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2019年宜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2018年12月26日在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严广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同全市人民一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扎实开展作风建设“落实年”活动,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同比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4亿元,可比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1.9亿美元,增长9.6%;实际利用外资8466万美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80元、18310元,分别增长8.4%、8.2%。连续第五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再次入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一)抓增量提质量,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成立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宜城商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推介招商活动。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引进中车集团、海螺集团、卫星石化等龙头企业。消费电子和电商产业开拓性发展,引进消费电子企业29家;首期2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开建,并被即将入驻企业预订一空;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全年新签约项目158个,合同投资总额408亿元,其中引进主板上市公司6家。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国家、省重点项目推进有力,雅口航运枢纽、蒙华铁路、枣潜高速、襄阳(小河)新港一期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60%、75%、70%和90%。雅口库区征迁工作完成80%以上。项目调度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183个,全年新开工项目94个,在建项目112个,竣工、投产项目71个,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增长19%。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总数达173家,预计规模工业总产值达430亿元,增长12%,其中产值过5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130家。葛洲坝水泥、东方化工等7家企业跻身襄阳百强。盘活破产企业和工业闲置土地2000多亩、厂房60多万平方米,单位GDP地耗同比下降8.1%。实施技改项目29个,新增产能6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专利授权200件,绿鑫科技公司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优秀企业奖”,阿泰克、鑫统领获评全省细分领域科技小巨人。成功创建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推进企业多元融资,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车绿脉股权投资基金,新增5家“四板”挂牌企业,共同药业、襄大农牧、天舒纺织等11家企业分别被纳入全省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新增金融机构贷款23.8亿元,增长23.3%,增量、增幅均居襄阳县市首位。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宜发〔2018〕2号),量身定制“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困难200多件。成立宜城企业家协会,促进企业互助发展。

(二)下真功出实招,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环保治污立竿见影。扎实开展水污染防治。汉江水质稳定在Ⅱ类、蛮河水质稳定在Ⅲ类,小南河、朝阳寺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其他市管水库水质普遍提至Ⅲ-Ⅳ类,河库长制工作获省肯定。启动老浆沟黑臭水体整治及截污干管改造工程,清淤老浆沟2.9公里、排污支管146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大雁污水处理厂启动升级改造,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关停取缔禁养区规模养殖场52家。加强汉江“两非”治理,查处非法采砂案32件,拆解“三无”船只69艘,砂石集并中心完成规划选址并启动建设。全面清理汉江、蛮河沿岸固体垃圾废弃物13处。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城区禁鞭一步到位。汉江大桥实行大中型货车禁限行。爆破拆除非法小石灰窑53座,全部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4台、黄标车1076辆。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保持常态化,PM10、PM2.5均值同比分别下降2.1%、10.4%,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4个百分点。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分别减量20%、15%。完成53件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件整改销号,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其中磷石膏堆场整治工作获中央环保督察组肯定,环保工作经验获央视报道。

脱贫攻坚再下一城。新脱贫贫困人口4019人,新出列贫困村3个。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精神扶贫四大行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252万元;开展贫困对象技能培训427人(次),安排就业1100多人;拨付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796.5万元,健康扶贫2.65万人;拨付教育扶贫资金84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2万人(次);成功举办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授渔计划·平安成长”精准扶贫暖春行动,共募集善款170余万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500多名;完成危房改造400户;建成惠及5331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坚持刀刃向内,强化执纪监督,整改扶贫领域问题76个,处理116人。

重大风险防化有力。制定《宜城市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预案》,完成建投公司改制,全面清理政府隐性债务,落实化解方案,债务总量控制在限额以内,风险总体可控。联合市人民法院,开展“破冰行动”“猎赖行动”“清网行动”,清理金融案件171件,执行91件,标的额达5.6亿元。实行“一行(银行)一策”,化解银行不良贷款1.79亿元,化解金博担保公司不良担保贷款2100万元。荣获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全省保险业先进县市。化解楼盘办证、物业管理、征地拆迁等重点信访案件74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小切口大突破,农业农村再谱新篇。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宜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形成“1+6”(1个总方案,6个分方案)的三年行动落实方案。

