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作文

时间:2021-11-10 16:07:11 500字

篇一:《月光启蒙》

欢歌笑语有诗情——《月光启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借班上课)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非常好!(笑)这节课,梁老师来给你们当教授。(笑)大家欢迎不欢迎?(齐答:欢迎!)欢迎怎么没有掌声?(热烈鼓掌)谢谢同学们!谢谢!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会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一个同学经两次提示,仍然背得结结巴巴,我赶紧请全班同学接着齐背。)

师:我相信这位同学平时背诵一定很流利的,可能因为今天后面的老师多,他心情太激动了,激动得说话都结结巴巴了。(笑)不过,下面还有许多机会,你可要好好表现表现。谁能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孙友田。(板书:孙友田)

师:孙友田是我们安徽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诗人,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老师,这位启蒙老师其实就是他的母亲——一位根本不识字的农村劳动妇女。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听配乐朗诵《月光启蒙》最后一自然段: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好母亲呢?又是一位怎样的启蒙老师呢?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96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17 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师:“启蒙”什么意思?

生:启发、教育。

师: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请用“启蒙”造句。

生: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生: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王老师。

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妙答!老师都没有想到这样造句。正是解释课题的好机会。)

师:回答得真好!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鼓掌)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老师,月光也可以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月光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

师:课题不叫《母亲启蒙》,而叫《月光启蒙》,显得多么富有诗意啊。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首先使你的题目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可以像《月光启蒙》这样充满诗情画意。

二、学习课文

师: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大家注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讲了月光下母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学生开火车朗读,要求其他学生集体纠错。)

师:谢谢几位高手的朗读!(笑)请说说母子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竖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师:母亲为我唱起了什么歌谣?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这首歌谣赞美了妈妈勤劳、讲卫生。

师:不光是赞美妈妈,它赞美了所有的劳动人民,还让人感觉到劳动是快乐的。妈妈还唱了什么歌谣?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妈妈想带儿子飞到云南住大楼房。(笑)

师:古代有句话叫“凤凰非梧而不栖”,现在有句话叫“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凤凰象征着好运气、好兆头。那时候,农村住的都是土墙草屋,云南的瓦屋和楼是最理想的住所了。这首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我小时侯,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个理想早已实现了,人民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妈妈是怎样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母亲深情地唱着歌谣,她的声音甜甜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温暖柔和,像小溪的流水潺潺悦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又像从遥远天边

传来的天籁之音;听着这样的吟唱,我的心儿都醉了。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芳香是用鼻子闻。母亲唱歌谣,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令人陶醉,我感到特别芳香。

生:母亲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使作者的内心芳香四溢。

生: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好啊!“芳香的音韵”在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板书:通感)。通感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可以互相沟通,不分界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上的红苹果,我们就会自然地觉得这个苹果又香又甜,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视觉变成了味觉和嗅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一个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他把视觉想像成听觉,也是用了通感的修辞。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尝试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师:同学们,歌谣歌谣,当然要唱出来才好听,谁来唱唱这些歌谣?不会唱?我来唱一唱:“月亮出来亮堂堂……”(笑)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用你熟悉的儿歌旋律来唱一唱这两首歌谣,注意你是在寂静的月光下演唱,不要把全村的人和牛都吵醒了。(笑、自由唱一会儿、指名唱、鼓掌大笑)

师:谢谢两位“民间艺人”的精彩演唱!我们的教室里好像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笑)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这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呀。母亲怎么会唱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

生:(朗读第5自然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生:第一个意思是“生长”,第二个意思是“产生”。

师:回答正确,加一百分!(笑)前一个长的意思是“生长”。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常常改道。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之说,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

地上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难以生长庄稼。后一个长的意思是“产生”“流传”“创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们日子清苦,但是我们从不怨天尤人,我们世时代代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听的歌谣。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民谣童谣和谜语。

师:最后一句中的“混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早上吃的馄饨饺子什么的?(笑)

生: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师: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蒙童嘛。“豁然开朗”呢?

生:一下子明白了。

师: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我要像妈妈那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师:掌声鼓励一下!(鼓掌)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文化传承给了幼小的作者,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母亲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好的启蒙教育啊!唱完了歌谣,月光下的母亲,还怎样给我启蒙的?

生:讲故事。

师:讲什么故事的?

