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时间:2021-11-10 13:42:41 600字

篇一:《画圆》

篇二:《画不圆的圆》

画不圆的圆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不仅生动有趣,还富有深刻的含义。

上课了,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玩游戏,那就是画圆。”我心想:不就是画圆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师你也太小瞧我们了吧。我们整装待发,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准备迎接挑战。只有十秒钟的时间 ,我捏着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十秒钟过去了,我的圆也画好了,可我却自己问自己:这是什么,坑坑洼洼的,这也不是圆呀?我不由自主地涨红了脸。偷偷地瞟了别的同学,和我的也不堪上下。这时我班的杨国圳站了起来告诉了我们画圆的方法。原来画圆也有方法呀。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当老师说完第二个游戏时我们都挠挠脑袋,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画第二个圆。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米”字形的纸,“米”字上面有几个方块。首先老师让我们在方块里填入不同的角色,我在方块里填了儿子、朋友、同桌、、、、、、接着老师让我们给角色打分,我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满分,看着这些不足满分的角色我思绪万千,我只给儿子的角色打了3分,因为我在家中十分淘气,妈妈说我,我不但不听,还和妈妈顶嘴、、、、、、最后,老师又让我们用弧线连起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连的凹凸不平,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我又看了看同学们的,同样什么东西也不像。我仔细地看着我连好的图形,我好像看出了什么道理。

这节公开作文课上完上了,我悟出了点儿道理: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取长补短,画好生活中的“圆”让我们的生活更接近完美。

篇三:《用圆规画圆》

用圆规画圆

设计理念: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圆心和半径的基础上,通过画指定半径的圆加深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圆,学生通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得出怎样用圆规画圆,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活动,对圆的认识由原来最初的认知状态,到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有意识的体会出可以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的一系列活动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教材对用圆规画圆的编排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主画圆。呈现了四种不同的画圆方法(1)用带有圆面的物体描圆(2)用两支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3)将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4)直接用圆规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用圆规画圆的三个步骤。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要求做书上的“做一做”,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第1题是考查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技能是否掌握,第2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固定的圆心位置用圆规画圆。“试一试”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圆,同桌比较所画圆的大小。然后提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圆就越大。体会半径对决定圆的大小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画圆也有初步了解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画圆,但个别学生对圆规的使用还不太熟练,让他们经历多次尝试,再尝试的过程。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能用圆规按要求画圆,认识圆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卡纸、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一、问题情境

师生交谈上节课有关画圆话题,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把物体上圆形的面按在纸上,然后描出一个圆

二、自主画圆:

1.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画圆方式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同桌合作各画一个圆。

3.交流学生画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进行提问,关注画圆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知道:画圆时,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学生活动: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画圆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边两幅图,看一看是怎样画的,然后同桌合作,用这两种方法,各画一个圆,试一试

学生合作画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圆规画圆

1.让学生观察圆规,了解圆规的结构特点。

2.教师边提问边示范画圆,边画边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特别强调:画圆时,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按指定的半径画圆,画的过程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学生活动:

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规。观察一下,说一说圆规是什么样的?

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四、尝试应用{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1.提出教材中用圆规画圆的要求,让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2.交流学生画的圆。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做法。如果有学生画的圆不好,找出原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一定要固定

五、经验提升

1.提出博士的要求,学生先动手剪,再同桌比较谁画的圆大。然后交流比较的结果

2.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并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学生活动:

比较和讨论知道: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课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然后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2.做一做第2题,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学生活动: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2、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篇四:《话题作文 “方与圆”》

话题作文 “方与圆”及其范文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这是一枚钱币,形状是内方外圆)按要求作文。

要求:自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方圆人生

人生就如那一枚枚斑斑驳驳的铜钱,黯淡了刀光剑影取凝聚着人生哲理的芬芳。方外有圆,圆中带方的铜钱昭示着人生的方与圆。

漫溯历史的长河,去寻找与那斑驳铜钱时代的人,方方正正,刚直不阿的高大身躯里现在眼前。这边有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太白,那里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林则徐在呐喊“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孟子在高喝“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懂得方正的人从不缺傲骨,是他们的刚直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是条不可小觑的巨龙。堂堂正正,方方直直的男子汉的集聚,才能使中国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张志新将她那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将“方”的傲骨留于人世间。方圆人生,人生不可缺“方”,不可缺刚直的秉性。

