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江南

时间:2021-10-27 08:41:42 节日作文

篇一:《江南的杨柳》

从未到过北方,故对北国的杨柳的了解只限于书籍,然而吾土生土长于江南,对江南的杨柳不免心存爱恋。故乡是古城南京的一个乡村,山水环绕的固城湖的母亲——高淳。故乡也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水乡,无论是那碧波涟漪的乡间湖泊,还是那泛泛春水的蜿蜒河流;两岸都散落着轻佻的杨柳,杨柳的根柔、枝柔、叶更柔,随风摇曳,没有芳香,惟有那清爽的杨柳风荡漾于乡间古道。古人云:吹面不寒杨柳风便是对她的阐述与赞美。杨柳的个儿虽不高,但很窈窕,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给人以无限暇想,在微风中她时而害羞的低头不语,时而撒娇的摇动身躯,此时此刻,你将无限陶醉于她的颦颦笑颜之中,陶醉于她的柔情蜜意之中。伫立在迷人的杨柳树下,伸出双臂任柳枝拂弄双手,吐出舌头感受着甜甜的杨柳风,让人不经意想起那春天般的少女,也是甜甜的、迷人的;倒有一股柳不醉人人自醉之感了。春天柳絮纷飞,那轻轻的杨柳种子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撒落大地,播种着另一个春天。婀娜多姿的杨柳点缀着江南,滋润着江南的春天,也牵连着游子的心,让远在它乡的我一看到杨柳便有一见如故之感,不由自主的想起久违的家乡了;也许只能任随春天般的情意,伴着春天杨柳的种子永驻心底了。

篇二:《江南一篇》

是墨香四溢的油纸伞承载了江南无尽的哀愁 是伞下盈盈笑语缠绵了过客的思忧 是笑语下那双深情迷人的眼眸羁绊了 尘世英豪的一世风流 是眼眸里那轻盈的泪流冲断了 滚滚红尘的书剑恩仇 是泪流中那纤细的双手抒写着无尽的笔墨春秋 梦牵的是那擦肩而过的一缕清香 萦魂的是春桥烟雨中朦胧不尽的身影 堪回首 灞桥烟柳 夜雨诗愁 湖舟笛韵 风清月幽 荷蛙虫鸣惊秋梦 莺啼长亭催思愁 江南 多少红尘薄颜宿命休 青梦楼院 声色犬马为谁留守 而如今香车何处 繁华落尽 青冢把泪偷 是谁 是谁 狠心将江南秦淮河画成风花雪月之囚 是谁 是谁 辗转桨声灯影 十里秦淮 唱不尽薄命红颜心思千千扣 是魏晋遗风的堪世风华 是六朝粉黛的骄奢淫逸 留不住王谢前堂 秋风依旧笑杨柳 江南 多少文人骚客驻足长遛 绍兴酒 春夜楼 多少花间醉酒 谷雨龙井香茗舍 缕缕清香夜半嗅 一江春水一江愁 几度春秋几度风流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篇三:《江南 江南 阅读及答案》

江南 江南

①这个春天,我总是想起江南。

②想起江南暗香浮动的油菜田,高过人头的油菜花,花间盈耳的蜂鸣虫吟。我行走于花间,循着声音寻找劳作的妈妈。青青田埂上,我忘情地追逐一只只粉蝶,我咯咯的笑声惊落了流金的花雪。我仰起花一样绽放的笑脸,任粉嫩的花枝柔情地拂过我的头发和面颊,风中传来水声、鸟鸣、妈妈吴侬软语的低唤。

③江南的春天有数不清的燕子,爱贴着地争飞。那轻俊的燕子总在绿草初萌,河水初涨时如期而至。燕儿们带着江南的绚烂和温暖,回到去年的檐下,轻轻地,呢喃着时光、往事和情语,翩然轻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燕子是江南窗格里流丽的文字和音符,每一次顾盼与流转都是我怦然心动的记忆。

④江南雨总是随风潜入夜,丝丝缕缕。凤老鹰雏,雨肥梅子的暮春和初夏,蒙蒙烟雨把秧田怀里的翠墨泡开,酽酽的一汪,在水田素色的宣纸上蔓延……雨后黄昏,蛙声便从新禾上浮起来,鲜活地敲打我兴奋的耳鼓。

⑤“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谁的妙语,涵盖了江南一个夏天的风景。六月,明朗火热的六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儿,荡舟藕花深处,采莲,嬉闹,无休止地歌唱,唱至红日西沉,再“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⑥其实,这些关于江南的情景,都取自我信马由缰的想象。

⑦我不是江南人,但一生注定与江南结缘。幼时的我常常沉浸在书海里,读古诗十九首,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江南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一天早晨,我走近白居易,轻声低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忽然觉得一朵花正于唇齿之间悄然开放,鲜润明萌的年华,我的整个童年都明媚起来。

