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时间:2021-11-02 07:14:16 意向书

【第一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学号:126050025 姓名:邵博林 短号:665635

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持,对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中国的海洋资源,促进中国现代海洋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必须要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本文主要对我国的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

一、优势

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理解为:分布在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在现在和未来,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物质、能量和空间。中国海洋资源条件优越,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资源丰富、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公里。海域内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品种繁多,蕴藏量极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一)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中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大陆入海河流,每年将约4.2亿吨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入海洋, 致使海域内海洋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鉴定海洋生物20 278 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 以上,其中已经确认浮游藻类1 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共有12 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 000多种,脊椎动物3 200多种。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 000多种,软体动物2 500多种(头足类100种左右),甲壳类约2 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 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 700多种。具有捕捞价值的海洋动物鱼类2 500 余种,头足类84 种,对虾类90 种,蟹类685 种,渔场70 多个。

(二)海洋可利用资源

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资源估计,中国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240亿吨,大陆架海域蕴藏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分别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674~787亿吨的18.3%~22.5%,中国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天然气资源量储量约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约31 亿吨,目前已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有:锆石、锡石、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磷钇矿、磁铁矿、铌钽铁矿、褐钇铌矿、砂金、金刚石和石英砂。

海水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海水中的水资源和化学元素资源。海水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淡化成为淡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地下卤水资源,地下卤水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等。我国渤海沿岸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估计资源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左右。

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中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 750亿千瓦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闽两省,约占全国的81%。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和台湾的附近海域。我国海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0.18亿千瓦,年发电量约270亿千瓦小时,主要在浙江、福建等省。另外流经东海的黑潮,动力能源更为可观,估计为0.2亿千瓦。

(三)口岸资源丰富

中国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共有大小岛屿5 000多座,岛屿岸线总长1.4万多公里。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东海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

里,居世界第四位,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四)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中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中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有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

二、劣势

中国沿海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海洋开发和海洋高技术水平较低,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这些都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

(一)沿海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特点,这些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显现,现在愈加突出。总体而言,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为24%、52%和24%,生态保护和建设处于关键阶段。由陆源排污口排入生态监控区内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河口、海湾生态系统普遍受到营养盐污染,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杭州湾和乐清湾等生态监控区内营养盐污染严重,沿海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阻碍了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近海捕捞业的盲目发展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一些海域开发利用形式造成海域使用效率低、生境丧失,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因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而大量永久性丧失。渤海湾沿岸众多工程建设项目用海需求巨大,导致2004年以来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内丧失的海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3/4岸线平直化,近岸生态功能受损。另外,由于海洋开发涉及部门众多,各涉海部门往往根据各自发展需要编制和实施规划,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致使局部海域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开发利用过度。

(三)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

中国虽然拥有一定的海洋科研力量,但力量分散,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海洋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缓慢,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海洋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缓慢,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技术装备较为落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农牧化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技术装备产业。近年来,中国沿海各省海洋产业发展很快,海洋产值增幅较大,而海洋科技投入没有得到相应增加,影响海洋高技术研究平台的建设,制约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第二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海洋工程类型与特点

【第三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海洋工程行业分析

第一章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概述 ....................................................................... 2 1.1 海洋工程装备基本概述.......................................................................... 2 1.1.1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过程............................................................... 2 1.1.2 海洋工程设备分类...................................................................... 2 1.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3 1.2.1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3 1.2.2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4 1.2.3 天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6 1.3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地位与意义.................................................. 7 1.3.1油气资源:能源紧缺,陆降海增............................................... 7 1.3.2 我国将大力推动海洋工程行业发展........................................ 10 第二章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 ......................................................................... 12 2.1 上游产业链........................................................................................... 13 2.2 中游产业链........................................................................................... 15 2.3 下游产业链........................................................................................... 17 第三章 中国船舶行业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分析........................................ 18 3.1船舶设备行业发展情况简析................................................................ 18 3.2船舶设备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9 3.2.1钻井船......................................................................................... 19 3.2.2 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 ....................................................... 20 3.2.3辅助船舶..................................................................................... 21 第四章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企业状况分析........................................................ 21 4.1 地域分布............................................................................................... 21 4.2 实力层次............................................................................................... 22 4.3 上市公司............................................................................................... 22 4.4 天津地区公司....................................................................................... 23 第五章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投资潜力分析................................................ 25 第六章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投资风险分析................................................ 28 附表一 天津海工重点推动建设项目表............................................................ 29

