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教案

时间:2021-10-10 14:14:05 六年级作文

【篇一】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欣赏教案

中华诗词赏析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国际影响。我们知道,早在西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诞生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305篇诗歌中的任何一篇,现在读来还是让人感觉到是那么的甜润。这说明,虽然时间相隔很远,但我们的感情却是一直沟通着的。

诗词、戏曲、小说、散文这四个文学体裁中,要数诗歌资格最老,影响最深远,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里,我并不是有意贬低小说、散文、戏曲。很多诗虽然短短几十个字,却能让许多人铭记一辈子在心。几年前,我到福州去讲学,在一位老友的家里,听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念起这样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一瓶敌敌畏,不知死多少。”你们看,孟浩然的诗竟然能够被重新改写了,何况又是出自几岁小孩子的口中。可见,中华诗词的流传之广。

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时至今日,中华诗词这一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的文学体裁又有何社会功能呢?几年前,我在接待一个日本访华团时,一位日本老先生就这样问我:“你们中华诗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影响海内外。但是,有一点我不明白,究竟它对你们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当时这样回答:“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中国二三千年的一位圣人已经回答过了。地就是孔子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诗歌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仍有其现实意义。创作和鉴赏诗歌,切不可忘记它的社会功能。

“兴”就是“振奋”,表现于当代就是指振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传统诗歌的主旋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全部中国诗词史。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歌,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统一,在祖国危难关头赴汤蹈火。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都是鲜血凝成的救亡图存的檄文。我到渣滓洞参观时,看到墙上仍然留着烈士们用咬破了的手指头写下的首首壮烈诗篇,表达了他们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把牢底坐穿、视死如归的决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歌生机焕发,不少反映时代强音的作品应运而生,如刘瑞清的《开元颂》:

莫再纠缠社与资,天惊石破发雄词。开基昔赖扶轮手,易辙今凭设计师。

中土卿云仍缦缦,北邻芳讯仍迟迟。饶它国际风波谲,未改心议马克思。

用当代语言写当代事,热情地讴歌改革开放,催人奋发。

“可以观”就是指可以提高观察能力。诗读得多了,就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观察社会的能力和观察自然有能力。读诗可以观民风,可以知政事得失。古代圣哲、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视诗歌抒发感情、补察时政的功能。杜牧在论述六国和秦的灭亡时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以此来警示唐朝统治者。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时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就是政治上的观察力。另外,观察能力包含着能够看到社会的变化。1995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和温州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共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三万多首。不少佳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例如,有首歌颂农村变革的《农家即景》:

春归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

农民生活提高了,建了新房,连燕子都差点儿没认出来,很有深意。《农民技校》则以一个生动的镜头反映了新农民学习技术

的热情之高: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

进课堂。

读这些诗,可以感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可以群”意指增强群体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强凝聚力。传统诗词具有强大的感情凝聚力,它可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春望》,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给人民事来的灾难和哀伤。追溯到现代,很多文人志士在当时利用诗词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1937年,郭沫若毅然别妇抛雏,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砺,同心同德一戎衣。”1943年,丰子恺到重庆后写了一首《蜀道》: 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丰子恺面对剩水残山,景色愈娇,其心愈惨。这些诗都有高度的凝聚力。

“怨”就是指针贬社会时弊。白居易曾写道:“文章合为事而作,歌诗合为时而著。”《卖炭翁》就是针贬时弊的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许多社会弊病也暴露出来。诗人用诗歌作匕首投枪,勇猛抨击,形成道德法庭,可以振聋发聩。如安徽一地区流传着一首按照杜甫的《春夜喜雨》而编的一首赌歌:

行赌无时间,随时可发生。携金潜入夜,勾结暗无声。笑看红大印,生意已谈成。

这类诗谣,反映了人民对社会上腐败行为的痛恨,催人警醒。还如温祥的《拜千手观音》:“求赐也生千只手,半抓钞票半抓权。”直刺某些干部的钱、权、欲,一针见血。熊楚剑的《西江月·检查风》也颇辛辣:

