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土有关的作文800字

时间:2021-11-10 23:50:17 800字

篇一:《关于故乡情作文800字》

关于故乡情作文800字

关于故乡情作文800字

我喜欢仰望天空,喜欢蓝天的纯洁与宁静。然而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却难见到那片蔚蓝,偶尔一团团灰纱般的云从头顶溜过去亦或堆积在天边。我愈变得怀念故乡,怀念那一头湛蓝的天空。

离开乡味儿浓浓的故乡已近一年,对与在外求学的游子来说,思乡的心是那么的深切。乡情像一根坚韧而绵长的丝线,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无论我走到那儿,它总伴着我一路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无数个不能成眠的漫漫长夜里,我总会充满温情的怀念我的故乡,如河底的卵石般沉淀在我心中的往事又被我重新捞起,浮出水面。

蓝蓝的天空,在湘南我的故乡里,在青山绿野的映衬下,显得平淡无奇,却又深邃、宁静。均匀的蓝色染满了整个天空,宁静而纯洁的一望湛蓝,坦荡、广阔,而且深邃,仿佛一场浩荡的音乐在一瞬间凝住了,宏大得震人心魄。又仿佛无边的命运君临高处,不可更改……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不知是在漂浮呢,还是在消散。它们一定也舍不得天空的广阔胸怀,舍不得它慈母般的细心庇护。我常常幻想自己也化作一缕动人遐思的云,装点故乡的风景,也润泽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天空就是这样缠绵细致地浸染着我忧郁的乡愁。

站立在这片蓝天之下的伏身于厚土之上的无言的生灵——这是广阔的蓝天孕育着的有着同样性格的村民。他们无言,在宁静的生活中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只把他们未尽的心事化作回旋不去的云,永远永远不停的吹拂,在阳光中,在草尖上,在花叶间,在河边河畔,在我们心中……

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有如在初冬时,内心却早已期盼春天的到来,幻想着煦日的春风吹过,坚冰融化成一池春水。尽管美丽的心梦早已如花般被风吹雨打去,但故乡却教会了我让我拥有广阔的胸怀却看待世事,支撑着我走人生。 故乡情已深刻隽永的存留在我的思绪里。于心之一隅,回味一刹那留下的永恒的激情,却咀嚼耐人寻味的故乡情,已成为游子的人生乐事。

篇二:《思念故乡作文800字》

思念故乡作文800字

思念故乡作文800字

思念的故事总是发生在秋天。

望着满地的火红的枫叶,忽觉已是深秋时节,习习的凉风徐徐的迎面拂来,将我的思绪带去了记忆模糊的故乡深处。

随着一声鸡鸣,似乎有一轮朝阳缓缓从山那边升起。虽已失去夏日的热烈,但却更多的是几分清新、宁静。深谷里传来几声鸟鸣,在林间飘荡回环,轻抚着心脏,使它跳动的节奏逐渐平缓,让沉睡的心开始萌醒。人们纷纷从家里出来去田地里劳作,烟囱里飘起缕缕炊烟,伸向天际,让蓝天蒙上一层轻薄的面纱,更为迷茫渺远,自己便完全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

我爱我故乡的清晨。

斜雨打湿了黄昏,空气还残留着雨水的湿润,夕阳还未落下,只是光芒已不再。碧空如洗,干净得让人心慌。连绵的山野,如时间般向天尽头无限延展,除了凋零的黄叶,只有虚空。苍天旷野间,季节的色彩,是一波无语流动的浪潮,堆积着喜悦向远方奔流。寒冷的烟雾,缭绕在浪尖,天空映在波浪上,在那里金黄涌动流转,让那雾霭也染上一层生命的颜色。斜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泻,直到充斥了整个故乡。萧瑟的山川,在这满满的照映下,抹上了一层羞却的色彩,向着天的尽头,静静地流淌。最终,夕阳落下,再次带来了一片宁静。 我爱我故乡的黄昏。

夜色渐浓,黑色笼罩了山顶上方的夜空,充斥着深邃和静谧,闭上双眼,平静着呼吸和心跳,让体内的血液不再躁动,凝神倾听着晚风吹来的絮语。云雾不再紧密,黯淡的月光开始洒落在大地上,朦胧却清澈无瑕。月光轻盈地在林间流动,荡漾着我的呼吸,向四周传散。夜肆意地窃听着小家灯火里的谰语,渐渐沉睡,等待着明日的朝阳。

我爱我故乡的夜晚。{与故土有关的作文800字}.

