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形成责任意识构筑健康品格——通过社区德育实践,探索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形成责任意识构筑健康品格——通过社区德育实践,探索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胡静

一、班级社区德育探索的缘起

(一)、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

以往学校教育,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教育的内容是通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德育传递的是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但是,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价值教育与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差别,客观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也远非易事。如何引导学生理性掌握并明确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这是一个新课题。

(二)、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意识的矛盾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已经列入了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即赋予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何处理好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问题的关系,在当今人们的意识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答案。所以,今天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必须让他们学会负责,要成为责任公民。他们应该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尽到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这是提升奉献精神的基础。同时,我们提倡奉献精神,还包括要具备奉献能力,进而使青少年成为既能够融于社会,立足社会,又能够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的人。

(三)、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

这是德育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焦点所在。许多学生只有“关于道德的观念”,而没有亲自付诸于实践,进而形成道德素养。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这种品德失真现象是德育一大症结,虽已存在多年,但今天尤为突出。

二、社区德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包括思想道德)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使学生置身的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环境全面优化,才能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优化;只有在广泛的德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德育学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大德育环境全面优化,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德育效果。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和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柯尔柏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群体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当代德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学校要主动伸手,与家长“交友”、跟社区“攀亲”,建立亲密的家校关系和社校关系;学校要主动服务,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在社区德育的广大空间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品德创立更多的机会。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我们已能清楚的看到社区德育带给我们的欣喜和启示。

三、班级社区德育的实践探索

开学初,班机于怀远里社区建立了“共教”合同,并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进程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成为责任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社区实践活动为建设学生的思想品德开辟了第二课堂。

同学们首先参观了社区的“未成年人园地”,了解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后,就开始清洁打扫楼门。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同学们认真积极的打扫,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共青团楼门”的干净整洁。同学们参加社区服务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于是12月6日,我再次带领班中的一部分同学来到了怀远里小区的“共青团楼门”,进行了彻底的清整建设活动。两名同学负责一层楼,有的扫地,有的擦地,有的擦栏杆,还有的擦玻璃。尤其是几位男同学,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淌下,但是一句怨言都没有。楼里的居民看见同学们如此认真的打扫,都纷纷表示感谢。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还为我们拿来了水,他说:“你们这些学生真不错,第二南开中学不愧是重点学校,真不错。”听着爷爷的赞扬,同学们就算再累,心里也是甜的。不仅是男生,就连平时娇生惯养的女生干的也十分认真。

这次活动使平时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都行动了起来,真正意义上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工作能力。在实践感受中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下次还要参加社区实践活动。这种社会责任感和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愉悦是在学校劳动中不能获得的。

(二)、社区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热心,爱心,耐心营造了氛围。

例如,在为王奶奶安装取暖炉的时候,同学们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干活的时候也有些笨手笨脚,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个个虽然都干得满身大汗,脸上,身上都很脏,但是仍然很有耐心,很有热情,让王奶奶很感动。不仅是这次活动,在多次慰问王奶奶的时候,同学们都把王奶奶看作自己的亲奶奶,和谐,温暖的气氛充盈着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

(三)、社区实践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

在近期,我班又在社区中开办了迎奥运英语学习班。学员主要是小区中年龄比较大的居民。当然教学工作全部由我班同学负责。这项活动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知识上的一个检测。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学生就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也真切的感受到为人师的不容易,学会了换位思考,这样促进了师生情感,又让社区实践推动了学校教育。在开课时,正赶上期中考试,课业负担很重,同学们却丝毫没有终止此项活动的念头,相反的是同学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对于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每一次上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知识上的。终于和老人们见面了,看见老人们慈祥的笑容,同学们心里的石头可算落了地。开始讲课之前,同学们作了简短的介绍,老人们也亲切的叫他们老师,这也让同学们倍感温暖。接下来的教学过程,问题就一点一点的出现了。因为他们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记忆力,模仿能力都无法和年轻人相比,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老人们却十分乐观,他们说:“我们一次学不会就多学几次,念不对,就跟着你们多念几遍。要学习就不怕麻烦。”大家都说老人们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呀!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老人们果然更加认真。一个个都认真的反复练习。而且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个笔记本,记录上课的所有内容,积极求学的态度使同学们也十分敬佩。同学们呢,当然教的也格外认真。一次次的带着老人们读,一遍遍的给老人们解释单词,句子的用法。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得到了老人们的肯定。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第一次体会到做老师的感受,第一次明白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区中形成了一种学习英语的热潮,这也算同学们为奥运而尽的绵薄之力吧。

在社区庆“五一”篝火晚会上,我班学生还担任主持人并带去了多个节目,受到社区居民的表扬。这项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了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给了他们展示能力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社区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与社会接触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提高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一项活动。社区实践让学生在大德育的氛围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德育的潜移默化也在这种快乐中得到具体体现。不要将它与生活学习分离,而要把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受益。

四、班级社区德育实践的启示

任何德育并不是永远进步的,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进步。今天的德育变革的原则,应该是合情、合理、可行。所谓合情,就是要合社会发展变革之情,合人之常情;所谓合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合乎真理,不悖理;可行,就是要按规律办事,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愿望,自觉接受教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班进行了一系列的社区实践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方式的总结和反思,我摸索出了社区德育实践实现德育目标的“五步模式法”:

贴近生活

外部整合

社区德育形成责任意识,构筑健康品格

引导实践

主动参与

(一)、贴近生活

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触摸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德育贴近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地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而是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二)、外部整合

从学校外部看整合教育,主要是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的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德育打破学校围墙,走上社会,与家庭、社区结为一体,建立家校联合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从教育的内容上看,是对学校德育的延伸与补充,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校内外教育融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的整合,不是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可以奏效的,它需要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整合融为一体,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服务学校,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发挥整体效益。

(三)、引导实践

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国际社会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的强烈竞争、积极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这是从学生接受教育角度考虑的。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因为“教育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工具,是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为归根结底,教育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社会辐射学校的积极影响,扬清激浊,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主动参与

学校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家庭、杜区的宣传教育,自主参与基地教育,从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说也是联合教育主体的一分子。社区德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服务,一方面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评判标准

五、形成责任意识,构筑健康品格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重申的一个基本原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社区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生心中交往的障碍,让学生在与社会交往中,明确了责任意识,拥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明白了生存的艰辛,有了求知的欲望。可以说,社区实践活动构筑了学生活泼、开朗、坚韧、向上、能为他人着想、能正确对待竞争、能正确分析善恶等健康的品格,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以上四种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形成坚实的责任感,形成坚韧的意志力,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社区实践真正走向自己的生活。

形成责任意识构筑健康品格——通过社区德育实践,探索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