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少年推荐词

时间:2021-10-10 15:12:08 四年级作文

【篇一】儒雅少年推荐词

如何处理“说课”(论坛精华帖)论坛精华帖:http:///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91            wcm6638中级菜鸟注册日期: Nov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8 如何处理“说课” 请教各位同仁,语文“说课”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算优?   11-10-2001 07:13 PM              liyunqiu初级小虾米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67 弄斧谈说课 我认为说课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一.思路要清晰。一般情况下,常把说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析教材,确立教法,明确学法,阐明教学过程。因为是说,所以条理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说课语言要凝炼生动。说课可以说是一言堂,没有配合,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在说课人的每一句话上,因此语言的品质决定了说课的成败。 三.教学理论要有一定的高度。说课其实是在展示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把握高度,对教材的挖掘深度,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前定位。其中要渗透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理论及最新教育教学思想等,因为教师不能当教书匠,应该是教育家。 不妥之处,请斧正。   11-11-2001 10:28 AM               wcm6638中级菜鸟注册日期: Nov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8 谢谢 liyunqiu您好!谢谢您给予我的帮助。   11-11-2001 07:38 PM              liyunqiu初级小虾米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67 说课补丁 不要客气啊! 我觉得说课比讲课有难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口才、文才、教学基本功及教学理论等展示无遗。我还差得很远,希望我们多交流。并祝你成功!    11-11-2001 09:39 PM               xxhuar超级龙虾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22 《拿来主义》说课稿 【原文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29~32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904 【 标 题 】试说《拿来主义》教学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简介】丁立新 作者单位:130041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 【 正 文 】   我所说课的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由 xxhuar 于 11-13-2001 10:21 AM 最后编辑   11-13-2001 09:46 AM               xxhuar超级龙虾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22 高中说课材料《绿》 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 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有明确规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考纲中亦规定考生应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文字内外的氛围、情调和特色。而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设计也多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力。 《绿》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第一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 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据 1、大纲、考纲的要求 2、学生实际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把这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依 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辅 助手 段:多媒体软件、计算机 教 学方 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比较法:抓住特色,求同存异。练习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依据: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学法指导:从三个方面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 讲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3、 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教学设想:在文章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是朱自清先生自创的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 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绿吗? 如果没有请打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学生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2、 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通过教师精讲示范学法,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注意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 仿写练习: "我若能 …"写几个句子。(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破难点。) 四、 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 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2、 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的品析。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五、 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总结:如果说惊诧是文眼,那么女儿绿便是神韵凝聚的明眸。 六、 练习:(练习节选自思果的《春至》,选文中也有对绿的描绘,但却是一种变化的绿。) (通过这一练习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关键词句、从文章整体内容入手鉴赏散文的方法,达到运用学法、迁移学法的目的。) 附练习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百花百色,绿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笔,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绿一分,直到初夏绿得透不过气来为止。中国的山水画不是清绿,就是赭,师法的是自然。树林越来越密,树阴越来越浓,树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树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冈俯看,但见绿成一片,也分出几等深浅,有带黄的浅翠,有带黑的浓绿。附近的树上还有夹了深绛、浅紫、灰白等等的杂色,深浅相间,织成奇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闻到,不用说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朴实的香味,可以嗅个够。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触到。脚下是软软的草。风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温柔的手抚过,你只要出了门或者打开窗户,就知道季候。寻春最容易,处处都是。 谁都知道春天的音乐最中听。天不亮枝头的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这些小音乐家组成乐队,一齐和鸣。也有独自高歌的,旁若无人。这些免费娱人的歌手闷了一冬,现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领,给春送来降临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树木时,要细心听。城市中人不免错过了听鸟,也错过了赏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显著的季节变化,因为灰色的水泥掩盖了一切。 (节选自思果《春至》) 1、朱自清的《绿》从不同侧面表现"绿"的可爱,本文则是从不同侧面来表现春的可爱。它是从哪些侧面表现春的可爱的?答:从□□、□□、□□这三个侧面。 2、朱自清描写的是"定格"的绿,本文首节写的是变化的绿。这主要是因为本文的 。 3、本文写"绿"观察点有变化,交代变化的语句是: 。 4、文中已有一句表达"寻春最容易"的意思,这一句是: 。 5、"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有 ,它要表达的意思是 。(可用文中语句略加组织作答) 结语: 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它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外阅读中自觉的运用学法。) 说明:板书需要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最简要、最直观、最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内容一目了然。本课的板书设计,文眼"惊诧"居中,上下左右分别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最后用弧线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仅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也在学法上给学生以启示: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文章。    11-13-2001 09:56 AM               xxhuar超级龙虾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22 《背影》说课教案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余 迅 我今天所说课的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七(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着眼于迁移与巩固)   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附四:阅读课后练习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练习 1、这个文段中所描写背影的语句是,从文中划出来。这一背影与朱自清在课文中描写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过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最后表达的是一种对父亲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此文的结尾两段表现的是作者对自己 的负疚的心情。   附五、板书设计一 背影 朱自清 圈点批注 字词、名句、段落层次、疑问 见面的背景 祸不单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丧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家中光景惨淡 开头 四个背影 去买橘子时 告别时 泪光中的 三次流泪 第一次 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 悲哀 第二次 见背影 感动 第三次 别父亲 第四次 想背影 附六、板书设计二 难忘背影 ——点题 父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情 买橘子: 体贴周到 深 再现背影——思念 注:这是为一个镇级中学老师所写的说课稿,学生底子较差!    11-13-2001 10:05 AM               桐叶老鸟注册日期: Sep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44 干嘛要叫说课? 我没有说过课,不过看了这两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 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11-17-2001 09:07 AM               wcm6638中级菜鸟注册日期: Nov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8 评《阿》 我认为“知识目标”未落实。在您的教学过程中,只体现了对课文的诵读,而对语言的赏析却没有落到实处。 再有,想请教您一下,如果这不是一次说课而是一次实战,学生没有预习,您怎样在一课时内完成您的教学计划呢?   11-27-2001 03:36 PM              liyunqiu初级小虾米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67 那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课文的诵读和对主题的挖掘;第二课时对语言和写作手法及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希望能继续得到你的指导!   11-27-2001 07:09 PM               wcm6638中级菜鸟注册日期: Nov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8 回liyunqiu 上次的班门弄斧一定让您见笑了。我一直以为文言文首先应疏通文意,《阿》课有些句子还有一些生字都会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阿》课如果学生不做预习连课文内容都不理解如何进行“主题”一项?又一次让您见笑了。    11-28-2001 11:54 AM              liyunqiu初级小虾米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67 交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你不要谦虚!! 我还有很多问题要请教同仁呢! 你说的问题我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难懂的诗文(《离骚》),就先通大意;如果浅显,就让学生先背诵,然后再分析鉴赏。请斧正!   11-28-2001 09:55 PM               xxhuar超级龙虾注册日期: Oct 2001来自: 发帖数量: 122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有省略)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下载相关演示http:///ftp/index.php...1033&download=1 __________________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内省 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由 xxhuar 于 12-17-2001 09:00 AM 最后编辑 