第一章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概述

1.1 海洋工程装备基本概述

1.1.1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过程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主要包括物探、钻探、开发三个过程。物探过程是用地球物理勘探船,采用地震勘探法对海底地层进行(二维、三维和四维)物理勘探,了解海底地质构造,寻找储油构造,为钻探提供依据;钻探过程是在物探确认的区域打勘探井,利用勘探资料,对可能有油气的地质进行钻井、取芯,以决定是否钻评价井,以及评价井的个数和井位;开发过程是计算油藏储量,制定开发方案,包括资源、工程与经济评价,然后确定采用固定式平台或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进行生产、储存、运输等。

1.1.2 海洋工程设备分类

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划分为钻井装备、采油装备和配套装备。钻井装备包括海洋钻井平台(船)即钻井完井装备,可细分为钻井驳船、钻井船、内陆驳、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台钻机、半潜式钻井平台、坐底式钻井平台和钻井模块8种;采油装备包括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半潜式平台生产系统(含张力腿平台生产系统TLP)、自升式平台生产系统、驳船式生产系统等移动式海上采油生产装备(MOPU)、油气水分离处理系统等;配套设备包括修井设备、试油设备、测井设备、录井设备、供应和维修设备等。

图表1海洋石油钻井和完井采油平台(船)分类

注:绿色标明设备用于钻井、蓝色是钻井采油都可以,黑色是专用于采油。

1.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1.2.1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已形成三层级梯队式竞争格局,欧美垄断了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制造,韩国和新加坡在高端海工装备模块建造与总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中国和阿联酋等主要从事浅水装备建造、开始向深海装备进军。海工装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对生产厂商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要求非常高,行业进入壁垒高筑。目前,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已经形成了三层级

梯队式竞争格局。

图表2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形成三梯队金字塔格局

第一梯队,美国及欧洲,是全球最早发展海洋工程的国家,具备超强的研发和设计能力,随着当地海洋工程产业的升级,逐渐退出了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但仍垄断海工装备的研发、前期设计、工程总包以及关键设备供货,同时建造少量深水高技术装备。主要公司包括美国Mc Dermott公司、法国Technip公司、意大利Saipem公司、和Subsea公司等。

第二梯队,韩国和新加坡,具备超强的建造和改装能力,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工程总包能力,主要从事高端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的模块建造与总装,设备安装调试,部分产品的设计与工程总包。其中,韩国垄断了钻井船市场,市场占有率达94%;另外,在FPSO新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2%。而新加坡在FPSO改装市场的份额也高达67%。

第三梯队,中国、阿联酋等,具备一定的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主要从事浅水装备的建造,开始进军深水装备建造领域,并从事装备的改装和修理。其中,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占有率77%,半潜式钻井平台市场占有率85%。

总体而言,在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市场,韩国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新加坡次之,而巴西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追赶势头强劲。2010年全球海工装备新接订单方面,韩国市场份额为51%,稳居首位;新加坡次之,市场份额为19%;巴西和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10%;日本和阿联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1%。

1.2.2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1)设计能力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钻井平台的基础设计是整个设计制造过程中最难的环节。以前我国海工企业不具备独立进行基础设计的能力。虽然我国曾建造众多自升式平台,

但平台的基

础设计基本是来自国外设计公司或先购买国外公司的图纸然后自行转化。最近几年,包括中集莱福士、大连重工等一批国内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独立自主进行自升式平台基础设计的能力。振华重工的母公司中交建集团更是全资收购了全球三大钻井平台设计商F&G,通过国际并购迅速获得了国际领先的设计能力。

(2)设备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品档次不断提升

根据上海海洋石油局2003 年的实地考察,1984 年我国第一座自升建造的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上设备的国产化率总体比较低。国产化率高的主要是船体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部分,而在水下设备、轮机和钻井机械等高端领域,按设备数量计算的国产化率非常低。事实上,高端设备的价值量也大。因此,如果按金额计算,勘探三号的国产化率可能会更低。

(3)国际国内市场机会多

国际竞争者产能趋紧,订单或将加速向中国转移。目前韩国的钻井船订单和新加坡的自升式订单基本都已接近历史顶峰,产能趋紧。如果国际海工订单持续火热,为赶交付进度,一些国际订单可能会加速向中国转移。

中国企业逐步获得国际认可,国际订单开始增加。根据ODS 统计,截至2011 年4 月,中国共建造完成移动式钻井平台26 座,其中仅有7 座的客户是海外客户。到2012年中国企业共有31 座移动平台在手订单,其中自升式平台14 座、半潜式9 座、钻井船5 条,分别占全球订单总量的21%、33%和10%,另有3 座为辅助平台。所有在手订单中,预计只有7~11 座的所有者为国内企业,表明中国企业逐步为国际市场所接受。

