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时间:2021-11-10 10:42:37 意向书

篇一:《再别康桥》

一、导入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到今,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今天我们同样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二、了解诗人 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徐志摩是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以《新月》月刊为阵地,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6年考入北大,1918-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英,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的爱情: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

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gēng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王赓办事认真负责。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去。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是典型的上海小开,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让徐志摩大光其火。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36岁。那一年,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

三、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解决读音及节奏,之后学生代表朗读。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诗人做别的康桥美不美?

“美”

2、诗里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依依惜别”“离情别绪”“忧愁”,我们从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淡淡的离愁。因此,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当然,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再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四、二读诗歌,缘景明情

1、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作别云彩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清潭虹影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再别云彩图。

2、那诗人又是如何以画传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7幅图,通过对独特意象和字词的把握,来把握作者情感,体味诗歌主旨。

(1)作别云彩图,再别云彩图

1)这两幅图里均涉及到哪个意象?那诗人想通过此意象来传达怎样的情感呢?

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国的母校——康桥,又可虚指遥不可及的地方,暗喻理想的失落与梦想的难觅。而“云彩”一词一般确指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但基于它轻柔而多变的特点,则“美好的理想”也便糅进了些许变幻不定、难以把握的深层意蕴。这样看来,用“作别西天的云彩”去取代“再别康桥”,意境就开阔得多,情感也丰盈而充沛了许多。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第一幅图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幅图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轻微跳跃的节奏,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母亲与熟睡的孩子告别,年轻的男子与自己熟睡的恋人告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

篇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教学重点{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1、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对于“三美”主张的理解。

2、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

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

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领略这个传奇人物笔下的现代诗歌之艺术魅力。

二、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三、了解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生于浙江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这首诗中提到的离别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

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这著名诗篇《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作品是其“爱、自由、美”的人生观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这首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共同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四、诵读诗歌

1、检查预习情况(要求个别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能用较恰当的情感朗诵诗歌)

2、播放录音朗读

五、分析鉴赏

《再别康桥》是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关于再别康桥散文}.

《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 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学生可自由朗读两分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给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这些意象完成对自己情感的表达的?

西天的云彩。云彩是非常美丽的,它可能代表了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也也许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金柳。柳树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柳树披金。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

青荇。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潭水。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用水“揉”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