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是什么病引起的

时间:2021-11-11 08:36:35 意向书

篇一:《肺部感染-咳血原因?》

贵州省习水县大坡乡卫生院

入院记录

首 次 病 程 记 录

2011-06-17 14:50

患者:陆远波,男性,27岁,农民,因“咳嗽、痰中带血伴头昏、头痛10天”于

2011-06-17 10:00入院。

病例特点:1)中年男性。2)急性病程,10天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陈发性,

以晨间为重、咳痰,痰中带血,色暗,量不多,每日约3ml,不易咳出,头昏、头痛,

全身酸软乏力,无潮热盗汗,无心悸,为明确诊治,故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肺部感染”

收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具

体未量)。

初步诊断:1、肺部感染;2咳血原因?

依据:1)中年男性,急性起病,病程短;

2) 咳嗽、痰中带血伴头昏、头痛10天入院;

3)查体:T:36.7℃,P:80次/分,R:19次/分,BP:100/80mmHg,

咽部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

鉴别诊断:1、肺结核等相关疾病相鉴别,

患者患病以来无潮热盗汗,无胸闷、无形体消瘦;故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诊疗计划:1、按内科常规II级护理

2、软食、抗炎、抗病毒

3、止咳、止血、对症、支持等治疗;

4、待完善相关辅查;上级医师查房指示。

医 师:

医患沟通记录

2011-06-18 08:50{咳血是什么病引起的}.

今日在床旁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就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患者今另诉发热,告诉患者目前诊断尚未明确:1、肺部感染;2、咳血原因?目前治疗主要以抗炎、抗病毒、止咳、止血、退热、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建议患者做相关检查也明确诊断,希望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

参加人员:雷刚医师,杨琴护士。

医 师:{咳血是什么病引起的}.

2011-06-19 16:30

今日患者诉咳嗽、痰中带血、头痛明显好转,精神、食欲较入院时好转,余无特殊不适。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罗音,腹部无压痛,余无特殊,患者要求出院调理。经陈开万院长查示并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后,同意出院。

师: 医

篇二:《咳血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咳血

延某,男,45岁,2010年7月9日就诊,反复咳血二月,伴午后低热一周,在外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抗炎治疗后热退,症见:仍反复咳血,咯黄痰,痰中带血,色鲜红,口干,乏力,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诊为咳血,证属肺热阴虚,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4g,麦冬30g,玄参15g,甘草10g,川贝14g,丹皮14g,薄荷5g,白芍14g,茜草30g,仙鹤草30g,百合10g,炒酸枣仁30g,煅龙牡各30g,夜交藤3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连服6剂,复诊,咳血止,余症明显减轻。 按:养阴清肺汤出于清代郑梅涧喉科杰作《重楼玉钥卷上》,方以大队养阴清热药,养肾阴清肺热而名。米老师认为,本病属阴虚肺热,肺失宣降,火热灼肺,肺阴受伤,肺失清肃, 火热灼伤肺络,血液不循脉道而外溢,故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老师以清金润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泻肝宁络为法,故用生地、麦冬、玄参、百合、白芍滋阴清热,养肺生津,川贝、甘草肃肺化痰止咳,茜草、仙鹤草凉血止血,丹皮清肺泻火,酸枣仁、煅龙牡、夜交藤疏肝降逆,镇静安神,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咯血能止。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 2 -

篇三:《咯血》

血证(咯血)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㈠阴虚肺热:咯血,日晡潮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㈡肝火犯肺:咯血,血色鲜红,咳嗽阵作,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㈢燥热伤肺: 痰中带血,或整口咯血,血色鲜红,喉痒咳嗽,口干鼻燥,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二、 常见症状/症候护理

㈠咯血

1、 观察咯血的量、性质、痰中带血或整口咯血、血色鲜红或是暗红,有无血块;询问咯血发生的时间、发生前后的症状、伴随症状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营养状况;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准确记录咯血量,大咯血时应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神志变化,有无胸闷、气促、精神紧张、发绀、牙关紧闭等窒息先兆,如有窒息先兆或出现咯血量多、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气随血脱者,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 大咯血时按立即配合抢救。立即使病人采取头低足高侧卧位。用开口器撑开患者牙关,用舌钳拉出舌根,让病人头部向后仰,医生用手掏出或吸引器吸出病人口腔及咽喉的凝血块。然后轻拍病人背部,促使血液咯出。取出凝血块:如体位引流无效,应迅速插入气管导管,支气管镜或做气管切开术,用吸引器吸出凝血块。在进行以上两种措施的同时,要高流量给氧,并注意纠正呼吸衰竭和休克;并要立即抽血配血、查血常规、血凝等,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 指导合理休息。痰中带血时,一定要减少活动量,不能参加激烈活动。小量的咳血,也要卧床休息,使肺部得到很好的休息。大咳血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且应采取患侧卧位可使肺相对受压,呼吸动度受到限制,使病肺得到相对的休息,以减少出血量,咯血侧可放置冰袋协助止血。同时还可以防止病肺流出的血液和分泌物流入健侧肺,使健侧肺受到保护,不致因咳血造成病灶扩散。对咳血来源不明的病人,要采用平卧位,在床上翻身要轻柔。

