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pdf|《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1-10-10 21:55:05 工作计划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二)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等不过是添油加醋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喊,就不会有雄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三)

对《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我是怀着无比虔诚之心捧读的,面对托克维尔这样的大家,你无法不诚惶诚恐,高山仰止。

实事求是的说,《旧制度与大革命》我连读了三遍,这在我以往的读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不得不承认,读第一遍的时候,对托克维尔在这本书中究竟要说什么完全是一头雾水,读第二遍仍是云里雾里,第三遍才稍微匝出点味道来,而真正读懂则是万万不敢说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所讲述的主要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段历史,发生在1789-1799年期间的法国大革命乃是法国甚或欧洲发生的激烈的政治及社会变革的时期,法国的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统治法国几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在短短三年间分崩离析,传统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代替。对于这个伟大、激烈的革命,托克维尔曾评价道,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然而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托克维尔对这场甚至改变其自身命运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本身着墨并不多,而最重要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革命原因的最深刻的分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厄尔甘之语)。

从18世纪30年代到1770年,法国经济一直快速而稳定增长,农业收成良好、人口增长、海外贸易也在发展,特别是与广大农民相联系的农业一直处于很好的发展状态,而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这种繁荣更是达到了巅峰。因而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托克维尔用两个章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路易十六世统治时期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人们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托克维尔对此也深感困惑,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后,托克维尔如是说:“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的欲望每时每刻都在膨胀,全民都想发财,每一个老百姓都想发财,但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他不断的刺激这种热情,不断地从中作梗,点燃了又把他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促使了自己的毁灭,这就是法国大革命”。这样的论述在书中比比皆是,由此就形成了被后人称之为托克维尔悖论的论断,法国大革命不是爆发于经济危机,恰恰相反,它是出现在经济繁荣之中。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大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的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对托克维尔悖论,后世的学者试图从不同视角给予解析,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究其根源,较之革命时代的英国和美国,革命时代的法国不仅阶级矛盾太尖锐,或者说阶级不平等的状况太严重,而且经过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社会各界已普遍产生了彻底纠正这种不平等状态的强烈愿望。

时间过去了三个多世纪,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深刻变化似乎也在印证着托克维尔悖论,源起于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就是最好的注解。无论是突尼斯的本·阿里时代,埃及的穆巴拉克时代,还是利比亚的卡扎菲时代,在他们统治下,国家经济都经历了快速成长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人民并没有满足,他们渴望改变,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偶然事件,却使这几个深耕政坛数十年,貌似坚不可摧的强人政权在短时间内寿终正寝。虽然这些国家政权倾覆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繁荣的表象下,统治阶级漠视人民的诉求,社会不公,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统治者却麻木不仁,耽于现状,不思改革,仍生活在天下太平的虚幻之中,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茫然不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更令人嘘唏的是,这些国家虽然实现了改朝换代,但时至今日,乱象依旧,动荡依旧,中央权威荡然无存,地方一片混沌。埃及更是发生了民选总统被推翻的所谓“两次革命”,民族之间、族群之间、宗教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革命没有赢家,而承受革命之殇最重的居然还是人民。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时间虽然相隔三百多年,但革命的原因却何其相似乃尔,不由钦佩托克维尔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掩卷深思之余,把目光转回中国,建国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不管愿意不愿意,世界将不得不认真聆听中国好声音。然而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环境遭破坏,水资源、空气质量恶化。更堪忧的是国人精神层面出现断层,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不断受到贬损,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不断遭到挑战,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达到临界点。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警惕。显然,新一届党中央不仅看到了中国存在的问题,而且敢于直面问题。中央誓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而如今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在当下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尤其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唯有改革才能解决流弊,才能使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这方面,中央已为我们立下了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无疑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则是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命门,中央相继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曾经权倾一方,位高权重的官员相继落马,人民群众看到了党中央大力反腐的坚强决心,城镇化继续强力推进,网络乱象也得到了遏制,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而人民法院在保障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法院同时又是保障社会公平主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我愿意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公平正义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也坚信,公平、自由、民主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四)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在中国引起了一股狂热的读书的风潮。《旧制度与大革命》原著出版于1856年,中文译本是在1992年出版的,由冯棠先生翻译,由桂玉芳和张芝联两位老先生做的校对。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一、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国内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法国大革命是彻底的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打破了僵局,将旧制度下的传统事物与现代因素剥离开,剔除了前者而保留了后者,以突变的形式进行了一次社会形态现代转型的尝试。“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或正在摧毁旧社会中贵族制和封建制所产生的一切,以任何方式与之有联系的一切,以及即使带有贵族制和封建制最微小的印迹的一切……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 1〕(P60)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震荡性远远不止及于法国本身,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它的冲击波,封建统治的大厦初步显示出土崩瓦解之势。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从政治上说,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大革命为西方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模式。它开创了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成为西方政治现代化的新典型。因为大革命中提出的现代国家的理论框架,即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国家,实现人权与法治。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模式,即建立三权分立的中央权力机构——议会制民主共和国。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创造,它大大推动了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在实行政治民主化中,强调的法制化和大众参与政事,同样是大革命的精神财富。〔2〕法国大革命是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它加速了政治管理制度化和政治参与民主化的进程,为政治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人权宣言》和历次宪法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这就是: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与公民权原则、法制原则。这些理论与原则的提出与实施,开创了法国乃至欧洲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3〕

