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十二集内容|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心得体会24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

近日,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什么是为民?为什么要为民?怎么样为民?“为民”就是事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做到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归根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牵挂着人民的人,也被人民牵挂着;深爱着人民的人,也被人民所深爱,习近平不忘初心为人民,为我们作了示范。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时刻不忘学习,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更要恪守为民情怀,始终心系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困难,努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

平语近人第一集;心得体会

10月8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第一集于央视一套晚上8:00正式开播,节目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第一集内容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分别是: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引用习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习总书记曾经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政绩观;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通过观看这集节目,我深刻了解到了习总书记通过研读古人的智慧,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情相结合,通过引用经典、名句,迅速的阐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把民众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把民众的急事作为最要紧的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我们每个青年同志,都要深刻的了解、学习习总书记的先进精神,把为人民的工作干好。

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总书记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做好“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课题。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做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做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不是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重民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要解决。党员干部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些百姓有困难不知道找谁,党员干部就要去找群众,找到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主动作为。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要落地,要落实。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让群众跟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平语近人第二集;心得体会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的民本思想。

平“语”近人进“民心”。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他还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在做任何工作时都应该把人民群众摆在首位,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走进民心,赢得民心。

进“民心”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毛泽东同志曾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群众的话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道理直白、思想深刻。党员干部要向群众学习说话,说群众听得懂的方言、把政策通俗易懂地解读给群众、用群众说过的话解答群众的疑问,用生动形象的俚语打消群众的顾虑,做到了解民情时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时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时多说民间话,提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向你“掏心窝子”讲真话。

进“民心”要做群众的知心人。群众心里有杆秤,自知谁轻谁重。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好“十八般武艺”,更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串百家门,与群众面对面,以感恩之情去做群众工作,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要敢于担当,真心为民排忧解难,站在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重点,把道理、政策、法律法规跟群众讲清楚、说透彻。要坚守原则,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通过正当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让群众信服。

进“民心”要办群众在意的实事。习近平同志说:“办法就在群众中”,正处决战脱贫攻坚关键阶段,党员干部更要一步一个脚印为群众办实事,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让群众清楚每一项措施、搞懂每一个问题,激发党员群众的脱贫致富愿望。为每一家每一户制定合理有效的脱贫思路和办法,使贫困群众心里有盼头,手里有干头。对贫困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及时解决,做贫困群众的“家里人”,要和贫困群众一起算家底、想出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帮助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为群众培养壮大富民产业,让产业带动群众致富,让群众对青年干部信得过、跟着走、一起干。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相继播出,平“语”经典而又深刻,生动的阐释和传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通过深入解读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学习和领会他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修身问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道德对国家和社会有长治久安的作用。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说,“德不孤,必有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当“以德为先”,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在这样的时期,需要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来支撑。习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不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考验,要想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应该明大德,树立好坚固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面的“钙”,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守公德,践行党的宗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告诉我们,民之所想,心之所往。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严守公德,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身体力行地践行党的宗旨,以过硬的实绩彰显公德。

严私德,严格约束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党员干部以自身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首先就要本身言行端正,有德行,办事情合情理法,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只有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廉洁修身,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才能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人。

观《平“语”近人》,立修身之德,以优良的党风来凝聚党心民心,做到清正、廉洁、清明,自觉锤炼忠诚干净担当品质,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语近人第三集;心得体会

“国无德不兴”,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近日,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第三集围绕“立德”主题,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指明了党员干部道德养成之路。作为党员干部,更加需要以“德”为先,把立德当成必修课。

明大德,立志报效祖国。大德讲的是国家之德。明大德对每一个人来讲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光辉旗帜。立志报效祖国,爱国为民就是大德。党员干部无论身在何处、职位高低、成绩大小,都需要把浓浓的爱国情怀落实到一行一业的奋斗中,在人民需要、社会需要、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守公德,始终为人民服务。众所周知,公德就是公共领域的道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一社会公德规范也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就不仅局限于这些要求,而更加要求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坚定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急、难、险、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以赴、尽力而为,把一件件群众关心的事情办好,把一个个群众担忧的问题解决好,确保群众的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平语近人第四集;观后感

人们常说国家、国家,国和家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提到“国之本在家”,本期主题“国之本在家”表达的是家庭是国家之根本,国家是亿万家庭的结合体。正所谓“家之本在身”――家的根本在于自身,自身的培养离不开家的哺育。对此,王杰教授提出三个问题“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

