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时间:2021-11-10 20:38:31 200字

篇一:《关于变化的作文》

关于变化的作文 1978·1988·2008 前言 30年,我将它画成日历中一条长长的线。有波澜,有直线,有流畅的弧度,有弯曲的波浪线,有平坦,也有螺旋上升的飞扬。于是,在雪白的纸上,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图案。 妈妈看了点头说:“不,不单调,勾起我很多回忆。” 爸爸看了也赞成道:“的确,有巨大的变化,蕴藏了很有意思的内涵。” 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变化呢? 于是,爸爸妈妈在线上取下了三个点,把它们拆开,在我面前一一呈现。 1978 那个13岁的男孩,骑着一辆28寸的重磅自行车,背着姐姐缝制的新书包,一个人去乔司镇念初中。镇上只有这一所中学,离家很远,步行起码得一小时。同龄的伙伴很多已经去小队干农活赚工分了,现在自己能考上初中,穿着整洁地去上学,他觉得既体面又惭愧。那辆与自己差不多身高的自行车在当时还不多见,是爸爸借给他的,如今他骑走了,爸爸只能靠步行了。他爸爸是村里的小队长,为了工作方便,好不容易省吃俭用才买了这一辆自行车,要知道村子里一共也只有三户人家有自行车呢。当时正是冬天,呼呼的北风吹得他东摇西晃,吹进了他的袖口、领口、鞋子,他手上长满冻疮。由于自行车与身高不相配,他骑起车来异常吃力,几乎是站在自行车的踏板上,屁股一撅一撅的。他急着赶去上学,生怕迟到。路过集市口,他并没有去早餐摊上买那眼馋很久的馒头吃,虽然他很想尝尝。在家里已经吃了开水泡饭,就着妈妈特意给他煮的咸鸭蛋,又夹了些咸白菜,已经吃得很过瘾了,没上学的妹妹可没咸鸭蛋的待遇。他衣兜里有5分钱,是爸爸给他的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他准备给自己买那支看中了很久的圆珠笔。 这个13岁的男孩,就是30年前的我爸爸。 1988 刚刚师范毕业不久的19岁少女今天起得特别早,穿上新买的白色乔其纱裙子,套上一双最流行的白色皮凉鞋,显得特别兴奋。今天她要去读书,她要去塘栖镇参加新教师的上岗培训。从沾桥乡到塘栖镇得坐40分钟的汽车,而且从杭玻途经沾桥到塘栖的公共汽车40分钟才一个班次,错过了就得等40分钟。她一大早就起床了,为了赶车,她恳求哥哥用他的嘉陵摩托车带她到车站。摩托车迎着晨风,兄妹俩出发了。村子里的黄泥路修得很平整,两边的行道树是那么精神。路边是夏末的田野,充满丰收的兆头。几幢刚盖起的新楼房一闪而过,很抢眼。想到自己家还是几间平房,心里涌起一阵羡慕。什么时候自己家也能造像邻居家一样的两层小洋楼呢? 正想着,车站到了。一看表,还好,离32路班车还有20分钟左右,有足够的时间吃早点。女孩用自己的工资请哥哥吃了大排面,自己吃了碗馄饨。兄妹俩一边吃着,

一边商量着怎样攒钱准备明年盖楼房的事。想着一年后矗立在自己家的新楼房,女孩笑了。 这个19岁的少女,就是20年前的我妈妈。 2008 “零„„”卡通闹钟尖锐地叫了起来,她翻了个身,赖在舒服的床上,有些不愿起来。昨天听MP3上瘾了,所以11点才睡,真想再睡会儿,但今天要上学啊。 她揉了揉眼睛,起床。尽管睡意蒙咙,但她还是闻到香味了。走到餐桌一看,今天的早餐真是丰盛:鸡蛋、牛奶、面包、香肠、苹果„„样样都是她喜爱的。毋庸置疑,这是妈妈为她准备的营养早餐,于是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走下楼,下雨了,不过她不担心,在爸爸的汽车里淋不着雨。爸爸开车将她送到学校,“爸爸再见!” 校门口,她跟与她一样公主般待遇的同学打招呼。 这个女孩就是现在的我。结语 现在你看出了什么名堂了吗? 明白了,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30年里,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叫人惬意。 那就形容一下你的感受吧! 蒸蒸日上。 天翻地覆的改变。 伟大! 嗯„„还有„„辉煌。 那10年后,20年后,30年后又怎样呢? 改革开放无疑是个很大的命题,30年的时光浓缩于短短几百字的文章,很容易流于空洞和泛泛。而可喜的是,小作者动笔之前肯定经过深思熟虑,不然布局谋篇怎会如此精彩?文章从30年中找出三个时间点,将爸爸、妈妈和“我”作为代表人物安置其中,通过人物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构思不落窠臼,与众不同。更可贵的是,文章以问句作结,对未来提出美好的希望和设想,小作者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篇二:《36年作文窥时代变迁》

