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鲁迅的认识作文300字

时间:2021-11-11 04:09:03 300字

第一篇:《小学作文: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

照片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与孙中山先生长得很像的文绉绉的大叔,他俩都留着不长不短的八字胡,身着笔挺的中山装。他向上扬的嘴角看着那样的和蔼,可就是这样一位和蔼的大叔,文笔与思想却是那样犀利,慑人心魄。

鲁迅先生的文章看过后,会让人心头有一股说不出的伤心,为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而难过。这种感觉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善良且希望是有喜剧结局的我怕悲剧。由此,我脑海中划出一个奇特的等式:鲁迅=愤青=批判=和蔼=悲剧。

《孔乙己》一文中,“我”以一个酒馆学徒的身份目睹着整个过程。酒馆老板,客人和“我”对孔乙己都表现的是嘲笑,不耐烦,与冷漠。可怜的孔乙己老实,腼腆地回答着,脸一红,反而又成了大家的笑料。当孔乙己问“我”会不会写“茴”字时,“我”应都懒得应。孔乙己失望地走了。读到这一处,我的心一阵痛。我不禁想问:在这些人自顾自取笑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社会底层人员的尊严?!如果换作一个官老爷,谁又敢如此放肆?是不是在欺软怕硬呢?都长着一双势利眼,看谁有权有钱就巴结……

当文章尾声说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来喝酒,双腿因仅窃了一本书而被打折时,大伙不但没有同情与怜悯,反而变本加厉地侮辱他;老板明知孔乙己没钱还要他还19个大钱,并因此对他再次取笑一番。这些人是不是早对世界的悲剧麻木了?这些人还有没有人的灵魂? 鲁迅先生写悲剧但这些悲剧正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篇:《鲁迅与胡适》

一边是鲁迅,一边是胡适

把鲁迅和胡适对立起来比较,不是我要这样,也不是哪个学者要这样。几十年来,我们的思想文化界,就是这么做的。结论是,鲁迅是进步的,胡适是落后的,鲁迅是革命的,胡适是反动的,鲁迅满腹经纶,胡适没有什么真本事,总之是,鲁迅是伟大的,什么都好,胡适是渺小的,什么都不行。事情总是这样,要是各自都给以应有的对待,应有的名分,谁也不会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更不会对立起来,可是你开了这个头,就不能挡住别人做深一步的探讨了。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中国文化史上,除了孔夫子,就数鲁迅了。

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这些观念是怎么来的?你对鲁迅这样的认识,是怎么来的。是你自己读书得来的吗?是你研究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文化史,思考之后得出来的吗?我敢说,不是的,是你读中学课本上的鲁迅作品得来的,还不是你理解后得来的,是你的老师给你反复讲解之后得来的。也就是说,你的这些看法,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要是鲁迅不是这么伟大,中学课本上怎么选了他那么多的文章?这个问题是最难回答的,我只能说,课本是人编的,不是用个什么机器筛选出来的。编的人,也不是按他的想法编的,是按着某种既定的思想编的,就是要体现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思想。一句话,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的教育,至少也是让你记住,旧社会是黑暗的,新社会才是一片光明。语文不语文,作文不作文,他们是不管的。

是从毛泽东主席那儿来的。1938年毛泽东在《鲁迅论》里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到了1940年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评价就更高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现在我要说,这些话,不能说全是对的。从当时的革命需要来说,是对的,但是,从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上说,就不那么对了。

不光你们,我对鲁迅的认识,也有个过程,从坚信到怀疑,从怀疑到反思,最后是理智地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

上中学时,鲁迅的课文,我读的滚瓜烂熟,好些段落都能背下来。比如《记念刘和珍君》里,“惨象,已使目不忍视;流言,尤使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比如《“友邦惊诧”论》里,“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事实是真的也罢,但这些事实,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面孔呢?”

这些文章,当年读起来,真是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啊。

我上过十六年学,我们那时大学是五年制。中学六年,年年都要学鲁迅的作品。我当过中学教员,教过十年的中学语文。加在一起,接触鲁迅的作品,共是十六年。中学课本上选那么多鲁迅的作品,我从没有怀疑过,觉得伟大作家嘛,就要多选几篇。可是后来离开学校,看的书多了,就有些怀疑了,就开始反思了。鲁迅的作品,半文不白,中学生要学纯正的白话文,怎么就选了这么多?学了顶什么用?