(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首次张扬了自由、平等的现代民主原则,并进行了实践,建立了以平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使现代民主原则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18世纪法国革命的意义与17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样,是民主启蒙的催化剂,只不过使用的方法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因此,法国大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一起,构成被称为双元革命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两大支柱。〔4〕(P131)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功见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欧洲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三)法国大革命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不仅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也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法国大革命除了结束法国的专制政治外,还带给欧洲人民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两个重要信念,这两个信念成为引发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创造了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政治文化。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方面的贡献非同一般,它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其政治经验,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对于当代人类的政治民主化都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法国大革命的伟大历史功勋是促成了民主价值的普适性,其历史教训凸现了个人自由的极端重要性。”〔3〕

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使法国大革命具备了世界性的影响,吹响了象征全世界走向自由凯旋的第一声号角。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将革命的征服扩大到全欧洲,同时也带去了法兰西革命精神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理念。法国大革命开启了1789至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5]

三、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中有重大意义,但对当时的中国却没有直接影响,可是一个世纪以后,却在中国掀起了惊涛大浪。

(一)法国大革命对中国戊戌变法的影响

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实际上开始于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像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已经开始关注法国大革命,他们试图通过对西方的革命和改良的探索获得教益,作为他们变革中国的借鉴。[6]

清朝末年,清政府屡经外国略强的欺诲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创伤后,逐步认识到落后的传统的统治方式已不足以应付时局的需要,唯有变革成法才能保住统治地位,渐致富强。因此,维新改良成为了朝野上下有识之士的一致要求。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便顺应历史潮流闪亮登场,他们高举着变法的旗帜,为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实现富国强民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号。康梁等人更是着眼于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而向满清统治者奉劝维新改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同时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以此抵制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暴力革命主张。还审视启蒙思想在推动法国大革命之所以爆发乃至成功的作用,强调舆论宣传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7]

(二)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

在戊戌变法后辛亥革命前这段时间里法国大革命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大热门话题,而保皇派和革命派关于大革命的思想论战对于宣传大革命中民主共和的思想史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的,并且可以召唤民众的革命情绪。关于大革命的论战对于辛亥革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并且革命派的胜利也更加促成了辛亥革命。[6]

事实上,法国大革命对于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所引发的论战对辛亥革命的宣传作用。在思想方面,像邹容、陈天华这样的年轻革命家都受大革命的影响很深。就连孙中山先生 “最早接受民权思想并且最先提出建立民主共和的奋斗目标,他从理论到实践都效法法国大革命”。[8]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法国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家建立了国民政府,政府的政体以及所颁布的临时约法都体现出大革命的影响。其具体实际的策略方面也同样接受了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三)法国大革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对于辛亥革命后不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法国大革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属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那些追求民主、科学、人权、解放的思想实际上是来自于法国大革命的。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青年杂志》中曾经特别论述到“一千七百八十九年,法兰西拉飞耶特之‘人权宣言’”。[9]随后发生的五四运动,学生们抗议政府,不畏强暴,以及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情感,跟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民众的行为如出一辙。北京大学冯棠教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一文中指出:“正是从法国大革命的‘天赋人权’思想的启发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伟大口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革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法国大革命对当今反腐倡廉的借鉴意义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说,旧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统治者的腐败,只是在旧制度末期的时代条件下,这种腐败没有带来经济的凋敝,相反却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然而也正是这种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腐败的旧制度下的经济繁荣就这样成了大革命的催生婆。