平日高高在上,年终大搞检查。钦差巡按一车车,到处焚香接驾。顿顿佳肴美酒,人人既吃还拿。验收保证挂红花,

管你是真是假。

另外,有一位廉洁奉公的老干部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一天,忽然听到小车的声音,他以为是老同事来看他来了。高兴地让妻子准备酒杯,不料车过门前未停,一直开到东边的新领导家中去了。他深有感触地写了一首七绝:

轻车疑是旧僚来,忙唤妻孥备酒杯。嘀嘀一声东去也,门前麻雀又飞回。

诙谐地说出了人走茶凉的现实。

总之,兴、观、群、怨——诗歌的美与刺的双重任务,对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是义不容辞的。只有弘扬兴观群怨,深刻地生活,反映时代,诗词才能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诗词的鉴赏标准有哪些呢?

首先,要求“情真”。感情是诗词的生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没有炽热的真情,就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广州后浪青年诗社社长周燕婷,她的词就是以情真而感人。她在广州上学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子,可是她又不好表达内心,而那个男孩子也很内向。直到毕业临近,她收到那个男孩子的一封信,约她到一个地方去谈谈。当时,周燕婷的内心十分矛盾,就填了一首词《浣溪沙·接约》:

尘镜重开理晚妆,两娥淡淡为谁长?裙衣细拣费思量。几许心期轻错误,一丝情分暗收藏,黄昏渐近渐彷徨。

活画出女词人赴约前的微妙心态。在古代的诗词中以情真而感人有很多佳作,宋代词人贺方回的《鹧鸪天·阊门即事》,是怀念亡妻的名作: 重过阊门万事休,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

词中,三、四句用连理树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象征作者的丧偶,刻画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结尾两句是全词的高潮,催人泪下。夜雨敲窗,一灯如豆,空床辗转,物是人非,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宛然在目。这首词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和苏轼的《江城子》并传不朽,同以真挚、沉痛见称,具有永恒的魅力。

其次,鉴赏诗词的标准还有“味厚”。味就是趣味,诗词不能说教,要有趣味。《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说:“诗有别趣。”这趣味的概念似乎模糊难定,严羽喻之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实,抒情有情趣,状物有物趣,说理有理趣,诙谐有谐趣,都可称为诗趣。情趣来源于痴情。情到痴处,往往想入非非,平添诗趣。纳兰性德的《玉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怎教两地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由于词人不能与心上人相聚,似乎春天不应该降临人间。吴梦窗的怀人词,更是感人:“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因怀人而想到“纤手”,因“纤手”而想到“香凝”,以臻怀疑黄蜂亦为“香凝”而“频扑”,痴态可掬。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有: 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敬掉画图看。

全是孩子口语,妙极!物趣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物象。比如说杨柳、晓风、残月,是人人都经常见到的,但一经柳永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千古名句。清代王渔洋给他写出挽联,还用这组物象:“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有人为纳兰性德的词集《饮水留校》题诗,也用了这组物象:“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这些都说明写景写到妙处,能使人永久铭刻于心。咏物诗特别要讲究物趣,要有寓意。于谦的《石灰吟》、《咏煤窑》就是有名的言志诗。今人的这类咏物诗,诗词刊物上也频频出现。如湖南湘潭教师刘伯林的《咏粉笔》:

近墨仍然白,冰心不染埃。为君能解惑,何惜骨成灰。

既咏物,也咏人;诗品、人品和谐统一。另一类咏物诗,则是因物兴感,启人联想,催人警醒。如长沙碧湖诗社黄毅顺的《毯子》:

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举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

寥寥28字,写官场丑态入木三分。毯子是鸡毛借铜钱压底才上扬的;风筝凭一线牵动方可青云直上。这对于靠金钱手段谋官、借亲故关系腾达者,是尖刻的针贬。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趣,因感而司理,感情是得到理性升华的结果,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谐趣风格多样,或因物兴趣,或寓庄于谐,都可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到启迪。今人龙永宁的《西江月·偶失眼镜》就是一例: 一片朦胧风景,宛如温沌初开。是人是物总难猜,但见团团云彩。