六年中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课本上共有多少篇鲁迅作品呢?我后来做过统计,共是十七篇。别的作家,都是一篇两篇,有那么点意思就行了,独独鲁迅是十七篇,零头都比别人的多。以体裁说,有小说,有散文,有杂文,以内容说,有说历史的,说写作的,有批评同时代人物的,有责骂当时的政府的,什么都是鲁迅的。听说现在的中学生里头,

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说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做作文。实际上这三怕是有联系的,文言文和周作人,都是难懂,学了文言文和周树人,却要写通畅的白话文,当然不会写了。

而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章,最合这个口味。不是说,我们党提出个什么,鲁迅就说个什么,那样的话,就不灵验了。而是,鲁迅过去说的话,恰恰符合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比如,我们说万恶的旧社会,吃人的旧社会,鲁迅的书上就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说我们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时候,就说什么三千年文明,四大发明,多少志士仁人,多少英雄业绩,但一到了要否定历史的时候,就是万恶的旧社会,吃人的旧社会,哪个时代都一无是处,只有眼下的中国,是最先进,最文明的社会,这不是笑话吗?

我们从解放后,一直是要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教育了这么多年,整个民族的素质不见提高,反而堕落了。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前些年的贪官,还是几十万,后来是几百万,现在动辄就是几千万。可是,我们还是在不断地教育人民,要人民认识到,不是中央不实行民主政治,是我们自己的素质太低,需要不断地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鲁迅的小说《药》里,写的就是,革命者为民众谋福利,叫官府杀了头,而民众却要蘸着他的血吃人血馒头,这样的民众,还不该进行思想教育吗,这样的民众,不教育还能建设社会主义,还配享受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吗?

解放后,我们党的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要巩固政权,人民的思想是好办的,难办的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所以,除了极少数人,比如郭沫若这样的人,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叫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更是严加改造的对象。在这上头,鲁迅的功劳最大。因为鲁迅活着的时候,几乎把有名望的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骂遍了。胡适是蒋介石的谋士,是给蒋介石的献策的;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徐志摩是浅薄小人;邵洵美是上海滩上混混,娶了官僚的女儿做太太,实际上人家是娶的是表姐,邵家原本就很有钱。人文知识分子骂,科技知识分子也一样的骂,地质学家李四光,就让鲁迅痛骂过。反正鲁迅骂过的,没有一个好人,解放初期没遭殃的,文革中都遭了殃。

为什么我们这么捧鲁迅呢?一是鲁迅在晚年,和我们党有一段时间的合作关系,在对蒋介石政府的攻击上,确实帮了共产党的忙,功不可没。再就是,鲁迅死后,毛泽东对鲁迅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说他是新文化的巨人,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三,最重要的是,鲁迅的思想,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最符合我们党改造中国社会,统治中国社会的需要。

我得强调一下,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周树人先生,对作为一个作家的鲁迅先生,我一点也不反感,一点也不反对,相反,还是很欣赏的,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是个有个性的人,作为一个作家,他是一个有建树的作家,这没说的。我反感的是,把他抬得太高,脱离了他的实际,把他作为新中国的圣人,把他作为中国新文化的方向,把他作为教育中国青少年的榜样。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国民素质,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前途,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就要坚决的反对了。

三 再说胡适。大陆解放后,曾进行过一场批判胡适的运动,人人都知道,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学术上的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只有清算了胡适的罪行,清理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思想,中国思想文化界才能树立起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思想。

胡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先看一下他的经历。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1910年十九岁时,考取中国庚款第二期留美,先入康奈尔大学学农,后来转入文学院,1914年毕业,考入哥伦毕业大学,1917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任过北大文学院院长,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抗战后出任中国驻美大使。抗战过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2月,在中研院酒会上,心脏病突发去世。

唐德刚,这个人是个留美的大学者,学问好,文笔好,他写过一本书叫《胡适杂忆》,对胡适有许多独到的评价。他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还有的外国学者(格里德),说胡适是中国文艺复兴之父。这是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比作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说的。

有趣的是,鲁迅得到过毛泽东的评价,胡适也得到过蒋介石的评价。胡适去世后,蒋介石送过一副挽联,是这样写的:“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他的墓在台湾的南港,因为胡适一生崇尚白话文,碑文也是用白话文写的:“这是胡适之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这里安息了。”

在对胡适的评价上,有一点是要分辩的,就是他和国民党的关系。否定胡适的人,总是说他是依附国民党的。这个事情,要历史地看,全面地看。不要轻易地说谁是依附谁,反对谁。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依附一个党,反对一个党。会不会有这样一种人,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主见,觉得谁对就支持谁,就是支持也不是无原则的,对的就支持,不对的就反对。胡适就是这种人。

