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时间:2021-10-10 14:40:29 五年级作文

【篇一】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荷 塘 月 色一、概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4.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示范,精讲少许,旨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第二课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背诵第四、五、六段。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须准备:文学常识、需揣摩的语句的字幕。六、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导人新课。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散文独树一格,引人注目,“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 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    这节课学习朱先生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    二、请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简单交流,明确: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迸方向,心情苦闷彷惶,思想矛盾复杂。《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作者以优美动人的笔调为荷塘月色笼上朦胧的色彩。    三、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学生回答,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讨论,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问: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交流: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示方法: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是难点,教师适当讲析。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五、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    1.概括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光);荷塘边凝望的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思接千载采莲景。    2.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第二段,教师示范方法。    1)筛选出描摹景物的关键词语:“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筛选出关键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品味:“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一层淡淡的愁云。    学生独立分析后面的景物描写,讨论交流,教师可在难点处适当点拨,如:    灌木的黑影会引起惊恐、不快之感;没精打采的路灯光会引起萎靡疲倦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而会增加人的落寞孤寂感,这些都会引起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    最后明确: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掣,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    六、总结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问:通过上述分析看出:作者喜悦与忧愁(板书)相伴,那么这种感情是浓是淡呢?    学生发言,明确:    从文章的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板书)。    2.学生归纳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板书)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得。    七、配乐,请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精美传神的词句。    八、分类汇总学生找出的词句。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2.拟人句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通感句    1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动词    14)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15)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6)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1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8)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5.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九、揣摩体味,尽情陶醉于作者生花妙笔勾画的“满贮诗意”的境界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每类中,教师可以一句、一词为例,示范讲析,点拨方法,其余由学生完成。    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它们的妙处,一要结合语境,二要展开想象,融人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学生分析2)——3),以下供参考: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加点词板书)    拟人句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学生分析10)、11),以下供参考: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小结: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加点词板书)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请看书后练习二的解释。    12)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飘渺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的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    学生分析13),以下供参考:    13)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树影明暗揉合,透着内在和谐,将其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温馨、幽雅。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加点词板书)    理解用词的精当可以在语境中品味,也可以用替换比较的方法。     14)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学生分析15)一一18)教师可提示替换的词语,以下供参考:    15)“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在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写月光流水般地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整个荷塘的叶和花上,富于动感。    16)与“升”比较,“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17)“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18)与“映”比较,“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与“倩影”搭配得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使用动词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加点词板书)    叠词数量较多,每位同学任选两个简略分析。学生发言后,点拨一二,进行小结:    叠词的运用更具特色,像“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加点词板书)十、试背诵第四、五、六段,深入体会文章朴素典雅、精练优美的语言。七、教学评价设计教师行为70教师素质能熟练运用语言组织教学,语言运用得体、规范2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2教态亲切自然;教师有较强的感染力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4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等的培养4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3课堂设计有层次,能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难度适合学生水平,可操作性强。(具体教师教案)5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积极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好不同的角色6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独特的情感体验6能不断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6教学方法恰当有效,活动形式有趣、多样,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6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疏密适度,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能有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5教学效果与特色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身心愉悦6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实效高6教学在某个方面有独到之处2学生行为30自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全过程,思维活跃,活动时情绪高涨 10合作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乐于与同学合作,乐于帮助并懂得寻求帮助 10探究善于思考,勇于进行语言实践,能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10八、帮助和总结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    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  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仿照朱先生遣词用语的特点,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篇二】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    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学目标: 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周智

【篇三】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等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2.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3.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2.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曾经繁盛但已经衰落的唐朝,此时,我们面对一个这样的景况: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缴税方式:用捕捉的毒蛇抵税,捕蛇要冒生命危险,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你会作怎样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就具体地叙述了永州人民的选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20岁起步入仕途,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较有成就的是《永州八记》。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文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这里说到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战争频繁,造成全国人口锐减,而朝廷为了维持大量的花费却大量增加各种税收,造成人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三、预习交流,朗读全文1、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PPT投影):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3)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永州之野/产异蛇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生分段朗读,同伴评价四、小组合作,理解阅读(一)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第1节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3、既然题目叫“捕蛇者说”即说一说有关捕蛇人的事作者有没有开头就指明这个捕蛇人是谁,他是怎么捕蛇的?那作者从什么写起的?4、第1节从哪几方面写了蛇的“异”?5、为什么文章开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在学生回答的过程当中穿插重难点字词句的讲解。3、第2、3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4、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段解: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之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强烈反差。“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3段: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苦诉。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的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检查字词。2、指名口译第一段重点词句。二、研读第二部分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齐读4节,蒋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三、疏通文意学生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展开互译,有疑问的地方借助工具书或交流解决,待质疑。教师巡视答疑,重点词句重点讲解,指导学生掌握。四、问题讨论,各抒己见1、你认为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提示:蛇的毒性之大,致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比却又是“大幸”了。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蒋氏和乡邻们两组,比较他们的生活状况。可以形成表格。蒋氏乡邻们生存状况以捕蛇独存号呼……十室九空生活状况弛然而卧,熙熙而乐悍吏……不得宁焉危险次数一岁之犯死者二旦旦有是死亡先后后先2、作者用“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有何深刻含义?(这句话不只是对蒋氏作介绍,更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3、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当中,蒋氏的心情反常而复杂,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捕蛇随时有生命危险,但与交赋税相比,这个危险却又小得多了,因此蒋氏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交赋税)4、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五、疏通研读第五段1、指导学生口译第5段,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思。2、分析下列句子在本段中的作用。①余闻而愈悲。②苛政猛于虎。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六、总结回顾课文内容,形成完整的板书。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2、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3、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 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4)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3、语言精练,极富文彩。   对偶句的精彩(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4、质疑之声: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刘如君