莫怨花笼轻雾,休嗟月暗瑶阶。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

寓庄于谐,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

最后,“格高”也是诗词的鉴赏标准之一。陈善《扪虱新语》引林谇语:“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句,乃其韵胜也。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所谓格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老诗人成应求有一阕《唐多令》,是古稀之年赴美国与旧情人潘力生完婚的前夕,为留别故园诸亲友而写的。全词六十个字,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遭遇和认识、感受,以及出国前的心理历程,历历如绘地展示了出来。两阕词六次感情有大起大落,使读者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颤:

无计遣烦忧,生涯不系舟。七十年,甘苦沉浮。苍狗白云回首处,思与怨,总东流。

踪迹等闲鸥,重洋更远游。最临岐,又惹新愁。振翼乘风人去了,瀛海外,望神州。

开头三句是对七十年艰辛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是情感的低潮。以下三句,是经过反复认识生活后得出的理性认识,情感的波

澜略趋平静。下阕以“重洋更远游”振起,接着以“临岐又惹新愁”回落。结句十三个字还出现一振一转。“瀛海外,望神州”一结,故国之情毕现,与恩怨东流照应,袒露出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当代诗词还有很多这样格调高尚的例子。王巨农的七律《无题》就是如此。这首诗是替一位台属妇女写的。这位女子于1948年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兵去了台湾。她一直等了四十多年,以反革命家属身份承受着种种凌辱,但她不改初衷。1989年,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她一直等着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但当他告诉妻子,他已在台湾结了婚时,深明大义的妻子毅然劝他回台。临走时虽依依不舍,但为了成全丈夫与他在台湾的妻子,她自甘孤寂度晚年。作者虽是代这位台属写的,但人真事真,又亲闻亲见,所以诗写得亲切感人:

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红颜早会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

老去镜贺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

第一联概括了王昌龄《闺怨》的诗意,而且主人公比那位“不知愁”的少妇经历的感情压力要深沉得多:那位少妇是与夫婿离别的第二年“上翠楼”的,这位台属则是“年年绿涨深”,经历了四十多个春天;那位少妇与“觅封侯”的夫婿应该鱼雁可通,这位台属的丈夫却“一别邈难寻”,音书断绝。第二联,上句写红颜易老,下句写矢志不渝,鲜明对照。第三联写重逢时的悲喜交集:喜的是“镜圆今夕梦”,悲的是“人剩旧时音”——当年丈夫那风华正茂的外貌、轻快的神情、简朴的服饰等等都不见了。第四联写不忍分离又决心离,因为“寒生隔岸衾”,使她不忍心,她情愿一人承担着痛苦。这么坎坷的人生遭遇,这么复杂的感情变幻,多姿多彩地全部展现在五六十字之中,真是烟波无限。诗品取决于人品。好的诗词,都能反映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

一、诗歌的起源

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是适应劳动的需要,产生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原始人的劳动和生产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我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一首极为原始的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是砍断,“续”是连续制作也。“飞”是飞跑,“逐”是追逐。全诗的意思是:砍断了竹子,制成打猎的工具,飞奔着去追逐捕获猎物。讲的是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同时,劳动生活也是原始文学的表现主要对象。人类最早的文学创作也根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它或者直接产生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成为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交流思想感情、组织劳动、鼓舞生产情绪的一种手段。如鲁迅所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很佩服,应用的。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古诗词欣赏教案

二、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狭义的中国古典诗歌(词曲除外),其发展大约经历了五外时期:萌生期(先秦、西汉)、探索期(东汉、魏晋南北朝)、鼎盛期(唐、宋)、发展——又称中兴期、(元、明、清)与衰落期(近代)。隋前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前期,大体属形成阶段。诗的种类如抒情、叙事、哲理等)的具备;体裁(如四言、骚体、五古、七古、乐府、格律等)的成型;题材(如爱情、思妇、怨刺、颂赞、游仙、玄言、山水、田园、边塞、行旅、宫闱、闺阁等)的拓展,个性、风格、流派的形成„„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唐代社会是唐诗繁荣的第一土壤,那么前代(特别是汉魏六朝)诗歌则是唐诗发展的第二土壤。唐代(尤其初盛唐)许多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哺育和影响。有人对此用四句诗作了总结:“建安风骨正始音,谢句陶章紧相邻,若无清俊高格调(谓庾信、鲍照),李杜光芒何处寻!”