胡适对国民党的态度,根本上的转变,是从抗战开始后开始的。有人会说,你是说蒋介石让他当了驻美大使吧?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理解。胡适回国后,曾立志专心做学问,二十年不谈政治,更不会参政。为什么抗战开始后,让他当驻美大使他就当了呢?胡适说,“现在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敢推辞。”这是胡适给蒋介石回电中的话。胡适在大使任内,是做了许多大事的,又很廉洁。大使有一笔特支费,就是一大笔钱由你花,不需要报账的,四年大使任内,一分钱也没有花,离任时原封上缴国库。他说:“旅行讲演有出差交通费可领,站在讲台上说话不需要钱,特支何为?”现在的干部能做这一点吗?我看悬。 经过抗战,胡适对国民党的看法改变了,他是主张非暴力的,觉得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只有依靠国民党政府。他觉得,国民党和蒋介石,对办好中国的事情,还是有诚意的。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让他出来做官,他不干,甘愿当国民党的诤友,就是一个身在政权之外,随时提出自己意见的朋友。你们可不要以为,是当个政协委员什么的,那可是大官,第一次行宪的时候,想让他当总统候选人,后来想让他当行政院长,他不干。阎锡山当行政院长时,还发表了他是外交部长,他也不干。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什么官都不当,只当他的北大校长。

你们会说,北大校长不是官吗?这也是不好解释的,因为我们理解什么,只能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的道理来理解,不知道在这个道理之外还有别的道理。按那个时候的社会观念,校长确实不是官,至少不是政府官员。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学组织法上就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兼任大学校长。1948年梅贻琦当清华大学的校长时,又任命了教育部长,他想把校长也兼上,朋友们就劝告他,要当部长就辞了校长,要当校长就辞了部长,不能坏了规矩,他后来就辞了校长。

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胡适还是支持蒋介石的。支持不等于依附,该批评的时候还要批评,该反对的时候还是要反对。大陆解放后,很长时间,胡适住在美国,1951年冬天,回台湾讲学,蒋介石请他共进晚餐,交谈中他建议实行民主政治,对蒋介石说:“台湾今日实

无言论自由。第一,无一人敢批评彭孟缉。第二,无一语批评蒋经国。第三,无一语敢批评蒋总统。所谓无言论自由,是尽在不言中也。”

1960年,台湾的雷震要组织反对党的时候,胡适也是支持的,答应入党。他的理念是,假如一个国家不能产生一个好的反对党,也就不会产生一个好的政府。后来组党的事被镇压了,雷震被判了刑,胡适从国外开会回来,蒋石接见时,胡适说,为这件事,“我在国外,实在见不得人,实在抬不起头来”。出来以后见了记者说,“大失望,大失望!”

这些事,一以贯之几十年,能说是“挑点小毛病,闹点独立性”吗?

有个学者指出,看鲁迅的文章,“他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确是不妥协的,他的硬话都是在文章中说的,他直接和政府对抗的事并不多”(谢泳)。我们的印象也是,鲁迅敢说那些话,骨头真是硬呀。这样说,是没有将一个因素考虑进去,那就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它组建的政府,实施的也是资产阶级那一套,尤其是进入1930年代以后,它的执政能力成熟多了,很少以言治罪的。看看当时上海一地,办了多少报纸,多少出版社,出了多少作品,多少大作家大学者,就知道了。浙江省党部是有过呈请查办堕落文人周树人的事,但也只是呈请,并没有批准,更没有实施,真要实施的话,鲁迅就住在上海,门牌号数清清楚楚,不会逮不住的。相比之下,胡适就不同了,是直接抗争,直接进言,既不故作激愤,也不曲意逢迎;既对国家负责,也保持个人的尊严。不说不负责任的话,不做不负责任的事。 现在我们把胡适和鲁迅作个比较,大道理不必说,只说简单的道理,容易理解的道理。 也得把鲁迅作个简单介绍。浙江绍兴人。1981年出生,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1908年回国,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南北议和成功后,随教育部迁北京,任佥事兼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26年离开北京南下,在厦门、广州等地大学教书。1927年到上海,专事写作。蔡元培任教育部长时,聘为特约著作员。1936年在上海去世。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样吧,我们先不要说把胡适和鲁迅做比较,只说世上有过这么两个人,我们把他们做个比较。比什么呢,谁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多,谁的社会理念先进,要改造中国社会,我们该信谁的那一套。什么都不要管,只记住一个(胡适)比另一个(鲁迅)小十岁就行了。 有人会说,两个人差十岁,就没有可比性,不是谁说他们有可比性,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把他们比着,一直说一个是进步的,一个是反动的。就好像,一个老头子,一个小伙子,谁都知道小伙子的劲大,可你偏要说老头子的劲大,小伙子的劲小,那就得比一比了。

