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标准_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荀子》里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以及《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鸿鹄之志,以为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的理想只有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空等的理想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 。这就好比种子一样,再好的种子不把它种在肥沃的土壤里,它也不可发芽成长。想法只有付诸行动,美好的愿望才可以实现,只说不练,再好的理想和愿望都会夭折。正如袁隆平院士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不在试验田里,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不光有理想,还有为之付出的努力。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为他编织的不仅是一个“杂交水稻之父”的光环,也不仅是人们的尊敬,还有他充实的人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打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邓迎香,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终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之路”。黄大发,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从此黔北深处的百姓吃上了饱饭,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散发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风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点滴积累、点滴付出,才能闯出一番天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魏晋时代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两晋的灭亡也多为清谈。战国赵括,只晓“纸上谈兵”,终在长平之战40万赵军全军覆没,从此赵国便一蹶不振直到灭亡。在现实工作上,尚有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之风,总在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需要规避这虚头巴脑的不良风气,脚踏实地做事,抓好落实但也要避免“桶状落实”。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要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如上个月办的科技节活动,策划时觉得所有东西都考虑到位了,不会出什么纰漏了,可实际办下来,大大小小的问题一堆,这些都不是当初策划时想到的。也只有确确实实自己做过的事,才会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哪些地方需要额外的注意。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 13篇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2篇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尤其喜欢引用为民爱民经典用语,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不表达着其深沉的为民情怀。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欲使中华民族的巨轮安驶万年,归根结底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的问题,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什么是为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民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群众的事无小事,吃穿住行,大至民生维稳,小至柴米油盐酱醋茶,事无巨细,都必须过问,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又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政绩觉悟,脚踏实地走好为民服务之路;另一方面,要不断洗涤思想上的尘埃,列出负民累民扰民的“负面清单”,狠刹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纪律松弛的“庸懒散”,严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作为”,不做老百姓眼中厌恶的“太平官”“逍遥官”“糊涂官”“老爷官”,要做郑板桥、焦裕禄等先进典型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表率。

为什么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都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历史一次次证明,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的行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口号式”贯彻落实、“走秀式”调查研究、“忽悠式”服务群众、“怀胎式”项目建设、“机械式”文风会风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都是使民心之敌人,废政之宗罪,危害尤甚。唯有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才能在民心的洪流中驶好“万年船”。

怎么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即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再小也要做;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再小也要除。为民服务,要善于做利民的小事,从生活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如郭明义所说:“同事有心事眉头不展,你给他倒杯水,跟他聊聊天,地上有垃圾捡起来、老人跌倒扶起来。”“积小善为大善”,做到这些,就是人人爱戴的活雷锋。另一方面,害民之心不可有,“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在品德上有微不足道的疏漏,终将酿成毁灭性的灾难。党员干部要做到“内修于品”“外律于行”,自觉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敏事慎言,以永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之气,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6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5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12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心得体会12篇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3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相继播出,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环节,使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再一次焕发起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更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平“语”近人,需要用“心”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在观看节目、诵读经典,感悟平“语”的同时,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足功夫,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刻骨铭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压力、发展的动力,体现到为民利民的躬身实践中。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4篇

10月8日开始,央视频道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从改革出发,再到民心与德的阐述,有实例、有理论、有探讨,而节目的超高收视率和引发的讨论,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何此类节目有如此高的话题度?不得不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小康社会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

重民生,真正让老百姓也共享改革成果。今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改革开放下迎来了巨变,而民生领域的变革,同样给很多人民群众带来福音,从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卫生改革等多方面,都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让普通老百姓共享改革成果。如今,走进基层,我们能看到极大变化:旱厕改革、健身广场、农村医保等多项惠民政策,都在逐步落实,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民生领域的诸多问题及时的解决带来新的方向。

得民心,真正让老百姓懂得我们的良苦用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去,有焦裕禄做人民的儿子,得了民心,而他对兰考的付出,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榜样。今天,在新时代反腐力度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得民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懂得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所求、所盼、所急,只有真正为让他们考虑,只有顺应民心、方能不断赢得民心。如今,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不少人民群众从过去对反腐的一无所知,到今日的时刻关注,这背后,正是对党员干部、领导干部的警醒和提示,抓牢民心,还需每一个人守好规矩、抓好民心,真正顺民心、得民心、赢民心,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做的,更是每一个人民群众所想、所盼。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正如《平语近人》提到的: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赢得民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的话语里,也正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篇

观《平“语”近人》甘当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10月8日开播以来,引起社会共鸣,习语近人,习语感人,习语暖人广为热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通过“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在各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18-10-18央视网)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出的这三个“关键”,将人才问题摆在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爱才惜才情怀。

习近平向来爱才、惜才、敬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人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对人才培养提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论述。今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树牢人才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而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才意识,我们通过解读总书记的用典,深刻地领会到人才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大作用。

