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眼神

时间:2021-08-15 00:00:00 初三作文

微风之中,回首宋朝。透过千年古韵,我撞上了苏东坡的眼神。苏轼其人,少有文才,年纪轻轻便有所成。当时的苏轼,双眼里散发着浓浓的狂傲,会友饮宴,狂歌作赋,一派年轻儿郎的张狂。

但他的眼神深处,仍有着理智与清醒,他的志向是为国为民。在谏文一次次如石沉大海之后,心灰意冷的苏轼回家闭门,专心写文作画,沉浸于艺术之中。殊不知,一股暗流正向他涌来,在小人的添油加醋下,他的诗文被歪曲成反诗。苏轼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下狱了,监狱里,他瞪着一双愤怒而不屈的双眼,以倔强的眼神对抗着刑罚,始终维护着自己的清白和尊严。

后来,家人上下打点,朝臣为其开脱,东坡改贬黄州。出狱之后的他,眼神中少了几分狂傲,多了几分清高以及对世道的鄙视。在寂寞的日子里,他混迹于山野,与他交往的樵民农夫喜欢他豪爽大方,却不明白他为何眼神时有悲戚,长呈短叹。苏轼说着自己乐于“人皆不知”,眼神中却有掩藏不住的哀伤。他与来方友人四处游历,寄情于山水来消弱痛苦,却发现自己的文章之中总有对身世的感慨。有时,他暂时忘却悲伤,但回来之后却又更加痛苦。仕途之不增却是文人大幸,苏轼的坎坷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位大师。

渐渐地他的眼神开始迷茫,不清楚怎样让自己获得快乐。他想退居山林,但理智告诉他这并不能削减忧愁,在这样痛苦的煎熬之下,苏轼一点点地蜕变,华夏的一位“完人”即将破茧成蝶,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契机。

终于,一个宁谧的夜晚,苏轼在月光的照拂下领悟了:逃避并不能减弱忧伤,面对困难,用心灵去包容并开解,才能得到超越。他的眼神开始清明:既然无悲伤所起之因,悲伤又从何而来,既然无悲伤所依之处,悲伤又从何而现?只有超越,方能解脱。苏轼的眼神变回淡定,他从容地四处环顾。在这里,新的功轼获得了圆满。他的眼神向身后望去,深邃而又晶莹:晚生后辈,你们可曾明白?

一道眼神穿越千年,如天光一般,永远被中华大地所铭记。它的主人——名叫苏轼,我们今天还在为他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