(4)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仍有不足

虽然我国海工企业已取得重大进步,但与新加坡和韩国的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平台整体设计、核心部件配套、制造过程控制以及售后服务国际网络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完全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尚需一定时日。

1)总体设计水平尚难达到国际一流并获得广泛认可。虽然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掌握了自升式、甚至半潜式平台的基础设计能力,但由于钻井平台在国际上是非常成熟的产品,主流型号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与完善,已被客户广泛认可。中国企业的设计能力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经实践大规模检验,下游客户较难有足够的动力去冒险抛弃成熟设计而选用中国的创新设计。

2)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三头在外”,无法体现中国制造优势。韩国和新加坡生产的钻井平台本地配套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相当比例的欧美主供货商在韩国和新加坡就地设厂,就地供货。而中国厂商现在还需要到欧洲等国际市场进行大量采购,加大了配套成本,抵消了中国人工、土地便宜的成本优势。最终,形成平台设计、配套和最终用户都在国外的局面,未能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

3)高端配套设备尚难国产化。平台用的发电机、动力定位系统、以及高性能防火绝缘材料等高端设备和配件,国内企业还不能生产,或者即使能够实现与国外设备相同的性能,也存在设备自身超重的问题,进而影响平台整体性能。

4)行业整体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造管理体系和文化理念。海工平台的建造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制造难度远超过造船。以海工和造船最常见的焊接工序为例:平台对于焊接质量的要求很高, 结构要求焊透的区域多, 全船的探伤量很大。据统计, 一座BinGO9000平台的探伤量相当于三十余艘十五万吨原油船的探伤量总和。为了能够按时交付出合乎安全规范和性能指标的平台,需要制造商有高超的项目管理能力(主要是严格的制造流程控制体系、文档备案体系和采购管理体系)以及以人为本的制造理念。国际船级社和平台的最终用户通常会

【第四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海洋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般认为海洋工程的主要内容可分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设施技术两大部分。其中,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深海矿物勘探、开采、储运技术;海底石油、天然气钻探、开采、储运技术;海水资源与能源利用技术,包括淡化、提炼、潮汐、波力、温差等;海洋生物养殖、捕捞技术;海底地形地貌的研究等。而装备设施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探测装备技术,包括海洋各种科学数据的采集、结果分析,各种海况下的救助、潜水技术;海洋建设技术,包括港口、海洋平台、海岸及海底建筑;海洋运载器工程技术,包括水面(各种船舶)、半潜(半潜平台)、潜水(潜器)、水下(水下工作站、采油装置、军用设施等)设备技术等。

二,海洋工程现状

1. 在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方面。1887年H.L.威廉斯在加利福尼亚州海边完成了第一口井,拉开世界近海石油工业的序幕起,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已研制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石油工程装置以及特种工程船舶(地球物理勘探船、供应船、拖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特种工程船、海底电缆布设船、铺管船及深潜器母船等)。

国外海洋石油工程装置大致是由10~25m水深的驳船式、坐底式钻井平台,发展到自升式、顺应式桩塔(CPT)、张力腿平台(TLP)、半潜式平台(SemlSubmersmle Platform简称Semi—FPS)、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ol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简称FPSC))、张力腿平台、竖筒式平台(SPAR)、水下井口和柔性立管生产系统(SPS)等的过程,水深已达2 500m以上。其中,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SPAR平台,由于抗风浪能力强,甲板面和装载量较大,特别是离岸越远、水深越大,越显示其优越性。至2004年底,国外已建成约25座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的最大水深已超过3 000m。张力腿平台、SPAR平台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深海油气田开发。各种产品已逐渐形成系列,如半潜式平台的“BINGO"系列、“GVA”系列等,张力腿平台的“Seastar”系列、自升式平台的“JU2000”系列(美国Friede&G0ldman公司)和“CJ50”系列(荷兰GUSTOMSC公司)等。

值得指出的是:海洋石油工程装置中FPSO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尽管它的开发历史较短,数量也较少,但这种外型类似油船的海洋工程装置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并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具有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也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它的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2.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3.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