诗歌是人类艺苑中最早萌发的种子,是原始社会人类劳动的产物。我国原始社会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生活。这些诗歌都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载,绝大多数失传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少数原始歌谣,都出自阶级社会有文字以后的追记,其中一些也可能有后人的加工,但从歌谣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来看,仍然可以推想我国远古诗歌的面貌。

到了春秋时期,我国有了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周初到春秋前期大量诗歌的选本(不是全部)。全书305篇,其中绝大多数风诗和少数雅诗是人民的创作,这些民歌反映了奴隶们受奴役、受压迫的劳动和生活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甘受压迫的反抗精神。如《伐檀》的“适彼乐土”;《硕鼠》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描写了人民在劳动、爱情、婚姻等多方面的生活。它们不仅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结构上喜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在表现方式上,多用赋比兴的手法。在句式上多用四言句而又富于变化,词汇丰富,用语精炼生动。在韵律上,为后世诗歌开创了丰富多彩的韵例。这都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在诗歌创作中的巨大艺术成就,对后世有着浣的影响。

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也是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趋向统一的时代。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骚体诗,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这些诗歌想象丰富,比喻奇美,诗采华茂,感情充沛,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和《诗经》中的忆歌,被后世合称为“风骚”,长期以来成为历代诗人学习的典范。是我国上古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浪漫主义:现实不能实现,所以浪漫主义,上天入地,追求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经》的经典性

《诗经》作为一个文本的出现在中国很早,距现在有3000多年。当然,它成为经典要晚一些,大约是在距现在2000多年的时候,即汉代。为了适应汉代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当时的执政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孔子的思想作为统一规范全国上下的思想的一种标志,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个时候起,孔子就被作为“圣人”,与孔子有关的一切都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孔子在生前作为教材用的一些古代的文献,也被称为“经”,包括《诗经》在内的还有《书》、《易》、《春秋》、《礼》,一起被作为“五经”。同时,从汉代开始,在政府设立了“博士”,立“五经”博士来教授有关人员。

什么是“经”?由于把孔子当作圣人,把孔子的思想当成了国家、政府推行的统一全国上下思想行为的标志,这个“经”就具有了“神圣”的意思,“圣人”的意思,表明其中包含了许多恒常不变的真理,有了实实在在应当遵循的规则。正是由于“经”具备了这样的意义,它就被一般人看作非常高深,非常玄妙,是与我们离得很远委远的东西。但是我想,如果经典离人们太远,把它树得高,那么经典的意义就会逐渐地消失。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当说它总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来接受它。

就《诗经》而言,同学们在中学里接触了不少。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谈话中,在我们日常教育中,经常用到《诗经》的一些词语来表达我们的一些认识,大家可能知道但没有觉察到的例子。比如说大家最早了解的一位港台作家,是个女的,叫琼瑶。她的好几部小说被拍成了电视剧,其中有一部电视剧,叫《在水一方》。大家也许知道,她的名字以及电视剧《在水一方》,都和《诗经》有关系。《诗经》的一首诗叫《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瑶的名字是从这里来的。《蒹葭》,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朔洄从之,道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应当是一首情诗,一个青年男子,或者一个青年女子,在秋天的早晨,10点钟之前,想追求心爱的人儿而追求不到,心情苦闷,这种感情在这里表现得很充分。我想,这个表明了我们现代人还不断地在运用诗经》这一古老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种感情,乃至它的词汇、它的语言还会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顺便说一下,在生活当中也常常用“投桃报李”表达礼尚往来和意思。“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并不是从《木瓜》诗中来的,而是出自《诗经》的另外一首作品,即“大雅”中的《抑》。在这篇作品中,有两句,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礼尚往来”的意思。除了这个以外,大家都知道,《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为什么放第一首呢?很多人讨论过这一问题,我想之所以把《关雎》放第一首,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关雎》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的祝福。所以《关雎》这首诗的第一章,开头四句就成了人们在祝福新人时对美满婚姻的赞颂,对幸福家庭的赞颂,这已经是我们管理科学中常常能够听到的。除了这个以外,在婚姻上还常常出现“天合之作”这种祝福。“天合之作”也出自《诗经》,即出自“大雅”的《大明》。这首诗是赞美周代的创始人周文王和他的妻子的夫妻关系的,所以后来人们用“天合之作”来表示对一对新婚夫妻的祝愿。在《关雎》中还有四个字也成为了我们的口头语,这就是“辗转反侧”。这四个字在诗中是用来形容男子追求女子没有得到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它生动地描绘了男子因相思之苦,在夜里睡不着觉,不断地翻转自己的身体的情形。所以后来在生活当中也用这四个字来表现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睡得很安稳的情况。《诗经》里面还有好多作品谈到相思之苦,有一首诗叫做《采葛》,它描绘相思之苦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种表现也很贴切、很生动的。