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坚持示范引领。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1个,提升耕地质量12.1万亩,发展稻虾共作1.8万亩、青贮饲料基地4万亩。坚持试点先行。推进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刘猴镇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绿鑫科技循环经济园获评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企业带动。依托阿里巴巴、上海延爱等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成“天猫优品”站点60个、淘宝村2个,农村电商销售额达3亿元,实现翻番增长。依托襄大农牧、海大集团公司,形成高楼养殖、医用小猪养殖、新型饲料养殖等新模式。依托嘉博文、绿鑫科技公司,形成种养一体循环发展模式。依托中农联公司,有效拓展农产品交易渠道。坚持质量兴农。获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市。我市农产品加工园获评省级先进园区。

农村人居环境展现新颜值。实施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南营街道办事处获评襄阳市级森林城镇,新增省级美丽乡村3个、绿色示范村3个,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N+1+1”模式在襄阳市推广。完成省首批“厕所革命”试点任务,新改建各类厕所3.3万座。开展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新建乡村公路58公里,改造110.8公里。完成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蛮河、碑河等中小河流整治工程。

乡村文化振兴有了新发展。加快文化小康步伐,建成文化小康示范村100个,提档升级4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送戏下乡166场(次),送电影下乡2280场(次)。襄阳花鼓戏剧团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原团长胡锐诗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市被评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百里长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楚皇城城址安防工程项目获国家支持。

(四)促改革激活力,发展气场不断增强。

全面开展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清人分类上,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1.2万人。在清产核资上,清理账内资产2.3万多宗、金额5.9亿元;清理登记未承包到户的资产资源6.6万宗、面积41.44万亩;清审发包合同1.5万份,清缴发包款1200多万元。在定股配股上,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98个。通过改革,壮大了集体经济,规范了村级管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持续开展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7.74万本,宅基地超面积有偿使用实现全覆盖,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1495户3388亩,节余增减挂钩指标获准在省级平台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宗111.4亩,成交价1301万元;土地征收制度改革10宗107亩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发放“农房贷”690户1.57亿元。相关改革经验获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市36个部门777项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办理。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新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办理“多证合一”证照9354户、“两证整合”证照1.2万户,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增至2.9万户,增长35%。

(五)补短板强弱项,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城市建管不断加强。完成《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并通过评审。完成襄宜快速路绿化工程,新建邻里公园、迎客松公园等,全市新增绿地11.9万平方米。新建市政道路4.7公里。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拆除跨街违规龙门架10处、报刊亭21处、违建31处,整治小广告、违规经营、乱停乱放等城市乱象,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竞相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完成全市中小学改薄项目36个,高中教育质量继续保持襄阳县市优势地位,宜城一中获评襄阳市级示范高中,鄢城幼儿园开园,环翠小学扩容工程主体完工。建设健康宜城。市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医院复审,胸痛中心荣获中国2018年度质控金奖。改建完成3家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全市在职教师健康体检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16.3万人,重点人群覆盖率达60%。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省级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及档案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非洲猪瘟病毒”禁止入境防范有力。

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提高就业水平,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346人(次),农村电子商务培训2000人(次),新增就业、再就业60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65%。提高救助水平,城乡低保、城乡低收入家庭每月救助标准分别上调30元、60元,共为2.84万名困难群体发放各类救助金8471万元。成为全省“幸福家园”村社互助慈善项目试点县市。提高参保水平,新增各类参保人员4875人。开通“宜医通”APP,实现多卡融合、一卡通用,群众就医更加便捷。提高住房保障水平,还建房年度可交付使用1690套19万平方米;新开工还建房2020套、公租房992套;开建楼盘12个,年度可供房源4281套;新实施棚改2500套,签约1815套;拨付棚改补偿款4.23亿元。住房公积金总使用率达80%,名列襄阳县市前茅。