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4. 在海上施工技术方面,各种海洋结构物由于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施工,将给海上施工技术带来极大的难度和特殊性。这里仅以海底沉管隧道的施工为例。目前世界上已建造沉管隧道110条以上(含海底和江底),其中最长沉管隧道是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快速交通隧道,全长5825米,由58节管段组成。最宽的沉管隧道是比利时亚珀尔隧道,管段宽达53.1米,全长336米,单节管段最长的隧道是荷兰海姆斯普尔隧道,最长一节管段为268米,宽21.5米,重5万吨。在施工中必须解决超重大管段在浮动状态下的精确沉放问题;水下地基基础处理,通常要求平整度≯10厘米;水下测量与控制问题。因此,它是工程船舶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电子定位技术、超声波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的综合。我国沿江、沿海城市正纷纷筹划建造沉管隧道。例如,上海已决定在吴淞口建造黄浦江沉管隧道。其由8根长为110米、宽为48米、高为10米的管段组成,每根管段重5万吨,最大作业水深29米。建成后为8车道。该沉管隧道已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完成管段水上运输、定位、沉放试验,现在正进行施工设备的方案设计研究。由于沉管隧道比盾构隧道有车道多、投资省等特点,随着我国越海、越江交通事业的发展,可以预料沉管隧道的施工建造将会形成一个产业。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区借助国外先进技术先后建成了沉管隧道。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条沉管隧道——广州珠江隧道已于1993年通车。此外,宁波甬江隧道也已建成。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还处于积累经验阶段,在施工技术与设备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三.海洋工程的发展趋势

1.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

目前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 以上在水深500m 以内, 而全部海洋面积的90% 以上水深在200~ 6000m 之间, 因而大量的海域面积有待探明。此外, 世界上除了少数海域以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 向深海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深海平台技术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新的深海平台结构不断涌现。我国拥有300 万km2 的海疆, 深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然而, 目前油气资源开发主要是在200m 水深以下的海域,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 须高度重视对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即将投入使用的URSA 张力腿平台的工作水深将达1250米,然而这些深水平台技术复杂,造价十分昂贵。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深水平台,以降低造价。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处于前列。例如,美国提出一种“新一代移动式海上钻井装置——带可回收重力基础的浮力腿平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将甲板及上部设备支撑在一个很长的单圆柱浮力腿上。浮力腿则由八组系索固定于靠压载控制的可回收的重力上。当一口井钻井完毕后,重力基础可用排除压载的方法回收,整个结构可方便地移至另—个井位。该结构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建造简单,移动性好,兼具柱型浮标(SPAR)与张力腿平台的优点。该平台工作水深为915米的方案不包括上部设备的总造价为7500万-8500万美元,远低于同样功能的其他形式的平台。我国海洋工业开始于60年代末期,最早的海洋石油开发起步于渤海湾地区,该地区典型水深约为20米。到了80年代末期,在南中国海的联合勘探和生产开始在水深100米左右水深

的范围内进行。目前我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还没有突破400米水深。现在我国也准备加快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但这一海域水深在500米到2000米,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这一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随着向深海的发展,深海作业平台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2. 海底军事基地的研究

海洋空间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海底军事基地的建造,其中包括海底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反潜基地、作战指挥中心和水下武器试验场等等。目前,世界上海底军事基地最多的要数美国和前苏联。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一系列建立海底军事基地计划,并逐个完成了“海底威慑计划”,“深潜系统计划”、“海床计划”、“深海技术计划”等等。譬如,美国设计的陀螺型“水下居住站”可供5人小分队在2000米深的海底完成持续20天的任务;建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东南50海里海底的“大西洋水下试验与评价中心”可供潜艇和水下武器试验使用。我国虽然在小型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等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科研成果,但以军事为目的,能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下隐蔽工作,并能完成多种作战功能的海底军事基地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然而,作为海洋空间利用的—个重要方面,海底军事基地的开发将会提到议事日程,它不仅能提高我国军事力量和军事威慑力量,而且也会带来其他配套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3. 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宽60米、厚3米的箱型结构焊接而成,上有一条1000米长,最大宽度达120米的飞机起降跑道。这种机场具有很大的军事价值,战时可以作为支持作战飞机的移动基地使用。美国Weidlinger设计院曾为纽约4号机场设计了FLAIR海上机场方案,面积达6平方公里(3600米×1680米),包括滑行跑道2条,飞行跑道4条,能够满足包括13747大型客机在内的每小时100架次的起降要求。

在我国,对超大型浮体结构的研究工作几近空白,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这方面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动态缺乏了解,而是对在我国进行超大型浮体结构的应用前景及研制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在研究经费上缺乏支撑。