圆似乎是一抹润滑油,一剂清新可人的“和睦药片”。在当今这个钢筋水泥构筑的天地中,竞争日趋白炽化,人与人间的摩擦日益繁多。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何不圆滑些呢?过分的方,过分的有棱有角只会划伤他的心灵,多了份心灵之间的隔膜,在无形间筑起了一道道心墙。小小的不在乎不忍让不友好,会增加巨大的人际摩擦力,这也是你成功之路上的一个不小的阻碍。当然,圆滑要有原则,要懂得适度。太精于左右逢迎的人反而会被自己的无原则,无法度而害到。像高尔基的古拉格群岛视察之行,他心中记得的只是领导的暗示,将可怜又贫困的岛中人置于不顾。高尔基是方便了领导给足了上级的面子,可这种毫无原则的圆滑,这种失去傲骨的逢迎换来了他抹也抹不去的黑斑。方圆人生,人生不可缺“圆”,不可缺少人间的润滑剂。

虽然“方”也不可缺,“圆”也不可少,但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过方则为人过于苛刻,过圆则为人过于逢迎。所以人们还要有像康德那样的道德律铭记在心中,不要做个伪善的小人,这种圆滑是种毒药,侵蚀那立于身躯的傲骨。方圆人生,有方有圆才是精彩,过方过圆怎能精彩?

方圆人生,圆你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如秋叶之静美。

方圆有度

方者正方,不为世俗失锐气;圆者浑圆,不因名利显锋芒。方与圆是一对矛盾,相互区别却又相辅相成。没有圆的衬托,方不成方;没有方的存在,圆不为圆。方与圆看似对立,却又都有着至善的品质——方之方正,圆之圆滑,都蕴含着世事的玄机。

古人有云:天圆地方。古时的服装、首饰,还有外圆内方的铜钱,无不体现了前人对方圆相容的敬畏。可见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中,方圆本为一体。非方无以得刚劲,非圆无以致柔美。正是这方圆相成的玄妙,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充溢着刚柔并进的华美气息。 时至现今,时代的快节奏敲击着我们的生活,重压下的我们难免偶尔迷失方向。当我们不知所措之时,大可不必慌乱。为人处世无甚复杂,破解一方一圆的天机,自能洞悉世事纹理。

为人当方。流芳千古的清官总给我们最深的感动。他们刚直不阿、不畏强权,给平民百姓以青天,予贪赃枉法者以警钟。方正质朴之气并非清官所独有,不入仕途者亦有许多方刚之人。他们各司其职,尽忠职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谓尽显锐气。同样,那些事业未成的年轻人,也有不少为人方正、锐气十足。他们做了自己梦想的最虔诚的追星族,困难永远没法磨平他们的棱角。以上种种,均是至方者,他们各自成为了自己时代的阳光,让浩然正气荡涤乾坤。

处世当圆。世事精通如杨修者不在少数,但落得他这个下场的却为数不多。与其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莫不如说是杨修不懂得收敛锋芒。圆滑处世是一种智慧,这不是说我们要丧失内心的准则,而是说我们要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地为他人考虑。滴水难为海,独木不成林,社会毕竟不是一个人的社会。既然我们总要与他人相处,为什么不让大家都落个愉快呢?非要论个对错不可,无非是不懂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一定要把事物定个好坏,不过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这些都不能说明你的智慧,它们能给你的,也只是一时的虚荣。唯有不露棱角,方能换得世间清平。

最喜欢汉字,方正处笔锋遒劲,圆润时墨迹从容,可谓将方圆之结合发挥到极致。字如其人,好字细微处刚劲有力,整体看行云流水;至人亦是圆在身外、方在心中,为人处世,方圆有度。

当方则方,当圆则圆

世象万千,有人喜方,有人喜圆,有人爱圆。“方”是棱角分明,“圆”是圆滑自如;“方”直接,“圆”是委婉,自然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又将如何?自是当方则方,当圆则圆。 当方则方。历史不会重演,世光不会倒流,后悔同样是毫无意义的事。正如绣花针不能无尖,宝剑不能无锋,方正而棱角分明的个性不可或缺。如果魏征没了棱角,不仅唐太宗失去了一面皎皎“人镜”,历史也许已不是这个发展的趋势,贞观年间的盛唐气象也许也会失去一点光彩;如果嵇康没有了棱角,不仅历史上那篇著名的致山涛的绝交书消逝无影,刑场间那首《广陵散》亦会真正绝矣,魏晋风骨更会因为少了叔夜这一笔而黯然失色。当方则方,随大流不是个好主意,“不为五斗米折腰”终成气节;不食嗟来之食方为君子。无论是在采薇而食的远古,还是在气象万千的盛唐,亦或是在焕然一新的今朝,“方”的任务被人需要,“方”的人更为人所向往、追逐。