除描写爱情之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和朋友、同事交往中,也常常有用到《诗经》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有些朋友买了新房子、搬了新居,大家祝贺他“乔迁之喜”。“乔迁之喜”的“乔迁”两个字也是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中,“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是讲鸟从低地方飞到高地方,乔木是高大的树木。用这个来祝贺人们喜迁新居,应当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此外,祝贺一个朋友生了一个小孩,如果是一个男孩,就叫做“弄璋之喜”。“弄璋”这个词也出自《诗经·斯干》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表示对一个家庭、一个朋友生了个男孩子的祝愿。此外,祝寿,我们常常祝人“寿比南山”,这个词汇也是出自于《诗经》。过去人们祝皇帝“万寿无疆”,这个词也出自于《诗经》,而且不止一次。《小雅·天保》是一首祝寿的诗,一共有六章,其中第四章就出现了“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总之,以上所说表明,《诗经》尽管是经典,在其长期流传过程中确实有它神圣的一面,有与人民大众相疏远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它又在不同层面上,在不同情况下,会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熏陶,同时我想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去理解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的《诗经》,我想这样不仅会提高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

是我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全面素质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诗经》作为经典是怎样成为经典的呢?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诗经》里的作品本来是我们中国的先人在不同场合下所写的诗。什么是诗?我想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有很多解说。中国办的传统认为诗是言志的,即“诗言志”。所谓“载行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把心里所想说东西说出来就是诗,也就是说,诗是人们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诗经》就它本来的形态来说,和我们现代人写的诗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诗经》文本一共有305首,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国风”,有160首,这160首大部分是当时的下层的人们所写的。古人又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是诗表达了人们在生活当中或者做事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中也有一些,按照朱熹的讲法是出于“礼”。一般和生活,除了人们的喜怒,男女相爱,“歌言其情”,男女交往过程中用诗来表达他们之间感情的叫“情歌”、“恋歌”。除了“国风”之外,另外145首,叫“雅”和“颂”。其作者大部分是当时上层的公卿、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高层人士;也有一些作者是农民、政府的一般公务员。“雅”、“颂”中有一些作品表达了这些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的意见;也有些作品是他们奉命——奉国家的命令——来写的有关祭祀祖先、神灵的作品,用这些作品表达一种对祖对神灵的称颂,也希望通过祭奠这些祖先、神灵使之给予人们以保护。总的来说,古代这些作品与现代的作品一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这此作品是可以歌唱的。所以这些作品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地方。