36年作文窥时代变迁

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36年,36届莘莘学子,36类风格不同的高考作文。如今,你还记得当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吗?当年在考场上的你,是否曾为作文“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高考作文命题者和写作者都是社会人,这决定着任何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当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可明显看到时代风云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仿佛听到时代前行那不可阻挡的脚步声。

解析

恢复高考36年来,作文题目经历了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帅作文》周报特级教师顾问团成员,他们认为,高考作文题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77年—1979年:政治色彩浓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影响,高考作文题政治色彩鲜明。1977年高考分省命题,黑龙江省的作文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当年湖北省的作文题为“学雷锋的故事”;1978年全国卷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80年—1989年:聚焦社会热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聚集社会热点。如关注人才问题(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学校受污染的情况),关注社会风气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题)等。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

1990年1999年:关注社会道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命题向关注社会道德转化。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时期,高考作文命题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2000年—2011年: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题开始向关注人本文化转化,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等。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从2004年开始高考卷不再全国统一,命题可谓色彩纷呈,但这一特色并未改变。

题目

历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节选)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看图作文,漫画《挖井》,说明一篇;议论一篇;1984:自拟题,关于怎样写作文;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6:“树木·森林·气候”;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1988:《习惯》;1989:根据“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写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根据素材“玫瑰园里的花与刺”,自选角度,展开议论;1991: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1992:材料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1993:就“父亲、女儿、儿子关于梧桐树老皮剥落的对话”写一篇记叙文;1994:《尝试》;1995:材料作文,素材“诗歌《鸟的评说》;1996:看图作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1997:材料作文,主线为“助人为乐”;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也可以自拟题目,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1999: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作文。

2000: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2001:以“诚信”为话题作文;2002: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2003: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2004:《买镜》;2005: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自拟标题作文;2006:根据汉语中带“三”成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2007:以“母语”为话题作文;2008:《举手投足之间》;2009:《站在门口》;2010:材料作文,“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2011年:《旧书》

总结

2004年分省命题后

湖北卷作文题呈现五大特点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特级教师 刘培淮

湖北省考试院明确提出,今年高考将与近年高考命题“平稳过渡,无缝对接”,说明省考试院对近年语文高考命题是肯定的。湖北命题的五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这些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式上,由材料作文向材料加命题(或话题),再向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转化;

二、审题难度,由偏重理性思辨的好高骛远,向偏重感性体验的脚踏实地转化;

三、内容上,由关注宏大命题向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人文素养、文化意蕴转化;

四、写作面越来越宽泛、开放,题目向日趋中性化、广义化转化;

五、体裁尽管呈开放性,但明显可见向偏重记叙性文章转化。

至于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就是命题者为防止教师学生的猜题押宝,使命题日趋中性化、广义化,再加上单纯的命题作文,多少有些难于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激情,这只能寄希望于今年或以后的改进和完善。(本报记者高家龙 罗欣 尚娟 胡迎霞 摄影:记者 叶茂林)(楚天都市报)

篇三:《时代变迁》

时代变迁

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妈妈的眼睛和嘴巴。妈妈的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光,嘴巴里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好听的故事:

“孩子,你知道吗?在人民解放之前,日本来侵略我们中国,大肆地杀害人民,妄图占领中国。那时的日子可苦了,人们不得不扛起枪杀鬼子。战争整整持续了八年,八年啊!那时的孩子都没有双亲,他们都为抗日牺牲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极其艰苦,但他们依然在努力着。

“终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正式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百姓的苦日子到头了,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生活问题。由于那时生活条件还不算太好,人们就得自力更生。确切地说,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不过相比前几年,日子也算是好过了。人民真是太感激伟大的毛主席和共产党了!孩子们不再会失去父母了,学习环境也变得好了。

“到了你爷爷这一代,生活又更进一层楼了。人们随着生活节奏,开始进城打工。靠着几十元的微薄工资,人们在种田之余,能多赚点钱养家糊口。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又进步了,也读得更刻苦了。

“我这代,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人们不再是种田之余打工了,而是打工之余种田。由于生活变好,人口膨胀,只有男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才能生两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此同时,有一些努力刻苦的孩子考上大学,成为能为祖国作贡献的人了。

“孩子,你们这代真可谓是苦尽甘来呀!父母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月薪有3000元以上之多,多幸福。房子大得再多几个人住都不挤。又听Mp3又玩Ipad,真是太好了。你们的教室 又宽敞又干净,考上大学简直不在话下。不比当年辛酸哪!”

听完妈妈的叙述,我心里波涛汹涌,百感交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家乡,伟大的人民,我爱你们!