三.结语

2 1世纪人类将全面步人海洋经济时代,海洋开发和利用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和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支撑。中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技术变革、发展时期,要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把握这一时期的重大技术流国海洋工程界向、跟上世界海洋工程的技术发展。

【第五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海洋工程介绍

当前,世界海洋油气工程企业形成三大阵营。其中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海洋工程产业新兴国家的企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迎头赶上。不过,中国海洋油气工程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今后应该借助世界海洋工程的第三次转移之契机向设计、深水安装等高端环节转移。 中国:海工第三梯队

在全球海洋油气工程产业链中,欧美企业遥遥领先,韩国与新加坡企业紧跟其后,中国、俄罗斯等海洋工程产业的新兴国家成为后起之秀,三大阵营已然鼎足而立。

辽阔的墨西哥湾井架林立,巨大的采油船轰鸣作响,伴随着海浪轻轻摇晃。汩汩流油从大海深处沿着管道奔涌而出,不断为世界输送着能源血液。

走进海洋,这里正在成为世界能源的下一站。据悉,全球海洋油气储量为1000亿~2500亿吨油当量,占探明总储量的34%。目前全球海上油气产量占总量的近4成,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洋石油所占比例达到45%。除了油气资源之外,海上风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开始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人类正迎来海洋资源的大开发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走向海洋、走进深海的过程中,海洋油气工程产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洋工程产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本文主要从产品和产业链两个方面来介绍海洋工程产业。从产品方面来说,按照产品的功能,海洋工程产业所涉及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海洋工程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又可分为勘探开发装备、生产装备和工程施工装备三大类;其他海上设施是指不可归类为装备的其他海上结构物。

从产业链方面来说,海洋工程产业可以分成设计、建造、安装和维护四个主要业务领域。其中设计包括工程设计、海工装备设计和其他海上设施设计,工程设计是指对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的整体或专项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建造包括海工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的建造;安装是指利用工程船舶和其他工具对某些海工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进行海上固定和装配的过程;维护是指对海工产品进行检测、保养、维修、拆除和改造,包括码头维护和海上维护两种方式,勘探开发和工程施工装备一般采取码头维护,生产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一般采取海上维护。 当前世界海洋油气工程企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为欧美企业,第二阵营为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第三阵营为中国、巴西、俄罗斯、东南亚及中东等海洋工程产业新兴国家的企业。

欧美企业:先行者

欧美企业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技术的引领者。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美企业是海洋工程各类产品和各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海洋工程建造和维护业务的中低端产品领域,但是目前仍然在设计、安装和高端产品的建造及维护业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就海洋工程设计业务领域来说,欧美企业在各类深水产品的设计方面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垄断了工程设计以及生产装备、工程施工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的深水产品设计。 在海洋工程建造业务领域,目前欧美企业面向市场供应的产品主要包括生产装备深水产品、勘探开发装备的核心零部件、工程施工装备深水产品及其核心零部件和其他海上设施深水产品等高端产品,并且垄断了生产装备和其他海上设施的深水产品建造。

就海洋工程安装业务来说,欧美企业几乎是全球每一个海洋资源开发企业(主要是石油公司)的战略伙伴,其强大的安装船队和工程技术能力让其他企业望尘莫及。同时,它们还垄断了所有深水产品的安装业务。

在海洋工程维护业务领域,除新加坡和韩国企业在码头维护方面具有与其相抗衡的竞争力以外,欧美企业在海上维护业务领域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韩新企业稳居中端

韩国是传统的造船强国。依托在船舶建造方面的实力,韩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海洋

工程产业,90年代开始加大对海洋工程市场的培育,大举进军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建造和维护环节,并涉足安装等环节。

韩国企业目前在海洋工程产业的高端建造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钻井船、FPSO等高端海工装备的总装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几乎垄断了浮式钻井生产储卸油装置(FDPSO)、浮式储油再气化装置(FSRU)、液化天然气浮式储卸油装置(LNG-FPSO)等新式高端海工装备产品的建造。

韩国企业在海洋工程维护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钻井装备和施工装备的升级改造方面。2011年,韩国在海洋工程建造和维护业务领域的新订单高达350多亿美元。 在取得钻井船等高端海工装备建造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韩国企业在海工装备设计业务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发展。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STX造船等企业,已经具备了大多数所建造的海工产品的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