⑧从此,童年的湖水波光潋滟,童年的杨柳幕帘重重。飞红柳绿的花荫里,我和小妹齐声朗诵贺铸的《青玉案》,父亲坐在竹椅里静静地听着。“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一阕终了,父亲笑了,靠在椅背上,悠闲地看着空中来来往往的飞鸟流云。是因为听到了我们成长的声音,还是被童声唤起的江南陶醉了?我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

⑨后来,我时常流连在老师的画室里,审视着那些着色清淡的水彩画,画中的石桥、鸬鹚、乌蓬船和临水的楼宇。老师讲江南的渔舟、江南的水行门、江南的吊角搂、江南的雕花窗格和青石小街。江南的女人临河洗菜浣衣,江南的渔舟把沉睡的小镇唤醒……

⑩再后来,我真的走向江南。是一个晴朗而润湿的早晨,江南起伏柔美的田野上,平铺着一层厚厚的金黄的油菜花,村落和远树都浮在花海里。轻柔的风儿从车窗缓缓吹入,衣袖之间浸透幽香。江南,江南,曾在思绪中翻滚不息的江南,终于潮水般地向我涌来。我睁大眼睛,敞开心扉,让它注入我的灵魂。置身于四月的暖阳,我漫步喧闹温情的街市,我品味精致无双的园林。那个黄昏,我与寒山寺相逢,余音袅袅的钟声里,我涕泪如雨,

它是我厚厚书页间短短的一行文字呀!

江南,江南,这个多雨的江南,我无休止地想起你……

16.阅读第②-⑤段,依照提示,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田间花海图 → ① → ② → 荡舟采莲图

17.第⑦段划线句中“一朵花”指的是什么?(2分)

18.阅读全文,谈谈选文以“江南 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9.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加以赏析。(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参考答案:五、(18分)

16.①江南飞燕图;②江南细雨图。

17.诗词中的江南。(或:描写江南的诗词。)

18.是行文的线索;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无比喜爱和向往之情。

19.示例:江南起伏柔美的田野上,平铺着一层厚厚的金黄的油菜花,村落和远树都浮在花海里。赏析:这个句子中“铺”“浮”字用得精炼、准确,很有表现力。“铺”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油菜花之多,范围之广;而“浮”字突出了村落和远树与金黄的油菜花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象。

20.都写到了夏日黄昏,荷花丛中摇荡的扁舟,舟上游兴正浓的女孩;同样都表现荡舟者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的情态。

评分意见:第16题4分,答对一点给2分。

第17题2分。

第18题4分,答对一点给2分。

第19题4分,举例1分,赏析3分,酌情给分。{杨柳,江南}.

第20题4分,酌情给分

篇四:《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杨柳,江南}.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一、 “杨柳”本意解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

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

邈矣垂天景。壮哉奋地雷。丰隆岂久响。华光但西聩。日落似有竟。时逝恒若催。仰悲朗月运。坐观璇盖回。盛门无再入。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兴此千载怀。升龙悲绝处。葛ぱ变条枚。寤寐岂虚叹。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乐府诗集》三十七)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杨柳,江南}.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四、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篇五:《描绘江南的词句》

 春晚上的《小城雨巷》这一节目,改编自诗人戴望舒的经典《雨巷》。 江南是让人心胜摇曳的文化盛典,她是那个在雨巷中撑伞独行的忧伤的女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亘古柔情。 忆江南,最忆江南童年梦!我小时候生活在石库门房子里,它是中国庭院文化和西方建筑的完美结合,常想起与小朋友们一起唱着儿歌,“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虽然现在上海的石库门房子越来越少了,但儿时的梦想将永远定格在我心中。 忆江南,最忆江南风光好!谈到江南,我心中就会涌现出许多佳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忆江南,最忆江南多才俊!人们对江南的评价从古至今就是“多山多水多才子”。杏花春雨让江南拥有众多的俊彦才子,也产生了太多铁骨铮铮之势。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拒绝了官宦请他做幕客的要求,于是写下了“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的豪情壮语。——————————江南的才俊,或许不像燕赵慷慨悲歌之士那样孔武有力,但他们的精神绝不缺钙。不管是文弱的书生,还是如水的女子,都可以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 杏花春雨的江南,是刚柔相济的江南,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怎能不把

她的大美留存于生——我要对所有的朋友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南

江南是柔弱的女子,江南是我梦里的秦淮。江南是首诗,江南是首悠扬的歌。

江南的雨是江南的灵魂;江南的雪演绎江南的圣洁。江南是我最真的梦,江南是我快乐的天堂……哦,久违了江南!我想念你——江南!江南的月似水柔情,江南的风温柔可爱,江南的花四季馨香。江南的夜,是我儿时的摇篮曲;江南的天,是我追寻的梦!忘不了江南?在痴情的记忆深处。能不忆江南?在多少个漫漫的长夜。江南依旧是那个悠久的江南;江南依旧是那个不朽的江南;江南依旧是那个永远的江南。我虽不生在江南,可对江南有一份忘不了的情怀。江南是美好的,江南永远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①之浙东