当圆则圆,如若太阳不能为方,车轮只能为圆,圆润而进退自如的品行同样不能缺少。如果张良没有了圆通,那么很可能便向其他同僚一样死于权力的争权之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如果苏轼没有了圆通,在乌台诗案后,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中,也许会从此自暴自弃,伤时伤己,假使这样,则一代文豪将毁于一旦!当圆则圆,在任何时候都刚直不屈,如果造成不良后果或是招致灾害,于人于己,都是不合算的。“曲则全,枉则直”,要想保全,要想“天下莫能与之争”,学会“圆”,学会圆通,学会机灵应变自然是重中之重。圆形的车轮可以推动机车的前行,在车后印下几排深深的车辙,圆通的处世态度可见推动人的发展,在走过的路上留下几行深沉的足迹。当圆则圆,是一种高深的学问。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不是面临危急便“圆”。当圆则圆,当方则方,在人们需要你出手时请“方”,在人们需要你退后时,请“圆”。如果只是懂得了这个道理,还不够,智者必会洞悉,明辨其中的“度”,掌握好生命的航向,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用智与行义

唐朝李沁有言:“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逞才,静若遂意。”意即行义当方正、正直;用智即圆滑、周全。人生有如一场手谈,方的是棋枰,圆的便是棋盘上纵横的黑子白子。拢袖拾子,驰骋沙场,便是既需“方”又需“圆”。缺一不可。人生一世,亦是不见硝烟的逐鹿,在这场比试中行义用智也是缺一不可。

生而为人,不能无义。心中有正义和道德,手中做义行和义举,正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差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正是对最高道德的追求挺起了人的脊梁,凸现出人性的庄严。每一次人生路上的抉择都自有其依据的原则,若事事以快乐原则为准,则吃了睡睡了吃,与低等动物何异?若事事以现实原则为准,只会被现实的残酷打磨成毫无个性和棱角的卵石,或是被抽掉脊骨的一摊泥,失却了人性的尊产。在正义与邪恶交锋中,每一次紧握正义的手,便是升华了灵魂。方如行义,坚持正直,坚守底线,该是我们做人的原则。

人行江湖,不能无智。智是“无我不解之谜,无我不胜之局”,却更是“四两拨千斤”“曲线救国”。事事如局乾坤莫测,如想笑尽英雄,只有一根筋,直直向前冲,能行吗?只落得头破血流,又更遑论实现心中的理想!马路上的汽车,没有一辆不是圆形轮子,只有圆滑处世,如水至柔,才能将所有阻碍化为无形,以最快的速度向目标行进。如《霹雳》中正道武林支柱素远真,因其善于借力,处世圆滑被评价为“最坏的好人”,可试问在这风刀霜剑的社会上,做一棵招风引雷的大树连自己都保全不了,又怎么能保护自己的原则?若他不能圆滑、不善用智,又凭什么支撑正道,护佑苍生?

用智而无行义,便成了随风摇曳的墙头草;行义而不用智,也只好叹“出师未捷身先死”了。行义是目的,用智是手段,义智相生,倍增其力。

以“行义”铸成棋枰之方;以“用智”打磨棋子之圆。方方圆圆,亦方亦圆,游离于方圆之间而又用方用圆到极致,于是纵横捭阖,无往不利,下一局致妙之棋。

方与圆

“ 方”,一般想来是指方正之意;至于“圆”字,和“方”站在一起就让人想起“圆通”、“圆滑”二词来了。人生在世,究竟是推方还是崇圆,这一直是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事实上由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应该是“方”的。岳飞是“精忠报国”,文天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孔繁森殚精竭虑为西藏„„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方”字的正气在他们身上表露无遗。这种品质是生活舒逸的我们所应牢记的。

但我们知道,曹七巧的黄金枷锁可也是方的,吃人的封建道德亦是古代“方”的典范。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要推翻“方”的正直性,而是想说明“方”的秉性不可滥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方”便是如此。它可以正人行,清人心;也可以伤人情,害人命,我们必须分辨明白什么是伪装的道德。实际上就算是方正的人,有时也会因此犯错误。譬如岳大将军绝对是个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爱国者,可他在抗金途中因皇帝的十二道命令而撤退,使抗金大业功亏一篑,这便是他误把“忠君”等同于“忠国”的结果。他因坚持这样的原则而失败,不得不令人惋叹。

