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委员会_全国绿化十大标兵杨善洲事迹材料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杨善洲1927年出生,1988年3月,他从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职位上退休。当时,云南省委领导找他谈话说:“你辛苦了一辈子了,退下来后到昆明来吧。”

“我在保山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前就有改造荒山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却我种树的心愿了。”杨善洲婉言谢绝。

杨善洲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说他辛苦了几十年,终于可以过上清闲的日子了,却要自讨苦吃。杨善洲宽慰家人说:“在大亮山上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看到杨善洲态度坚决,家人也不再反对了。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施甸县城东南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平均海拔2600多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规模的乱砍滥伐,毁林造田,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光水枯,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提起这些,杨善洲心里很难过,他说:“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穷困的根子。我们不能不种树呀!”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同年3月3日,杨善洲的退休座谈会刚结束,当晚他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和县里抽调的同志汇合。

次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

 

“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

“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杨善洲说。

林场成立之初,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有房子住,杨善洲边造林边修建几间油毛毡房,解决办公和住宿用房;没有肥料,他和工人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为了节约资金,他还到集贸市场上捡过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呢?”见到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杨善洲则告诉他们,我弯弯腰,林场就有树苗了,有什么不光彩,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果核长成了果树,结出了果实。杨善洲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欣慰地笑了。

多年来,他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长期住在油毛毡房里,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荆条编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夏天热,冬天冷,下雨天被子常被淋湿。偶尔下山几天,老鼠就会将被子咬得到处是窟窿。但每次有新房,这个执拗的老人都会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小心一下子滑倒了,一只手严重划伤,左腿粉碎性骨折。他说:“当时我心急啊,觉得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大亮山,看不到亲手栽起来的森林了。”

小女儿杨惠琴说,林场每月给你的100元我来给你,你别上山了。结果,小女儿被杨善洲教训了一顿:“我要钱做什么?我种树几十年,是为了每月的100块钱吗?”

杨善洲本来没有手机,骨折住院治疗期间,才买了一部,为的是每天在医院听到林场的消息。半年以后,杨善洲身体康复了,可以爬山了,但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林场面积已达7.2万亩,另外有800亩茶叶,300多亩果园,发展保护水源316处。大亮山林场的建设使周边80多个自然村受益,除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烧柴、割草等问题,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还解决了3个村交通运输问题,1个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林场附近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山石裸露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我真正退休就是我死的那天”

谈及家庭,杨善洲始终满怀歉意:“我愧对我的妻子和女儿啊!过去长期在区、县、地工作,没有顾得上家里,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欠下了永远还不清的债。”

在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全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的报告打上去时,他都坚决要求撤销报告。

现在,他妻子和大女儿在家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他常对家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窝’,睡处有个‘窝’就行了。我们应该知足了。”

有人为杨善洲算过一笔账:1亩地种200棵树,5万亩就是1000万棵,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就是3亿元啊。对此,有的人还认为,这老家伙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杨善洲近年来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11日,在大亮山林场施甸办事处会议室里,杨善洲将辛苦二十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并拒绝了10万元奖金。他兑现了20年前的承诺。

谈及日后的打算,一向寡言少语的杨善洲动情地说:“虽然林场已经移交给县里管理,但我还会常去看看,有生之年要继续为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