正所谓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的安定,我们才能待在家里,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有了家庭的发展,我们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踏踏实实地求发展。从根本做起,从家庭做起,从青少年做起。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父母除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还要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家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教育孩子应该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切不可爱子心切、庇护所有。当今社会中校园欺凌现象时常发生,当大众责怪“小霸王”称霸校园时,可曾想过孩子的教育缺失也是家庭的缺失、父母的失责。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古往今来不缺乏名门望族,人们总是羡慕名门家族的繁荣昌盛,殊不知,其实代代相传的“秘诀”就是祖上留下的家风、家训,后人严格遵循、恪守本分,让家风传承不息。总书记鼓励共产党员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起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做人民的楷模。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中有家,家中有国,不曾分离。守护好家庭、守护好家教、守护好家风,把家庭融入国家,把家庭梦融入中国梦再用千千万万个家庭梦汇聚成美好的中国梦,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平语近人第四集;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 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通过引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关注家庭、关注家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小家与大家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家风家教关乎党风政风,决定社会风气。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每一个家庭的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家庭的和谐、和睦来支撑,需要良好家风的世代传承,最终体现在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只有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只有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家风家教连着党风政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被奉为经典推崇的《曾国藩的家书》,典型的体现了历史上传承久远的世族大家他们吾日三省吾身、清白做人、严守孝悌、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家风、家训那跨越地域、历史和时空的永恒价值。如今,像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甘于清贫、勤政为民、为公忘私、勇于牺牲,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和严格要求子女,勤俭持家的优秀品格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这种家风传承、引导、教育着他们的后代勤劳奉献、忠诚敬业、爱党爱国。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

平“语”近人、思想深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于家风培育、家风传承。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每个人都应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注重传承家风,筑牢爱党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弘扬正能量,以家庭的和谐和睦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家庭的兴盛推进国富民强。

平语近人第五集;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节目以古籍诗词引入、学者专业解读和观众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有关“孝道”的内容做了解读,我们从中感触颇深。

游子衣,慈母爱。我非常赞同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点评,她说道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孩子做了多大的官、挣了多少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如何报答父母,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有心有爱更重要。如今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奔波,为了生存而忙碌着,但请别忘了家中的父母、长辈,他们需要陪伴和孝敬。在中华大地上,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从未遗失,这份“孝”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一个针线包寄托着母亲的爱,这份爱陪伴习总书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一张相片,总书记陪伴母亲散步的画面,这份爱心、孝心值得我们学习赞扬。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对全社会形成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当然孝老爱亲不仅仅只关乎我们家人,也关乎我们社会上的人,我们应当将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关爱老人,善待每位老人,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铭记在心中,融入到血液中,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语近人第五集;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如今,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和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作为孝老爱亲主阵地的学校,如何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孝老爱亲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校层面宣传,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内LED显示屏、黑板报向学生展示历史上的孝老爱亲故事,张贴尊老爱幼布标和宣传画报,力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班主任适时在班级QQ群中发布敬老爱老先进事迹,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潜移默化孝老爱亲思想。作为道德讲堂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适时聘请市级三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到校开展尊老爱亲专题讲座,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教育;其次,可以开展孝老爱亲相关的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潜移默化。

开展实践工作,强化尊老爱幼思想。由学校党支部牵头、团支部(少先队)组织,开展向五保户、孤寡老人献爱心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到五保户、孤寡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向他们讲故事缓解他们孤独寂寞心情;组织带领学生到“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参观学习,了解和谐家庭高龄老人的幸福生活,感受孝老爱亲的浓浓氛围。

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老爱亲活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用节日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效果越来越明显。比如在“三八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利用“清明节”,号召学生文明祭祀亲人,听父母讲亲人的事迹;利用“中秋节”,组织学生开展慰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活动;利用教师节,号召学生开展向老师发一条感谢短信、一条感恩的QQ留言,一张感激的电子贺卡,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只有心存孝道,才会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在学校孝道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孝老爱亲意识,让他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永远铭记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平语近人第六集;观后感

10月14日 央视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一集的名字出自元朝诗人王冕的《墨梅》的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注重高尚情操的培养是这期节目所带给我的第一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严以修身,培养高尚品德。“严以修身”,要我们思想纯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员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定要注重自我修炼,坚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从容淡定、心境平和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内安于心,外安于目”,时刻注意以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做到不迷恋权势、不迷恋名利,始终坚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一定要做到对党忠诚,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心向党、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勇创佳绩, 对党忠诚、永不背离。

我们要有打头阵的精神,敢于冲锋。作为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抓敢干、敢作敢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敢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平语近人第六集;心得体会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的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诗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重要的是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