【篇四】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这节课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去堪称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游览一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齐读课题。 声音洪亮有气势!

这号称中国第一大瀑布到底拥有什么魅力,能吸引那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课文去领略一番吧!请同学们端起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一些长句子,读时要注意停顿。开始吧!

通过大家端正的坐姿老师知道课文你已经读完了,请看大屏幕,这是课文当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会写了吗?合作小组活跃起来,互读互评互听写。注意写字时坐正身子,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看大家自信满满的眼神老师知道拦路虎都解决了,那课文是怎样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呢?请你说,奥,通过声音还有吗?你来补充,你说有形态还有作者的感受说的真好!请坐.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让我们来听一听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吧,赶紧读书,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瀑布声音的?这么快就有答案了,你先说,你从“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通过飘和拂你体会到?奥(轻和柔)接着说,渐近渐响,你读懂了什么?“声音越近越变大了”请坐,你来

补充“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读出了气势磅礴。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吗?你来试一试。课文读的很流利,但感情表达的太含蓄,如果你能将板书的词语注意一下会更好,谁再来试试,你来,恩,有进步,但味道还是差那么一点点,给老师个试试的机会好吗?(范读)老师读的怎么样?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再练一练。你来读,同学们说他读的好吗?是啊,多好!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也听到了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的声响,这是多么悦耳的声音啊!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齐读这一段,感受声音的变化。

同学们,这段文字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瀑布声音的呢?你说,对,由远及近。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啊可以运用这种写法,比如写你游过的风景区或你见过的建筑物。同学们看黑板考虑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黄果树瀑布声音的?你说,对,我们先读书再抓关键词语分析又体会其中的感情,最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老师把这种方法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学们结合这种方法,开动合作小组,自学形态和感受两部分。

听其声,观其形,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你们小组说,说的不错,你们小组还有补充,说的多么生动形象啊,让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那悦目的景象。百闻不如一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动人的画面。

刚才我们在激情中目睹了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豪情,此刻让我们来个深呼吸,静心思索,在“宁静致远”中感受黄果树瀑布给人无限遐想的魅力吧!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写作者感受的部分?你们小组说“一路走来,一路感动,由舒服到感受出活力与生机”不仅悦耳、悦目更是悦心啊!你们小组说的情真意切啊! 作者只是坐了一会就走了吗?没有,他是久久地坐着。多坐一分钟就多一分的感动,我们不想走了,还有一个人也不想走了。他是谁呢?对,是徐霞客。课文是怎么写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带着这份沉醉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我们的祖国山川大河秀美壮丽,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把自己的感受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表达出来。日后做深入交流。

【篇五】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教案设计

《黄果树瀑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换词比较、填空、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读懂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的表达。

2.抓住2—7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从不同角度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3.学习作者 “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比喻句的用法。

4.摘抄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诵读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2—7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从不同角度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难点:在感受黄果树瀑布壮美景观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自主读懂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查阅有关黄果树瀑布、徐霞客的资料,丰富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认知,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上一篇课文《黄山奇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在我们的祖国各地,还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值得我们一一地去领略观赏,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李有贵到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区,一睹黄果树瀑布的风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用手书空,强调“瀑”字的写法。(“瀑”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暴”的笔画较多,写得时候笔画之间要懂得避让,下面的字不是水,但仿佛是溅起来的水。)由“瀑”的字形你能发现什么?(水多,评价:你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知道有很多水,并且水能跌落、水花溅起的地方才有瀑布。

3.齐读课题:17.黄果树瀑布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4.介绍黄果树瀑布。

(1)出示资料:

(2)读一读上面的资料,你对黄果树瀑布有了哪些了解?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3)出示黄果树瀑布图片

这就是黄果树瀑布,看了这组图片你想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画面?