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天河相会。

师:嫦娥奔月、天河相会,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母亲讲得那么深情,说得那么神奇,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夜已经很深了。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什么?——

齐:一尊玉石雕像。

师:“玉石雕像”般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美丽,圣洁。

师: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请同学们看插图,听朗读(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

师:天空是这样神奇,我们的人间生活也很有趣呀。童谣有什么特点?

生:幽默风趣。

师:童谣的语言特点是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幽默风趣。请三位同学分别演唱三段童谣,可以用手打节拍,看谁演唱得幽默风趣。(指名演唱,满堂大笑。)

师:(小结第一首)你看,勤劳的,吃干饭;懒惰的,啃锅沿。我似乎听到了小老鼠“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我似乎听到当母亲说起“小老鼠……”时,作者笑得好开心哦。

师:(小结第二首)多风趣的童谣呀!狸猫可是老鼠的天敌呀! “下不来——”声音要注意延长。

师:(小结第三首)多么幸福的毛娃呀,时时有人爱。

师:民谣童谣中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呀!正是这些风趣幽默的童谣让作者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启蒙教育啊。我也想到了一首妈妈教给我的童谣:“小扁头,上高楼,一块砖头砸到头,妈妈打,奶奶揉,哎哟乖乖小扁头!”(笑)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的土地上也“长”了许多有趣的民谣童谣呀,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生:打灯笼,照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生:一哭一笑,老猫上吊,猴子开门,屁股跌生疼。(笑)

生:缺牙巴,炒菜瓜,一炒炒到外婆家。(笑)

生:精屁股郎当,跑到杨庄,杨庄狗咬,爬起来就跑。(大笑)

生:(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民谣童谣还真不少呀,随便说说就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平时注意搜集整理。不要认为民谣童谣是下里巴人,它也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啊!

篇二:《18.月光启蒙》

篇三:《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优美。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混”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里学过了。

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天地,一片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月光启蒙作文}.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

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子中为什么说长歌谣?

生:“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

(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我呢?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师在课题旁打“?”)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仔细读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一句话,母亲用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

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乐曲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母亲给我唱歌谣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的歌谣,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那种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作者很开心,很甜美,就是很幸福的感觉

生:芳香的音韵,母亲唱出来的歌谣非常优美的感觉。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么?

生:有点比喻的感觉,把美妙音韵比作非常芳香动听的感觉

师:想像此刻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充满整个小院,所以用芳香来形容。

生:其实不是真正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甜美——

生:作者仿佛沉浸,陶醉

师:你的理解真好!课前是哪个同学提的这个疑问,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一种意境了。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师:刚才,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剩下的三个部分,你最喜欢讲哪个部分?

生:唱童谣。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

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这是文中的三首童谣。你给大家读读第一首,好吗?

(生读,教师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喜欢肯定有你的理由。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很风趣。

生:读起来很押韵。

师:朗朗上口,是吧!要读出童谣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你本身就是孩子。你想说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感觉,对吧!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读。

师:是的,还可以拍手读等等。总之,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 (学生尝试多种形式读童谣)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一生站起)想展示哪一首?

生:第二首。

(全班打节拍,生趣味读童谣)

师:你瞧,多有意思的童谣啊!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加幽默风趣。 师:你还对哪个部分有感受?

生:猜谜语。

师: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师:把课文相关的句子读读好吗?

生读: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你能想象一下母亲说这句话的动作、神态吗?边想象着母亲的样子边读读看,好吗? (一女生读,把“笨”字字音拉长,很有感觉)

师:咱们也请个男生试试。

(一女男生读,感觉比较温柔)

师:你瞧,多么慈爱的感觉啊!你要是长大后成了父亲,对孩子肯定比他妈要来得温柔。(众大笑){月光启蒙作文}.

师:剩下一个“讲故事”部分,谁来说说?

生:讲故事这部分很生动。

师:你也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课件出示: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生:母亲的样子就像玉石雕像,感觉很美。

师:玉石雕像,怎么体会?