《诗经》中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写的,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出版机构,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诸如电视台之类的传媒机构,那么,这些作品是怎样流传焉的呢?为什么这些作品集结在一起叫做《诗》?刚才说过,《诗》成为“经”,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诗》为什么会汇编在一起,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历史事件,这就是所谓周代的“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我想应当说是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那么什么是礼呢?简单地说,礼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些基本规则。从大一点来说,像国家的典章制度,小一点来说,是社交的各种规炬。周公在制礼的时候,特别强调“乐”。他强调礼乐配合,用乐来配合礼的实行。这种情况我们现代生活中也还会遇到。比如说两个国家交往,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到异国去访问,在迎宾场合,要奏双方的国歌,要检阅依仗队,检阅依仗队过程中也要奏乐。这些都可以说是礼乐的配合。在古代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礼乐配合的需要,就必须制作在礼仪场合上使用的音乐。当时有主持这个工作的专门机构,而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大多数称为“太师”。太师一方面把从各地收集起来的民歌整理出来,一方面把当时的公卿、大臣所作的诗配上乐曲,以便能够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所以所谓“风”、“雅”、“颂”实际上就是在不同场合演奏的乐曲的歌词。所以最初并没有《诗经》这个名称,而是简单地称为《诗》或《诗三百》。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音乐我们听不到了,但是歌词却保存焉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诗》里面的作品。在当时的等级社会里,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定,所以一般人并不了解“诗”。礼和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当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学习它,掌握它。贵州也只有掌握了礼,掌握了乐,才能参与社会活动。因些可以说,对礼乐的发解,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在行礼过程中,也唱乐,同时必须对乐的歌词有所了解,懂得这些作品,甩以在人们交往过程中也要会运用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时代我们常常在一些记载、一些古代文献当中,有这种所谓“布诗”、“言诗”的记载,就指的是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能够恰当地引用《诗》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也被看作是一个人的能力、修养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诗》在未马为《诗经》之前它所起的作用。

那么孔子与《诗经》有什么关系呢?孔子用这种官方文献来教育学生,因此《诗经》会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以流行。孔子本人也特别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性,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你要不学习《诗经》的作品就不会讲话,也就是说会表达得不很深刻、不很准确。学习《诗经》之后可以运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同时也可以用《诗经》来联络感情,来唤醒、启发人们的认识。可见孔子对《诗经》的重视。同时孔子也对《诗经》的内容做了简要的说明。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讲《诗经》表达的是非常纯正的感情、认识。孔子也对《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下了评语,叫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么一些关系,,《诗经》才具有了经典意义。但这只是开始/《诗经》之甩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被作为官方的一种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重视之后,就会把孔子所讲的话,孔子所用过的教材、各种文献经典化、神圣化。这个神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阐释”。《诗经》是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和我们现代人所与的诗并没有不同,但是要经典化,就必须把《诗经》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作品提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把一般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人们对“诗”的阐释就附加了许多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容。也可以讲,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不少歪理。

【篇二】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一、复习预习

复习: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常见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表现手法分类

表现手法的样式多而凌乱,如果没有规律地去记,就会因为对类型掌握不全面而影响到准确判断,影响到答题效果。在此,将常见手法归为三类,便于记忆的同时,也方便了审题和答题。(详细解析见附录)

1.修辞手法 常考的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等。

2.抒情手法 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3.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节描写,虚实(虚实结合、想象与联想),动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观察景物的角度(远近高低),景物特点(形、声、色)等。

考点2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直观而痛快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李清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2)间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所以要特别注意概括景物的特点。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的意象。

如《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之情。

【注意】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

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②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抱负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③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讽喻当朝。

例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④ 用典抒情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能够更含蓄、洗练、委婉地表达情感,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等典故;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考点3

描写手法

(1)衬托对比

①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李白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②对比

对比是把相反的两事物或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放在一起形成反差,进而表现某种情感或意境。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形成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是,对比没有主次之分,而反衬是用次要事物衬托主要事物。古诗词欣赏教案

(2)虚实相生

诗词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实景,即眼前之景。“虚”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虚象,虚景。包括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往昔未来,如《江城子·一毛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想象对方活动。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动静结合

① 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 动静结合。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4)细节白描

①细节描写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内在本质,增强作品感染力。往往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入手描摹。例如崔颢的《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都是细节描写的经典之作。

②白描用最精炼的语言粗笔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事雕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鲁迅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

(5)色彩对照 色彩对照包括明暗对比,冷暖搭配等,如《沁园春·长沙》。

(6)视角变化 苏轼《题西林壁》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有远近、高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变化,层次也可以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考点4