【篇二】儒雅少年推荐词

东坡与稼轩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内容提要: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已经在五代时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了宋代,词的发展蔚为大观。无论是在词的题材,还是词的内容,词的技巧上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风格上,宋人把词从靡靡之音中解救出来。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而苏试和辛弃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由于他们的个人气质,生活的经历不同。因此,他们的豪放词风格同中有大异。总之,东坡的豪放词豪放中见旷达,洒脱。辛弃疾的豪放词则豪放中见慷慨悲壮沉郁,气魄雄大。一个是士大夫文人之词,一个是军人英雄之词。 关键词:苏东坡   辛弃疾   豪放词 一、豪放词的发展历程豪放词源远流长,与整个词史相始终。早在唐、五代词体初兴时,一些“边塞词”即可视为豪放词的滥觞。如现存敦煌曲子词中的《望远行》、《生查子》等。文人作品中有韦应物的《调笑令》和毛文锡的《甘州遍》等。在北宋词中,首先把豪放风格带入词的,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在这首词中,作者首次把西北边陲的鼓声带入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本一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同样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时代土壤。苏、辛的豪放词创作也得益于一定的社会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个人因素。随着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愈演愈烈,随着词的诗歌形式的日益成熟,加之范仲淹的导夫先路,词的题材愈来愈扩大了,但毕竟在发挥社会功用上面。尤其是到了南宋初期,许多志士仁人放对偏安求和,力主恢复中原。不仅见之实际行动。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学样式来抒愤,来宣传。靖康之变的社会巨变,民族斗争的白热化。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苏、辛无疑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苏、辛分别在北、南宋这样的土壤下吸取了不同豪放词风格的养料。 另外从个人因素看: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说国内各种矛盾都趋于尖锐复杂,但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他就是在新、旧党的斗争中遭受坎坷的。他为官数年,宦海浮沉,大起大落。尽管如此,但一方面,他有儒家的入世思想。胸有大志,随时为国家效力。在贬黄州是他写下了《念奴桥•赤壁怀古》。那种“乱石穿孔,进套拍案,卷起千堆雪”气势和英雄形象都是苏东坡所追求向往的。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失败之后,他能够采取回避的态度,接受了老庄的处世哲学,他又是天才横溢、秉性中奔放乐观与自由、自信。在思想上,融儒、释、道思想于一体。能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心态。拿的起,放得下。因此,在他的词作中,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奔放。即便是“人生如梦”、他也在“把愁苦寄托给江月”中寻找旷达。而对于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的历史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种矛盾的深度和广度,决非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可比拟的。这是一场民族存亡,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由于在这种时代生活的辛弃疾,青少年的他亲眼所见,有过青少年时期的那段火热的斗争实践。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就形成他一腔的忠愤之情和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思想。在这种形势下,在时代人民的需要下,不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弃黎民百姓于不顾,而只能“事有可为,杀身不顾。”而行其志。想忘世而不能忘世,欲求超脱而不能超脱。因此,在这种进功立业与隐逸之间难以抉择,就反映到他的词作中,表现出战斗中的慷慨激昂、悲壮的豪。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沉郁顿挫词风。三、东坡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同和异1、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豪放词具有共同之处:   他们词风的共同之处在于那些语言明快、直抒胸臆的作品。由于苏、辛两人都是积极入世的士大夫,都表现词的社会工具性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求干预现实、为国效力。所以他们的一些词都豪气万丈,有气势。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开一“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恰道出二人词的前承后继的密切关系。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二人词虽有相通之处,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首先,写作目的、背景不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约作于公元1054年,当时,作者40多岁,贬于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这对于一向想建功立业、素有大志的苏轼来说,不啻是一场重大打击——身贬异地,命运难定,远离朝廷,顿觉报国无门。于是,满腔悒郁与悲愤亟待排遣,便只好借写周郎以自慰,聊发怀古之幽思,而寄半生无成之感慨了。  而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约作于公元1076年,其目的是申诉当前对西夏战争的不利,警告当时拥有兵权,好大喜功的韩佗胄,勿沽名钓誉而急躁冒进,同时,也为自己的长期闲置而不被重用鸣不平,对朝廷中无人能恢复中原失地深表隐忧。所以,这首词与其说是一英俊潇洒,儒雅而多情,更为重要的是他少而得志,深得孙氏家族之重用,结为内亲,又足智多谋,立下不世之功,声名远播。此等际遇怎能不令同样有才华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感慨万分呢?所以借怀古慕英雄自慰人生的不称意,则必成自然之势。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从内容上看,虽也属怀古之作,词中多典,略显繁杂,但该词的取材范围却仅限于京口北固亭之一地,写的可谓紧凑与精简。京口,今江苏镇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个早年就曾参与抗金的名将,一个关心国事立志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诗人,一旦登上军事重镇京口之北固亭,则必定会万事皆涌心头,心忧天下之事了——借怀古以寄当时之忧。可以这样说,该词其怀古是表面的,其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才是本质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有雄心壮志的真情流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有对统治者盲目出兵的严辞警告;“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有对早年驰骋沙场,纵横中原的战斗回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所寄的隐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有报国无路的伤感流露,更有对国事关注的热肠慷慨。总之,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词《赤壁怀古》相比自不同,它更多的是立足现实,着眼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现实性更强。再次,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不同。苏轼词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多用烘托、反衬手法。 词中写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笔精练、传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概括有度,抒情自然。这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创设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之势,更好地突出驾驭这场战争的主帅——周瑜的指挥若定与文韬武略,较完美地塑造出一个年轻的成功者形象。借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渴慕英雄,建功立业的用世之情。此外,写三国时的众英雄,写小乔的初嫁,无一不是采用烘托手法,突出周瑜的智慧与伟业,英俊与潇洒,风流与儒雅。辛弃疾词,则多叙事、用典。