生:作者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来形容她的美丽。因为,此时的母亲就是在柔美的月光下给“我”讲故事的。

师:是啊,你看,月光下的母亲多美啊。母亲月光下的启蒙,让“我”终身难忘! 师:这节课,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这种读书的方法,希望大家不断地运用到日常学习中。

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

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一分钟小结一下,把它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

“我”, 。

师: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 “我”呢?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把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月光给了“我”,给我人生的启迪。

生:母亲把童年风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

生:母亲把爱和知识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

师:是啊,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不识字的母亲也许并不知道

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但满怀对孩子的爱(红色粉笔画箭号同时板书:爱),她把勤劳,把想象,把诗情,把智慧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受益无穷,终身难忘。

四、再次存疑,布置作业

师:课文学到这儿,“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已经得以解答。(擦去副板部分已解决的问题)那么,“不识字的母亲为什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等许多问题,留待进一步学习后再解答,相信同学们的体会会更深。

多媒体出示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3)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准备和老师同学交流。 师:《月光启蒙》选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老师请大家课后找来读读,相信孙友田母爱的世界会给你更多的震撼!同时建议你们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对你的付出与关爱,让我们再次以感恩的心回味平凡母亲给我们带来的不平常的感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读题。

师;月光多美啊,再读读。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唱歌谣、猜谜语。

师: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读书。

指名读。

生:读“月儿弯弯—”。

师:歌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有喜欢这种歌谣的吗?

生:我感觉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代表吉祥。

师;凤凰是传说中吉祥的象征,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生:读“月亮出来—”

师:这种歌谣是讲了他们的生活。母亲还有三首童谣。你喜欢哪首。

生:“小老鼠—”,告诉我们不能偷东西。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很可爱,很有童趣。

生:把一个小孩的喜怒哀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师读。你听。

生:很押韵。

师:怎么读出它的韵味呢?

生读。师轻轻击掌。再指名读。

生:读“小红孩—”这首歌不仅押韵,而且有童趣。

师;用南京话来说说这种童谣。生读。

师;这就是乡音乡韵,特有味。现在你对歌谣/童谣有什么新的认识。

篇四:《论文-月光启蒙》

追 梦

——谈两次教学《月光启蒙》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并没有多少炫目的荣耀,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直且行、且思、且歌。如果说是寻梦的话,那么我希望有一天我的课堂教学能摄人魂魄,自己和学生能如痴如醉,我希望我与学生在一起的日子都是一段难忘的幸福时光……

——题记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文章讲述的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给他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也许是有着相同的童年记忆,我很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有了《月光启蒙》理想课堂的追寻。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特地将这节课作为教研课,主动邀请校长、主任及同事来听课。看着自己所写的详细教案,我自信满满,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谁知,课堂一开始就很沉闷,学生要么不说,要么就说不到点子上,我顿时不知所措,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走下去,好不容易捱到下课,身上早已急出一身汗。

下课后,我很郁闷,抱怨学生太差了。教科室侯主任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心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你是让学生沿着你铺设的自来水管道走,而不是自然地水到渠成。”教导处王主任语重心长的说:“备课不能只备教材,同时更要备学生,才能让预设和生成和谐交融,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听了他们的指点,我十分汗颜,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我翻开了久违的教育杂志,叩开了凤凰语文网站,参加了学校的省级课题研究小组。多少个夜晚,我在书林中漫步,在学海中遨游,解读着新教育理念,聆听着专家的谆谆教诲,提升着教学智慧。我尽情地浏览着,贪婪地吮吸着,不停地反思着。我终于明确意识到:语文课堂应该立足于生命,立足于人的发展,特别良好个性的发展。我

们不能凭借任何理由采取任何形式去无情地束缚、压抑、剥夺生命的创造活动,应该还给生命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呵护关爱每一颗“创造嫩芽”,要让这些嫩芽不断成长、蔓延,成为一望无垠的草原。

渐渐地,我的精神家园丰盈起来,我的课堂教学自如起来。学校领导找到我说:“下星期,你代表学校去缸顾上一节语文课,行么?”我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

这次,我还要上《月光启蒙》。

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应该是崇尚生命的。但是,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似乎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我继续兢兢业业地探寻着。

这一次,我更加认真地备课——先从课文入手,赏意境,品语言,让浓浓的母爱甜甜的诗情注满学生心田。再引入原文,让学生体验流溢着浓浓诗情的“月光启蒙”竟是这般的酸涩,从而体验——母爱是永远写不完的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春意盎然的清晨,我们一行来到了缸顾小学,开始了校际联谊——送教下乡活动。听说兴化城里的老师来上课,许多老师风尘仆仆从沙沟、周奋、西郊等地赶来,黑压压的教室早已挤满了人。

我第一次出去上课,面对一个个陌生的孩子,台下校长主任为我捏了一把汗。然而,我一点也不慌乱,在“品味歌谣”中,我用了多媒体打出五首民谣,配上静谧的月夜图,让孩子充分读,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孩子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为理解“启蒙”做好了铺垫。在感悟启蒙时,我先出示月光图,然后播放清唱的歌谣:你们听,母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