岳飞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那样的方正观现在基本是不复存在了,虽然如此,如今空有一身浩然正气,一腔报国热情,充其量只能独善其身。这时“圆”的作用便凸现出来了。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学会圆通,学会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毕竟我们是人而非机器,并不都能接受直接冰冷的大道理。如果有益于人民甚至世界的想法,就得通过与众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有了“圆”,理想方能更容易成为现实。

只不过“圆”更容易被黑心人利用,成为加害于人的工具。古有秦桧、蔡京;至于今天,投机取巧的人多得很,虽然杀不了人,暗地里踹人一脚还是颇有可能的。这大概是市场大了,什么人物都有的缘故吧。高智商的罪犯可是最可怕的,所以,“方”还是被时代迫切需要着。 “方”正心性,“圆”通人事,至于二者结合的典范,个人以为必是“孔方兄”了。内方外圆,既正且顺,算是最合适之处世观吧。有趣的是符合这观点的竟是货币这种俗物,倒也表明了此方圆观的社会性质。敝人还有一句话:不能兼顾方与圆的话,且用心做个方正之人,但求做一个无愧于心,也算对得起社会和生命。

外圆内方

生于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人类早已失去了栖居的诗意。曾经的“直率”如今叫做“鲁莽”,曾经的“憨厚”如今称为“傻”。如果我们还如几十年、几百年那般处世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如何处世?外圆内方。

何谓“圆”?何谓“方”?圆滑处世为“圆”,坚守道德底线为“方”。唯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既减小了处世阻力,又守住了心中的道德底线。

做人应外圆内方。被称做“民族的脊梁”的鲁迅,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执牛耳的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手执大旗,以一枝“金抢笔”冲在最前,如一把匕首刺向旧的习俗、陋习。他,始终以一个不向封建礼教低头的斗士的形象出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曾在奶奶去世时披麻戴孝、跪在灵前痛哭。这就是外圆内方。在向封建礼教开战时他绝不含糊,在亲人去世时他又适当地遵从一些礼节。哭陵是圆,向礼教不妥协是方,二者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统一。他并未因哭陵而降低了心中的道德准线。他用“圆”减小了阻力,保留住了内心的“方”。

治国应外圆内方。明朝三宝太监下西洋,甚至曾远航至红海,但所做一切只是为了炫耀国力。清乾隆时代,英国特使来到中国。中国就是否应该让英国使者双膝跪地见乾隆与英国使者争执数天,而对英国使者带来的火车模型、电报机不感兴趣。是否跪见只是小节,而火车等现代机械无疑会使清朝强大。中国对这些“方”不感兴趣,却对“圆”吹毛求疵,最后必然自食恶果。新中国建立之初,由国际形势和国力所迫,我国曾依附于苏联以减小阻力。但当苏联妄图干涉我国内政、侵犯我国主权时,我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不再依赖苏联。“方”与“圆”把握得恰到好处,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多少这样的“圆”之举,但从未放弃“方”,这也是我国能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圆”处世,以“方”立世,以此,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真我。

取方舍圆

有人认为圆比方好,多一份圆滑可以以退为进,少一个棱角就会减少前进路上的阻力。可我却固执地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时方比圆更好。

21世纪世纪是一个千帆相竞的时代。想在茫茫人海中被他人所注意,光有圆滑是不够的,更多时候,我们要自己展露锋芒,让别人看出我们的方正“棱角”从而不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代已和我们渐行渐远,如今的世界,金子太多,不会自我挖掘而一味等待伯乐,最终只会碌碌无为。

取方舍圆,就是让我们懂得,有时像圆一样打磨掉自己的棱角的确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可面对一个“商场如战场”的竞争社会,我们更需要像方形一般,利用自身的优势,凭借自身所特有的刚正,锐意进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而并非如圆一样不断妥协生活的环境,盲目的追随别人的脚步。