词中从孙权写到刘裕,写到刘义隆,写到霍去病,写到廉颇,无处不用典,以至不太长一词竟多用五典,可谓是典故入词的大胆突破与典范示例。可以推想,作者当时肯定是心怀国事才登上北固亭遥望中原。彼时彼地,也一定是“万事忧乐寄心头”,凡与北固亭有关事情一并向作者脑海涌来,几令作者“将栏杆拍遍”而难尽悲愤。其用典以叙事,其叙事以抒情,实属自然之势。尽管如此,也能让我们透过他的屡屡用典,窥见其“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与艰难心曲,洞见其志在收复河山的“铁石肝胆。”前人评辛弃疾词,多道其沉郁悲壮之风如唐朝之老杜,很为中肯。最后,结尾感情不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更多的是豪放与旷达,虽有“人生半百而无成”的感慨与遗憾,但在勘破仕途的苏轼看来,人活着更应该洒脱与大度。也许苏轼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他很会自遣与自嘲。尽管此时已是“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但“借酒以酹江月”也倒不失为一种超脱世俗、摆脱烦恼的好办法——无半点沉沦与忧愁!辛弃疾词是如此结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热心报国之志终不能捐弃放下!尽管无人引荐老身,然而一旦沦为贫身,让他真的变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书”,他岂能心甘?积极用世之心终不能变!这,也许就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和词家之幸的必然了!(3)    其次,由于他们个性的差异,气质的不同。苏、辛两人的豪放词风格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如苏东坡,他性格倾向豪放——心胸开阔、雄放不羁,表现在词作上,便自然形成内容广阔,笔势纵放的情状;他有政治家的气度,诗人的风雅,冷静的理性,富于探索精神,胸怀坦荡,随遇而安,乐观诙谐;他还有“灵气仙才”、旷达的人生态度、浪漫的诗人气质。他学得了李白的洒脱,学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豪放词中融入了盛唐的气来,情来和神来。同时,他的豪放、洒脱又与李白的不尽相同。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理性思考。从而形成其豪放词豪迈奔放旷达洒脱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竹仗满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阴雨任平生。”的胸怀;《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的狂放;《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倾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天壁。”的雄奇;《沁园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至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潇洒。《水调歌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奔放。早在风华正茂,年轻有为,考取功名的青年时期。他所写下的《沁园春•怀子由》,天才横溢的苏轼就在这首词中表现的那样的奔放和自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念奴桥•赤壁怀古》:一开始,诗人就放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仅是全词的总起,更是全词内容的总括。本词最足以代表苏轼的豪放词风,它的豪放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气势、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豪放,通过江浪汹涌的形象和高亢的音节。给读者以笔力雄浑,气象万千的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眼前赤壁的景色,穿空、裂岸、卷起等一系列词汇构成的惊险气氛和大江东去构成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这种壮美的艺术形象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宏伟的事业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这样的胸怀和抱负,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豪放,同时,词中还写到了周瑜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对自己的遭遇,没有成就大业而感慨、怨恨,然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向江月倾诉和表白的心理状态来说,在存在感慨中更多的是表示不做具体计较的旷达心态,而这种心态有促使他发出“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这就表现了东坡豪放中见旷达的词风。而他的那种“仙才”的个性又使他的“大江东去,浪涛尽”那中“天风海涛”之曲。豪放飘逸,如信手拈来,深的自然之妙。(4)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昂扬奔放、“雄壮”之余,尤重“悲壮”乃时代使然,个人遭遇使然。当其时,广大人民同仇敌忾,戮力驱金复国,但南宋朝廷游移余求和、战之间,主和者又屡屡得势,致使爱国志士报国无路,辛弃疾毕生主战,但先是沉沦下位,继之任非所用,早揍无效,两度罢居,而壮志难酬,其秉性执着,“一片丹心不厌,一腔悲愤难平”虽师庄学陶,终神随屈子,是以发而为词,“雄放”之余,必宗“悲壮”,如《破阵子》。题曰“赋壮词以寄”,看其“吹角连营”以下,确乎一路雄风,至壮至刚,可谓豪放,然结句“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文情陡落,仍然化“雄放”为“悲壮”。辛弃疾又是战将,其豪放词乃英雄之词,主刚劲崇伟之美,而融合豪婉,自铸新词。试证之以词: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风雷怒,鱼龙惨。                             ——《水龙吟•过南剑赏心亭》下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首阕《水龙吟》虽以豪情壮语发端,以下则极尽沉郁顿挫,人言此地剑光斗牛,地俯仰天地,则又高山压顶,潭水冷却之感,却又鱼龙飞舞,风雷激荡,一语一转,一步一顿,将即图觅宝剑报国,却又忧谗畏讥的复杂心态为传出。次阕《水龙吟》写其壮志空怀之悲,并不用一直笔,而是叠用三事,或反用其事,或正面取意,或半面语缩,总以“休说”、小“羞见”、“可惜”——一波数折,一唱三叹手出之,结处换取红巾温泪,抒发英雄慷慨呜咽之音。也别具深婉之旨,是以“纵横豪岩,而笔笔能留”、“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一为晚期佳作,一为早期成名之作,但慷慨悲壮、沉郁顿挫之风却一脉相传。我们又不妨看看他的另一豪放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此词与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同是登临怀古,同为两宋词坛名篇佳作,苏词一起高歌“大江东去”,声震九天,气笼全篇,继之由歌咏眼前雄伟山水而缅怀古代英雄光辉业绩。境界阔大,气势恢弘,一路豪纵酣畅,而最终却自叹自嘲,结于人生如梦,一切化为虚无缥缈。于恣肆雄放中,更见清旷超逸之风,确乎诗人之词。而辛词不同,通首故实,借古喻今。用事虽多,却决不见呆板、杂乱之状。一则,描述生动。二则,或无觅处立意,或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用事手法多变。三则,更有一种潜在的爱国激情汹涌澎湃。虽复国壮志难酬,却坚持执着、孜孜以求。故其词豪而不放,重婉曲盘旋,抑扬抗坠之致。词情则炽热而凝重,激切而深沉。而篇末一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尤为精警。于慷慨刚劲中,更显苍凉悲壮。而这,也正是辛词有异于苏词的个性所在。由此可见,辛的豪放词体现一种昂扬奔放、主“雄放”一格,而在自我抒情则沉郁顿挫,趋向“悲壮”的词风。四、风格总结。从以上的作品分析得出,苏东坡的豪放词,飘逸、奔放、清新。是婉约的抒情,所谓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俞严《援国词话》),苏轼天份高绝,“每事具不十分用力••••••词亦尔。”下笔如“万湖泉涌,不选择地尔皆出。”平心而论,放则放矣。豪则未必尽然。而辛弃疾的豪放词 , 以雄浑慷慨悲壮为近。“气魄极雄大,意境极其沉郁。”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比较起来, “一气体高,一魄力大。”,“一旷,一豪。”(王国维语)                总之,苏轼豪放词的豪放中表现出来的高旷飘逸、清雄韶秀更多的是出自主体襟抱的超妙而具潇洒出尘之姿。而辛词的幽壮雄放,沉郁则更多的是时代产物。是斯人于斯世相结合的结果。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1)    《崇文盛世》刘扬忠 著/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一版   P56 (2)     丹纳(法国)《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P40 (3) “同为豪放,竞自风流”     杜成怀      中国论文网(4)    《诗词论析》张志岳 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P169(5)    《南宋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4月北京第一版  P175(6)   《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2月  P158 

