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平语近人第一集_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篇

近期,《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至此,平“语”近人在网络上盛行,短短几天,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引起大家纷纷收看该节目,习总书记的许多金句也成为了党员干部的热搜词汇。

《平“语”近人》的播放迅速引起收视狂潮,这不是偶然,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在收看该节目中,可以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可以领悟习总书记关爱老百姓的情怀,字里字间都充满热情,叫观众如何不感动。

观看了节目后,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印象最深的有习总书记两方面的语录。

一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的是要将百姓的点滴小事放心上,努力为群众谋福祉,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近年来,很多的党员干部在糖衣炮弹的轰炸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上发生了扭曲,出现了腐败现象,这是以民为本的初衷相背离的。贪腐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会感恩。百善孝为先,践行和弘扬孝道观念,争做一个感恩的人,积极向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传递正能量,树立好形象。首先要感恩父母,我们的成长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和心血,父母之恩重于泰山。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谨记父母的教诲,有时间多陪伴父母。还要感恩社会,是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才让我们过上衣食范文的生活。感恩社会中的同事、朋友以及亲人,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平语近人》这档节目很具特色,不仅仅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正确地引导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每一名党员学习。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2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是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政风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外部环境,国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家风关系政风,政风影响国风。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将家庭建设好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自然就能够形成,家风正,自然政风清,国风扬。

家风之道在于传承。家庭的最基本的细胞是人,一个人的德行的成长,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强健,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当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太平。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从教育子女开始,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讲到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两处用典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子之道在于用道义来引导,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爱。良好的家风教育,古代有仁义礼智信,当今新时代有勤孝谦和思。新时代良好的家风传承,既有宽厚仁爱,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也有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勤奋兴家,节约聚业,还有老实本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心向善。良好家风之道就是要将好的道德品质,满满地正能量传递给下一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之道在于立志。人无志不行,国无志不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引导才能的发挥,才能促成志向的达成。立志是成人成事的根本,好学是立志成才的途径,成才必先立于志。从小立志高远,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无一不是从小树立起了为民报国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良好的家风之道在于立志,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作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期望,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志存高远,自立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向着目标勇往直前,以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家风之道在于兴邦。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非常重视,认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地正。好的家风能够兴邦,使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把国当作自家,把集体当作自家,秉承对待权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廉洁持家、甘于清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杨善洲、任长霞这样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面典型学习,心怀国家,以身报国,大智兴邦。“淳朴家风育子孙,武定天下文兴邦”,自觉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家庭美德,最终形成良好的国风,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为立国兴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传承给后人的理念,不死板不教条,是可以办实事,有实效的活理论。每一个人都应将良好家风传承,常思家国社稷福祉,在新时代的浪尖潮头,以良好家风为基,筑牢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墙,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发挥正能量,不辱使命,立志兴邦,为复兴中华,为家国梦圆,鞠躬尽瘁,披肝沥胆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3篇

《咬定青山不放松》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通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运用的古代典籍,如“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典故,从“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怎样坚持理想信念”这三个问题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生动案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激励大家树崇高理想信念,抱满腔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一名为基层干部如何做到信念坚定,一是要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让信念在内心形成软性约束力;二是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坚持把恪尽职守放在首位,始终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勤政务实,要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有热情就会有就会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就会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就会在工作上把握全局,精益求精,让群众满意;四是要敢于担当是责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基层干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素质,有责任心就会有战胜困难履行职责的使命感,就会坚定决心完成工作任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五是清正廉洁是基础,要有两袖清风的品质,良好的道德是党政干部成功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权力与权益的关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反省,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4篇

近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栏目。细品“习语”,平实的语言蕴含着大智慧。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观看节目后,深有感悟。

细心地话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等,人们爱听、爱读、爱看,而且一看就能看懂,一听就能记住。其重点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经据典,古代典籍、经典诗词信手拈来,以旁征博引给人启迪启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只有心中时刻怀揣百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心中饱含真情,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刻进心里,那么党群关系自然更加天然亲近,只有真正到人民群众中去,多同人民群众一起,那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平语”近人。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5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下面我想就内容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个系列节目第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而如何让经典之谈更大众化,就需利用综合手段,让那些经典之词接一接地气,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经典,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经典魅力。有底气,更有人气。将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嵌入充满灵气的节目中,就能吸引观众,“拽”住观众的眼睛。

更重要的是,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样的节目很适合我这样刚刚扎根基层的青年干部观看,我会持续关注下去,多思考多跟身边的人讨论学习。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6篇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自10月8日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反响良好。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引经据典,对治国理政的要点阐释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学识。节目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主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读书学习十分重视,倡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多方面能力。

作为教师,读书学习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必须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实现。教师读专业成长的书籍,其中重要的理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构建专业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其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命运,立德树人是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教师高尚的品德修养也必须通过读书学习获得。教师应当读好书,相当于交益友,从中可以汲取宝贵的人生财富和无价的人生智慧,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修养提高了,才能身正为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教师要想有源头活水,必须要与好书为伴,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有文化底蕴、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7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腹有诗书气自华》 深刻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一本书,自始至终,细心品味,或许并非难事,十本书,百本书,若无毅力怕是难以坚持到底。人,总有惰性,所以,读书也是在培养着我们自己的韧性。读书,其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