交流预设: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过渡:是呀,黄果树瀑布以其阔大雄伟闻名海内外,成为亚洲最大的瀑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描述黄果树瀑布的?

(二)对比阅读,整体感知

1. 出示句子,读一读下面这段话,谈一谈你的感受。

(1)指名读,读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感受到了瀑布很宽,有气势,很壮观,声音很响。 随机板书:形态宽

声音响

(2)黄果树瀑布远比庐山瀑布宽,到底有多宽呢?据资料介绍,到夏季洪峰时,瀑布宽81米,在瀑顶最宽处有时能达到105米,落差71米,有二十多层楼那么高,飞流直泻如万马奔腾,场面极为壮观。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句子,读一读,标出关键词语,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重点词句,感受瀑布的壮美

1.交流描写声音的句子。

出示: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1)练习读句子。

(2)指名读,引导读出两个“哗哗”的变化,并体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习作者由远而近的写法。

(3)比较三句话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描写水声的,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体会作者比喻的贴切。

不同: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大。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合课文作者观赏位置的变化来理解,体会由远及近带来声音的的不同变化。)评价:你不仅会读书,更会思考,知道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真不错!

(4)再次指名读,读出声音的变化。

(5)找其他的同学来交流:听了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声音越来越响,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随机板书:壮观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飘、涌、盖、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雷声轰鸣、山回谷应”理解感悟。

(6)让我们一起亲身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播放视频:

(7)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真是“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学生齐读,读出瀑布的壮观气势。

2.交流描写形态的句子。

出示: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篇六】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 教学设计

【篇七】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优秀教案(精品)

黄果树瀑布教案

1

2

【篇八】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重点难点:

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一)自主预习

要求: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查找黄果树瀑布和徐霞客的资料

二、课内探究

(一)激趣导入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说过:“旅行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于年长者乃经验之一部分”。跋山涉水既让我们开阔眼界,又可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十一”长假即将来临,我很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大屏幕,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先去游览一番。(播放视频) 同学们,请你们一起告诉,这个地方是哪里?(生齐答:黄果树瀑布)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领略黄果树瀑布的“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

你对黄果树瀑布了解多少?(找两名学生说一下),你们善于搜集资料,真是会学习的好学生,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生字词地认读( )(过关的在导学案上画 ) 杰作 喧嚣 缝隙 悬挂 隔着 漂浮 聆听 胸膛 挟来 掩映 沉醉 折叠 撩过来 雷声轰鸣 凝神谛听 人喧马嘶 山回谷应 漫天浮游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直泻而下

2、同桌互查课文地认读( )(过关的在导学案上画 )

3、教师抽查(抽查第2、3、4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

看了视频、读了课文之后,你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美了吗?请你借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黄果树瀑布!(生: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板书:杰作)

看来,黄果树瀑布确实给大家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其实作者主要就是从“声音、形态”(板书)这两个方面来呈现黄果树这部大自然的杰作。

学生默读课文认真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圈划重点词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答案,选出代表,准备汇报。(我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句子最多,说得最流畅)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1、默读课文,自己找出答案。

2、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4号的顺序,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3、完成以后,小组长立即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4、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五)师生研讨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远听瀑布声似微风飘来,近听瀑布声像潮水涌过,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太美妙了!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美妙声音读出来吗?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

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入“银雨洒金街”的境界?

让我们轻轻地读,再次沉醉在这大自然的杰作之中吧!

刚才,我们用耳朵聆听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感受到了瀑布声响的气势,接着我们再来用眼睛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形态。)

2、说明“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作者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4、欣赏视频,复习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加深印象。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5、大声赞“美”,总结文本:

黄果树瀑布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赞赏。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真正的走进自然,走近黄果树瀑布,去亲身领略它的壮丽。最后就让我们高声朗读课文第一段,大声赞美黄果树瀑布澎湃不止的激情吧!

