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时间:2021-11-11 02:38:42 200字

篇一:《林州红旗渠简介》

发布日期:2012-07-09 文章来源:

红旗渠简介:

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 .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 . 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园渡桥,桥长100米,高24米,宽6米,其上可行汽车。一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重点建筑

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

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空心坝

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南谷洞渡槽

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

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

总干渠分水闸

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千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桃园渡桥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红英汇流

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

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夺丰渡槽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曙光洞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曙光渡槽

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

8.5米,石拱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

篇二:《红旗渠——家乡的骄傲,历史的见证》

红旗渠——家乡的骄傲,历史的见证

学校:安阳市第二十五中学

班级:八年级二班

姓名:冯佳敏

辅导教师:董娅娅{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红旗渠——家乡的骄傲,历史的见证

我的老家在闻名天下的红旗渠的故乡—安阳林州市任村镇,每当同学问我红旗渠的时候,我总是答不上来,因为我从小跟着爸爸来到安阳,家乡的现在虽是清楚的,但是过去却是模糊的。为了对家乡红旗渠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每当我回老家的时候,我总是拉着爷爷说说红旗渠的故事,因为爷爷当年就参加了修建红旗渠的活动,从爷爷的言语中我真正了解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红旗渠修建。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查看很多资料,才逐渐了解红旗渠的过去和现在,也真正的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伟大。

我爷爷说: 在过去“吃水如吃油”。有人说这个话过分,没油吃日子能过,没水吃,一天都不行。有一首民谣叫人心酸:“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林县志》记载“合涧小寨荒年碑”,记述清光绪三年闹旱灾的悲惨情景,碑文曰:“„„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因为这里离山西较近,许多逃难的人便纷纷涌向三晋大地,至今,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小林县”之类的地名,铭记着林县人当年逃荒的苦难和无奈。我爷爷说:“他的两个姐姐出嫁就是因为灾荒而逃荒到山西,按说你该叫姑奶,那都是没有法子的事。”说着说着爷爷的眼眶中含满了泪水,我听着听着好像也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

老天爷不给林县人活路,祖祖辈辈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县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难,激发着林县人民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们要把潜伏于内心深处渴望改变逆境的梦想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争取美好生活的伟大行动。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一声令下,万众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

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建设大军一到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最重要最艰难最壮烈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石头再硬也没有林县人的骨头硬,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

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

这是我家乡的过去——苦难的过去!

爷爷说:“到了八十年代,林县人千军万马出太行,因为有修建红旗渠的十年的工匠经验,林县人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去,用满是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凭着一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和林州人特有的“红旗渠精神”,很多林县人率领一帮“在家拿镰刀、出门拿瓦刀”的“泥腿子”,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建筑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首都机场、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都有我们林县人建筑的“作品”!他们是受过苦难的人,他们是修建过红旗渠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打拼率先建起了一座座小洋楼,走进小康生活,每当重阳节的时候,总有人给老年人发粮油;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有人给老百姓唱戏。这一切的变化,不正是修建红旗渠的功劳吗?

九十年代后“十万大军富太行”,建筑大军将资金、信息源源不断地带回林县,使灰头土脸的林县乌鸡变成了美丽丰满的林州凤凰。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我家乡的现在——美好的生活!

当去年十一的时候,我

和爷爷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

太行悬崖峭壁上的“人造天

河”面前时,我的耳畔激荡

起了电影《红旗渠》主题歌

的旋律:“劈开太行山,漳

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

势把山河重安排。„„”触

摸、凝视着这条莽莽苍苍的

大石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旗渠的伟大,也感受到了林县人的伟大,我为红旗渠感到自豪,也为林县人感到自豪,更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在数百名热血青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才凿通的红旗渠引水咽喉工程——青年洞洞口北面陡峭直立的岩壁上,李先念主席亲题的“山碑”两个大字镌刻在那里。“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山碑”二字分别是在告诉后来者,红旗渠就是一座山,一座林县人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巍峨高山;红旗渠也是碑,它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红旗渠,我的家乡,我一定会继承红旗渠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评语:本文小作者虽然从小没有在家乡生活,但是,现实的巨大变化,深深的触动了她。本文先描述了故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穷苦生活。再写故乡人民“穷则思变”的精神,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群策群力,誓把山河重安排,最终开凿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红旗渠精神,惠及家乡几代人。最后写到了在这股精神引领下家乡人民苦干加巧干,使家乡富裕起来。说明了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家乡变化的主要原因,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文章的三部曲,每一步给一个主题,给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撼。本文通过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溯历史的根源,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能力。这正契合了我们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符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同时,通过一种近似家史类型的述说,可以更真实的让学生记住当代的历史。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学习历史的枯燥,化成亲切的身边记忆,并记住一段历史。