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不仅是源头防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突出整体规划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坚持规范制定程序与定期评价清理相结合,努力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整体质量和规范化水平。坚持规范制定程序与定期评价清理相结合,努力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整体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监督意识,大力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健全监督检查工作体系,着力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实效。强化组织协调,提升监督检查工作的水平。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出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世界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思想界了解,法国大革命在中国产生了惊涛骇浪般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后改良派的反思到辛亥革命时革命派对大革命的宣扬,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对大革命的思考,还有当下对于反腐倡廉的反思,这些无一不能看出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当下,仔细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充分考虑制度与当今经济社会的关系,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管法国大革命的功过究竟如何,研习《旧制度与大革命》,探索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依然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楼均信.法国大革命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楼均信:五十年来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J].学术综述.2003.5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朱林.浅谈法国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J].

[7]杨昌辉.法国大革命对晚晴维新运动的影响[J].

[8] 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9]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J].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五)

早在半年多前,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引起了人们关注。先是有经济学家认为该书有助于反思中国的文革。终于在11月30日的会议上,王岐山对与会专家学者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通过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让我对法国法革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世界近代史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事件之一,是法国命运的分水岭, 正如托克维尔自己所说:“从来没有哪一桩历史事件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开天辟地,源远流长。”大革命从法国的旧制度中诞生,新社会的大厦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造的,在大革命前夕,每一个法国人都陷入深深的孤立当中,只能以利益为单位结成一个小小集体,纠结于私利,而无心于公义。在孤独中陷得最深的莫过于无权无势的平民,尤其是农民阶层,他们被整个社会抛弃,陷入了集体失语,这最终让他们在沉默中爆发。

对这场大革命,各国的君主、政治家、学者、人民,有人仇视它,有人错解它,有人畏惧它,有人期冀它,有人感觉到它却又无视它、低估它,甚至还有人千方百计想要借它坐收渔翁之利。法国大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它“不惧危险,不抱悔恨,蔑视一切现有规则,蔑视一切常规手段,向着它的目的地奔去。法国大革命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变革旧政府,它更想废除旧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所以,它必须颠覆一切现存的权利,毁灭一切公认的势力,摒弃各种陋俗与旧传统,将那些经年累月培育出来的顺服遵从思想从人们的头脑中荡涤干净。

到了今天,人们不难明白,所谓反宗教,只不过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小事件,是大革命一个明显却不恒久的暂时产物,它绝不是大革命的本身特性。它是近似于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它和宗教一样,抽象地看待公民,超俗一切国家、时代和社会形态。它的终极使命不单单是法国的变革,更是整个人类的新生。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人本身,至于国家的法律、社会的习俗与传统在人们的本性之中添入了什么,宗教并不关注这些。宗教的主要目的是调整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顾及社会的形式,正因为宗教根植于人性本身,它得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可能被所有人所接受,这就是大革命的弊端,人们还一时无法将这种残余思想摒弃,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革命的发生并非因民不聊生,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流弊被消除,使得人们更容易觉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

现实中会经常上演历史上已经演出过的戏剧。托克维尔的同时代人,在法国大革命风暴前夜所表现出来的迟钝和无知,在现时代不断地重演。面对今天阿拉伯世界此起彼伏的革命局面,谁能想到,这是来自于一个突尼斯小贩自焚的火焰,它以不可想象的方式迅速引燃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燎原大火,让那些统治人民已经几十年、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独裁政权瞬间垮台。这恰恰就是专制制度的典型症候,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偶发事件足以激发出一场由下到上的革命。革命何以发生,何时发生,有何后果,对于那些仍然坚持专制制度的国家来说,依然是无法预料的事情。托克维尔的话是有启示意义的: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