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时间:2021-11-10 08:33:30 200字

篇一:《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徐州市商贸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2009年9月8日

二〇〇九年四月

商贸物流业是徐州市实现“两大中心”建设的生力军,是“三大基地”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党中央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打造商贸物流千亿产业的意见,实现资源型城市平稳较快转型,促进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培育和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品市场流通体系有待优化和提升,在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二是零售业聚集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业设施和全国规模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偏散,徐州应有的商贸能力尚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三是新型商贸物流业态有待发展,批发市场仍然处于市场初级发展阶段,传统物流业态仍占主体地位;

四是高效率、低成本、增值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五是现代物流技术能力有待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较少采用;

六是物流资源利用率提升空间较大,现有物流产出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远未达到其应有的能力;

七是产业互动能力有待加强,商贸物流产业与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八是区域优势互补发展有待拓展。

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建设“淮海经济区商贸流通中心”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统筹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谐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改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商贸物流服务特色,塑造商贸物流产业形象,拓展商贸物流辐射范围。发挥规划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作用,加速徐州市商贸物流产业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

产业格局,为徐州市经济腾飞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使徐州市发展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主导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1、商贸业

(1)规模总量进一步提升。到2011年,徐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9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4%。2-3家商贸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

(2)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彭城广场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务中心和金桥及高铁新站商务中心三大中心商圈基本建成,发挥重要的功能性商贸作用。

(3)农村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资料可信流通渠道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协议流通体系初具规模,农产品“卖”难问题初步解决。

(4)大型专业市场布局基本完成。专业市场四个平台建设既“国际化采购平台”、“商品集散增值平台”、“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和“市场创新引导平台”进入快速发展期。规划期末,100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发展4家左右,10亿元以上批发市场达到20家左右。

2、物流业

(1)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通过全国一级综合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物流基地(园区),物流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品牌,物流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物流项目,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到2011年,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市区物流配送率达到50%以上,农村物流配送率达到30%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以上。

(2)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完成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三级物流体系构架;形成比较完善的为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服务的生产性物流体系,形成服务便捷、配送增值的城市生活性物流体系。

(3)物流运行质量明显提升。行业物流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第四方物流等新型物流形态逐步形成,规划期末,培育发展2-3家国家4A、5A级物流企业。电子商务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物流业高、中、初级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物流规范化运作开始和国际标准接轨。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商贸业服务消费功能

1、“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商业中心

彭城广场市级商业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美,新城区商业中心、金桥及高铁新站2个市级中心基本建成,铜山商业中心、贾汪商业中心、九里商业中心、鼓楼商业中心、金桥商业中心、云龙商业中心和泉山商业中心等7个区级商业中心形成

规模。结合商业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和形成在全国有知名度的2-3个百强零售企业和2-3条特色商业街(区)。通过“127”商业中心建设,树立城市繁荣和商业兴旺的良好形象,形成城市商业发展骨架,起到引领消费、创新消费、扩大消费的作用。

2、“做精、做细、做实”社区商业中心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宗旨,狠抓“20515”社区商业建设工程。在总体规划40-60个社区商业中心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初步建成20个社区商业中心,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完成日常生活便利消费、步行15分钟完成日常生活“一站式”消费的社区商业服务。规划期末,建成4-6个国家级示范性社区商业中心。

(二)推进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1、生活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

(1)加快农村生活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增强生活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基础作用,发挥商品配送、品质管理和应急保障的社会功能。规划期末,实现农家店商品配送率达到80%以上。同时,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展采购联盟和第三方配送。

(2)全力构架“店、站、中心”服务网点。一是在相对分散居住的农村,健全农家店和其它小型商铺;二是在集中居住的农村,发展农村社区生活服务站;三是依托村或镇级经济组织,发展以流通增值为主线、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重点的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3)强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不断完善以农家店为主体的网络服务,推进“一网多用”,发挥商品销售、服务代理、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2、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