韩国企业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安装业务领域也有很大发展,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韩国主要海工企业都拥有较强的工程作业船队和海上安装技术能力,在固定式生产平台、浅水海底管线、FPSO等产品的安装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韩国政府正在努力促进韩国企业在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地位的进一步提升。2011年,韩国把开发高附加值的LNG-FPSO技术作为一项“国策课题”。该课题包括两个子课题,预算规模为260亿韩元(约合2300万美元),将在5年内实施。其中LNG-FPSO工程应用技术,开发课题预算为90亿韩元,其主持机构为韩国国有天然气企业KOGAS,主要研究内容是优化工程的技术开发、安全设计和工程技术的开发等;另一项是LNG-FPSO装置设计及建设技术,开发课题预算为170亿韩元,其主持机构为现代重工,主要研究内容是装置上部结构(Topside)设计技术、装置建造技术、装置-CCS连接技术的开发等。韩国政府推出此项目的目的是确保其在LNG装置领域的竞争力处于全球前五位。

新加坡是传统的修船大国,自20世纪60年代转型进入海洋工程领域,开始一直专注于钻井平台建造,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最大的钻井平台生产国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海洋工程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进一步向高附加值建造领域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当前,新加坡在全球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建造和维护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设计和安装领域取得较大发展。新加坡企业在FPSO改造、半潜式平台建造和升级、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和维修等领域处于全球市场领导者地位,在工程施工装备建造和升级方面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以远东莱文斯船厂和美国钻井平台设计商Friede & Goldman公司合作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Monarch为标志,新加坡海洋工程产业链从制造领域向设计研发领域延伸。2000年吉宝远东莱文斯公司(后更名为吉宝岸外海事公司)推出了自主设计的首座MOD-V B Class钻井平台。2003年裕廊船厂成功的运用其自主研发的Load-out & Mating-in-Dock技术建造了第五代动力定位超深水半潜式平台。2004年胜科海事的子公司PPL船厂启动了Baker Marine Pacific Class 37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自主设计。当前,新加坡企业已经具备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工程施工装备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

不可忽视的后起之秀

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以及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是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它们当前虽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活跃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但在世界海洋工程产业中的市场地位日益上升,已成为当今世界海洋工程产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依托本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巨大需求,巴西、俄罗斯、中东国家等资源大国开始培育本国的海洋工程产业,东南亚国家则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抓住欧美企业在亚太和中东市场建立“中转站”的契机进入海洋工程产业。这些国家的发展策略不尽相同,巴西和东南亚国家推行“Local Content”(当地工作量)政策,大力扶持本国的海洋工程

企业。俄罗斯以本国能源公司的系列订单为“诱饵”,邀请日本、韩国等海工企业在俄罗斯建立合资公司,推动本国传统造船业向海洋工程产业转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海洋工程产业内新的竞争者。

当前,巴西、俄罗斯在工程施工装备和FPSO建造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东的阿联酋等国家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固定式生产平台建造领域颇具竞争实力。东南亚国家在浅水工程施工装备、生产装备的建造领域和浅水安装和维护业务领域有一定实力。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我国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进军海洋油气工程产业,并参与到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和安装两个业务环节。随着世界海洋石油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在世界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克拉克松的统计,2010年我国共交付各类海洋钻井平台16座,新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5座,海洋平台模块10座,拥有全球海工装备建造15%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0年底,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量已超过韩国,仅位居新加坡之后,全球排名第二,而自升式平台手持订单则超过新加坡和阿联酋,在全球排名第一。同时,我国在工程施工装备的建造方面也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承接的工程施工装备建造订单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海洋工程发展之道

要成为海洋工程产业强国,我国应加强该产业的设计环节,建立产业一体化战略,提升水下安装能力等。要抓住世界海工产业第三次转移的契机,致力于我国海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毋庸置疑,海洋正在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最具潜力的接替区。过去10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有53%来自海洋,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85%左右。中国正迎来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时代。这对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

此外,海洋工程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海洋工程产业对促进我国尖端科技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人质疑,作为一个全球年产值达数千亿美元的大产业,发展海洋工程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国企业仍然被欧美、韩国和新加坡企业挤压在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领域。

对标国际 直面问题

坦率地讲,我国企业在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顶端的设计领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海工设计企业主要承担一些中低端海工产品的详细设计,基本上不具备概念设计能力和高端产品的详细设计能力。2000年以来,我国建造完成和在建的钻井平台40余座,70%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其中自升式平台的设计公司主要有美国F&G公司、荷兰GUSTOMSC公司;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公司主要有美国F&G公司、挪威GM公司、SEVAN公司和意大利SAIPEM公司等。

