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1-10-10 21:11:21 工作计划
张风子《满庭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满庭芳

张风子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

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②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5分)

①(3分)

B(“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与词意不符)

②(5分)

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分,解说诗句)。融情于景(1分,艺术手法),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1分,分析意境)。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向往”“留恋”等)之情(1分,情感主旨)。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分,艺术效果)。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作者简介

张风子(生卒年不详),宋朝文人。有词:《满庭芳》(咄哉牛儿)等。

张风子者、不知何许人.绍兴中来鄱阳.止于甲氏客邸.每旦出卖相.晚辄醉归.与人言初若可晓.忽堕莽中.不可复问.养一鸡一画眉.冬之夜.炽炭满炉.自坐床上.而置二虫于两旁.火将尽.必言曰、向火已暖.可睡矣.最善呼鼠.申媪以为请.张散饭于地.诵偈数句.少顷.众鼠累累而至.或缘隙钻穴.盖以百数.聚于前.攫饭而食.食罢.张曰、好去.勿得啮衣服.损器血.群鸣跳踉.在东归东.在西归西.勿得乱行.苟犯令必杀汝.鼠默默引去.不敢出声.或请除之.则用诵咒而遣往官仓中.云法不许杀也.目光绀碧如镜.旋溺时.直溅丈许乃堕.好歌满庭芳词.曰、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稍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皆云其所作也.留岁余乃去.......

——《夷坚丙志》卷十八

田园牧歌:牛背上的村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牛的形象常和田园、家乡联结得非常紧密。牛背上牧童的村笛,总是能够勾起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唐代吕严《牧童》云:“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栖蟾《牧童》云:“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代黄庭坚《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南宋张风子《满庭芳》云:“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此词象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卷,语词朴实无华而又饶有风趣,读来忍俊不禁,把牧童和牛的形象描绘得十分传神。词的最后竟又生出几分怅惘,牧童和他的牛儿都归去了,再也找不见,连那笛声也散了余音。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留恋和羡慕,也就表达出来了。大诗人苏轼也在一首小词《浣溪沙》中,对“牛衣古柳卖黄瓜”的闲适生活,也发出过由衷的钦慕和赞赏。不过,在众多的咏牛之作中,诗人对牛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歌咏得最多。唐代刘叉《代牛言》云:“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宋代梅尧臣的《耕牛》诗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王安石也有一首和作,对耕牛赞曰:“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南宋宰相李纲有《病牛》一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诗中将牛的艰辛与高尚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同时借牛言志,暗喻了自己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