4、 做好健康宣教。有血应轻轻咳出,不可将血吞下,不可屏气,防止窒息。保持情绪镇定。

5、 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诱发或加重咯血,可进食香蕉、 蜂蜜等,甚至可使用一些缓泻的药物。

6、 咯出的血液需经灭菌处理后弃去。

7、 床边备好吸引器。

8、 动态监测血常规、血凝。

㈡咳嗽咳痰

1、 询问咳嗽发生与持续的时间、缓急、性质、程度、频率,有无明显的诱因,观察痰液的性质、量、颜色、气味。

2、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物。遵医嘱雾化,稀释痰液。

3、 痰多咳嗽无力者应协助拍背,以助排痰,也可用雾化吸入,祛痰止咳。如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呼吸急促、

喉部明显痰鸣音者,应考虑窒息可能,立即采用机械吸痰,并做好抢救准备。

4、 教育患者咳嗽咳痰时以手帕或纸轻捂嘴,尽量避免痰飞沫向周围乱喷,指导患者不随地吐痰,应将痰液吐于有盖的杯子中, 灭菌后弃去,防止传染。

5、 防止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吸入而引起咳嗽,室内需湿式清扫,防止尘土飞扬引起咳嗽,导致咯血。

㈢潮热盗汗

1、观察潮热盗汗的程度,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阴虚潮热、盗汗明显者或气阴耗伤、自汗、盗汗并见者,衣被不宜过厚。汗后用干毛巾擦干,及时更换湿衣,避免受凉。衣着应柔软、透气,便于穿脱。

3、可用五倍子粉敷脐部神阙穴位止汗。

三、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㈠内服中药

中药汤剂应浓煎温凉服或凉服,止血类粉剂需用温水调匀吞服,少量多次给药。

1、 燥热伤肺证-方药:桑杏汤加减

2、 阴虚肺热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3、 肝火犯肺证-方药:黛蛤散加味

㈡外用中药

1、 盗汗自汗明显的患者可用五倍子粉敷脐部神阙穴。

2、 缓解抗痨药使用后胃肠道副作用可取足三里、涌泉、中脘穴位贴敷以和胃降逆止呕。

3、 缓解抗痨药使用后白细胞减少可取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贴敷以温阳益气,助生白细胞。

㈢特色技术{咳血是什么病引起的}.

1、 穴位贴敷

⑴阴虚肺热:穴位贴敷孔最、肺俞以滋阴润肺。

⑵肝火犯肺:穴位贴敷孔最、肺俞以清肝泻肺。

⑶燥热伤肺:穴位贴敷肺俞、太溪以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2、 耳穴压豆

⑴阴虚肺热: 耳穴压豆肾上腺、神门以滋阴安神,宁络止血。

⑵肝火犯肺: 耳穴压豆肾上腺、耳尖以清肝泄肺止血。

⑶燥热伤肺: 耳穴压豆肾上腺、缘中以润燥宁络止血。

四、健康指导

㈠生活起居 生活起居有节,避风寒、勿过劳、禁烟酒、少房事,保持心情舒畅,息恼怒。病室应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刺激,寒凉季节注意保暖。病室内应每日消毒。大出血患者宜安置在单人室或抢救室。及时移去被血污染的衣物、被服、用具,及时倾倒咯出的血液,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㈡饮食指导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宜用性味偏寒凉,具有止血生津、清热泻火,易消化之品,如冬瓜、萝卜、葫芦等,鼓励多吃有滋阴润肺、清热降火的食物,如百合、梨、芹菜、苦瓜等。多吃富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如韭菜、芹菜、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忌油腻、香燥、辛辣、油炸之品及烟酒。

1、 大咯血时应暂时禁食。活动性大咯血停止后,可进食温凉食物,避免生冷食物诱发咳嗽,避免过热食物诱发咯血。

2、 咳血后,一般都口中无味,不想进食。可先给吃点帮助消化的药物,然后再给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含水分多的食物,如汤面条、稀饭、鸡蛋汤、

鸡汤、豆浆、牛羊奶等软食,以使病人吃着可口为宜。进食前后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

3、 燥热伤肺型患者发热时应多喝水,或食绿豆汤、生梨、萝卜等,平时可多选用黑木耳、红枣、山药等补血养血之品。

4、 阴虚肺热型饮食以清淡、半流质为宜,可选用百合、绿豆、红枣、黑木耳等食物,口干咽燥者可多食梨、萝卜、白木耳等。

㈢情志调理

患者可因出血或病程长而出现紧张、忧虑、烦恼的心情,尤其在咯血未有效控制前更是忧虑忡忡,缺乏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通过交谈,让患者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说明咯血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有较多咯血时,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旁,

