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越还击人员的待遇

时间:2021-11-10 19:06:12 200字

篇一:《对越反击战的惨痛教训》

对越反击战的惨痛教训:令人痛心的非战斗伤亡

2009年02月16日 17:00中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所有评论0条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拚杀,有战争,就有伤亡。作为战场指挥员,当然是希望把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为战斗人员,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当然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战争是对每个参战人员精神、意志、勇气、智慧、心理素质的最大检验。

在历时十年的中越边境战争中,我军经受了这种考验。实践证明,无论在何种险要的环境中,无论面对多么凶狠的对手,我军没有攻不破的山头、守不住的阵地;没有打不垮的敌人、完不成任务的部队。当然,在与敌军的战斗中,我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军人,为了祖国的利益,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

对于那些在国家安危,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的军人们,他们是军队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边疆的巩固;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江山社谡的稳定;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那些曾经驰骋沙场的将士,英勇阵亡的烈士,负伤致残的军人们,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作为那场战争的经历者、幸运者,我们也十分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宁静生活。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所以,战场上的人员伤亡也是在所难免。正因为这种难免的伤亡,生离死别的抉择,悲欢离合的痛处,才造就了那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豪杰;才有了那一个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惊奇故事。

但是,在战场上也有一些伤亡,是不应该发生的。这种伤亡,就是本文要谈的因事故而出现的非战斗减员。十年边境战争,笔者耳闻目睹了这种伤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虽然,在战场上出现的非战斗伤亡,作为当事者个人来说,除非自杀,仍然会按照革命军人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如评烈士,评伤残,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抚待遇等等。对那些因故出现的伤亡人员,以及为此而受到军法处理的人员,笔者对他们也同样充满了敬意、同情和谅解。

但是,在战场上,作为事故而出现的非战斗伤亡,无论是对个人和自己的家庭,或对他人和他们的家人,确实是一种难以启齿的悲哀。

这个话题谈起来很沉重,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在想,对那些令人痛心的非战斗减员,是说还是不说,是写还是不写。本来是一种伤痛,再说出来,可能会被人认为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但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有必要把它写出来。这些血的教训,也只有亲历战争的人,才有那种切肤之痛。

本想从战时士兵心理素质与战场管理这个角度来分析探讨这个问题,但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本人不是做学术的,自然不必像学术文章那样,从立意、选题,论证,谋篇布局那样严谨,还是顺其自然地说吧。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谈到教训时,笔者将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单位。也没必要把事故的来龙去脉、命运结局像讲故事一样写得很祥细,点到为止吧。目的吗,我想读者都能理解,是想谈点教训,而并非揭丑取悦。每个部队在作战结束后,都会搞战时总结,但真正总结这些反面的教训,像总结那些成功的战例一样留下文字记载的,恐怕不是很多。笔者抛砖引玉,但愿能看到一些不带恶意的,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

首次上战场的人,或者说上战场的部队,士气都比较高。作为上战场的军人,最忌讳、最叫人看不起的是被人认为怕死。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兵打仗,保家为国,是军人的天职。即使有些人胆小,心虚,或极个别怕死的人,但在一个群体里,一般都不会流露出来,以免被同乡、战友看不起,日后难以做人。因此,军人在战争动员期间,在群体精神的感染下,显示出非常高昂的勇气。一旦部队接到参战的命令,那些决心书,请战书,血书,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而是参战人员在关键时刻忠诚、勇敢、责任、信仰的真正表现。真正在上战场前或在战中临战畏缩,借故逃跑,或自伤的是极个别人。军人在特殊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勇气和胆量,顽强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常人不能够理解得到的。这种大义凌然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都得益于我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铁的纪律和平时的养成教育。

一般来讲,初上战场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种心理变化,或举止失措的表现。这种表现,对打过仗和没打过仗的部队,参过战和没参过战的军人,官和兵,老兵和新兵,是有很大差异的。军人的心理变化在临战前、临战中、临战后的表现也不一样。应当指出的是,临战前的心理变化或举止失措的表现,如紧张、心慌、惶恐等与胆小怕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当身临其境,枪炮一响,或经历过一场战斗之后,这种心理状态在大都人身上都会自动消除,随之而出现的是安之泰然。所以,参战的部队往往打的战斗越多,参战时间越长,困难越多,任务越重,条件越艰苦,危险性越大,位置越靠前,其人员的心理素质反而越成熟、越稳定。