在取方舍圆方面,历史上的先哲已为我们做了很多的注释。李白这位“仰天大小出门去,我被岂是蓬嵩人”的历史狂人,在京受到排挤后,并非圆滑行事去请求权贵的宽容,而是骑青鹿云游四海,仍像方形一般有棱有角,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自身的独特人格魅力,使其留在薄薄纸上的诗句今天仍然散发着醉人的馨香。 鲁迅,生下来时家境中落,及长,父亲又病故;从大环境看,社会黑暗,国家积弱,官吏腐败,生计艰难。可多艰的人生并未打磨掉鲁迅的棱角而使他变得圆融自如,麻木不仁,反而,经过风雨洗礼的鲁迅以自己独特见解发出了时代的呐喊,用他那方正的铁锤去砸烂封建社会的“黑屋子”,用他那正直的肩膀肩起了时代的闸门,去唤醒了一代人的灵魂。

篇五:《以一幅风景画为话题的作文》

以一幅风景画为话题的作文

以一幅风景画为话题的作文

风景画

如果我告诉你墙上挂了一幅风景

你一定会好奇地猜测画上有什么

是春天吗

有娇艳的鲜花和歌唱的百灵

刚刚苏醒的森林

你歪着脑袋露出酒窝

要不是夏天吧

荷塘边的大榕树,蜻蜓停在秋千上

托起腮帮眯着眼

你也可能这样问我

那么是秋天{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火红枫叶金黄稻田

还有凡·高的向日葵

我都被自己的想象陶醉了

确定了!

(>范文网 >)

一定是冬天!

银色的雪地上动物的爪印远山坡上的青松

到底对不对嘛?

如果你撅起了嘴巴,我一定这样说

“好吧,别撒娇了。 画儿还空着,等你去绘呢!” 《以一幅风景画为话题的作文》

篇六:《话题作文指导》

《牵挂》作文教案

阅读下面材料,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750字。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下的怅惘。牵挂是人类从小到老惯用始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是人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及生活万象的折射与聚焦。正因为有了牵挂,人类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也正因为有了牵挂,生活中才涌现出许多缠绵的故事。

【思路提示】:看到这个题目,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诗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不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的牵挂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思君令人老”是对远戍边疆夫君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对朋友的牵挂……从某一方面而言,人类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亲情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

本话题的写作重点在于“牵挂”,在我们明确了“牵挂就是牵念、惦念”的含义后,写作也就有了框架与范围,你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为圆心,以牵挂为半径画圆,所有在此圆内的素材都可以入题。如果你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在写作时就可以搜集历代有关“牵挂”的诗词,连缀成一篇文才斐然的文章;如果你是一叙事的高手,就可以娓娓道来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有关牵挂的优美故事;如果你是多情的美文家,还可以用如椽的大笔,蘸豪情之墨,高歌“牵挂”之曲,洋洋成一散文……文章的体裁如同人体的骨骼,然后以结构为筋脉,以语言为血肉,以行文为纹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会从你的笔端流溢而出。

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在能把母亲的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有了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韵的质感。

牵 挂

思念缘于牵挂,牵挂缘于爱。——题记

我默默地行走在无人的小路上,任思绪飞翔。无意间抬头一看,便看见母亲那对期待的目光。从此,我的内心便多了一种温暖与安全,因为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庇护我的港湾。 小学时,因为我家离学校并不是很远,所以每天我都步行。一开始,每次回家都是我刚好走到家门口,门就打开了——母亲手握着门把,笑吟吟地对我说:“回来了啊?”我以为只不过是巧合,并不在意。日子久了,我开始留意了,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一走到家门口,家门正好打开,母亲的笑容必然也是在同一时刻向我绽放。这似乎已经成为每日必定上演的剧情。我试图寻找答案。一日,我听见楼道“咚咚”地脚步声,便来了灵感。这天,我上楼特意放轻脚步,缓缓地抬脚、慢慢地放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我心想:“妈妈一定是凭脚步声判断我回家的。我不出声,看妈妈怎么办?嘿嘿。”走到家门口,门果然紧闭。我心中窃喜,疑团解开了。我掏出钥匙开门,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叫“妈妈” ,无人应答。失望如薄网笼罩着我:原来妈妈不在家。当妈妈回家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向妈妈提出早已存在我心中的疑问,妈妈笑而不答。被我问急了,妈妈也只是淡淡的一句:“哪有当妈的不懂儿女?”妈妈的答案自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只好自己继续找答案。{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多日也未曾理出头绪,寻找答案的激情也犹如一杯浓茶被不断冲断,终究丶变为一杯白开水,归于平淡。