周爱松

【篇三】儒雅少年推荐词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    生  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兰亭集序》两课时《赤壁赋》两课时《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课时《游褒禅山记》两课时表达与交流一课时《兰亭集序》两课时5  兰亭集序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师  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    生  喜欢!    师  为什么喜欢呢?    生  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  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    生  欣赏美景啊!    师  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  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  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    师  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知识拓展、问题探究    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    师  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    师  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    生  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  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  可是不全嘛。    师  哪一组来试试呢?    生  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  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  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  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    生  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  谢谢大家的信任!    师  还有难点吗?    生  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    师  你认为呢?    生  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  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  刚才,两组同学都提出了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生  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  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  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  刘力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师  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那么,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吧。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师  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  (齐声)好多了!    师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看来要朗读好一完成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思考课后练习一、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师  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师  看来,情况不大好啊,我先检查一下背诵,谁来?    师  没关系,试试无妨。    生  我试试吧。    生  老师,我只背到第三段。    师  好的,为你前两段的流利也值得鼓掌。    师  能说说,为什么前两段背得好吗?生前两段写景优美,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还有,我有自己的方法。    师  是吗?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  好啊。第一段是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我就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解,然后再组合。第二段是在此基础上抒情,比较短,所以好背。    师  好的,我们应该感谢李立同学,他教给我们一种很有效的背诵古文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的,谢谢李立同学!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就跟王羲之一起重温美景吧。写景的句子是——    生  (齐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  非常准确,谁来分析一下?    生  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聚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真想去看看啊!    师  分析得很好,还有文采!大家又有学习的榜样啦。接下来呢?写了什么?    生  参加聚会的嘉宾。    师  他们的活动呢?    生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师  很好,下面我们欣赏,想象一下那时的盛况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师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  欣赏了美景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  作者乘着快意,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他乐的只是美景吗?    生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更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师  没错,曹操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跟知己畅饮美酒,同赏美景,这更是人生难得的乐事。    师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加强第一、二段的背诵。    师  检验的时间到了,先大家一起背。    师  下面选两位同学来背。    师  看来,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立同学的方法,大家还害怕背诵古文吗?    生  (齐声)不怕啦!知识拓展、提升    师  那么,我们再接再厉吧!    师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陡然转变。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    生  (齐声)痛!    师  没错,那么,这是什么“痛”呢?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学生纷纷回答,但答案不一致】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那就先不忙作答,先想想作者是因何而痛。    生  因为快乐不长久。    生  因为作者想到了“死”。    师  难道作者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家再认真读原文,找答案。    师  怎么样?有结论了吗?为什么作者会在“乐”之后,突然想到“痛”,想到“死”呢?    生  我觉得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的确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生  我也同意她的观点。    师  是啊,越是在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就越是觉得“人生苦短”啊。王林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痛”,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痛”,或“痛”什么呢?    生  是痛惜。    师  痛惜什么呢?    生  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好的,我这里还要为大家补充一些材料,我想大家看了这些材料,就会更了解作者的心情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  好了,有了以上基础,再看最后一段就容易了。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    生  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相似的。    生  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师  那么,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不同在哪里?    生  这里的“悲”,是对个人之痛的思考,应该是对上一段“痛”的深化。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师  分析得好。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了?    生  有点儿,从老师展示的写作背景看。    生  我不同意。    师  为什么?    生  作者应该是批判当时士大夫的做法的。    师  何以见得?    生  文章里不是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后他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师  大家同意吗?    师  我为大家的分析感到欣慰,王羲之也会为我们的理解而感到欣慰。当时的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课后练习二。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思路之外,还需要——    生  (齐声)积累词语。    师  没错。我请4位同学给大家解释这些词语。    师  4位同学做得不错,请大家做好笔记。课堂小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拓展阅读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1.有关字词的音、形的识记和辨析  岁在癸丑(guǐ)修禊事也(xì)感慨系之矣(xì)  流觞曲水(shāng)趣舍万殊(qū)游目骋怀(chěng)  悟言一室之内(wù)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  2.通假字  趣舍万殊        通“趋”,往,取  3.一词多义  (1)修   (2)期   (3)致   (4)临   (5)次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士  少:少年人  长:老年人  (2)一觞一咏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3)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游,使……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代词“之”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6.重点实词、虚词  信可乐也             信:确实  夫人之相与            夫: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无实义  悟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若合一契             契:符契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二、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课后巩固检查我的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    )          (2)禊事(    )        (3)激湍(   )(4)流觞(    )          (5)彭殇(    )        (6)趣舍万殊(    )答案:(1)ɡuǐ (2)xì (3)tuān (4)shānɡ (5)shānɡ (6)qǔ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B.清流激湍         天朗气晴C.游目骋怀         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答案:B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暮春之初(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所以游目骋怀(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或取诸怀抱(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 (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3)用来 (4)情致,情趣 (5)尽,尽情享受 (6)兼词,相当于“之于”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它”。答案:B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答案: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流觞曲水6.依据课文,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答案:(1)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2)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解析:D项,“流觞曲水”“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不确定。答案:D8.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剖析精彩文段阅读《兰亭集序》第一、二段,完成9—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9.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B.     C.     D. 解析: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答案:C10.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D项不应是“铺垫”。答案:D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景。13.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参考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2)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北齐书》)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C.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征:征召。D.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如:到。解析:A项,知:主持,管理。答案:A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若属皆且为所虏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欲以客往赴秦军状 解析:A项,希望、期望。B项,给;亲附,结交。C项,替;表被动。D项,拿、把;率领、带领。答案:A16.下列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A.①②④                                B.②③④C.②⑤⑥                                D.①③⑥解析: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答案:C1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解析:B项,不是“高祖”而是“世宗”。答案:B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参考答案: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追踪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答案:A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答案:D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答案:C  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  (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皆,全,都。(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所以”,因此。(4)“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   禊事(  )   流觞(  )   会稽(  )  答案:略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从前)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13.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答案:B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答案:B  1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18.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四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答案:略 