相对而言,打过仗的部队比没打过仗的部队心理素质要好些;打过仗的人比没打过仗的人心理素质要好些;靠前比靠后的人心理素质要好些;领导比士兵心理素质要好些;老兵比新兵的心理素质要好些。

作为战场指挥员,如果不注意各个阶段官兵的心理变化,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人员的心理表现,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人员和战场管理,事必出现不应有的伤亡。

战场上的非战斗减员,往往是二线部队比一线部队出的事故多;后方阵地比前方阵地出现的事故多;间接参战的比直接参战的出的事故多;兵比官出的事故多;新兵比老兵出的事

故多;胆小的比胆大的出的事故多;马虎大意的比小心谨慎的出的事故多;行动鲁莽比严守规定的出事故多。

一个心理素质不成熟、不稳定的人,临战的心理表现主要为紧张、心慌、胆怯、不沉着、不冷静,继而是随便和无所谓。心理素质的差异,影响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和对情况做出正确的处置。通常,战场上对人员的管理没有平时那么严格,指挥员多侧重政治鼓动、计划和任务的完成,忽视根据人员的心理变化而强化战场管理,往往是在出事后才意识到严格战场管理的重要性。各参战部队出现的非战斗减员,都有一定的共性。从我部在老山轮战期间发生的几起典型事故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没有目标乱开枪。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占领阵地后和担任防守任务的初期,特别是初次接管阵地的人员。初次接管阵地的人员,对敌情和地形还不熟悉,心理处于高度警惕和紧张状态。白天,由于视野较好,一般不会出现乱开枪的问题。而到了晚上,刚上阵地的人员,十天半月之内,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和警惕状态,大多数人都睡不着觉。所以每到夜间,一遇风吹草动,就有战士开枪射击。这种毫无目的的乱开枪,有的是误认为有敌情,有的是为了壮胆,但大都数都是跟着瞎打,过枪瘾。有时一个地方出现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相邻阵地也跟着响起。时常出现整个阵地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轻重武器响声不断,好像如临大敌,令指挥员摸不准情况。

在战时,弹药一般都很充足,特别是防守的部队,只要你想打,多的是。笔者曾注意到,在七九年和八四年作战期间,我们使用的很多子弹,出厂日期都是五十年代的,比我们很多士兵的年龄还大。所以,我们有些初上阵地的官兵,不在乎子弹的节约。而在阵地上,没有目标乱打枪,不但极易暴露目标,也容易造成误判误伤。后期轮战的部队,往往初上阵地就遇到越军的大规模炮击,我想这与乱打枪而暴露部队换防企图有一定的联系。稍有作战经验的人也会看出,没有战事而枪声大作的地方,不是有行动就是新部队换防。作为对手来讲,对不熟悉阵地的作战的对象,趁机袭击一下,何乐而不为。而这种乱打枪带来的后果,恐怕是我们有些没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在战前没有想到或预测到的。

二是:情况不明乱开枪

初上战场或没经历过战争的人,经验少,不少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惊慌失措,处置不当,造成难以返回的严重后果。

我师炮团某连,上阵地的第一天晚上,一名新战士在猫耳洞外担任警戒任务。半夜时分,一名河南籍通讯排长从阵地上查线归来,不小心踩空滑倒。那新战士听到响声,惊惊慌慌的问了一声口令,没待对方回答,就用冲锋枪一梭子打了过去。而那名河南籍通信排长,不知

是没听到口令,还是认为遇到了越南特工,也没有回声就一梭子子弹朝放枪的新兵还击了过来。

此时正在猫耳洞里休息的一名湖南籍技师,听到枪声后急忙从猫耳洞里钻出来,问开枪的新兵是怎么回事。那新战士用手指着前面响枪的地方,慌慌张张地说道“有„„有特工„„”