(六)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中,形容声响的词语有:( )、( )、( )。

2、从本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黄果树瀑布的特点是( ),二庐山瀑布的特点是( )。古诗中能反映庐山瀑布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

三、课外拓展

德天瀑布

德天瀑布,其实在那里漂亮地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知道黄河上的壶口瀑布,知道因李白诗句而闻名的庐山瀑布,甚至知道横跨美国加拿大两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一点也不比它们差的德天瀑布。

出广西南宁往西走一百多公里,到大新县城再往西南走,看见路越走越细,两边的山峰一座座忽然变得像是桂林般的秀丽模样,青翠

欲滴地挽着手迎面走来,山脚下开始淌起清澈而清白得不带一点污染杂质的河流,河边长满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古老参天的木棉树,德天瀑布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了。爬上高高的山坡,眼前是一片蓝得水洗了一般洁净得近乎透明的蓝天,突然听到一阵阵轰鸣声,似乎是从那蓝天的深处由远而近地訇然抵达你的耳畔,那轰鸣声浑厚,却不像雷声,带有嘈杂的喧嚣,而是夹带着湿润的气息,仿佛服用了金嗓子喉宝似的,声音里浸润着晶莹的水珠,听来如同嘹亮而清新的法国圆号和木管从悠悠的云层中荡漾在你的面前,花开一般绽放开层层涟漪时,德天瀑布就在前面了。

这时,我们已经站在了高高的山坡上,德天瀑布在脚下一览无余。它的后面便是越南的土地,它的左边还有一条瀑布,但已属于越南了。如果是夏季,这两条瀑布会连在一起,像是一支巨大的排箫,千孔万孔地喷涌出冲天的水柱,奏响轰天的交响,在天地之间响彻激越的回音,义无反顾地投奔在烈阳蓝天之下,迸碎出万千朵如雪的浪花。有时,会想山和山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但水哪怕隔开得再远,却可能走到一起。眼前的德天瀑布不就是这样吗?在冬天,它们会分离,在夏天就又走到一起,说它们是跨国瀑布当然可以。

入夜,苍山无语,密林静寂,一弯新月,几颗残星,点缀得孔雀蓝的夜色美丽如同动人的童话。万籁俱寂,只能听得见德天瀑布轰鸣的声响,那声响在夜色中格外剧烈,却显得是那样安静,不过是它浓重的呼吸,最后融化在浑厚的夜色和苍茫的山林中。如今,旅游景点灯红酒绿、笙歌喧阗、亭台楼阁,热闹的有的是,安静的却越发难找

【篇九】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教案

《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说课稿

宜兴市城西小学 徐文静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文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对教材仔细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特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表现黄果树瀑布壮美及作者感受的词句。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3、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理解“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句话的意思。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学生对于黄果树瀑布这种气势雄伟的水肯定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教学起来有一些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一些录象资料,便于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文。

2、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训练。

3、由于我校转入的外地生极多,学习层次差异较大,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并不好,情感表达上整体也比较内敛,特别是平时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自信地读书交流。换个角度,其实这也是一个优点,他们的不张扬,反倒更有利于有效地合作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我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引导他们相互评价,特别肯定他们的集体朗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凸显“杰作”,朗读引出意象。苏教版黄果树瀑布教案

1、指名读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欣赏视频,学生自悟再读中心句。3、复习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加深印象,再读中心句。

[设计意图:“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既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

这堂课的牵引线,反复朗读一是为了突出这句话的重要地位,二是为了牵出上节课留在学生心中黄果树瀑布的声、形的意象;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只有当学生亲生体验过,才会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视频是作者的视野,是文字的音像再现,是引入文本的桥梁,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从而较好地投入到1-4自然段的朗读中,为后面的朗读奠定基调。]

二、紧扣“杰作”,练读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1、教学“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

(1)体会“近得很”。

(2)体会作者“想伸手”的原因。

2、教学“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句话。

(1)体会“凉丝丝”和“舒服极了”。

(2)体味“泻”、“溅”、“洒”。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养成推敲字词的习惯。

[设计意图:“近得很”是作者和黄果树瀑布的空间距离,“想伸手”是作者和黄果树瀑布的心理距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练读正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黄果树瀑布心理距离的逐步缩减,为后面作者和黄果树瀑布融为一体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1、教学“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这句话。

(1)出示庐山瀑布和黄果树瀑布的图片、李白的诗句、徐霞客的话。

(2)体会庐山瀑布的长,凸现黄果树瀑布的宽。

2、教学“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这句话。

(1)视频再现,引导听声。

(2)体会“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2、教学“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句话。

(1)体会“圆形的乐池”。

(2)体会“乐声奏鸣”。

(3)体会“灌满了活力”。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交流体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练读,展示作者从看势、听声到欣赏大自然的“乐声奏鸣”,直至黄果树瀑布融入作者每个细胞这一心路历程。]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视频引读。

(2)体会“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视频欣赏,辅助品读,感悟“瀑布进入作者心中,作者融入自然之中”这一物我两和的境界。]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体会“完全沉醉”。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带入完全沉醉的意境。]

三、赞美“杰作”,品读积累语言。

1、出示“我来当诗人”,完成练习。

2、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走出课文,照应开头,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将黄果树瀑布的声、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

课堂延伸,完成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