体走过,写景粗略交代,有大环节,没有细层次。于是在教学时,重点放在长廊的教学上,品读了长廊的艺术美和风景美后, 学生对长廊有了感性的认识。我便抓住文章的叙述层次“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让他们从写作的角度再认识。我最后归纳总结出作者三看长廊的这种按顺序描写某一景点的方法。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姚善真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创新教学,令人向往

课一开始,姚老师问:“这节课我们换种方式上课,你们愿不愿意?”这引起了学生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姚老师敢于挑战,大胆创新。读课文、学作文贯穿整个课堂,包括听课的老师都眼前一亮,收获颇多。

二、顺学而导,关注景点,感知整体骨架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姚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的写作方法,品味其中的美。

三、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对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是认识不到的。推动他们学习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所以,姚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观赏颐和园长廊上的画的美丽景色。学生看到这些人物花草时,既惊奇又兴奋,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能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组织学习活动,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辅导。在出示走廊上的画后,姚老师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学生只说出了辛苦,没有深入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更不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了。其实,在讲到“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完全相同的。”这句句子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作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去让学生读,学生会读得更有感情,民族自豪感会从朗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最后感知长廊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四.学以致用,迁移微山湖

最后的课外拓展迁移运用安排得很好,将阅读教学与习作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听课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学生表现得很太精彩了,这和姚老师平时的训练分不开。以上也只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认识。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其中的种种,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去琢磨。

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张建霞老师:王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来感受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美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牟艳华老师:王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老师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景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张桂兰老师:王老师在学生读词时,是这样加以引导的:“每

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沈爱丽老师:对花木这一句,王老师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老师对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廊两旁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受长廊的美。

乔岑老师: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王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王老师想学生所想,课堂教学中显现扎实的一面。

汤淑红老师:这一节课中王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

篇四:《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记录》

颐和园评课记录

李华:赵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赵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

贾正奎:第4、5自然段的处理:赵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赵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武新芳:语文强调多读,赵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

篇五:《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上课伊始,李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一、简易图,简约而不简单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李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二、沉入词语,彰显其生命力

篇六:《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记录》

《颐和园》听评课记录

听了老师们对我所执教《颐和园》的评课,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着我上课的感受和老师们的评课,来谈谈我对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感受。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本节课中,我把“朗读”的训练做得到位而且精彩。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初读课文时,陈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陈老师让学生二读课文(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先在哪里欣赏,又在哪里欣赏美丽的颐和园,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交流、练习,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旅游顺序写的,同时也明白了课文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在品读长廊时,抓住“你觉得长廊美在哪儿?”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长廊的美,这种美

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范读、引读,长廊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更深刻了。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三.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再加上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

好用,效果不错。

四.教学目标实施到位。

纵观本堂课,学生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的策略,文化的策略。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教,生学,和谐高效。

五.不足之处。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我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小练笔学以致用。但遗憾的时间安排不充分,是这次小练笔匆匆而过。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

篇七:《《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冯苗苗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

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高老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高老师毕竟还年轻,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高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白豹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颐和园》评课稿{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莫美花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莫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的特点描绘景物。“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斟字酌句。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着决定作用。此外,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要及时进行必要而规范的指导。

篇八:《《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曾海雅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杜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杜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

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杜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4、5自然段的处理:杜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

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杜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老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篇九:《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会议主题:

针对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课议课。

会议过程:

一、张月梅老师安排本次会议议程。

远程研修以来,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今天,我们东营市胜利第三十四中学小学语文1组的8位老师共同观摩了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接下来我们就对这节课进行评析,请各位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要有所保留。下面先由邵老师对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进行说课。

二、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颐和园》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专题中的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是一篇游记的特点,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为: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我将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用声音读出美;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心灵感受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

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喻情于景,适合将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抓住关键词句,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还要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2、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3、精讲点拨,梳理提炼。

4、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5、总结感悟,思维升华。

6、延伸拓展,推荐作业。

(五)说板书。

三、集体评课议课。

(一)任英磊老师:{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邵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邵老师在教学不同景物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邵老师对于“滑”字的教学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有条不紊。教活了一个字,也就教活了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好的教学不会面面俱到,而是善于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

(二)魏莉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邵老师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首要的教学内容。邵老师与学生一起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的意境。邵老师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望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特别是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廊两旁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受长廊的美。第4、5自然段的处{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理,邵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邵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四年级颐和园的评课}.

(三)张建华老师: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邵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邵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邵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张月梅老师: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阅读教学,“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如邵老师在教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会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课堂上,邵老师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高冬梅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邵老师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邵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邵老师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注意适时引导学生。

四、张月梅老师进行会议总结。

依据老师的课堂教学,大家积极热烈地进行了评议。通过大家的积极探讨,让我们彼此从中学到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它帮助我们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篇十:《颐和园评课》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朱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朱老师在教学不同景色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的特点描绘景物。“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斟字酌句。教学中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如果能让学生再看一看图片,图文结合,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颐和园的美。

孙老师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课一开始, 孙老师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激发了学生本课的兴趣。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孙老师想学生所想,课堂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孙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如果课堂内容再充实一点就好了。 在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

评课人: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