合理布局、建设农用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增强农资配送体系的保障作用,发挥商品配送、品质保障和技术服务的社会功能。整合资源,以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据,建立农资消费终端站点,完善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综合服务功能。依托九里综合物流基地(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规划期,整合市域生产资料供销部门和物流资源,建设2-3处农村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发挥徐州市农村生产资料消费主渠道作用。

3、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1)完善产销对接系统。建立以农村专业合作社,村、乡(镇)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卖难问题预警和产销对接系统,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集约化。在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社191家、农村经纪人10万人的基础

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规划期末,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250家、农村经纪人达到12万人。

(2)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特色鲜、功能强、渠道广的产地型批发市场,增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技术能力和流通增值的营销能力。积极支持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各乡镇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充分建设有形和无形市场,做到“一乡一品一市”的产销渠道。大力提升江苏淮海蔬菜批发市场和徐州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规划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接贾汪区蔬菜,邳州的银杏、大蒜,新沂的花卉,丰县的果品、蔬菜、林木和畜禽,沛县的优质稻米等特色农业发展。

(3)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把农产品增值加工的某些环节前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经济组织,甚至产地批发市场,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三)打造专业市场四大“平台”

1、国际化商品采购平台

充分发挥徐州市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及食品加工业的产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建设淮海食品城、徐州机械设备及其配件市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支撑作用,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建成徐州市国际化的商品采购平台。

2、淮海经济区商品集散增值平台

充分利用徐州市“五通汇流”的交通优势,积极保持日用工业品、建材、钢材、五金电料等批发市场的发展优势,重视纺织、文化音像书报杂志、计算机、药材药品、通讯器材等淮海经济区市场发展薄弱行业,积极培育市场新的增长点。

3、城市生活类批发市场服务平台

积极强化八里家居市场带建设,积极开拓花卉市场等城市生活类市场建设,完善专业市场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

4、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引导平台

构建政府对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引导平台,促进大型批发市场从交易基础服务功能向物流商务服务功能、信息中心服务功能乃至需求组织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从有形市场向“有形+无形”市场的创新发展,实现批发市场传统收益向创造型收益业务模式的根本变化,批发市场辐射范围呈现“地区--跨地区--全国--国际化”扩展态势。

(四)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

1、建立三级物流发展体系

建立、完善三级层次物流结构建设。根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徐州市物流需求源特点,确定徐州市物流结构布局为:围绕物流发展的重点区域,既要发展物流企业集聚的物流功能园区,又要发展由单一物流企业经营的物流中心、配送,形成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三个层次的体系结构。

2、重点发展生产性物流业

依托产业基础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业。围绕为工程机械、光伏产业、钢铁冶金、食品加工等制造业的做大做强,着力构建三级物流结构体系,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互动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

3、大力发展枢纽型物流业

依托公路、铁路、水路的枢纽作用,积极构建综合性的物流业集聚区;打造新型临港产业,构建区域性航空货运物流集聚区。

4、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粮食、煤炭、重要矿产品、钢材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医药、食品、烟草、出版物等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依托商品市场的优势,加快建设服务于大型批发市场的商贸物流集聚区。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推动汽车、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专业化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

5、积极培育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加大对宏康物流、丸全外运、香山物流等已具现代物流企业雏形的物流企业以及江苏宝通物流、新长江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一批在建大型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淮海经济区的龙头物流企业。

(五)推进物流基础平台建设

1、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重点是对物流园区未来物流网络的整体布局,对物流业发展所依托的基础设施进行总体规划和整合。

2、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平台涵盖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等三级物流体系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和相应的硬件平台。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物流行业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区域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