篇三:《林州市红旗渠·聚祖第二故乡 (1)》

林州红旗渠·聚祖第二故乡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聚祖居住在境内南端,与山西陵川、河南辉县、汲县、淇县、鹤壁市毗邻。鹤辉高速公路横穿镇区,吕庄坐落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万泉湖”之南,绕村而过的淇河,盛产“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称为“淇河三珍”,为历代贡品,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是养生健体,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市境内的北部,有林长高速公路直通(长治—林州),晋予鲁铁路途径红旗渠火车站,是通往全国各地的方便之道。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就是聚祖居住的第二故乡。1994年撤县改市,取名林州市(归安阳市管辖)。聚祖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壶关晋庄迁居林州吕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迄今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深深体现了世代后人。“万变不忘其祖”的传统美德。

林州吕庄五门十六世裔多瑜文捷谨叙

公元二零一五乙未年阳春

篇四:《安阳林州红旗渠》

安阳林州红旗渠

沿途讲解:郑州---安阳—林州(红旗渠少量)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啦!

我是本次大家河南之旅的导游员XX,这一路上,不仅有我给大家介绍我们河南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还有一位性格稳重的老大哥为大家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那就是我身旁正在专心开车的李师傅了。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当中,如果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好的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提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最后,预祝本次旅途愉快顺利,也希望大家能够玩的开心晚的尽兴。我们的车从郑州出发,经过新乡、安阳,路过鹤壁就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林州的红旗渠了。那么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出发城市也就是我们的省会郑州。东连开封市,西接洛阳市,南邻许昌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郑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丰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文物古迹众多,有以裴李岗。秦王寨、大河村、二里岗等命名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中国古老的都城、原始瓷器、甲骨文,是商代中期中华文明的中心。郑州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现代历史名城,二七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五岳之一的嵩山是文物荟萃之地。驰名中外的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远流长,为中国武术之重要流派。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联结南北、东西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规划的航空港区分为“一核两区”,目前的航空港是机场核心区的一部分,航空港

区西面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线路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部分土地)。在未来138平方公里的生态型航空港新城中,“一核两区”将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有效的交通组织连接到一起,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协调统一。

说完郑州,我们来简单说一下途经之地安阳。安阳位于河南的最北边,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汇点。她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定都于此,故安阳又被称为“七朝古都”。这里出土问世了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历史上有著名的文王演义、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得发生在这里。毛泽东层亲临岳飞故里汤阴,并视察殷墟和安阳老城;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先后视察过安阳,并对古都安阳的建设与发展寄予厚望。安阳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河南旅游的圣地。说话间呢,我们马上就要到今天的目的地红旗渠了,那么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一下红旗渠的概况。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上的红旗渠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的融合。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

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一路说话一路聊,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景区的停车场,请大家关好车窗,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请大家记住我们的大巴车是白色的,车牌号是豫A*****。

景区讲解

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红旗渠属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景区是一处园林式景区,它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原名“坟头岭”,后改为分水岭。进入分水苑景区的大门,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坐斗坊正立面是片金跑龙彩画,下口坊立面草龙和玺彩画,绘画精致,制作精美,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结构巧妙,造型秀丽。正门沿下是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杨贵题写的分水苑三个大字。{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师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雕塑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临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动员号召;第二个场面是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技术勘测;第三个场面是凌空除险;第四个场面是千军万马战太行。

这四个场面既有凌云壮志的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在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的核心水建宏伟壮观分水闸楼上方悬挂有郭沫若手记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有分水苑景区上行3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绝壁上,更使您体会到人工天河的雄险。主要景点青年洞依靠断臂开凿,从大山之中穿过,将太行美景雄险凝聚于此。极目远眺,惊诧之余唯有赞叹。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1960年2月动工,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时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当地干部群众精选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民工们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次动命名为“青年洞”。在右手边看到的崖体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在1990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应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奋斗过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神工铺,它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

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洪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好了,红旗渠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请大家拍照留念,稍后再对其他景点进行讲解。