我国企业虽然在海洋工程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占有一席之地,但主要处于制造环节的中低端领域。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承揽的主要是技术门槛较低且技术成熟定型的海洋工程产品的建造项目,如自升式钻井平台、1500米以内作业水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浅水工程施工装备等,而很少承揽到附加值较高的第六代深水钻井平台和深水工程施工装备等高端产品建造项目;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建造业务领域的参与度还不够深入,大多数情况下只负责钢结构的建造和总装集成。这些工作内容属于建造业务领域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基本上都是由欧美企业提供。

我国海洋工程企业在安装业务领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浅水安装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特别是在浅水重型安装方面,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导管架下水安

装、组块浮托法(Floatover)安装技术水平接近欧美企业,浅水大型吊装能力也望欧美企业之项背,浅水安装工程作业船队的实力仅次于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少数老牌海工产业大国。不过,在深水安装和水下安装方面,我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深水安装作业船队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企业。目前我国海工企业拥有的深水和水下安装作业船舶总数只有不到五艘,且其性能也远不及欧美企业的船队,而许多欧美海工强国都拥有几十艘高性能的深水和水下安装作业船舶。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深水和水下安装技术与欧美企业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在深水浮式平台安装、深水立管安装、柔性管安装、水下生产系统安装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目前我国企业也从制造、安装环节延伸进入海洋工程产业的维护环节,主要参与浅水工程施工装备和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维修以及浅水海上设施检测和维修等方面。与欧美、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海洋工程维护业务领域的实力还很弱。就码头维护来说,涉及的产品主要是中低端产品,作业内容通常是更换磨损件和除锈等常规维修作业,基本上不具备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的能力。就海上维护来说,我国企业涉及的产品也是常规类浅水产品,水下维护作业水深一般在300米以内。

找准节点 逐一突破 抓住龙头 进军“设计”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目前《“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可望出台。该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建设加快,带动的海工装备总投资预计为2500亿~3000亿元,年均达500亿人民币以上。

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为来看,我国当前着重关注的是海洋工程建造业务的发展,而且强调的是海工装备,特别是其中的勘探开发和工程施工装备的建造。虽然从市场价值来说,建造环节比其他环节的市场价值要大许多,但是从整个海工产业来说,这仅仅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利润率最低、投资回报周期最长的一个环节。这也正是欧美企业退出建造业务领域的主要原因。

根据海工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要从海工产业新兴国家发展成为海工产业强国,必须从建造环节入手,这也是韩国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然而,不可否认,设计才是海洋工程产业的龙头,谁掌握海洋工程设计技术和设计标准,谁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顶端,把握着产业发展命脉,主导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

海洋工程产品具有高复杂性特点,单个产品的研发周期一般长达十年左右。欧美企业垄断高端海工产品设计的局势短期内很难打破,海洋工程产业当前的竞争格局可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寻求突破的途径,努力打入海工设计业务领域。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企业通过与欧美领先海洋工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吸取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逐渐掌握了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技术。正是从掌握设计技术开始,新加坡海洋工程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1998年到2010年,新加坡海洋工程产业营业收入从9.5亿美元增加到80.8亿美元,增长了7.5倍。

要发展海洋工程设计能力,从方式上来说,我国企业目前宜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或与领先的国际设计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形成相关产品的设计能力。从发展策略来说,应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从详细设计向概念设计领域推进。从产品种类来说,鉴于我国企业当前承揽的主要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工程施工装备等产品建造项目。我国应首先选择发展上述海工产品的设计技术。

建造一体化 确定新方向

目前我国海工企业在建造领域的发展定位并不十分合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海工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大型海工装备的总装建造,而没有深入到配套设备和零部件环节。我国要想成为海工装备产业强国,就必须采取产品一体化战略,从总装建造向配套设备和零部件制造领域延伸,形成大功率动力及传动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提升系统、甲板吊机等关键配套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能力。

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大型海工装备配套设备的模块化建造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海工装备技术标准的建立,海工装备的建造开始走向标准化,模块化配套产品将大量出现。从全球范围来看,需要一批大型海工装备的模块化配套产品生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模块化产品的利润弹性比其他产品要大许多。利润率的高低关键在于生产制造方式的差异,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是模块化产品制造方式的发展方向。如果我国海工企业能够引入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技术,则能够大幅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现较高的利润率,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海工市场的竞争地位。

其次,我国海工企业在确立产品的发展方向上存在误区,对一些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因此忽略了部分重要产品的发展,如水下生产系统、其他海上设施深水产品和海上风电维护船等。