3、物流政策引导平台建设

篇二:《徐州新城区建设看法》

谈谈对徐州新城区行政中心建设投资的看法。

一、徐州市新城区规划及发展前景展望

规划建设中的新城区位于徐州老城东南8公里外,东起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西抵托龙山根,南界观音机场和连霍高速公路,北邻故黄河风光带。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40万人,其中起步区面积18平方公里,是新城区的核心部分,也是近期建设的重点。建成后的新城区,将是一座集行政文化、金融贸易、科教研发、新兴产业集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也必将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圈内最富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市。

新城区背依托龙山,怀抱大龙湖,城内河网纵横交错,水系浑然天成。水在城中走,人在画中游。作为生态核心,围绕大龙湖,规划有城市湿地公园、运动公园和环湖生态公园,绿色、运动、健康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洁净空间。以大龙湖为核心,两条南北贯通、五条东西向的绿化景观带纵横交错,自然划分了城市的空间格局,是生活居住、投资兴业的最佳首选。

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为徐州市的商务政务创新区。起步区规划布局以顺堤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11片功能组团结构。北侧规划核心区,集中布置商业、办公、市级综合文化建筑;南侧规划为大型城市居住社区。行政办公中心、滨水生态公园、体育中心、新闻办公、图书馆、影剧院、科技研发及产业总部园区以及5个居住组团将承托起起步区的整体构架。

徐州“五省通衢”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新城区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新城与老城由三条快速路连接;观音机场、京福高速、连霍高速以及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环绕新区,五分钟上高速,十分钟到高铁,二十分钟达机场,二小时左右进京入沪。在以新城区为核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已建立起与各城市间多形式的快速连接通道,形成了新城区在徐州都市圈独特的交通便捷优势。 近期,徐州市新城区建设指挥部紧紧围绕徐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积极建设新城区,五年基本建成起步区,初步形成商务政务高效、现代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区”的总体建设目标,以行政中心区、中央活力区、高教集聚区和现代物流园区为主体,加快推进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娱乐、文化、体育、商贸等服务设施。依托自然山水资源,重点建设大龙湖景区等工程,精心打造城市与自然空间相互渗透的生态绿城,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到2011年基本建成新城区起步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厚的行政办公中心、现代商贸中心、居住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二、徐州市新城区起步区建设进展情况

新城区起步区建设自2004年初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先后完成了新城区分区规划及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依法办理了起步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报批手续。当前一个时期,新城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道路开始迅速拉开建设框架,把道路做出来,把设施配套好。目前,主要道路、行政办公中心、大龙湖景区、安置房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部分道路已经建成通车;行政办公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明年党政机关单位将陆续迁入;大龙湖等绿化景观工程正在实施;到今年底明年初新城区将初步构建起通畅便捷的道路网络、特色鲜明的绿化体系、适宜投资的开发环境,形成整体开发的蓬勃态势。

可以期待,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不久将耸立在淮海大地上。

徐州新城区,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投资兴业。香港恒基兆业公司已率先进驻新城区,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另外,还有一些有实力的商家在积极洽谈中。

三、投资导向与服务保障

除国家禁止投资的特殊行业、领域外,中外客商可在徐州市新城区起步区范围内,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自主选择投资的领域、投资的方式和方向。徐州市新城区重点鼓励客商以各种方式参与起步区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旅游、餐饮娱乐、文教卫体、市政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信息咨询等方面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这次投资洽谈会期间,我们拿出1300亩的土地公开挂牌出让,并向客

商重点推荐星级酒店、综合医院、学校、大卖场(购物中心)、房地产开发、污水处理厂、景区开发、物流、餐饮、旅游、娱乐休闲设施等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带动性强,影响大,实施的条件也相对较成熟,欢迎各位客商来洽谈、合作。

本着降低商务成本的原则,新城区对外来投资者推行“零限制、零障碍、零距离”政策;其各项税费标准均低于国家及周边城市的平均标准;形成“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最高、投资者生活与居住最为安全舒适”的高效运作机制。