两个人都留过学,一个是1910年留学美国,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一个是1902年留学日本,在一个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过,毕业没毕业都还说不定。中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社会理念,最初是经过日本才传到中国的。现在谁都知道,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那么就要问一下:

是直接留美的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多呢,还是留日的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多?

是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的社会理念先进呢,还是一个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的肄业生的社会理念先进呢?

我相信,任何一个出以公心的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肯定是前者比后者,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多,前者比后者的社会理念要先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说,鲁迅对西方社会看的更深刻,鲁迅的社会理念比胡适的更先进。从来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鲁迅这儿,却成了前浪推后浪了;从来都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到了鲁迅这儿却成了一代旧人换新人了;从来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了鲁迅这儿却要拐个弯儿,成了一江春水往西流了?不合乎常识嘛,没道理嘛!

有人会说,不管怎么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是把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新军,当成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了。) 不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三个主将式的人物,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胡适,没有鲁迅的份儿。鲁迅只能说是新文化运动中,某一方面的一个将领,绝不是主将式的人物。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白话文运动,这个运动的发起者,是胡适。有个美籍汉学家周质平说的好:胡适是创造白话文运动的英雄,鲁迅不过是白话文运动创造出的一个英雄。没有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在先,鲁迅依旧写他的文言文,后来能否成为“青年导师”、“文化伟人”就值得怀疑了。在提倡白话文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胡适比鲁迅更具“先见之明”,胡适对鲁迅也多少起了一点领导作用。鲁迅比胡乱大十岁,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创白话文运动的不是鲁迅而是胡适,实在是让人太遗憾了。没办法,这是事实,这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胡适这个人,有三点,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不能不让人佩服的。

一是,坚信民主政治是世界潮流,不可违抗。他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尽快地建成一个政治民主,人民自由的国家。但他反对暴力革命,认为“残暴的破坏行为不会产生进步,进步是许多具体的改革积聚起来的”(《民主与极权的冲突》)。为了国家的进步,可以妥协,但决不放弃自己的操守。有人说,胡适的一生在最大关头的选择,发表的意见,都是“为国家百年设想”。

二是,真心提携年轻人。梁实秋说过,“大凡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高官厚禄可以

第三篇:《纪念鲁迅》

| 我的首页

繁体 简体

【原创】 傅雷的教育思想

傅雷的教育思想

上初中的时候,我非常痴迷小人书,迷到在课堂上也偷偷看,成绩每况愈下。父母恨铁不成钢,一次又一次打我,烧我的课外书,都没能打消我对课外书的迷恋。一天下午,母亲在锄地时,远远见我在放学路上边走边看小人书,抓起锄头冲过来,夹头夹脑朝我一顿狠打,我当时懵了,根本忘记了疼,只是木头人似的站着,任她打。打着打

着,母亲颓然坐倒在路边,像孩子一样伤心地哭起来。望着母亲那种无助绝望的样子,我觉得特别的难过与自责。回到家里,我将珍藏了好几年的课外书都拿出来塞进灶堂烧掉了。从那以后,我很久没有再看课外书。

填鸭式教育是那样单调枯燥,我每天麻木机械地上学做功课,感觉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还起了轻生的念头。大约过了半年,有一次路过县城书店,经不住诱惑,进去转了转,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傅雷家书》,抽出来翻了翻,就再也放不下了。我对前途的焦虑,对青春期的困惑,都在这位老人谆谆叮咛教诲中得到了解答和抚慰。这本书伴我度过了八十年代那段贫瘠的青春岁月,是傅雷先生,让我学会了自尊自立,让我懂得了怎样去生活、学习、做事,我的功课开始进步,而且又开始阅读课外书,不同的是,这以后的课外阅读有了更谨慎的节制和选择。因为《傅雷家书》,我陆续读了傅雷在书中提到的像《卓别林自传》、《粉墨春秋》以及他的一系列译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傅雷家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傅雷先生是翻译大家,他的译著风格独特,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然而,影响更大更广泛的应该是《傅雷家书》,这部书至今已多次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