修辞手法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使意象更加生动。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反问 加强语气;启发思考。

(5)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考点5

解题三步法

答题步骤:

1.明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 基本思路为【叙——析——评】,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

当然,当考生不肯定为哪种手法的时候,可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调换顺序,先解析句子含义再总结手法。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叙】。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此句以景作答【析】。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悲凉凄冷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评】。

【解析】解题第一步,判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此题虽属于大角度设题,但是句不离篇,我们不能将句子孤立看待。本词上片写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之情。片末以情想问,却以景作答,可以确定答题切入点为情景关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同时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之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

第二步,结合划线句的内容,阐述什么样的景,融入了怎样的情。

第三步,阐释情与景交融这种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深切的妙处。

【例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宋】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①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析】,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评】。

【解析】此题大角度设题。第一步,词的下片由写景而转为写人,通过“撚”“放”的动作描写,把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故确定其所用手法为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第二步,“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主人公自然、看似无意的动作,却是出自于内心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

第三步,该细节描写表达出了撚花人内心的情感,当其“捻”起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下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

【例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古诗词欣赏教案

清明 ①

【篇三】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之一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

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篇四】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

古诗词赏析

集里中学 周炼

教学目标:

1、朗读回顾三年所学的古诗词,重温诗词经典;进行文学熏陶。

2、师生一起归类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赏析诗歌的技艺;

3、专题复习,有针对性地为中考打基础。

教学重点:五类题型的答题技艺

教学设想:

1、课件辅助教学;

2、设计学案,打印分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包括“各类题材诗歌的主题概括”、“古

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归纳”、“形容意境的词语集锦”、“形容思想感情的词语集锦”。

3、搜集部分古诗词阅读题,供学生课后做练习,在答题过程中做到熟能生巧。 4、

教学内容与环节:

一、 中考关于古诗词赏析题的信息透露

考纲要求、达成目标的途径、考察要点

二、 知识储备(为下一环节的指导及理解做铺垫)

1、分发资料,供学生阅读5分钟

2、理解检测,出示四首诗词,要求学生为技法、情感、意境连线。

三、 赏析方法引导

按考纲要求,以五个例题为材料,分五类题型一一讲解答题技巧

方法:1、前两种由学生根据参考答案归纳,后三种老师点拨讲解。

2、提供的5首古诗,要求学生齐读或齐背。

四、 学习致用

提供练习题,7首课内诗词、4首课外诗词,供学生巩固。

【篇五】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赏析教案

古诗赏析教案

八年级组 滕李青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浅显古诗中的形象特点。

2、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

3、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表达技巧,赏析诗歌语言。

【课前准备】

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质疑

呈现范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10年中考题)

1、引导学生完成答题

2、质疑:古诗赏析考什么?形象和技巧(内容和方法)

三、解惑

1、诗歌中的形象阐述

2、熟悉几种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拟人、反问、反复等。

(2)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照应等。

呈现范例2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 参

四、训练

1、呈现范例3咏柳(唐 贺知章)

2、课堂练习(调节)

五、小结

形象和技巧(内容和方法)

答题模式:指出手法—分析作用—表达情感 3、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题模式:指出手法—分析作用—表达情感

【篇六】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2.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明确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3.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复习重点:

掌握运用语言品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复习难点:

理解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思想感情、艺术

手法的内在联系。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古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

的壮丽,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闲适;更有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

崇高理想。在那里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如此美好的古

诗词,我如何欣赏呢?今天,我就针对古诗词的赏析给大家作一次梳

理和复习(板书:古诗词赏析复习)。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古诗词

赏析的考点。

二、归纳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品味精美语言、描述画面意境、

体会思想感情、感知艺术形象、赏析艺术手法)。

(一)、(出示古诗词赏析示例)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清平

乐 村居》原文及题目,而后齐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

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 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答: “卧”字采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

泼、顽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孩和这种美好意境的喜爱之情。

2试描述下片的美妙意境,并体会下片表现出怎样的一种生活情

趣?