雷志宏

【篇四】儒雅少年推荐词

班级儒雅少年评选打分表 班级

备注:每位学生的每周基础分为10分,班主任在给学生加分减分时数字尽量写小一些,能看清即可。

【篇五】儒雅少年推荐词

四年级部读国学经典,争做儒雅少年特色创建方案

耒阳市慈晖学校2016年上学期 小学部四

年级国学经典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读国学经典,争做儒雅少年

一、创建目的

进行国学经典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爱,让诵读经典之风充满校园,提高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民族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争做儒雅少年

四、创建目标

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瑰宝,濡养精神,润泽心灵,养成少儿文明礼仪习惯,初步具有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顽强的意志,为幸福健康人生奠基,厚积薄发,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正思想, 提升品位,丰富底蕴,健全人格;提升教师素养, 在古典传统文化教学与沉淀中,形成“博学、睿智、自信”的儒雅教师群体形象;把级部建设成典雅诗园, 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品牌级部。

五、实施措施

(一)创设特色教室环境,营造儒雅书香氛围。

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共识,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1.用国学经典词句为班级命名。如班名:正德班、齐德班、仁德班、义德班、礼德班、智德班、信德班、善德班、孝德班„„

2.用国学经典语录为班级寄语。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等。

3.班风:诵国学经典,传华夏文明;向上向善,扬我国学;铭记国学,感恩万物;感恩国学,相亲相爱;与圣贤为友,与国学同行: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我爱国学,我爱我家。诵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

4.创建国学书籍图书角。在教室角落摆放国学经典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史记故事》、《唐诗三百首》、《宋词》、《民族英雄列传》)等供学生阅览,并在班级流动阅读。

5.室内更是每个班级学习国学的第一场所,每个班级设有国学角落,粘贴国学名人名言。创设教室活动主题墙。依托学生开展的各色活动,及时在教室里展示,如“国学活动剪影”、“书画展示台”、等。(墙壁上有《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百家姓》、《孝经》)。

6.级部特色的走廊文化,上有名人名名言,寓言佳句,经典诗词,中国历史名人,传承精神,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国国学风采。

7.每天黑板上一句国学名言学生背诵。

(二)活动的时间及形式

1.读书内容:学生以级部推荐的国学经典读物为主。

2.保证诵读时间:

晨读、读报课、上课铃响前、路队···国学经典诵读(营造良好诵读氛围)让学生从步入

校园准备上课时就开始,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意识和诵读习惯,让国学诵读成为校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让全体师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3.保障诵读进度

4.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三)严格检查

级部将诵读经典纳入常规工作,诵读情况检查,主要通过询问、抽查学生诵读(查熟练程度)和背诵(是否背得)等形式进行检查考核。 级部每两周对班级各抽3名学生进行背诵抽查,每次抽查结果通报,并纳入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作为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级部将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认识不到位,消极对待经典诵读工作,影响学校或班级开展经典诵读,诵读成绩差的相应班主任予以批评教育,年度考核及各种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六、成果展示