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收集案件线索113条,打掉恶势力犯罪团伙及组织11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6人,查封、冻结现金2486万元。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查处非法燃气经营站点38个,取缔非法加油站点78个,整改涉嫌违规企业108家。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新增高清探头780个、农村视频探头541个。建成农村道路安防工程174公里。创建“四好商店”“示范餐馆”“十星级”药店各30家。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深化“三访一促”活动,加强新时代群众工作,新增9个社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不断加强,治非打邪工作获省民宗委肯定。

(六)强党建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9件、政协委员提案88件。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压实“一岗双责”,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政治生态海晏河清。深化“效能革命”,实现政务协同办公平台(OA系统)全覆盖,大兴一线工作法,坚持“一周两调度”制度,政府运行更加高效。

此外,国防动员、台务侨务、应急消防、民防气象、档案史志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顶住了财政支出加重的压力,严格落实刚性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压减一般性支出5.6%,新增保障性支出5亿多元,统筹财力3.4亿元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实现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的目标。全年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我们顶住了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压力,严格落实项目长负责制,发扬事不畏难、一抓到底的作风,确保了市委点题作业的37项重点工作及年初确定的94项重点事项有效落实。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工作调度,坚持争先创优,获得国家级、省级、襄阳市级以上荣誉共60多项。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我们深知,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绩、每一份荣耀,是上级党委政府亲切关怀、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统揽全局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参与宜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少数项目开工建设不畅;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均衡并存,补短板、强弱项、兜底线的任务艰巨;三是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金融、债务、社会等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化解任务还较繁重;四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放管服”改革不彻底,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不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尚未根治。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担当破解。

二、2019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第六次党代会、六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有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倾力打造“六大平台”,构建高质量发展“六好”支撑,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向“千亿级、示范市、小康城”高歌挺进,唱响宜城是个好地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完成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打造一流政府自身建设平台,锻造讲政治敢担当的好干部。

地方要发展,干部是关键。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实干为底色,强化四大建设,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强化思想建设。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四个自信”,忠诚党的事业。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丰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突出针对性,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干,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等本领,不断提升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法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合法性审查,防范重大行政决策法律风险。严守《宜城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促进政府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政府系统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监察监督。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强化效能建设。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大力营造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抓执行、抓落实,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表格化、督办闭环化,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强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抓班子带队伍。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强化财政预算及绩效管理。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严从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清廉有为政府。

(二)着力打造一流营商平台,提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好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给、信息共享和社会诚信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服务环境。

 

1.优化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动态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建立“一次办好”清单,坚决纠正任意索要证明等问题,实现200个高频事项“一门”“一次”办理。再下放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0项。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连通省政务服务网,使网办率达80%以上,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推进“多证合一”“一网联办”,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开展全流程、全覆盖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明确负面清单,压缩报建审批时限,确保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推进“银税互动”,鼓励商业银行依托纳税信用信息创新信贷产品,加强政银企对接,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整治银行盲目抽贷、压贷、断贷行为,维护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金链畅通。深入推进建投公司改革,整合规划、住建、交通、工业园区等市场化经营主体资源,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建设集团,争取融资30亿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力争实现本地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

3.强化人力资源供给体系。依托“人才超市”,扩大劳动力资源供给,储备用工4000人以上,其中吸引外地或周边技工不少于1000人。依托中车、海螺等重大投资项目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用工培训500人以上。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培训电子商务人才5000人,培育100家规模网店。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进30名以上回乡人才担任村官,培养200名以上村干部成为致富能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以上。完善三位一体(推介会+校招会+实习实训基地)人才选用新模式,举办各类推介会5次、校招会5次,建设10家大学生实训基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

4.打造信息共享和社会诚信体系。加强部门业务管理数据、企业及社会公众数据采集录入,形成大数据系统,实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构建普惠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商务诚信体系,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杜绝“新官不理旧账”。

(三)着力打造一流产业发展平台,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好项目。

坚持项目为王、投资第一,立足“快谈、快审、快签、快落地、快见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工业动车组。