那日,我照常步行回家。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硕大的蝴蝶上下飞舞,我的目光追随着这只快乐的小精灵。就在那一刹那,我看见了一幅比蝴蝶更美、更拨动我的心弦的画面:妈妈的头伸出窗外,向我回家的路上张望着,那目光里有来自内心渴望和热切所形成的焦急与期盼。我的心为之一颤。妈妈为了省去我开门的麻烦,竟日复一日地在窗户边守望。不管是暖日融融还是寒风刺骨。我飞奔着回家,果然如我所料,门又开了,母亲笑容依旧:“回来了啊?”我忍不住扑进妈妈的怀里哽咽道:“妈„„”妈妈笑着扶摸着我的头:“傻孩子,不哭不哭„„”

发现母亲的秘密后,我无论多晚回家、走在黑暗里也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有一对热切的目光陪伴着我,如长明灯为我驱赶黑暗;无论在哪里,那对热切的目光总会伴随我左右使我想起心里便暖乎乎的。

母亲的牵挂,就像金色秋天的朵朵丹桂,香气扑鼻;母亲的牵挂,就像雨后天空中那道彩虹,绚丽多彩;母亲的牵挂,就像炎炎夏日的阵阵清风,给你带来阵阵凉爽;母亲的牵挂,就像那爬满墙头的密密麻麻的青藤,剪不断,理还乱„„

牵 挂

牵挂,因心里放心不下而挂念。——题记

牵挂,是对他人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场。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着因牵挂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表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喝一路欢歌,澈一路

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慷慨的给予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

牵挂,让人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如行尸走肉,空有一条生命,难以焕发生活的光彩。 生活需要温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风,需要夏雨……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领会牵挂,品味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人类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走进人生,便走进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牵挂是所有父母都拥有的对子女最深的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牵挂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水,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我们的心灵。

点点是离人泪

晓来雨过,往昔何在?一池萍碎,春意三分,二分牵挂,一份思念。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

——题记

牵挂对岸的你

百余年前,雷雨交加,大雨倾盆。肆虐的狂风扑向载着孩子的小船,孩子和岸上的母亲撕心裂肺地哭喊,却无济于事。就这样,骨肉分离了。风在呼啸,它冷笑着看着这一幕,嘲笑瘦弱的母亲不能改变骨肉分离的的命运。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但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母亲,伟大的母亲,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拼搏,终于驱走了黑暗迎来 了光明。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母亲驾着小船去寻找多年前分离的孩子。然而,孩子 犹豫了,他徘徊在海岸,迟迟不肯上船……{关于画圆的话题作文}.

母亲一声又一声的呼唤:台湾,台湾……渔船上的盏盏渔灯未灭,透过微微火光,有母亲朦胧的泪眼,更有母亲不绝的牵挂,牵挂着对岸的你----台湾----她亲爱的孩子!

牵挂永恒的英雄

浓浓夜,沉沉梦,雪落一地,苍白了游子的梦;白茫茫,沉甸甸,雪落电杆,带走电力工人们灿烂的笑脸;情切切,意绵绵,带上我们的牵挂,愿你们一路走好。

雪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这次人与自然的战争中,一次次的暴风严寒,却从未吓却中华儿女。他们----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六天的连续工作,登上59米的高空作业中……他们最终倒下了,倒在了洁白的雪中。

永恒的英雄,一路走好!那明净的天空是我们对你的祝福与牵挂,那绵绵的细雨是我 们送行的泪!

牵挂失去的同胞

在那一片废墟中,在那一个个可爱的书包上,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这片热土上曾经的温馨与祥和,还能感受到四川人民的伟大与勇敢。为了保护四个学生,用自己的躯体庇护孩子的谭老师,为了救出孩子自己被压死的代课老师,还有那位伟大的母亲,那“孩子我用永远爱你”的短信。那紧紧握住学生的手,死也不曾放开的年轻老师,他们给了我们太多与震撼。我却只能默哀,只能遥寄一份牵挂伴你们逝去的身影。

牵挂,发自肺腑的一种爱,因为牵挂,在外远行的游子含泪而归;因为牵挂,逝去的同胞们不再孤单;因为牵挂,才会有人们眼角静静流淌的眼泪!

【点评】: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文章结构井然,条理清晰。题记富含诗意,为全文打了一个好的开篇,使读者眼前一亮,引人入胜,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内容以“台湾,雪灾,地震”三个实事为重点,描写细腻,将事实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真实而感人,感情丰富而热烈。“浓浓夜,^愿你们一路走好”几个排比句,使情融于景,感染人心,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