1.各班级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唐诗宋词的诵读可通过小组朗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形式表演。

2.国学文艺表演:将课本中的经典故事排成课本剧,由学生进行全新的演绎,从中体会到经典的魅力。讲故事,合唱:选择经典古诗词配乐演唱、舞蹈;国学经典小故事“校园迷你剧”表演(将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武术、国学大讲堂。

3.开展主题为“尊师”、“孝心少年”、“文明礼仪”等一系列主题中队会、班会。

4.制作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作品欣赏、等汇报展示。

四年级组

2016年02月

弟子规

(三周)〈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四、五周)〈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六、七周)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八、九周)〈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十、十一周)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十二、十三周)<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儒雅少年推荐词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十四、十五周)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十六、十七周)〈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十八、十九周)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篇六】儒雅少年推荐词

3月份年级文明儒雅好少年推荐表11(2014-04-01 14_56)

【篇七】儒雅少年推荐词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行为儒雅好少年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行为儒雅好少年

城北中心东关小学

刘艳红

2014年1月7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行为儒雅好少年

好习惯,好人生。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更是一个人态度、品性的真实写照。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个人的卫生习惯入手,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培养好习惯的基础,是成就个人魅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

一所学校的卫生环境,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反映,也是学校教师、学生人文素养的展示。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年级同学的卫生习惯有待纠正,高年级个别同学身上的不良卫生习惯犹如顽渍,洗涤不易,所以,给校园文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行为儒雅的好少年呢?我在这一学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按照“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拾。爱护环境,不踩、折花草树木,不在课桌和墙壁上乱刻乱画”的总体要求,以“爱班级、爱校园”为主题,通过“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起监督、示范作用,用行动告诉其他学生,尤其是卫生习惯急需改进的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首先,身体力行,以点带面,营造爱护卫生,做儒雅少年的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在班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教师的力量又是十分有限,因此,我通过观察,将班中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同学聚到一起,对他们进行简要的培训,形成了以老师为首的爱卫生示范小队。当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的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地面脏了,主动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主动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同学们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

其次,循序渐进,明确责任,开展主题班会,创卫生示范好班级。

通过一段时间的榜样示范教育,班级乱扔乱丢的现象有了明显转变,于是,我在全班开了主题班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加以培养。虽然绝大多数同学注意了环境卫生,但也有极少数不自觉的同学随手乱扔乱丢,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随手乱丢的坏习惯,人人齐动手,人人齐努力,把废纸、胶带等垃圾扔进垃圾桶中,把我们班变成卫生示范好班级。

最后,严格约束,规范管理,讲究个人卫生,当卫生习惯监督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严格约束,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质朴的心灵深处,烙下良好卫生习惯的痕迹。乱涂乱画的现象少了。随地吐痰绝迹了,同学的公共道德意识增强了。个人卫生讲究了:指甲、手、脸、衣服保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当有的同学卫生出现了问题,其他同学就会指出、提醒,人人成了班级卫生习惯的监督员。

总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而是通过学生长期的自我教育和教师、家长、同学的不断督促、引导。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必需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应像滴水穿石,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

【篇八】儒雅少年推荐词

儒雅节展示串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上午好。(鞠躬)

甲:“儒风雅韵润童年,读经诵典促成长。”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心愿,开启国学展示周的活动吧。

乙:在这一周里,我们可有眼福了。四、五、六年级为我们精心准备了精彩的国学展示节目。

甲: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今天率先为我们展示的是三(3)班、四(2)班、五(2)班。

乙: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三(3)班全体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儒学经典——《论语精选》。 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三(3)班带我们重温圣人的教诲。

乙:长河落日的壮丽,关山冷月的寂寞,衰草寒烟的苍茫,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边塞画面。

甲:下面,让我们聆听一支《出塞曲》,掌声有请四(2)班全体同学!

乙:月,柔如水,轻如风,淡如云。它一直被诗人墨客所钟爱,千古名篇,代代相传。多少年了,苏轼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却依旧和着时间的银幕,歌着固有的永恒。下面请欣赏五(2)班为我们带来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掌声再次响起。

甲:感谢三(3)班,四(2)班,五(2)班全体师生的辛勤付出。

乙: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让我们期待明天四(1)班、五(3)班、六(1)班的精彩继续。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鞠躬)

甲: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让我们再次感受经典的魅力。

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节目,让我们再次接受国学的熏陶。

甲:“少年强则国强。”陈哲宇,你听过这句名言吗?

乙:当然,这是我国的教育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的一句名言。

甲:是的,这也是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现在,四(1)班同学将为我们唱响《少年强则国强》。掌声有请。

乙:有了强大的国,才有温暖的家,同学们,让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吧! 甲:接下来,我们学校的小歌星要出场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五(3)班的池——静——怡。

乙:(大声,把场面调动起来。)大家还想听池静怡唱歌吗?(等回应)很遗憾,今天是不可能了。瞧!六(1)班的同学等着为我们展示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是 情景剧《张良拜师》。

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六(1)班的精心准备。

乙:经典就像一片百看不厌的景,或唱或演,自有韵味。

甲:经典就像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诵之思之,常读常新。

乙: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四(1)班,五(3)班,六(1)班的精彩展示。 甲: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明天四(3)班、五(1)班、六(3)班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节目呢?让我们共同期待,耐心等待吧。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周四节目串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鞠躬)

甲:欢聚在此,让我们再次沐浴国学的阳光。

乙:欢聚在此,让我们再次采撷智慧的芬芳。

合:欢聚在此,让我们再次相约圣贤,共赏经典!