1.坚持产业链招商。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发〔2018〕32号),结合宜城实际,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推产业,完善招商引资地图,充实目标企业。围绕“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招大引强,引进上市公司8家、世界500强1家以上。围绕已落户的中车集团、海螺集团、阿里巴巴、中农联等上市公司及优质企业,招引配套企业。发挥各行业协会、重点区域商会以商招商作用,引进投资联盟。立足“快谈快签”,简化项目评审流程。立足“真招商、招真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提高引进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考核分值权重,提高项目履约速度、实际投资、进规、税收的考核分值权重。力争全年工业项目签约投资400亿元以上,至少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80个。

二、2019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第六次党代会、六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有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倾力打造“六大平台”,构建高质量发展“六好”支撑,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向“千亿级、示范市、小康城”高歌挺进,唱响宜城是个好地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完成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打造一流政府自身建设平台,锻造讲政治敢担当的好干部。

地方要发展,干部是关键。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实干为底色,强化四大建设,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强化思想建设。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四个自信”,忠诚党的事业。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丰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突出针对性,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干,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等本领,不断提升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法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合法性审查,防范重大行政决策法律风险。严守《宜城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促进政府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政府系统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必须自觉接受监察监督。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强化效能建设。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大力营造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抓执行、抓落实,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表格化、督办闭环化,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强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抓班子带队伍。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强化财政预算及绩效管理。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严从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清廉有为政府。

(二)着力打造一流营商平台,提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好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给、信息共享和社会诚信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服务环境。

1.优化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动态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建立“一次办好”清单,坚决纠正任意索要证明等问题,实现200个高频事项“一门”“一次”办理。再下放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0项。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连通省政务服务网,使网办率达80%以上,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推进“多证合一”“一网联办”,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开展全流程、全覆盖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明确负面清单,压缩报建审批时限,确保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2.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推进“银税互动”,鼓励商业银行依托纳税信用信息创新信贷产品,加强政银企对接,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整治银行盲目抽贷、压贷、断贷行为,维护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资金链畅通。深入推进建投公司改革,整合规划、住建、交通、工业园区等市场化经营主体资源,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建设集团,争取融资30亿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力争实现本地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

3.强化人力资源供给体系。依托“人才超市”,扩大劳动力资源供给,储备用工4000人以上,其中吸引外地或周边技工不少于1000人。依托中车、海螺等重大投资项目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用工培训500人以上。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培训电子商务人才5000人,培育100家规模网店。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进30名以上回乡人才担任村官,培养200名以上村干部成为致富能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以上。完善三位一体(推介会+校招会+实习实训基地)人才选用新模式,举办各类推介会5次、校招会5次,建设10家大学生实训基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

4.打造信息共享和社会诚信体系。加强部门业务管理数据、企业及社会公众数据采集录入,形成大数据系统,实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构建普惠快捷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商务诚信体系,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杜绝“新官不理旧账”。

(三)着力打造一流产业发展平台,集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好项目。

坚持项目为王、投资第一,立足“快谈、快审、快签、快落地、快见效”,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工业动车组。

1.坚持产业链招商。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发〔2018〕32号),结合宜城实际,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推产业,完善招商引资地图,充实目标企业。围绕“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招大引强,引进上市公司8家、世界500强1家以上。围绕已落户的中车集团、海螺集团、阿里巴巴、中农联等上市公司及优质企业,招引配套企业。发挥各行业协会、重点区域商会以商招商作用,引进投资联盟。立足“快谈快签”,简化项目评审流程。立足“真招商、招真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提高引进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考核分值权重,提高项目履约速度、实际投资、进规、税收的考核分值权重。力争全年工业项目签约投资400亿元以上,至少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80个。

2.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推进五项行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迈过500亿元大关。一是推进企业成长行动,鼓励企业“个转企”“小升规”“大做强”,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以上。二是推进绿色制造行动,支持和引导30家以上企业技改升级、节能减排,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5%以上。三是推进危化品企业归区行动,确保归区率达100%。四是推进工业闲置资产清理行动,实现单位GDP地耗降低7%以上。五是推进科技牵引行动,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