观察病情的同时指导患者不要屏气,鼓励患者轻轻咳出积在气管内的痰液或血液,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解除紧张情绪。

㈣功能锻炼

大咯血时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在床上坐起,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做保健操、腹式呼吸、打太极拳等。应避免负重,防止再次咯血的发生。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血证(咯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血证(咯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 阴虚肺热□ 肝火犯肺□ 燥热伤肺□ 其他□

篇四:《咯血》

咯血病人的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

咯血是指喉头以下的呼气道出血,经口腔咯出。咯血一般伴有咳嗽动作。大咯血病人有时可因血块堵塞气管引起窒息。

一、引起咯血的常见疾病:咯血绝大部分是由肺部疾病引起,如:肺结核、支气管炎扩张、肺癌、肺栓塞、肺炎及胸部外伤等,也可由肺外疾病引起,如心脏病、凝血异常、严重肝病。甚至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绒癌等也可引起咯血。

二、咯血常见的诱因:有用力、屏气、剧烈咳嗽、食用或饮用过热的食物,在温度过高 的环境下停留过久,如洗澡、桑拿、温泉等,服用某些抗凝药物。

【注意事项】

咯血发生时病人常有咽部不适感,病人可以表现为痰中带血、成口的鲜血。咯血量可以是几毫升、几十毫升、几百毫升。还有极少数病人咯血量可以达到几千毫升,致使病人迅 速出现窒息和休克,危及生命,如您出现咯血时,请您消除顾虑,不要紧张并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惊慌,尽量把口咽部的鲜血咳出,千万不要咽下,更不能屏气不敢咯出以免窒 息或病灶沿支气管播散。

2、咯血量小的病人应静卧休息,患侧卧位。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饮食,多饮水、多 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咯血患者,大便时禁止用力,避免排便时腹压增高 引起再度咯血。

3、大量咯血者暂时禁食,绝对卧床休息,头应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既保持呼吸通畅, 又可避免因不慎将咯出的血块吸入气管或肺部而引起窒息。若为肺结核咯血则应卧向患侧, 防止病灶向健侧播散,并利于健肺通气。咯血时取头低足高位,将积血尽量轻轻咳出,不要屏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用床头呼叫器呼叫医护人员。

4. 应卧床休息, 休息可以减少体力消耗, 血液循环变慢, 呼吸和缓, 减少肺脏的活动. 有 利于延长药物在病变部位存留的时间,以利于病灶组织的修复,促使疾病治愈。大咯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咯血停止 1 周为宜。

5. 消除恐惧心理,应尽量放松身心,不能屏气来减少失血,屏气无助于止血,而且对疾病不利,要将血轻轻略出。

6. 咯血停止后或少量咯血时,应给予温凉流汁或半流汁:忌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结核病人应减少辛辣,过咸、刺激性食物,减少呼吸道刺激,防止诱发咳嗽。

7.保持病室安静,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咳血是什么病引起的}.

8.剧烈的咳嗽常可以诱发咯皿或使咯血反复,可以给予适当的镇咳药,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9.不要食用过热的食物或饮用热水,更不能洗热水澡,还要避免用力,屏气等动作, 以免再次诱发咯血。

10.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药,值得注煮的是,老年病人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止血治疗更应谨慎,以免诱发脑梗塞。

11.咯血一经发生,无论多少,均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尽早明确病因。

【出院指导】

1、戒烟、酒、严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出现咯血先兆应镇静,患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不要因害怕咯血而不将血咳出,但避免过分用力咳嗽。

3、出现痰中带血丝,剧烈咳嗽,胸部不适应为咯血前驱症状,病人应保持镇静,由家属送往医院,有大咯血或窘息者在抢救的同时应立即就医。

4、出院后及时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漳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医师门诊时间表:

洪敏俐主任医师 一、五上午,三下午 内科第11诊室

高凌云副主任医师 二全天、五上午 呼吸内科第2诊

陈文喜副主任医师 一、四全天 呼吸内科第2诊

洪苓苓主治医师 三下午 呼吸内科第1诊

高如花主治医师 一下午、三、四上午 呼吸内科第1诊

黄小华主治医师 二上午、四下午 呼吸内科第1诊

郑伟彬主治医师 三上午 五下午 呼吸内科第2诊

刘燕鸿住院医师 二、五下午 呼吸内科第1诊

科室咨询电话:0596-2870331

篇五:《咯血》

咯血

咯血(hemoptysis)指喉部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由口排出。少量咯血有时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常客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经口排出的血还可以来自口腔、鼻咽部出血。因此,明确咯血前,须详细检查口腔及鼻咽部。另外,咯血须与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鉴别。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病因与发生机制】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

1. 支气管疾病 常见的有支气管扩张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结核、支气管良性瘤、支气管内结石等亦可引起咯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炎症、肿瘤、结石侵犯支气管粘膜或病灶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或粘膜下下血管破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