乙: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四(3)班同学,他们为我们展示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

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和思念。接下来,五(1)班给我们准备了什么节目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情景剧——《话江南》

甲:江南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诗诵之,歌咏之,成全了多少墨客的笔,沉醉了多少文人的心!同样,母爱也是一个永恒而被人钟爱的话题,让我们一起聆听六(3)班为我们带来的合唱——《游子吟》。掌声响起来吧。

乙: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而幽香。

甲:经典就像一幅画,空灵而清新。

乙: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甲:是啊,感谢四(3)班、五(1)班、六(3)班带给我们的精彩,也让我们一起期待四(4)班、六(4)班的展示吧!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周五节目串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鞠躬)

甲:国学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乙:经典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儒雅少年推荐词

甲:我们如约而至,只为聆听诗文书韵。

乙:我们如期而聚,只为共品千古美文。

合:同学们,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国学节目展示吧!

甲:首先四(4)班的XXX将为我们弹奏一曲古筝——《上楼》。掌声响起来。

乙:轻灵的意境,醉人的琴声,让人思绪翩飞,有人脑海中闪过一片片如画的美景,有人心头荡漾起思乡的涟漪„„让我们一起欣赏六(4)班的《思乡组诗》。

甲:同学们,本次国学经典展示周的节目全部谢幕,首先,让我们感谢今天四(4)班、六(4)班同学带给我们的精彩。

乙:同时,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演出的班级和辛勤指导的老师。 甲:国学是一口掏不完的井。

乙:经典是一片看不够的景。儒雅少年推荐词

甲:经典多情似故人,

乙:晨昏忧乐每相亲。

合:同学们,让我们在不断地诵读中收获,在不断的收获中成长吧!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篇九】儒雅少年推荐词

“品国学经典,建儒雅校园,做阳光少年”系列主题活动总结

“品国学经典,建儒雅校园,做阳光少年”系列主题

活动总结

包信中心校本部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曾几何时,社会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颇有微词“学校重智轻徳”,家长感叹“做局长易,做家长难”,学校感慨“学生难管”,教师感受“学生难教”,学生感言“德育说教何时休?”。2012年秋季开学以来,国学传统经典文化如春风雨露沐浴我县校园,让关心教育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真切感受到传统经典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魅力。我校在开展学习实践国学经典的活动中,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坚持理念先行,领导先行,教师先行,家长与子女同行,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品国学经典,建儒雅校园,做阳光少年”系列主题活动,努力开创学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思想重视

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在开展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中,坚持做到“四重视”。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在县教育局组织召开开展学习实践国学经典活动动员会后,迅速行动,组织召开学校行政班子讨论部署开展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组织政教、少先队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在开学前组织学校行政人员及班主任参加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包信镇中心校全体教师学习实践国学经典”动员大会,夏明月校长在动员大会上介绍了自己考察的一些情况,明确提出:学校要一如既往坚持“德育为首”办学思想,本学期全体教职工要树立“用孝心和感恩的心开展教育工作,造就善的新人”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弟子规》进校园活动,做《弟子规》进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示范者。要十分明确没有好的校风,就不可能有好的学风,一切都无从谈起,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命根子。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

是一项利学生、利教师、利

学校、利家庭、利教育、利

社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

程,符合学生的教育成长规

律,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

潮流。在本学期,学校派出

50余名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每周六安排一天的时间组

织教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学

习,观看录像,座谈交流等,

规定教职工每天必须有一

个小时的读经诵典时间,并

书写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

查,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工作

之中。

2、教师重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学校制订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把《弟子规》内容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头践行学校提出的学习实践《弟子规》“六个一”活动,把上课向孔子像鞠躬做为课堂教学的常规礼仪。班主任要组织

做好学生早读课诵读《弟子规》活动,组织出

版好班级《弟子规》文化专栏,语文教师组织

好学生每天一页《弟子规》内容钢笔书法训练,

音乐教师组织教唱感恩歌曲。教职工要严格执

行根据《弟子规》内容制订的《学校教师行为

规范》,师生之间互相敬礼还礼。此外,全体

教职工做到会背诵、能理解、能践行《弟子规》。

3、家长重视。学生是社会人,如果只在学

校推广,缺乏家庭、社会的保障、支撑和配合,

也会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5天的教育,

周六、周日2天家庭、社会的冲击,不协调,

也会造成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学校着力构

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

开学初,通过《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阐明学

校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

求;学期中,组织召开以《弟子规》为内容的

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汇报学校开展《弟子

规》学习活动以来的举措、成效及今后工作的

意见和方向,共同分享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学

期末,向家长发放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弟子规》在校外的表现,为进一步推进《弟子规》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4、学生重视。学生是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的主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校在开学初第一个升旗仪式上,组

织召开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动员大会,

每班并开展了相关的主题班队会,做了深入

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学校每周开设《弟子规》

校本课程1节,由各班班主任进行《弟子规》

内容详解、感恩小故事教育活动,组织开展

《我学弟子规》等讲座,以情感人,以情动

人。学生学习实践《弟子规》的热情点燃了,

学生自觉遵守根据《弟子规》内容制订的《学

生行为规范》,每天都能听到《弟子规》书

声朗朗,看到《弟子规》钢笔字一笔一划,

对圣贤、师长以诚相待、以礼相待。

二、措施到位

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重在落实。我校开展学习实践《弟子规》活动,紧紧围绕如何让《弟子规》传统文化经典入学生耳,进学生心,燃学生情,见学生行“四个目的”而开展探索与实践。创新开展了“十个一”创建活动与实践。

1、开展每天早读课朗读一则《弟子规》,每天早读课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朗读《弟子规》;

2、每周在周一升旗后全体师生齐诵《感恩词》一次,感谢祖国的培养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之恩,感谢工人、农民、各行各业人民的奉献之恩;

3、每天上课前由学校播放感恩歌曲;

4、学生每人完成一篇《弟子

规》读后感;

5、每节课上课时,师生互相

行鞠躬礼一次;

6、每周开展一次《弟子规》

专题讲题,用经典感恩小故事述说

情理,讲解《弟子规》的内涵;