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小学 四(1)班 方张越

篇四:《聚焦高考作文38年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高考作文,一年一度高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试题。回溯恢复高考38年来北京考生经历的作文试题变化,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从单一试题到二选一试题,高考作文一直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记录下时代变化的脉搏。

恢复高考

命题铭记时代烙印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与这场考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是已故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预衡。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亟须出高考题和改卷的老师。教育部找到当时在北师大当老 师的郭预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来出高考题。当时,与郭预衡教授一起出题的还有北大、首师大的老师。教育部将他们“隔离”在一个宾馆里,直到 高考结束。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方便考生展开写作,最终由郭预衡先生敲定成为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当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对这个作文题目念念不忘。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开放式题目。她把自己在农村一年多的插队经历写进作文里,这篇作文还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态各异、耐人寻味。曾参与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首师大中文系教授赵丕杰回忆,当年作文考 得比较好的还是老三届的毕业生,但也不乏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年轻学生,出现了不少思想内容深刻的精品。参与阅卷的老师们有感于此,在改卷之余不约而同地将一 些优秀作文抄了下来,编了一本作文选评,并以当年的高考题命名为《我在这战

斗的一年里》。在这本书收录的不少作文里还能看到“工分手册”“贫下中农”“四 人帮”等极具特征的词汇,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八十年代

漫画首次进入作文题

恢复高考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作文命题也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

“到了八十年代,一些哲理性的作文题出现了。”有着丰富作文指导经验的北京精华学校校长赵宏凯介绍,八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 读后感,如 “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信反 映环境污染等,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作文题都取材真实,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命题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 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后来,考虑到漫画题对学生准确审视图形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一定程度增加了作文的难 度,在近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漫画作文题已难见踪迹。

九十年代

话题作文首开满分先河

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高考作文命题也从思想性方面进一步拓展,话题作文成为九十年代作文命题的主流。

1991 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命题作文的形式,却首次要求学生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话题,写一篇辩论稿;1992年的“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 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这些试题的出现,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社会热点和道德问题成为那一阶段高考作文题目的主要关注点。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

赵宏凯认为,话题作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是一种规定表达的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接下来的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将话题作文的多样性发挥到了极致。

同是1999年,当时参与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薛川东,和他的同行们一起促成了全国首批高考满分作文的诞生。薛川东回忆,当时各科都有满分试卷,唯独 作文没有,大家认为这样不利于评分标准的制定。在大家的共同呼吁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给了十余位学生作文满分,并在高考后选择其中几篇发在了报纸上。 此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首开满分作文先河。此后,满分作文成为高考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二十一世纪

“北京特色”异军突起

2002 年,北京终结了十余年的高考使用全国统一试卷,开始试点高考自主命题。第一年先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尝试。那年的北京卷的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考生的群体都是80后,他们张扬个性,为人、行文都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独到见解,高考作文命题也相应变化,开始从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 发展到关注人本身。

“北京的高考作文有着非常强烈的北京地方色彩。”赵宏凯介绍,从2004年的“包容”、2005年的“说‘安’”,到 2006年的“北京的符号”,以及2014年的“老规矩”都体现出鲜明的北京特色,这些作文题审题角度相对宽泛,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开放性的命题给予 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出语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考查的倾向。{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这样的变化也让不少一线教师深有体会。陈经纶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张宏平是朝阳区从山西长治引进的名师,在北京工作的7年间,他一共带过5届高考 生,对于北京卷的特点,感受颇深。张宏平认为,外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向内看”,侧重人生感悟的考查,强调个人修为。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则是“向外看”,虽 然都是从学生个体出发,但更侧重对学生的学识积累、批判思辨能力的考查,体现对个性和个体的尊重。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作文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空间,有的学生谈追求梦想的经历,有的写自己努力学习 感受到的快乐,有的写自己的爱好等等。当年,张宏平所带的班级里一名学生语文考了139 分,作文接近满分,成为朝阳区的语文单科状元。{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篇五:《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聚焦高考作文38年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有关时代与变迁的作文}.

本月8号起,天津对过境外国人开始实行72小时免签政策。经天津转机去往第三国家的旅客,在办理边检手续后,可在天津境内停留72小时。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篇六:《33年高考作文折射时代变迁》

33年高考作文折射时代变迁

弹指一挥间,中国高考走过33个年头。长沙高考专家服务团专家认为,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翻天覆地,而“岁岁年年各不同”的作文题目正如一面镜子,时代的变迁尽显其中。

第一阶段(1977年-1979年)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77年高考题是各地自主命题,北京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天津作文题是“他像雷锋同志那样”,黑龙江作文题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等。1978年起全国统一命题,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作文题目既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

第二阶段(1980年-1989年)以材料作文为主,向关注社会热点化

部分作文试题是:1980年是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1年是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4年是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关于怎样写作文”的文章;1985年就环境污染问题写一封“致光明编辑部的信”;1986年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的文章;1988年是命题作文“习惯”等。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摆脱了泛政治化的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关注社会热点化。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道德和修养品行

部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1年:描写圆的想象物;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4年:记叙文《尝试》;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等。 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年代,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关注社会热点为主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

第四阶段(2000年-2009年)以话题作文为主,体现人文精神

部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2000年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是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写一篇文章。2004年为家庭教育的材料作文,2005年为跑的体验,2006年为“谈意气”,2007年为诗意的生活。2008年为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2009年为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