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个小桥段是关于读书会,虽然很短暂,赵东来也诵读了一首诗,只是插曲,不过说到《读书》节目一度在电视台的受冷落,说明阅读的人少了,喜欢阅读的人更少了,人们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我们对待生活的思考也在悄然地发生着点点滴滴的改变,让思想跟上生活的步伐,让历史的年轮等待一下人民思考的节奏,让经济的步伐也能拉动人民的思想变化,让快节奏慢慢地也逐渐和慢节奏共振,让更多的多元的思考能够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呈现出更多的价值和方向,这或许也是阅读和思考的一种贡献。

阅读,让人类智慧的结晶序列式地内化于心。不管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不管书籍的介质、读书的方式如何变化,这样的价值不会衰减、意义不会褪色。因为我们的思索在经济的变迁中开始重新审视曾经经历的过程,我们的心灵在慢慢地契合另一种发展的脉络,这是功利之外的一种摄取,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新的思考。

当党报在倡导全民阅读成为风尚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让一种新的思考成为我们看待事物,理想、信念,乃至信仰的一种全新的共鸣。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理智的头脑,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人生。古人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就是你的高深修养,就是你的浩然正气,就是你出污不染的操守,就是你不惊不怒的气度,就是你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苏东坡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黄州他穷的连一口酒都喝不上,但却有了堪称千古绝唱两赋一词;在海南他穷得连房子住都没有,但却有了震烁古今的伟大人格。

读书不是无用,文凭不是唯一,技能和思考的方式方法才是最终受益终身的技能,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恰恰忽略了这个本质,显得本末倒置了。曾几何时,好的作品我们都是被要求能把它背诵下来,因为这样可能对自己终身受益。也许小时候背诵的东西当时不完全理解,没关系,好多诗文需要长时间甚至一辈子慢慢去消化它,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领悟。学习和背诵中国古代诗词,不能太功利,诗里很多东西慢慢琢磨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经典作品,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真要问它有什么作用?当你遇到人生大事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会成为你的支撑和心灵的慰藉。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8篇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已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静心反复观看后,我的内心再一次得到洗涤和升华。

该集节目以“仁 政”为主题,选取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句经典,通过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和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的解读和释义,将总 书 记“仁 政”的治国理念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方面深入浅出的呈现出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 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3年元旦前夕,总 书 记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贫困群众家中,仔细询问群众一年的粮食够不够,过冬的棉被准备好没有,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总 书 记关心的是人民的吃、穿、住、教育和健康等民生问题。在十 九 大报告中,总书记203次提到“人 民”两字,不难看出“人 民”在总 书 记心中的分量,总书记是把人 民放在了心上,捧在了手心。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每一个人内心都应有太阳,向着太阳的方向应积极向上。在生活、工作中要常自省、自律;有过之,则改之;当

别人比自己强,就要努力向他靠近,不断的让自己进步,每一个人都要让自己完美,都要严格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赢得民心,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教民养德、教民从善、教民守诚,以小德养大德,以私德促公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执政者要善于用真情,真心,和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总 书 记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到现在,赵家河村的老百姓们还经常会说起当年总书记北京好后生的故事。老百姓是最朴实的,只要真心实意,俯下身子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百姓就能记得你的好,你就能得到百姓最高的赞誉。每一个执政者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9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作为切入点。这样的方式生动有趣、寓教于娱、深入浅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生动的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通过观看和学习习总书记《平“语”近人》系列节目,我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土壤。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就必须从小家做起。

纵观《平“语”近人》系列节目,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他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情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一方面让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百家讲坛之平语近人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

近期观看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慨良多,暂时仅就第十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谈一谈我的感触。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贯方针和根本原则。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至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纵观历史,各朝的祸国殃民的奸臣权臣,如唐朝的杨国忠、宋朝的蔡京、明朝的严嵩,无不是才能卓著没有品行低劣者,时至今日,“德薄而位尊”依旧是选拔干部的大忌,品德不端的人成为领导干部,其职务越高、平台越大,危害则越大,所以我们党任用干部应该把把德放在首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说明品德是根本。在中国社会,描述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从来都没有只从能力角度出发。很多词语都可以反映这一点,比如,评价一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我们会说他“德艺双馨”,这是对艺术工作者最高的褒奖。对于我们党的干部而言,德与才是具体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一样,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德才标准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当前新形势下,强调党员干部的德,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坚持执政为民。干部从政必须正确对待权力、责任和利益。要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文过饰非,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要求真务实,勇于革新,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三是坚守清正廉洁。这是党的干部做人做事的底线。在中华民族传统中,清廉是老百姓对官员最高的褒奖,贪婪是老百姓对官员最大的不满。领导干部要严格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第二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3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心得10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观后感心得10篇平语近人第八集之感悟6篇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13篇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