7、学校布置学生每周为长辈

献孝心一次。包括送长辈“一句温

暖、贴心的话语”、做一次家务、为长辈送上一杯热茶

等活动。由班主任通过校讯通等方式进行检查督促落实

情况;

8、召开了一次推进《弟子规》为主题的家长会,

让家长理解、支持、配合、监督学生落实《弟子规》的

情况,通过家长会的召开,家长反响强烈,认为推进传

统经典文化《弟子规》适逢其时,效果明显;

9、组织一次全体学参与的学习实践《弟子规》

演讲比赛;先在班级人人进行学习,写学习《弟子规》

的所思、所想和所悟。各班选出1-3名代表参加全校的

比赛。

10、在段考之后组织开展一次“《弟子规》诵读

比赛活动”,通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参与。

第一学期9月份的第1-2周,学

校开展了《弟子规》专题教育周活动,

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专栏、主

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等让师生分享了儒雅少年推荐词

国学经典的魅力。十月份开展了我学

弟子规的主题班队会,十一月份开展

了弟子规手抄报比赛活动,十二月份,

开展了弟子规演讲比赛活动,元月份

开展了评选弟子规学习活动优秀个人

和班级活动等等。“十个一”创建活

动开展以来,让学生时时读《弟子规》,

处处见《弟子规》,处处参与《弟子

规》实践。无论在课堂、在校园、在

家庭都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

三、成效显著

学校开展《弟子规》学习实践活动

以来,成效显著,实现了二大转变,三

个促进和四个和谐。

1、二大转变

(1)、教职工对学习推进《弟子

规》教育活动认识大转变。

推进《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初期,

学校组织学校领导、班主任、全体教职

工参加《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进校园

学习培训、动员会议。此时,大家的潜

意识里仍然认为只是走走形式,对推广

《弟子规》持观望态度,对推广《弟子规》的成效持怀疑态度。随着《弟子规》学习活动的推广,学习分享、交流,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等后,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实现了质的转变。校长在学习《弟子规》动员会上号召:全体教职工要从观望怀疑,到积极推进,做《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进校园的带头人和推动者。现在,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在正规的场合都行鞠躬礼,带领学生朗诵《弟子规》内容,向孔夫子像鞠躬,捡垃圾废纸和杂物,已不再是一项难为情、不乐意的差事,已经成为教职工们的行为习惯。

(2)、校园精神面貌新变化。

开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宣传橱窗、班级文化专栏等地都张贴《弟子规》相关内容,校园广播、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弟子规》校本课程顺利开展,稳步推进。校园里《弟子规》书声朗朗,氛围浓厚。仁爱、诚信、知礼入心田,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文明礼仪满校园。同事、师生相见笑脸相迎,随手随地乱扔垃圾现象少了,大吵大闹现象变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集会安静文明了,着装、仪容仪表规范了,守时、守信、关爱、奉献进取的人多了。

2、三个促进

(1)、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

开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礼、爱、孝、谨、信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读《弟子规》内容,看《弟子规》经典教育小故事,听感恩主题歌曲,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活动,把《弟子规》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达到了师生人人重视《弟子规》,人人背诵《弟子规》,人人践行《弟子规》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

师生上学、上班更守时了,迟到现象少了,讲文明礼貌的多了,粗言污语少了,奇装怪

服没了,着装规范统一了,小偷小摸行为少了,捡金不昧行为多了,闹矛盾、打架的没了,讲谦让、讲礼让、相帮助的多了。

(2)、促进了爱岗敬业奉献教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通过学习《弟子规》,持续开展系列活动以后,在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他们谈一些成功人士的感言及义工们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教师们。学生的礼、爱、信等也进一步激励着教师们的奉献热情。我校的李秀萍教师因腰椎间盘突出而直不起腰,仍然坚持上课,刘兰萍老师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了解学生情况,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很早就到校,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放学后,依然伏案批改作业„„好的教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在:讲奉献的多了,讲报酬的少了,谈教育教学方法的多了,嫌学生调皮、难教的少了,与学生交朋友,与家长沟通的多了,课堂只重教不重导的少了,早出晚归的多了,出谋献策、关心学校发展的多了,钻研业务的多了,上班闲聊的少了。

(3)、促进了“比学习、比进步”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生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也明确了“亲所好,力为具”的道理。学生能努力学习,制订好计划,掌握适合自己方法。在学习《弟子规》的潜移默化、师生的相互感染下,专心听课的多了,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少了,搞小动作讲话的少了,不耻下问、不懂就问、相互学习的多了,作业抄袭、不缴交的少了,勤奋上进的多了,承担对家庭、社会责任的多了,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少了。

3、四个和谐

(1)、学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弟子规》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关系的和谐建设。正如《弟子规》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诸兄,如事兄”,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现在学生中宽容、礼让的多了,冲动、打架的少了,关爱、帮助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2)、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推进《弟子规》学习活动进校园以来,师生践行《弟子规》的内涵,执行教师、学生行为规范,从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爱、宽容、理解、信任、鼓励、进取作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师爱生,生敬师爱师的良好氛围。教师的爱更温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学化,师生的配合更默契,帮教更到位,沟通更融洽,师生关系更和谐。推广《弟子规》进校园以来,未发生师生冲突的现象,教育更加有成效,师生关系更和谐。

(3)、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师生学习《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内容后,在处理家庭关系中做得更为出色。我校夏明月校长,在与全体教师分享《构建幸福人生》的时,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庭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让师生在心灵上再一次受到洗礼。让师生深深地体会到“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在学校开展学生写的《给父母的一封信》中,很多学生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悔意,深切地体会父母的艰辛与期盼,真诚地表达了感恩的心。

(4)、工作关系更加和谐。

我校教职工把《弟子规》及教师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谦逊、礼让、爱心、感恩贯穿于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外出学习的教师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与大家分享后,教职工们更进一步明确了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