答: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双手持的锄头为豆苗除草,豆

大的汗从脸颊划过。二儿子正在家门口给鸡织笼舍,灵巧的手在竹条

中穿过来穿过去。最可爱的要数顽皮的小儿子,他无忧无虑地躺卧在

溪边,剥着莲蓬,刚剥出仁,便快速的塞进嘴里。 这幅画面意境表

现出一种和谐、闲适、快活的生活情趣。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二)学生思考上述三个问题是从古诗词的哪个方面进行赏析的,

并适当复习有关知识。

1、你认为以上题涉及到了古诗词的哪些考点?(板书:品味精

美语言、描述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能否结合题目具体说说? (1)1题是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的(板

书:品味精美语言),诗歌语言的精炼和美妙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的

语言所比不上的,这与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练字有关,像王维的“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圆”就是练字的典范。(2)、2题有

两个问题,分别赏析什么?(意境、感情)诗词的意境和它所描写的什么

密切相关(意象)?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往往为我们描画出不同的画

面,这些画面就营造出特有的境界和情调,这种境界和情调就是诗歌

的意境,不用说上面这首词就通过茅檐、溪、草、翁媪、大儿、中儿、

小儿等一系列意象表现出和谐、闲适、快活的生活情趣,同时表达出

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什么之情?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有很多种,像李清

照的《如梦令》是寄情山水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抒发热爱田

园生活的,李白的《送友人》是表达送别之情的,杜甫在《春望》中

抒的情就丰富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其实,我们再仔细看第

(1)题,这个“卧”字是用来表现哪个对象的特点的?(小儿)这个

对象就是诗歌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这道题同样也涉及到这样一个考

点,那就是感知艺术形象(板书:感知艺术形象),诗歌的艺术形象可

以是人,也可以是景或物,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象。 比如这首诗

中的意象就有„„(3)当然, 诗歌描绘形象、抒发感情都要运用一定

的艺术手法(板书:赏析艺术手法),这也是常见考点之一。

3.小结: 这就是中考古诗词常见的赏析点(品味精美语言、描述

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感知艺术形象、赏析艺术手法)学生齐读

考点。

三、归纳复习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我们该怎样赏析呢?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几个方面中,对诗歌任

何一方面的赏析都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哪个方面?(教师在板书上连线

这说明,对诗歌精美语言的赏析是其它一切赏析的基础,而赏析精美

语言重点就是赏析好词佳句,诗歌中好词佳句该怎样赏析呢?让我们

先看一个赏析范例。

1、我们再看示例的第一题,指名读题

指名同学总结出品味精美语言答题规律?(指出手法、分析作用、

表达情感)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方法归纳)

品味精彩语言,我们一般采用如下格式:这个(词、句子)采用

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________

的特点,表达了(突出了)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老师读方法)古诗词欣赏教案

2、第二题读题。

请两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说说这个画面你是怎样构思然后描

绘的?(先找出词下片中的意象:大儿、中儿、小儿、锄头、小溪、

鸡笼、莲蓬)然后借助想象——-语言方面呢?要注意什么?(生动)

同学们真是思考深刻,老师也把描述画面意境的方法归纳了一下:

(小黑板展示)

描述画面意境,要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抓住意象、借助想象,

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句中的画面再现出来(齐读)

3、在刚才解决第一道题时我们就知道了词人的思想感情,那就

是?(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第三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实战演练是我们提高

古诗词欣赏水平的重要方法。

课堂练习:

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字的妙处?

答:诗中的“争”字用拟人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意境。

五、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执著和雅兴,永远徜徉在诗的国度,用智慧

打开诗的灵魂,用心去聆听古人的绝唱!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一)阅读杜甫赵师秀的《约客》回答下列问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二)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岗”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诗歌鉴赏是中考复习的一大难点。这节课是诗歌鉴赏

复习的起始课,通过这一课时的复习,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点、命

题形式、答题格式等有了总体的认识,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做到有的放

矢,抓重点、突难点。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诗歌(无

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内容和情感基本能把握,但对品字、炼字,

以及诗歌的表现方法(即考点2)的考题,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再

安排课时进行复习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