看淡名利的人,心中有“大我”,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总会不计个人得失,自觉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淡泊名利,做默默无闻的实干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品德操守。王继才扎根海岛,一辈子一尘不染,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也要学习他甘于平凡,为国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崇高品格。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难过的关口之一,名利问题最能考验人。在名利面前,是追名逐利,还是淡泊名利?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影响人生本色、格局意志、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一些品格高尚的人经得起名利诱惑,树起了光辉的人格形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继才就是这样的人,他始终平静看待名利。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王继才将证书、奖杯锁进了柜子。他说,锁住这些荣誉就是锁住名利、欲望和浮躁,也把自己的心锁在了开山岛。开山岛上条件艰苦,当年26岁的王继才受领任务后,毅然留了下来,这一守就是整整32年,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的榜样。“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看淡名利的人,心中有“大我”,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总会不计个人得失,自觉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一辈子“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为国奉献。尽管岗位不同,但和林俊德一样,王继才也有着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在竞争激烈、诱惑纷呈的社会里,出现了经商热、打工潮,人们办工厂、跑运输……那些年,与开山岛一水之隔的岸上,人们风风火火去挣钱,而“缺钱”的王继才却没有动这些心思。一生清贫如磐石,是王继才忠诚坚守的信念,也是他淡泊名利的写照。王继才一家人虽过得清贫,但面对种种诱惑,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平语近人第七集;观后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14日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该集节目围绕“笃行”这一主题展开,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的典籍。

首先解读总书记引用《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此句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大致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远大的志向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勤奋苦干是成就事业的途径。远大志向和勤奋苦干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关键。在当下许多刚从高校走出来的年轻人往往不缺乏满腔的热情和理想,但是他们缺乏老一辈人的实干精神,只知怨天尤人,不愿意俯下身子踏实做事,再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满腔的热诚都只能纸上谈兵。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此句,正是说明了而立志和实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节目解读的第二句用典是《荀子》里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此句出自《荀子·劝学篇》,劝学篇开篇第一句便是:君子,学不可以已。意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通篇围绕着积少成多,量变积累达到质变。古人把自然界的现象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对积累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贯穿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当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困难重重,付出了多少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但从未有一人退却,正是因为战士们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便是信念焕发出的坚韧、顽强和决绝。信念的强大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强敌,也能决然胜利于逆境险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能从容应对一往无前。“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两个“积”字,突出了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坚信于此、坚持于此,就会生发出一种不畏艰险、奋斗到底的精神。

 

解读的第三句是《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意为:只是泛泛而谈的讨论国家大事终究会耽误国家发展,只有真正的脚踏实地的做事才能够兴盛国家。勤奋与实干本就是先辈流传下的美德,而如今在习总书记率领的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正是靠的这一股勤奋和实干的精神。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我国和平建设时期,基础薄弱,外部虎视眈眈,但依靠着一股实干精神,使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时期,凭着一股踏勤勉实干的精神,拼出了一条复兴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实干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增长。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挥笃行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平语近人第七集;心得体会

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我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的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干”“笃行”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论述和讲话中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表明了他科学的实践观。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近,越需要我们不能松懈,越要我们更加努力,越是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聚沙成塔,久久为功。习总书记强调“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辛劳,也需要付出智慧。常言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确,一个成功的实践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实践。除了要有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干劲,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以丽水之干”担纲起“丽水之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作出102字的“丽水之赞”,这不仅是对丽水人民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各级干部的极大鞭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时代都不需要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作为丽水干部我们谨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要冲破束缚、轻装上阵地干,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干,要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地干,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地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干,以“丽水之干”担纲起“丽水之赞”,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有习总书记的实践观,树立“功臣不必在我但成功必定有我”的信念,实干当担,砥砺奋进,为中国梦不懈努力。

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感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本集分别从三个典故入手解读习近平关于“劝学”的思想。无论是从习近平自身成长经历还是他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向我们传达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之道就是要先明白为何学的初衷,在懂得学什么的道理,还要了解怎么学的方法,层层递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古人为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寒中映雪” ……成就了一代代如 “诗仙”李白一般的文豪大家。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是劳作的七年、造福群众的七年,也是苦读的七年。广大青年干部要想成就事业必懂学习之重、必有爱学之心、必怀苦学之志,知道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道理。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习之道就是要先明白为何学的初衷,坚定学习初心,方能学有所成。关于为何学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四个维度阐明,为我们解开为何学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干部要坚持“蓄电池”式学习,坚持不间断、持续地对自己充电,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本领,实现自我成长,从而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之道要懂得学什么的道理。近代中国封闭自守、“独学而无友”,最终跟不上时代步伐,列强侵略、领土被占、百姓受苦。新时代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天下文明交流共享,国家日益强大、人民更加幸福。关于学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给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工作需要的知识书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三个参考方向,为苦于学什么的人鲜明解惑。广大青年干部要抓住时代机遇,集思广益,跟世界交流,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之道要了解怎么学的方法。怎么学是开启知识大门的关键钥匙,是拥有智慧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怎么学他谈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种方法,鼓励我们广泛学习、仔细的询问、努力的思考、清楚的分辨、忠诚的践行。广大青年干部要广而学之、有惑必问、学有所思、懂得明辨、知行合一,将学习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我们成长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广大青年干部人人爱学习、人人都学习,通过学习之道成就自我、奉献国家。