3.拓展项目落地空间。建优项目承接平台,调整经济开发区规划,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合项目建设布局,完善襄阳精细化工产业园区道路、供气、供热、绿化、固废处理等配套工程,综合整治园区环境,完成园区环评、安评工作,打造绿色产业园区。实施铁湖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宋玉变电站增容工程。推进园区全域棚改,腾足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和项目落地空间。制定项目供地计划,提前做好项目落地前期准备,力争项目即签零等立落。创造项目“拎包入驻”条件,建成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强化项目服务,继续推行“一周两调度”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障碍,确保新开工项目100个、竣工投产50个以上。

(四)着力打造一流对外开放平台,完善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好配套。

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力度,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聚人气、汇财气、集商气。

1.完善城乡交通网络。积极配合雅口航运枢纽、襄阳(小河)新港、蒙华铁路、枣潜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雅口库区清库工作,启动碾盘山宜城库区征迁工作。推进汉江二桥及连接线、省道217、272改建工程等项目全面开工,启动汉江大桥、省道218大修和207国道宜城北段中修,完成省道250改建工程。引进1-2家大型物流企业,提升全域物流水平。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投运50辆新能源城区公交,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优化市区停车泊位,逐步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2.完善城市功能网络。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及83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严格规划执法监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造发展大道、窑湾路等22条城区破损道路,打通滨汉大道南段、紫阳观路北段、北环二路、发展大道东段、前进路北段。扩建城市水厂,改迁取水口,将日供水能力由5万吨提至10万吨。改造城区排涝系统。新建4个城区农贸市场。实现城区公共旱厕改造全覆盖,改建垃圾中转站8座。启动1家五星级酒店及1座5A级写字楼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完善城市节点游园布局;扩大拆墙献绿范围;建成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

3.完善精细城管网络。整合力量强化城市管理,构建大城管格局。开展“城管风暴”行动,根治城区“三车”(摩托车、电动车、农用车)乱停、乱行以及非法生产、销售、改装行为,坚决打击非法运营车辆,持续整治“出店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城市乱象。深入推进社区网格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智慧城管系统建设,实现城管、公安等视频监控资源共享,扩大动态监控点位覆盖面。完善城管执法、卫生保洁、扬尘治理、垃圾治理、市政设施日常维护等考核办法。打造襄阳域内城市管理的标杆。

