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0 16:03:54 二年级作文

【篇一】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最新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每课时含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在头脑之中建立乘法的意义。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乘法的初步认识;1,2的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整理与复习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

二是:乘法口诀的编排顺序,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是:重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的教学。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口诀,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3--5的口诀是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结合乘法口诀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7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第3页课堂活动的第1,2,3题。初步理

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的运算方法,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观察、理解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初步形成,这样采取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探索实践、互相质疑、相互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

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了解同一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

值。

2.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难点:

感受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小磁力棒和带磁性的小圆片。

学生准备:小棒和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我发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户,有3层,每层9扇;楼的两旁各栽了5棵树;前面摆放了很多花,左边9盆,右边9盆;参加接力赛的同学分为

3个组,每组8人„„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

2.教师:你能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楼的两旁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共有多少盆花;参加接力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3.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些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名汇报:9+9+9=27(扇);5+5=10(棵);9+9=18(盆);8+8+8=24(人)„„ 教师板书算式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下一步学习乘法做好了准备。】

初步感知“几个几”

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都是加法;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肯定。

2.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1)指名回答: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相加。

(2)集体订正。

3.教师:请同学们照这样,说说其他几个加法算式给同桌听。

(1)学生按要求进行,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板书这些算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相同数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用“几个几相加”句式练习说算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几个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乘法算式及含义做好准备。】

设置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三位同学踢毽子的情境。接着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子。

1.教师:这是同学们踢毽子的图,现在有这样的10组同学踢毽子,请同学们写出算式和结果。

(1)学生开始写算式,老师计时间。

(2)指名回答:3+3+3+3+3+3+3+3+3+3=30(人)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写的非常正确,用时3分钟。

2.教师:现在有这样的100组同学踢毽子,请同学们写出算式和结果。

(1)部分同学开始写,部分同学提出质疑。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3.教师:同学们怎么不写了?

(1)指名回答:太多,太麻烦!

4.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 。

板书课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写10个3相加的基础上,再写100个3相加,充分体会到了相同加数连加列式计算的麻烦,打破了认知平衡,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求简便方法的兴趣和渴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展示第2页的例1,植树情景图。

(1)指名回答:横着看,每排有8棵树,一共有4排;竖着看,每列有4棵树,一共有8列。

(2)集体订正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指名回答:一共有多少棵树?

(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同桌订正。

(3)指名回答,并说想法:横着看,每排有8棵树,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算式是8+8+8+8=32(棵);竖着看,每列有4棵树,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所以算式是4+4+4+4+4+4+4+4=32(棵)。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解决的却是同一个问题。

(5)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8+8+8+8=32(棵) 4+4+4+4+4+4+4+4=32(棵)

3.教师:像这样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1) 教师板书:8×4读作:8乘4; “×”叫乘号

(2)学生自由读算式。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把4+4+4+4+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正确读出来。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指名汇报:4×8读作:4乘8。

(3)集体订正。

(4)教师板书并及时鼓励:4×8读作:4乘8。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体会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加法算式很长,乘法算式短,好写,简单。

(4)集体订正,得出结论:乘法算式更简便。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不同

【篇二】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014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第4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过程与方法: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计数器。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

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0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挂图(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挂图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挂图(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 )张1角是1元,( )张1元是10元,( )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 )元,10个一千元是( )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第5页例5,第5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 )个千和( )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

(2)4070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

(3)2496是由( )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写数 读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例1、例2,第8页例3,第8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写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地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写中间、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数位顺序:

创设情景:小鸟回家:

教师拿出5个鸟巢,一边讲述一边贴在黑板上(贴在一横排);5名学生分别拿1张纸片,上面写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师:天黑了,玩了一天的鸟儿们该回家了。鸟儿们都还小,但愿他们都能记得自己的家。 (叽叽叽叽)老师出示衔着数位的小鸟。

个位鸟:我的家在哪儿?谁能帮我找一找?