平语近人第八集;心得体会

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播出的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发“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提到过四句话,为我们解读为什么要学习、掌握学习的意义提供了四个维度。他说,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四个维度层次丰富,角度也很全面,其中“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也就是从人类文明、国家、政党这些角度进行解读。而“人生成长之梯”则是从个人角度进行的解读。我们首先来重点看一看如何理解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

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可以说,总书记在用他本人的实践在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体现的是从容清醒的淡定,表现的是埋头苦干的决心;一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描画的是广大青年乘社会主义建设长风,在祖国放飞青春梦想的鸿鹄壮志。诗词信手拈来,典故娓娓道来,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对读书学习给予了崇高礼赞。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智慧,才能发现真理。发现真理之后,又要有投身生活的热情,有践行理念的热情,这样才能够实践真理,才能够改造社会。因此我们要在领悟所学精髓的同时,找准与工作相通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将所学为我所用,进而化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进步,造福大众。

平语近人第九集;观后感

10月16日晚间,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廉政”,从总书记使用过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等典故出发,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从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三个方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的生动景象。通过观看视频,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刻以党员标准对照要求自己;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二是提高思想素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是提高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成为人民的公仆;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与是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是提高廉政意识。进一步严于律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树立廉政的楷模,以孔繁森、郑培民为榜样,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通过各方面的提高以达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工作上更加敬业。

在廉政上做到慎独、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干好本职工作。

平语近人第九集;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已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本期以廉政为主题,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意思是:新松恨不能快长高千尺,恶竹就是砍掉万枝也不吝惜。 现今引用,表示一个人要爱憎分朗,对好的事物要无比热爱,积极扶持,对腐朽、不好的东西要坚决反对。2015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说,"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所以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第二,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1859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第三,增强领导干部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严明政治纪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含糊,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第四,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要时刻强化“四个意识”时刻疏浚思想之“源”,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做到在政治上坚定不移、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本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习总书记的人才观,分别阐释了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笔者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人才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当前,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使用好、评价好这一资源,至关重要。然而,人才评价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数量、轻质量,重显能、轻潜能等现象,忽视了人才的“软实力”与“潜动力”,阻碍了人才的健康成长。“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可见,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获得创新人才;只有不为常规所束,才能激励人才创新发展。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德为先的评价原则。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单纯地只重视才能或技能,而应该通过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让人才透明化,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注重在工作一线、群众口碑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引导人才,推动人才发展量增质优。

平语近人第十集;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第十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即人才的标准问题,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怎么培养人才,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如何使用人才,即人才的任用问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的要素。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人才的成长、干部的成长,就像盖楼一样,万丈高楼它平地起,这个地基非常重要。地基如果不稳,楼越高塌得越快。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抒写“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的人才”时代新篇章。

平语近人第十一集;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一集以“信念”为主题,通过围绕习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运用的古代典籍,阐释了习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内涵。文中引用了苏东坡的一首题画诗,借咏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通过文章生动的解析,使笔者意识到“竹石”的崇高精神品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信念之力,不忘初心,坚定执着,顽强拼搏,扎根奉献,为伟大中国们的实现砥砺前行。

咬定青山不放松,汲取顽强拼搏之力。一个“咬”字,让人们惊叹竹子是何等的顽强和坚韧。它的根基不是在肥沃的泥土上,而是扎根在裸露破碎的山石之上。耿弇正是因为有着那种拼命三郎的勇气,腿上中箭也不后退,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帮刘秀安定天下,成为了常胜将军。勾践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著书,祖逖击楫中流,无一不是有着顽强拼搏精神的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咬”的精神,坚定信念不动摇,较真下真劲,啃硬骨头,攻坚克难,向着急难险重的任务宣战,真正解决群众的疾苦,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立根原在破岩中,汲取扎根奉献之力。竹子之所以张的高是因为它扎的根深,只有扎根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才能 不被风雨打倒,才能成长成才。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同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还修建了第一口沼气池,扎根基层,不断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村民评价他为“好后生”。他自始至终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份子,扎根奉献,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将自己的根深深地厚植于人民群众这片广阔的沃土之中,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千磨万击还坚劲,汲取不忘初心之力。竹子经受了千锤百炼,千万次的磨砺,依然挺拔高耸,因为它不忘初心,始终记得自己的梦想。八十多年前,长征路上,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红军战士背着沉重的装备,一步步丈量那些人迹罕至的雪山,为什么他们能够承受得了缺氧、严寒、饥饿和追击的炮火,正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坚信胜利就在前方。正是有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踏过了雪山草地,抗联杀出了白山黑水,茫茫戈壁上建起了航天城,人间天路修到了青藏高原。我们现在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站在历史和人民的高度,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不懈奋斗。