(五)着力打造一流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发展人民满意的好民生。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收官战。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对象就业技能培训;改进帮扶方式,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杜绝“保姆式”扶贫。整合社会扶贫力量,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确保年内6161名贫困人口新脱贫,5个贫困村新出列,巩固前期扶贫脱贫成果,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打好环保治污巩固提升战。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严格落实河库长制,重点加强大中河流、水库水质治理,禁止投肥投粪养鱼。综合整治城区黑臭水体,完成城区截污干管22处接入工程,推进截污干管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扩大经济开发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大雁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建成河道砂石集并中心。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个,完成空气环境质量年度考核目标。加强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倡导使用可降解农用薄膜,扩大土壤修复范围。严格采矿权审批,并将矿区复绿、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前置条件。加大大棚房、207国道周边违建等违法占地清理力度。守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打好重大风险防范攻坚战。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确保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下降;严厉打击涉法金融案件,强化审理执行;支持金博担保公司恢复担保能力,盘活做强担保体系。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存量,严控增量,巩固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地位。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严控信访增量。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对照《宜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方案(2019-2021年)》,压实年度工作任务。坚持改革驱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市、镇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创建30个以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标准化示范村。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新增“农房贷”1亿元以上,新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0亩,争取增减挂钩指标在省级平台交易3000亩以上。做实乡村振兴“一表两池”(项目表、资源池、资金池)。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广流水镇黄冲村“小田变大田”经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100公里农村公路,打通农村循环道路,配套错车道,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进蛮河、莺河等流域治理,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完善农业排灌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八个一”工程,各镇(办事处)至少建设一条示范街道、一座文化活动广场、一处农产品物流中心。推进产业振兴。引进1-2家农业上市公司、科研院所,推进“三乡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聚焦稻米、西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稻米核心示范区10万亩,发展稻虾共作核心示范区2万亩;加快西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建设1个省级标准化西瓜产业示范园区;引进1-2家生猪产业专业科研机构,推广高楼养殖、医用小猪养殖、新型饲料养殖模式。打造1-2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化耕地质量提升和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提升耕地质量2万亩,创建1-2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农业科创中心、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及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各1处。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再创1家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镇。完善发展农村电商网点布局和物流配套,打造百村电商标杆市。推进生态振兴。以深化“四个三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厕所革命”试点成果。完善山(林)长制改革,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机制,新增造林2万亩,精准灭荒6800亩。建成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探索乡村循环综合共治模式,努力实现废物就地转化、污水就地净化、废料就地利用。完成50%的村环境卫生整治及80%的村景观性标识建设。建设30个庭院景观示范村、10个田园景观示范点、20个“小组微生”美丽乡村。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宜城故事,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评选“新乡贤”。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坚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提升乡村自治水平,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及村(居)民自治章程,强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3.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党建促行风,提升教育软实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教师岗位、职称、保障“三位一体”匹配机制,注重师资队伍的考核结果运用,培育、评选一批名师名校长。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向基础和薄弱环节倾斜,续建完成改薄项目58个。建设宋玉小学,完成环翠小学扩容工程,逐步消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新开实验小学大门,扩建学生公厕,修建操场。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及校车安全管理。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创建工作。推进宜城一中创省级示范中学。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探索集团化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建新体育工程试点,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对医院年度绩效考核,深化“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并向基层延伸。加强重点专科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办好全省基层卫生能力提升综合改革试点、襄阳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试点,创建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推进妇幼保健院新区和中医院原址规划建设,改扩建市疾控中心及3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推进远程诊疗系统建设,加强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改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启动集群艺馆、工人文化宫、人防指挥中心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场馆建设,改扩建3个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新建50个文化小康示范村。策划编导一部大型花鼓戏剧目。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做好百里长渠、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申报国保工作,实施楚皇城遗址安防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创建3个以上3A级景区。办好“宜城大虾节”,宣传宜城美食文化,叫响宜城美食品牌。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棚改力度,新增棚改2000套,建成14个还建点并分配入住,建设2409套公租房。提升就业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织密网、兜底线、保民生。落实社保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制度,推进企业全员参保,积极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探索兴办区域型养老服务机构。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保支,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5.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区管理,落实新建社区办公用房,推进“六进社区”活动。加强物业管理,建立收费定价与管理质量挂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治无证餐饮经营行为,推动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实质性运转,创建一批规范药房、餐饮示范街和食品安全示范店。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聚焦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坚决“打伞”“除蝇”,铲除强揽工程、欺行霸市等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持续推进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强化安全隐患日常排查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降低一般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六)着力打造一流要素供给平台,筑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好保障。

以优质的要素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让高质量发展更有保障、更有底气、更有效率。

1.加强资金保障。持续推进财政统筹,加大对重点工作支持力度。力争一般地方预算收入突破18亿元,全口径向上争取资金44亿元以上,发行政府债券7.4亿元以上。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规模,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将更多财力向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

2.加强政策保障。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坚持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总量管控、地方主体”,收益“多干多得、多予少取”原则,鼓励镇村激活土地资源,筹集乡村振兴资金。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村振兴。全面落实惠企政策。落实减费降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规范中介机构收费,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与省高投、汉江国投合作,力争筹集不低于8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扩大“一企一策”支持范围,即时兑现招商引资政策,落实企业成长及技改升级奖励办法,让企业发展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3.加强制度保障。围绕事事有人干,缓解部门人才紧缺问题。招录大学生100名以上,充实到教育、卫生系统和机关事业单位。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探索建立编制统筹调配机制,打通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渠道。围绕事事有落实,解决人浮于事问题。严格落实“一单一函一回执一谈话一报告”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围绕事事争先进,健全激励机制。用好用活职级并行政策,将更多指标向优秀干部倾斜。加强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成果运用,实行工作业绩与年度预算调整挂钩制度,旗帜鲜明奖优罚劣。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实干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千亿级、示范市、小康城”,为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