技师见新兵如此紧张,一把将那新兵的冲锋枪拿了过来,并顺手抓上几枚手榴弹,借着那个通信排长夜间开枪时的火焰,利用地形地物作掩护,边打边朝那个不断开枪的通信排长冲过去。在接近通信排长十来米时,技师连续向通信排长开枪的地方投了几枚手榴弹。见对方再没还击,估计已被炸死,技师才返回住处等天亮再搜查。

天亮后一看,那个河南籍的通信排长早已被手榴弹炸死在一个洞内。原来,那个通信排长在与技师开枪射击时,边打边进入一个洞内,并在洞口还击。而这名湖南藉技师又是曾参加过七九年作战的老兵,军事技术也可以,可惜当晚打错了对象。后经保卫部门查实,确系误会所至,那技师虽未受军法处置,但因后果严重,当即被撤职作复员处理。

再就是发生在我团类似的一件事。二营某连一个步兵班长,夜间奉令到我团与九十六团结合,执行防敌特工渗透的潜伏任务。班长带一个组在前面走,副班长带一个组在后面作掩护。由于草深林密,夜暗难行,相互距离也拉得很长。当前面的班长走到一个有土坎的地段时,不慎踩滑一块石头,摔下沟去。下滑中,班长打开保险的枪机被树枝挂动,一梭子弹朝后面射了出来。在后面掩护的副班长,以为遇到越军特工袭击,迅速出枪,朝枪响的地方打了过去。踩滑落地的班长立即喊到:“不要开枪,是我的枪走火„„”,可已经晚了。班长的话音未落,早被冒失的副班长打来的一梭子弹击中,倒在血泊里,后在送往团卫生队救治途中,因流血过多而死亡。临死前,班长面对痛不欲生的副班长说,都是自己不小心出的事,并请班里战士给团里领导说,不要追究副班长的责任。

多好的战士,就这样去了。如果我们的当事人,遇到上述这些情况,稍微沉得住气,冷静一点,不要惊慌,这样的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是:为了保险乱埋地雷。

在战场上的人,生生死死的场面见得多了,对枪炮并不害怕,最担心的是地雷。稍有麻痹大意,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从七九年自卫还击作战,到老山的防御作战,中越边境上到底埋了多少地雷,可能没有哪个人,哪个部队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敌我双方为了安全的需要,埋设地雷的密度,恐怕是近代战争中少有的。

通常情况下,作为防守的部队,应在阵地前沿的主要地段埋雷,同时应在地地图上做好标志。但在轮战期间,无论是先期的部队,还是后期的部队,为了防止敌人的偷袭或进攻,都在阵地堑壕四周大量埋设地雷。有的阵地,除了在堑壕、交通壕、便道上可以放心行走外,几乎无路可行。特别是到了晚上,相互之间都不敢轻易走动。

大量埋设的地雷,虽然对防备敌人的进攻、偷袭,确保阵地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给部队的出击和执行支援保障任务,带来极大的麻烦。如有的在向前线运送物资弹药时,不小心滑倒,被地雷炸死或炸伤;有的在执行查线任务时,不小心被地雷被炸死或炸伤;有的在抢修和扩展阵地时,不小心被地雷炸死或炸伤;有的在躲避炮弹时不小心被地雷炸死或炸伤。

我团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此类伤亡,先后发生六起,约占战时全团伤亡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军步兵分队中,绝大多数官兵都不熟悉地雷的排除。尽管平时训练中,也有排雷埋雷课,但大都是在理论上讲一下,真正的实际操作极少。所以,关键时刻,一遇到有人在雷区被炸,没有工兵在场,都束手无策。

大都数情况下,如误入雷区,踩响地雷,一般都是炸掉一条腿,如能及时救出,到医院锯掉后,不至出现死亡。但由于步兵分队不懂排雷技术,也没装备,只有等工兵前来解围。由于时间延误,错过最佳挽救时间,有时眼睁睁的看着战友牺牲。

我团某连有一名从长沙军校来的实习排长,在该连一个有树林的阵地上担任防守任务。因时常听到林中有似人走动的响声。几次请示连里,想带人进去查看一下。连里因担心触雷,没有同意。但这个学员排长自恃在军校学过地雷方面的知识,总想冒险一试。