-(宋)王观{杨柳,江南}.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是: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篇六:《”杨柳“初步探究》

“杨柳”初步探究

摘要:杨柳一直是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那它究竟是指的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本文从字词典、工具书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字:杨柳 说文 李时珍 植物 分类学 训诂 物种 诗词 文学作品 杨柳之名,闲荡至今,时时可闻,感慨颇深。杨柳二字,由何得之?延用至今,由何发之?孰不知之,而谁又能详之?恐怕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书画社,还是世面上不少叫“杨柳”的人,无论是书记市长,领导干部,还是主持人什么,都不甚明了吧!而更何论那些自称喜爱杨柳的如丰子恺,朱自清之流(无意诋毁,他们也只是沿用习惯,与各人无关),而刘禹锡时间太早,距离李时珍还远,便算了。

我不认为我懂古文字学、训诂学、植物分类学等里面的多少东西,但起码的,基础的,我至少能翻翻书看个大概。毕竟,《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啥的里面的一些词条有助于理解。至于《广韵》、《集韵》等韵书相关的训诂学方面的就暂时放放,交给以后小学功底好了再说吧! 好,先考虑一下,杨柳杨柳,它究竟是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 从诸多文学作品来看,不论是先秦的《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至近代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似乎杨柳就是指的柳树,且是特指垂柳(杞柳)。其他有如是用法的人也多。南朝费昶,唐时王之涣、王维、郑谷,宋陆游、志南和尚、柳永,至于近代陈炽,丰子恺。诗词中有,文章中有,对联中无论春联喜联至于挽联都有用,如“杨柳春风怀逸志,梨花寒食动哀思。”就连拳谱中也用到了,如少林罗汉拳歌诀“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文学作品中,大家都还比较统一,都把杨柳只做柳讲,在字词典中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了。因为各自的时代不太统一,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也各不相同,还都有各自时代的时代特征。在《中华大字典》中“柳”下,引用《说文解字》“柳,小杨也”的说法,段玉裁注解时又有“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杨”中则只是“杨,木也”,并无杨柳词条。《康熙字典》多些,如另引用的“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并且,《康熙字典》中,有专门的空间阐述“杨柳”一词。“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由此,似乎清朝时便有人开始真正关注

起、并开始解释杨柳一词了。不仅是物种上、生物角度的,也包括了文学层面的。但是,《康熙字典》对杨的解释则是“杨,蒲柳。”以为杨就是蒲柳。不过不管怎么说,《康熙字典》是承认杨柳是两种不同的树种的。《汉语大字典》、《辞海》作为更现代化的书,甚至已经开始用生物分类学上的观点和术语来对其描述和归纳了。当然,他们肯定也认同杨柳不是一种东西。而《辞源》嘛,都提到了,也说到了二者在古诗文中经常通用,说出了在文学意义上的一个特点。

等到了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我开始惊异了。先前其他的都只举了几例,还以为就那么十几种树呢,实际上,杨柳科植物有620多种。杨属下面有100多种,柳属下面有520多种,还有钻天柳属有一个物种。该书从杨柳各属的形态学上的特征细致分析了杨与柳的异同。当然,从分类学的观点来说,杨柳科作为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的一科,其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本身就比较远,从实际来说,杨柳科的植物本身确实就已经比较独特。就是其种群内部,也有物种之间相去甚远,甚而有极大的变化。如白杨与黄杨,一个木高大,一个为小灌木,矮者盈尺,高不逾丈。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相近的物种。在当初分类学并不明确,甚至根本还未产生分类学这一学科的中国古代、近代,名称叫错叫混,或相互指叫,也是正常而能够理解、为人所接受。

这也难怪,如《说文解字》中“柳,小杨也”,段玉裁本注为“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或是《尔雅·释木》“杨,蒲柳”、《初学记》引同颜注《急就篇》“杨,一名蒲柳”等说法了。正由于二者之间亲缘关系本就比较近,加之古时杨柳本就各只指一种树,而非如《辞海》、《辞源》等后来之作说的“植物名,杨柳科杨(柳)属植物的通称”。并且这各指的一种树差异本就比较小,加之杨柳二树平时就见得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可作为箭杆的材料,为打仗行军所用,再有,车轮、箱子、房屋建材、食物、柴火、入药„„用处颇多,自然多用,加上树形美观,还有什么防风固堤,谐音,等等等等,用的多,诗词吟咏的多,于是大家都记住了。

当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看吧!后人所作之书有几个没有引用《说文》的?差不多的都还是第一句就用的他的。不可否认,汉儒的思想,在后面两个训诂学比较突出的时代,不管是贬是褒,都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宋朝程朱理学贬,在清朝那个崇尚小学,金石研究,考订训诂,定音形而后求寓意之时,有一部典籍能够带来数千年前的视角,是肯定受重视的。因而,清朝的训诂实实在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正因为这样,对《说文》作注作题的人实在太多,而这也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更广的视角和更多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