篇五:《红旗渠感悟》

红旗渠感悟{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95年出生的我,曾在课本中学习过《红旗渠》课文,在电视上看过《红旗渠》纪实片,对红旗渠只是有着朦胧的感觉,3月的春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到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参观学习,来感受这里的红旗渠精神。看看红旗渠,感受着中国最底层阶级——劳动人民的苦难,靠出卖劳动力换来幸福生活,因为我看见在我们身边拥有太多的人们不懂得珍惜,所以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的精神。这一趟我受益匪浅,是值得,也是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铁浇铸的巨大槽渠,当时就被打动了,进入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珍贵照片和一些遗物:穿过的衣服,用过的铁锤,推车,手工编织的头盔等等。据带队老师介绍:以前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有这样一个现实有悲惨的事情: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家家户户吃过晚饭就挑着木桶到山上,把木桶放到岩石的滴水处,滴满水才下山,有的人得等到天亮。林州人民这到这样日日夜夜挑水吃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是无法生活下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于是在26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10万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当时恰遇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没什么吃的,县里的粮食支撑不了几万人的肚皮,但是林县人们想尽办法也要把这一工程继续下去,最后群众们决定自带口粮,并把家里的工具都带了过来。当时因为缺水,地里能吃的野菜树叶几乎全部被采摘,为了多干活,劳动者白天干,晚上睡在石崖下边。太行山的石头坚韧有余,素有铁壁之称。有这样一个劳动者,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当时正在处理陡壁之上的问题,从山上边落下来一个小石头,小石头虽然不大,却因为惯性力量,就一下子打断了他三颗牙齿,说不出话来,说不出话来,所以无法发出呼救让同伴把自己来上去,此时任老竟然从身上摸出一把老虎钳,硬生生的拔三颗牙拔了下来,扔着疼痛继续下手中的活。我很难想象他当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也许是不用在跑到几十里地去挑水吃,也许是只带自己肩上的重任,为了子孙时代能更好的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之后我们真真切切的走在了红旗渠干渠上,一览红旗渠的宏伟气势,一路走到来,红旗渠犹如一条飘带,缠绕在太行山腰,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是自然育景与人工装点胜迹的完美结合,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我们又沿着当年林州人民开山劈石的足迹,参观了青年洞,由于水渠中注满了水,我们已经不能走进洞中参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300名青年在这奋斗的场景。我们走在铺好的路上都感觉到惊险,更何况当年在这无路可走的地方进行施工的青年们。 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的家乡林州红旗渠}.

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这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应该具备的素质。每个林州人民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晚上就睡在山上,饿了就摘些野菜吃,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仅仅只得到了极少的国家拨款,更多的是靠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缺炸药自己做炸药,缺石头自己采石头而完成的奋战10年凿出红旗渠,实现“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红旗渠全长1500多公里,修建期间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全县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彻底改变了林州干旱缺水的历史。

整个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由如“天河”,纵贯林州全境。我们每个同学听到这里都为林州人民创造的奇迹所感动。

当年建设红旗渠时的动人场面感动着今天的人们。 如今的红旗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红旗渠的建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如今林县的支柱产业就是建筑业,林县的建筑队伍遍及全国各地。他们不仅用劳动的双手改造自己的家园,还造就了美丽的世界大家园。

红旗渠精神在林州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艰难困苦的锤炼、市场经济的淬火、中国梦的激发,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联想到今天在学习工作中,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放弃,抱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战胜一切的信念,必然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身边有着互帮互助的同学,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讲奉献,少计得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五十多年前的壮举,仍然造福百姓。历史不会忘记红旗渠,更不会忘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民。

篇六:《红旗渠导游词---最新版》

红旗渠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林州市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洪。首先,我代表天马旅行社感谢大家的信任!本社是一家重合同,守信用追求卓越服务的旅行社,相信各位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正所谓“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虽然出门行万里,也能感觉到家的温馨。 其次,我代表坐在我旁边的这位“三好司机”向大家问好!我们的司机姓刘,他可是位长相好,脾气好,而且技术一流好的司机,有他的娴熟驾驶,这一路上我们肯定会玩的放心,玩的开心! 最后,我代表本人向各位鞠躬了!俗话说:“相聚即是缘分”,能与大家一起享受您的休闲娱乐之旅是我的荣幸,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配合。同时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关系,相互爱护,为这段旅途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导游,但今天一定是最用心的导游,我的手机号是13523855601,有事您说话,洪导一定尽全力满足您的要求!在此,我预祝大家本次旅途愉快,玩的开心,玩的尽兴。 为使各位在林州期间能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现在将林州的历史及红旗渠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 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州人民常年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林州建筑”,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我想大家平时对国家的航天事业有很大的关注吧,优秀的航天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航天任务,为祖国带来了无限荣誉,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我国第一位飞天的女性宇航员刘洋就是林州人,听到这,大家会不会对林州有更深刻的了解呢?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历时十几年,通过科学规划,建成了分水苑、青

年洞、络(luo)丝潭三个景区,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好了,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景区也到了,现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管好车窗,排队下车,有小孩的游客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在这里集合,我们即将进入景区,开始今天的云台山之旅。

现场导游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分水苑景区,当地原名坟头岭,由于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故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 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情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

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

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面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