有一天下午,这个实习排长自作主张,擅自做主前出查看。没有排雷工具,他就利用树间交错的树枝作依托,从树上潜出阵地十多米。当他从树上落地时,恰好绊响了埋藏在树丫中的一颗地雷。

看到排长触雷倒地,阵地上的战士想去迎救,但因前面林中到处有地雷,阵地上的战士又不懂如何排出,无法接近。当团里接到报告,派出工兵前去排雷后,才将这名淹淹一息的排长救出。后因延误时间太长,流血过多,在送往团卫队途中不幸死亡。

阵地上埋雷过多,也给工兵带来不少伤亡。因部队时常要执行潜出任务或进行拔点,执行任务前都得要工兵排除地雷,有些工兵既死伤在敌人埋设的地雷上,也有的死伤在自己埋设的地雷上。这些血的教训恐怕每个轮战部队都有。

四是;不按规定乱行动

篇二:《对越还击作战真正的五虎战将》

对越还击作战真正的五虎战将

1.廖锡龙-------他就是的代名词!凭此战名震全军,当时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名字!试想当时如果派他去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话,那阿扁可能每天都得躲在衡山指挥部里上班了!

2.张万年-------"消灭127,活抓张*年"这张越军的宣传单就已经说明一切了!凭此一战,他不但摆脱了LB事件的影响,为最终成为张副主席奠定了资本,也救了127,否则铁军127可能早被裁了!

3.傅全有-------他之所以战后破格升,天下第一军之所以成为现今底气十足的王牌军,84之战的成功是令人信服的!

4.何其宗-------中印和中越两战造就了这位40刚出头就当的一代名将,如果不是站错队,如果不是令人唏嘘的命运,现在的军中一号就是他而不是郭了!

5.蒙进喜-------参战最多的指挥官,战绩显赫,如果不是后来的处分,进军委是没什么问题的!

还有固辉,钱国梁,钱树根,李新良,陶伯钧等名将,这都是那场战争中的英雄指挥官!向他们致敬吧!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升起的将星(十八)姜福堂 上将

1941年10月生,荣成人。1959年1月入伍。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2002年晋升上将军衔。曾任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政治指导员。1969年6月-1970年7月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74年7月任师副政治委员。1976年8月任军政治部主任。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

政治学院高级系。1983年5月-1985年5月任陆军第46军政治委员。1985年6月任济南军区部主任。1993年12月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95年9月起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2005年12月,姜福堂达到任职最高年限,退出了沈阳军区政治委员的领导岗位。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姜福堂-人生经历

姜福堂,1941年10月,生于荣成滕家镇鲍村一个农民家庭。上将军衔,曾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1958年,姜福堂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1月,17岁的姜福堂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了济南军区驻刘公岛守备部队。入伍后历任战士、班长,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姜福堂被提拔为干部,先后担任副排长、排长。一年之内,他又被提拔为副连长、连长,又改任政治指导员。在此期间,姜福堂一直在海岛工作。在岛上,先是进行了一年半的国防施工。当时岛上生活条件差,工作艰苦,危险性也比较大,姜福堂担任作业队长,和战友们一道不怕苦累,重活脏活干在前,带领作业队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济南军区《前卫报》曾以《海岛炮连“三朵花”》为题报道过姜福堂和战友们的事迹。姜福堂还积极参加了全军开展的大比武活动。姜福堂担任班长时,还不会游泳。驻守海岛,游泳是一道必修课。姜福堂带领全班在海水里刻苦练习,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军区组织的比赛中,取得班集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在担任副连长时,带领全连100多人,成功的从刘公岛 武装泅渡3000米到威海登陆,无一人掉队。姜福堂在担任大学生连

指导员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当时全国倡导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姜福堂所在的大学生连是由来自21所大专院校14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们年纪轻、爱学习,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同时管理难度也比较大。姜福堂注意和这些学生打成一片,坚持同学习、同劳动、同训练、同生活、同娱乐。靠着自身的努力,他终于赢得了大学生们的尊重,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全军20多个大学生连队中,姜福堂所在连工作一直排在前列。在连队生活、工作的7年间,姜福堂7次荣立三等功,4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一直是师团的学习积极分子。