海洋油气开发正逐渐从浅水走向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代表了未来海洋工程产品的发展方向。曾有国外海工专家断言,未来深水海洋油气的开采将主要依靠水下生产系统,而不是大型深水浮式生产系统。笔者对此深信不疑。

此外,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十分可观。伴随大量深水油气田项目进入生产开发阶段,深水输油管线、立管、软管和脐带管等需求量将非常惊人。如2012年法国Technip公司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获得一份深水柔性管供应框架协议合同,总金额即达21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海上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种专业的、成本效益率较高的海上风电维护船的需求市场开始形成,海上风电维护船的建造同样值得我国企业关注。 深水科技与航天科技比肩,是当今科技界的双峰,深水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可想而知。所以,发展深水类产品建造能力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显然不可取。目前,垄断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深水类产品生产的欧美企业正在谋划将其中一部分成熟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开始寻求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这为我国海工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如果我国海工企业能够抢得先机,通过与领先的欧美海工企业合作打入这类尖端海工产品的建造领域,便意味着我国在成为世界海洋工程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致力深水安装 引进高端人才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水化,全球海洋工程安装业务的市场重心也逐渐从浅水移向深水。深水海洋工程安装主要包括大型浮式生产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和其他海上设施安装。从近期来说,深水油气开采以大型浮式生产系统为主,因此我国企业首先要提升大型浮式生产系统安装能力,其中应优先发展深水FPSO安装能力。根据ODS预测,“十二五”期间,需安装的深水FPSO达45座,而TLP、SPAR和Semi分别只有5座、3座和10座。从远期来说,水下生产系统的安装能力应该作为我国海工企业发展的重点。因为正如前文所述,水下生产系统未来将逐渐取代大型浮式生产系统,成为深水油气开发的主力装备。

然而,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深水海底管线等海上设施的安装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据ODS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球有33317英里的海底管线需要安装,其中深水海底管线的比例逐年增加,海底管线安装的市场价值占海洋工程安装市场总价值的一半以上。要成为世界海工工程产业强国,我国企业必须大力发展海底管线安装能力,特别是深水海底管线安装能力。

【第六篇】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综述

期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产业经济】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邵桂兰

[摘

陈昊李晨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海洋优势产业在海洋经济发

各领域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中,

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

理论,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界定、选择、评价、培育机制及政策支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海洋专业的优势有什么

[关键词]海洋产业;优势产业;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陆域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瓶颈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尚未充分开发的海洋资源。进入转向了发展空间更大、

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纷纷提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出本国21世纪海洋战略,

优势产业,抢先占领海洋开发的高地。今后海洋将成为海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近年来,

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界定

,“优势产业”随着研究的深入概念的出现在学术期“优势产业”刊之中频率逐渐提高,但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表述。陈长民(1998)较早地详细论述了优势产业的内涵,定义了优势产业,认为优势产业是对提高和改善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特殊作用的产业,它排斥广泛学者们从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之后,不同的视角完善了对优势产业内涵的理解。从产业理论的视角,学者们运用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及产业贡认为优势产业是指在当前经献度等指标定义优势产业,

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对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牵引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2000;李金叶,2005;何跃等,2006;韩庆产业(冯江华等,

2007)。从资源优势的视角,鹏,认为优势产业首先可以2006),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蒋智华,比较优2004),势是优势产业发展的前提(魏后凯,而优势产业部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60-02

门多数集中在拥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和地区(王文成等,2006)。此外,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争优势,

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宋德勇等,2006)。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认为任何地区的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因此优势产业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魏益华,2001;范松海等,2006;徐锦庚、2009)。马跃峰,

对于优势产业的界定,国外学者一般参照主流优势产业加以界定。主要学者包括艾伯特·赫希曼、筱原三代平以及罗斯托等。艾伯特·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在投基准。其核心即是产业关联度的概念,

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影响,包括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等,介于这个基准,就可以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将其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筱原三代平提——收入弹性基准出了选择和界定优势产业的两个标准—

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前者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面向市场的选择基准,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以巨大的社会需巨大的社会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因此这求为前提,

一基准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后者是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立足于生产的选择基准,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与其他产他认为一个产业生产率上升快,与业的生产要素的比率,

其对应的生产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也会变得好,加快发展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罗斯托提出主导部门分析法,该方法认为,在特定的

作者简介:邵桂兰(1963-),女,山东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海洋经济;陈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李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11BJY064)成果;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及发展战略研究(11JJD790041)成果。

60ForeignEconomicRelations&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