(请学生把这只鸟贴在右边第1个鸟巢里)十位鸟和百位鸟也依次找到自己的家。

千位鸟和万位鸟:天黑了,我们回不了家了,随便找个窝住下吧。

(学生帮助千位鸟和万位鸟找到自己的家)

教师:祝贺鸟儿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全班鼓掌祝贺)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些数位的顺

【篇三】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对称现象》的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 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编排意图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趣材,让学生感知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而认识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木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条教学策略的运用还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题图是以学生熟悉的校闪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这些题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可以较自然地引出对称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2、以动促思,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折一折、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话动中逐步积累对称的概念。

3、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感悟思维的有序性。首先从板书设计着手,通过观察、对折发现“两边重合”。进而指出这就是“对称”的现象。接着,在反馈交流中,让学生找出“两边一样”的对称现象,学生再逬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功。师生在课堂上不仅有了知识方而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

4、加强合作与交流。

数学学习方式不是单—的、枯燥的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操作应用这一环节中,我有设计了做墨汁图,学生自主完成,用学习用品做对称的图案,要8个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各种对称现象,在倾听、观察同学的想法、做法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对于对称现象的深刻理解,感受到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乐趣。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也发现了许多细节还有待改进。比如对数学语言的准确度把握;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可以更丰富些;教学中的临场组织、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教学中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学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研室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这才是现今新课改对我们老师备课的要求,也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原则6当然新课改的实施不可能没

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2013-5-21

【篇四】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之后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分一份、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这节课中,我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亲身观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聆听别人的意见,并评价和补充。

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的时候,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折角、做角和画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验评教学效果时,时间仓促,还拖堂了。下次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对于学生的发言或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五】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 分类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分类

教学反思:

《分类》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感觉较成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2.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我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美丽及生命力。

3.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男女来分,这时我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个学生就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很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

4.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很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凌乱地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没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5个小组如何分工才合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应把东西分成5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教师又让学生商量:你们组想整理哪一类?结果有4个小组想整理玩具,于是教师又趁机教育学生应互相谦让,从而使其中三个小组自愿整理服装、水果、鞋子,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感受,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又如:在引导学生把杂物分成五类物品时,我问学生:如果大家一起上来,会怎样?让学生想象这样做的危险和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想法,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理,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的思想,无形中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了发展。

【篇六】西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及反思

16、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学习目标】:

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面积的意义。

【学习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活动

1.下面每组中哪些图形的表面大一些?在大的括号里打√。

( )

)( ) ( )

数学书的面 课桌的面黑板的面 讲桌的面 ( ) ( ) ( ) ( )

2. 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周长=

4.正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用手摸一摸、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 )的 面大,( )的面小。

(2)观察黑板和课桌的面,( )的面大,( )的面小。

(3)通过刚才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的( ), 有的(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面积

(1)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叫( )。

(2)认识封闭图形。下面是封闭图形的打√,不是封闭图形的打×。

并说明理由。

) ( ) ( ) ( ) 你还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吗?

3、比较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像这些封闭图形的( )也叫它们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叫做正 方形的( ),三角形的大小叫做三角形的( )。

(2)(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同学们打开书本36页。

1、先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数一数围成的图形有多少个小方格。 (有小组长组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小组记录

第一图:

第二图:

小组汇报:抽一名组员写在小组展示区

全班交流,小组质疑。

2、合作完成书上38页第一、二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学生自说。

17、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学习目标】:

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学习重点】:掌握常用面积单位。

【学习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学习过程】课 标 第 一 网

(一)预习活动 1. 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 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1、用重叠法比较学具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2、用圆形、正方形等图形卡片在上面摆一摆。比出哪个面积大。你 认为用什么样的卡片摆最合适?为什么?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2)1平方分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1平方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米的地面大约能( )个小学生。

生活中 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三)拓展练习:

1、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连线。

测量火柴盒表面的面积用 平方米

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用

测量邮票的面积用 平方分米

测量操场的面积用

测量教室的地面的面积用 平方厘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

白天,我们坐在高约4( )的椅子上,望着面积约为4( )的黑板,认真听讲,并不时举起面积约1( )的小手,积极要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时,还不时露出可爱甜美的笑容和几颗面积约为1( )

的门

牙;到了晚上,睡在面积约为2( )的床上,做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梦.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火柴盒的面积大约是6( )。

2、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6(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800( )

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

5、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

6、房间面积18( )

7、汽车每小时行50( )

8、讲台面的面积是56( )

9、小明的身高是145( )

8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它们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拼摆等一系列活动,充分经历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1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从导入看新房子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