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人才培育。各级党委和组工部门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制度机制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育人才、管理人才。“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说的就是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人才培育是组工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职责所在。正因如此,组工干部要一心一意培养人才,做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既要为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也要善于从基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爱惜人才就是以实际行动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每一名组工干部都要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用好人才,当好为新时代识才用才的“伯乐”。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引用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他强调:怎么用人?就是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选人用人,要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要正确把握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生动传神的典故运用,为组织工作选人用人点明了方向。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各项事业方兴未艾,人才工作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组工干部要诚心诚意使用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新人才机制,强化学习意识,丰富知识视野,提升业务水平,做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等各个环节工作,把那些心存志远、有志成就伟大事业的人才用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氛围。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通过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让我们更加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敬才、求才、用才、育才的人才观,作为组织干部要铭记平“语”,坚守“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挡得了干扰,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敢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风气,甘当识才用才工作“伯乐”,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6篇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在此就学习《平语近人》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一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见解。

古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语出《淮南子?氾论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都是强调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治理国家虽然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

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来的养分。习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经常提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重要利民思想。十九大报告中,一共提起203次人民,可见人民二字的分量,人民始终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治国有常民为本,着重强调的是三个方面:重民生、兴民德和得民心。

重民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比如说,我们光华村是一个城乡结合的社区,在我们的光华花苑住着的老百姓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热爱庄稼,珍惜土地,住到光华花苑之后,仍然想要利用少有的地方种植一些葱蒜。这样的做法,导致群众需求与我们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改革之路产生了矛盾。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如何处理好这件事,关系到政策的落实和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考虑,可以集中一片区域,供百姓种植葱蒜,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创文工作进行,又让百姓满意。总之,想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及时的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人民拥有真正的幸福。

兴民德;

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从适应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我们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我们迫切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财富对一个人很重要,但是追求物质财富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更不应该是终极目标,而民众内在的道德修养则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所以,提供民众的内在修养,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百姓修养好,那么我们的发展就有灵魂的思想支撑。反之,如果百姓素质不高,那么不管我们取得什么经济成就,我们的发展都没有灵魂,经不起风险的考验,抵不住风浪的冲击。然而,兴民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有长久的眼光,持续发力,从娃娃抓起,大力营造全民立德的浓厚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植于百姓心中。

得民心;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是第一个高度重视人民力量的思想家。在《孟子·公孙丑下》首章,孟子开门见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并且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中,“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并以攻城和守城为例,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基层工作者,就是要一切的力量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不论走到哪儿,都是有很多的百姓支持他、拥护他,特别愿意和他一起干事,就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心里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帮老百姓做事,所以这就是得民心。

学习完《平语近人》之“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牢牢记住新时代的灵魂思想,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7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提到: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必须要克制欲望,有所不为,要有远大的志向,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后果,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平”语中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党员干部则更应从中体会他的谆谆教导、感悟做人为官之道、汲取前进动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做人为官需修身养性。喜欢诸葛亮,不仅是因他的神机妙算,而且因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品德修养。做“官”先“做人”,“人”要讲人格。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潜力才干、作风素质等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焦裕禄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他长期立德、修德、践德,构成了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我”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党员干部加强人格修养,塑造高尚人格,还是要落脚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滚滚红尘,诸多诱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持续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时时自我反省体察,防止价值观扭曲,始终坚守道德阵地,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做人为官需修己安人。《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修已者 ,先把自已的行为规范做好,能自律自行做到行为言行一致,与圣贤比齐,才可为人师范,安抚别人才得以服众,这理不是武力服众,而以道德行为高尚,人见人倾佩尊重的人。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加强作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福祉。坐上了“位子”,就要对得起信任;握住了权力,就要担得起职责。没有优秀的修养操守,就不可能有好的作风潜力。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约束自身言行,勤于修身,勤政廉洁,以己正立信,以无私树威,以务实兴业,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方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方能担当起带领群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把握好“修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在作风建设上,党员干部不光是要“修己”,还要以“修己”做表率,带好一任班子,淳朴一方民风。

做人为官需日省月修。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修”,意味着“信”,意味着“兴”,是一件持之以恒方能有效果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修身”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提出了“严”这个标准,党员干部要以此为镜,时常照一照自我的思想;以此为尺,时常量一量自我的行为。看看自我做人的境界够不够,为官的境界够不够。要谨防一失足成千古恨,以身边的腐败案例为警示,加强自我管束,使言行举止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要“慎始、慎独、慎微”,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要求和自省意识,才能始终系紧风纪扣,走好廉政路。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是桥梁。崇高完美的人格需要严“修”,常“修”。 有了好人品、好官品,唯有拿出踏石留痕的狠劲、滴水穿石的韧劲,才能“修”成崇高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和道德境界,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虔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把做人的过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从而真正树立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政品格。

组工干部观看平语近人心得体会8篇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和贡献,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核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掌舵者、领路人。

习总书记高瞻远瞩规划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目前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将近100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顺利运行,已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习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如:他曾几次去山区贫困家庭走访,平易近人,见到老爷爷老奶奶就亲切问,你们家庭生活如何?一年收入多少?......习总书记心系百姓安危、冷暖,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为百姓办实事工程,赢得亿万民众的心。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心得体会6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5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12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心得体会12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8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百家讲坛 平语近人 观后感 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