这似乎是我记忆中故乡的全部了,模糊却又清晰的刻在脑海,无法磨灭。 此刻,夜幕已经落下,夜空中同样也有着月亮,周围也有着山林。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或许,这一半月亮恰是我在故乡未看到的那一半。

我深爱着我的故乡。

篇三:《我爱故乡 作文 800字+》

我爱故乡

多姿多彩,充满魅力的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对外交往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是中华大地上最令人向往的一个地方。一座厚重悠久的文化古城,一个朝气蓬勃的国际都会,传统与现代并存。我的故乡在这里。但是,故乡的足迹在哪里,你知道吗?何处是故乡?

何处是北京?京剧中的北京。代表性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极其能够体现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结晶。他就像永不枯竭的大海那样,深无底,宽无边!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大的剧种。它通过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舞蹈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集中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中国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曾经有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也就不其为国了。他说的这句话体现了京剧在我国的重要性,肯定性和认可性。中国京剧凝结了多少发明者的心血,他们的多少心血多少血汗都花费在上面,他们用他们的智慧造就了今天的京剧,这是多大的贡献呀!

何处是北京?胡同中的北京。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

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何处是北京?烤鸭中的北京。关于烤鸭的形成,早在公元400多年的南北朝,《食珍录》中即有“炙鸭”字样出现,南宋时,“炙鸭”已为临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时烤鸭不但已成为民间美味,同时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馐。但至后来,据《元史》记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技艺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鸭技术就这样传到北京,烤鸭并成为元宫御膳奇珍之一。继而,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亦成为明、清宫廷的美味。明代时,烤鸭还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特别爱吃烤鸭。从此,便正式命为“北京烤鸭”。后来,北京烤鸭随着社会的发展,并逐步由皇宫传到民间。 讲到北京烤鸭,那可是脍炙人口,盛名鼎鼎。吃烤鸭,北京最著名的一家便是前门外的全聚德烤鸭店了,

在那儿,每天应市的烤鸭约有百把只,人们吃烤鸭都要在前一二天预定,才能入座。 北京烤鸭味儿好,看相也好。橘黄色的鸭皮里包着外脆内嫩的鸭肉,令人垂涎三尺。裹上葱白、沾上甜酱吃更是满口留香,异常鲜美。

这古色古香的北京,就藏在,京味十足的京剧中,就藏在历史悠久的胡同中,就藏在美味可口的烤鸭中。何处是北京?在这,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绽放的是北京。何处是故乡?就是我的大北京。

篇四:《故土乡情作文素材(二)》

作文素材积累(二)

故土乡情篇

姓名 班级{与故土有关的作文800字}.

【写作导航】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他们有着城市的学生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

写乡土作文,是我们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其中的人、事、物,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我们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我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学习中,结合有关课文如:《乡土情结》的学习,体会作者在描绘家乡时所包含着的深厚乡情,同时联系实际,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可爱之处,应该如何反映家乡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养成观察习惯。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生活。

3.提高反映能力。在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学习小组,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听家乡德高望重老年人关于家乡的故事。在书面表达的训练方面,我们要养成多写勤写的好习惯,日记周记的形式经常写一写;还可以在班级开设乡土专栏,让学生在专栏里发表反映家乡新貌的文章。

【诗文名句】

1.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好段选登】

①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它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②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③《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④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儿予,家乡给了我们善良,高尚的品格,给了我们博大丰富的胸怀。我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痛饮过这里明净的山泉,我们赤脚踩过山坡上带着露珠的草地,我们在茅屋里听过农夫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我们在家乡的怀抱里见到了奔腾涌荡的朝霞。

⑤在故乡的那段日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阵风来,把头上的草帽吹走,吹落到山塘那面的草丛里。于是你想去捡回来,但当你拾起草帽时,说不定草帽下正罩着一窝小山雀,还吱吱啾啾地叫呢。故乡的日子,一个个是可以抚摸的。如前年栽的橘,今年挂果子了:去年放养的鱼,今年可以出塘了;地里的油菜、麦子,都摇着昨日的芬芳;那小拱桥、那石板路、那眼清泉、那塘荷叶,永远那么清新,那么有神,那么勾魂摄魄。

【经典品读】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与故土有关的作文800字}.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