任尔东西南北风,汲取坚定执着之力。竹子经历了风吹雨打,经历了狂风暴雨,毅然坚定执着的生长,永不懈怠。94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核潜艇研究,默默无闻的坚守在核潜艇研究的第一线。做这项工作需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就算是犯了错误,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面对这样的要求,黄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此隐姓埋名三十载。正是这份坚定执着,造就了我们的大国重器。钟扬在高寒的环境中跋涉 16 载,坚信“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郑德荣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将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唯有坚定,方能成就大国重器,方能造福人民,振兴国家。

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新时代的“竹石”,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集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实现新时代的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

平语近人第十一集;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集以理想信念为主题,高度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我从中受益匪浅。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习总书记曾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长征就不会成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小康社会的建成;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因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会欣欣向荣。

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正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后世所铭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正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领导中国共产党,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立了新中国。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应树立有深度、高度、广度的理想信念,才会做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度、高度、广度,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心中有理想,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纵观近年来我们的党员同志中,也不乏有一部分被“糖衣炮弹”所腐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坚定自己的信念的同时,也要时时以他人为鉴,坚定自己的步子,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

通过学习《平“语”近人》,让我获益良多。从中我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心系家国,胸怀百姓的拳拳之心,更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

平语近人第十二集;观后感

近期,中央电视电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一档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中第十二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行百姓满意之事,多解百姓之忧,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真出力,多干活,不务虚名,只做实功。人民公仆就应该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多想想百姓的忧愁和疾苦,多解解百姓的困难和忧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幸福是我们的坐标。人民幸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我们始终向往的奋斗目标,要将人民幸福作为我们的奋斗坐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人民幸福的目标不断前进,将人民的事始终当成我们自己的事,将人民的想法始终挂在心头,始终不负人民,不忘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人民获得是我们的追求。人民的获得感要提升,就要坚持一切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要坚持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综合施策,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人民安全是我们的方向。人民安不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将扫黑除恶斗争进行到底,深挖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安全,更加幸福。将人民安全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小事出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

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围绕“天下”这一主题,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天下观,也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一以贯之的大同情怀。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新时代大国外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

天下为公,重在真诚相待。中华民族是一个爱交朋友的民族,在几千年的交往史中不乏真诚待友的美好佳话:郑和七下西洋,向西洋传递了中国的友好姿态与包容气度;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用真诚融化了两国人民的心;用友谊铸就的坦赞铁路,成为了中非、中坦友谊的丰碑,见证了两国真挚深厚的情谊……这些正是中国广交朋友、真诚以待的最好例证。“德不孤,必有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真诚合作,患难与共,秉承“真”“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才能广交善缘,共话未来。

天下为公,利在共建共享。共建共享不是单纯的付出,也不是一味的索取,不是依附,也不是掠夺,更不是毫无意义的零和博弈,而是并肩奋战,携手并进,用创新和开放推共建,以联动和包容促共享。“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和平这一时代主题下,只有世界各国拧成一股绳,摒弃偏见和误解,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才能共同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战略的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在昭示着中国以合作谋共赢的初心,指明了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光明大道。

天下为公,成于百花齐放。当今世界,新科技的兴起令人目不暇接,经贸金融领域空前繁荣,人文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中国不是要唱独角戏,而是希望迎来一场琴瑟共鸣的大合唱。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即将迎来的2020年冬奥会……这些主场外交正是中国为世界大合唱搭建的舞台,中国,一直在朝着世界大花园能够争奇斗艳的那一刻,不懈前行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道”,它为世界各国搭建了一架友谊之桥,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都是中国最生动的名片,因此,我们都应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将中国特色的外交之“道”讲得更加鲜活立体,将世界大花园打造得更加多彩,焕发勃勃生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2篇平语近人第十二集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四集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十二集解说词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心得4篇平“语”近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解说词《平语近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第十一集)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解说词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