1985年1月,他被调任67军政治委员,随后即率部参加了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收复老山、者阴山后,中央军委确定,采取轮战形式,保持对越军事压力,配合外交斗争。1985年1月,姜福堂刚刚到67军报到,军里就接到轮战命令。部队上下群情激奋,大家为能在和平建设时期进入战争环境,实现军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夙愿而庆幸和激动。作为军政委的姜福堂,则在考虑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战争正义性教育,带领部队顺利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转变。他深入到班排,了解官兵的思想反映,检查训练、装备准备情况,认真分析准备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与部队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3月7日,姜福堂和军长张志坚乘飞机到达昆明,向昆明军区汇报参战部队情况,详细了解战场情况,接替防务参战。部队到达集结地域后,姜福堂指示政治机关及时对部队进行战争正义性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还和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战

士在我心中”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官兵参战杀敌的热情。 姜福堂-对越作战

1985年,对越自卫防御作战正在进行。3月,67军军长张志坚、政治委员姜福堂率部进入广西接替防务。部队在第一线坚守了一个夏天又一个秋天。在那些距敌人只有几十米、十几米甚至七八米的前沿猫耳洞里,下面是积水,上面是雨水,加上蚊虫叮咬,战士们身上已经溃烂。补给线被敌人炮火封锁着,为运上去几听罐头常常要花血的代价,为抬下一个伤员常常要出现第二个伤员。于是,一个念头俏悄地爬上了前线干部战士的心里:该换防了吧?没有人公开地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姜福堂必须回答。党委会上,姜福堂提出要使每个指战员明确:后方正在进行精简整编,这是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我们延长坚守作战的时间,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后方的精简整编。

1985年4月25日,姜福堂来到前沿某连,与一个叫粘成山的新战士攀谈起来。他问他:“你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长期坚守?连里是怎么讲的?这些理由对不对?”小粘告诉他,战士们对连里讲的三条理由中的两条有议论。比如,说我们少换防一次,就给国家节省一大笔交通费用。战士们私下说:“省钱是不错,可我们要是当初不来,不更省钱吗?”又比如,说我们部队作战时间越长,受锻炼就越大。“那么,兄弟部队受锻炼不就小了吗?”只有支持后方精简整编这一条,战士们没意见,想得通。姜福堂大受触动。我们的战士是有头脑的,政治工作不能有任何一点哄骗。尤其令他感动的是,战士们对“支持

后方精简整编”的充分理解和支持,这种“支持”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以血和生命做代价的呀!

姜福堂根据这些情况和政治部的调查,及时地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他在小粘后来给他的信上,写了长长一段批语,传达到排以上干部,要求不要满足一般教育,要了解战士的具体困难和要求。要把工作做到每一个猫耳洞,做到每一个战士、每一个家庭。部队得到了一股新的动力,从长期坚守作战的需要出发,加修工事,发动群众研究战法,仗越打越精。

1986年新年后,有一个战士找姜政委这个"大老乡"走后门。粘成山家在山东莱阳,姜福堂老家在山东荣成,同是胶东人。姜福堂在粘成山所在连的阵地上和战士们交谈。粘成山是个天真可爱的新战士。姜福堂问他:“你家是哪里的?”粘成山说:“莱阳的。政委你呢?”姜福堂笑着逗他说:“我也是莱阳人。咱们是老乡啊!”“真的?”小粘立时两眼放光,可他有点怀疑,在战场上遇上本县人,还是首长,真有这么好的事?他问:“你家在莱阳什么地方?”他想考考政委是否骗他。姜福堂反问他:“你家在哪个村?”小粘说出村名之后,姜福堂才说:“我家在莱阳城东南25公里,左庄村。”这个地方他去过。他在莱阳驻军工作多年,胶东一带没有他不熟的。小粘一听,高兴极了:“对对对!是有个左庄,咱们是真老乡!”姜福堂不忍心把话说破。他们真像老乡似地交谈起来。临下阵地的时候,政委握着小粘的手,问他:“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事要我办?”小粘对政委已经毫不见外了,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说:“政委,我在前线流血、牺牲,都不在乎,就

篇三:《揭秘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残酷内幕》

揭秘尘封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残酷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