四、推动措施

(一)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徐州市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城区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负责新城区土地、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资源的经营。以公司为平台,采取贷款、借款、引资及合资合作建设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滚动发展,逐步积累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征地拆迁安置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征用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统一征地,征用后的土地由市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提出使用意见,市国土资源局依法按程序办理供地手续。指挥部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征租并用的办法进行运作,宜征则征,宜租则租。二是统一旧村改造。由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旧村搬迁改造的安置房建设,要达到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和水平,解决"城中村"的问题。三是统一资金管理。地补偿资金实行村级所有,办事处管理,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审批,专款用于农民安置。四是统一多渠道安置农民。凡要求自谋职业的,按照规定一次性发放安置费;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劳动力易地转移、进入工厂就业、参加社区服务等多渠道安置农民。

(三)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工作坚持特色优先、品牌优先的原则,对城市急需的、带动性强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在新城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公司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务院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一次性投资2000万美元或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等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经市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批准,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用地方式。对经营理念新、管理手段先进且业绩良好的国际知名企业投资的金额2000万美元以上的连锁商业、IT产业、物流业、会展业、大型娱乐旅游业等项目。 (四)实行封闭式建设管理。新城区内所有开发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市计划、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行政审批,一律实行现场联合办公制度,限时办理。新城区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地拆迁、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供应土地(由土地市场运作)、统一招商引资、统一项目管理。新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收益和市收行政性规费及部分地方税收全部用于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在把握市委提出的新老城区发展"三个基本平衡"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开发建设重点向新城区转移。在老城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严格控制老城区住宅建设,住宅开发要向新城区集中;凡符合新城区功能定位的其它各项建设项目,老城区都要严格控制,原则上都安排在新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工商税收等方面,均享受徐州经济开发区的同等优惠政策。

五、重点工作

针对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协调,保证完成目标任务,当前,应着重考虑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心城区建设关系到今后普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关系我市 “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大品牌的打造和全面构建和谐普洱、平安普洱整体战略部署的完成。因此,要提高认识,把中心城区建设摆到全局的高度来抓,全力以赴,形成合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新城区;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心城区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增强指挥部和各项目处的技术力量,切实抓好有关技术方面的工作,确保中心城区的建设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中心城区建设规划、方案、部署等,分不同层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宣传,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打消部分干部群众认为中心城区建设在市郊,离家路程较远,上下班不方便,安于现状和对中心城区建设抱无所谓甚至是抵触态度,促使大家共同为中心城区建设献计献策,自觉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

(二)注重细节,进一步完善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工作,要按照适度超前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品位的原则有序进行。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做到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尽量完善。一是要优化和整合规划,使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区框架拉大相适应,使中心城区的建设与全市总体城镇建设及远景规划相适应;二是要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使之与中心城区建设同步进行,如水、电、道路、通讯、消防、排污、公厕、垃圾处理等等,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要求,予以长远设计和完善,避免二次开挖,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三是要注重城市建设品位,体现民族特色、城市特色。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交易中心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我市的特点,四是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统一规划,连成一体。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城区周边村社在此次城市规划中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加大力度,尽快完成土地征收和流转。土地供应不足,是目前中心城区建设的瓶颈问题,要想方设法、多渠道解决。加大与涉及中心城区建设土地征收的单位、村(社)特别是军队土地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尽快解决土地流转和征用问题。由于土地供应指标的紧缩,省上下达我市、区用地指标有限,但在本级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要向中心城区倾斜,近期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指标用于中心城区建设。在可使用土地中,优先用于道路建设与搬迁安置用地的需要,确保中心城区下一步建设顺利进行。

(四)重点突破,依法做好搬迁安置工作。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组织工作组,进驻三家村、曼窝村、原种繁殖场等搬迁安置较为困难的村社和单位,认真地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意图,耐心仔细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安置、拆迁中,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根本利益,杜绝因搬迁带来的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同时,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各地新城区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新城区建设才能消除后顾之忧。

(五)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中心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项目多,工程量大,全面实施规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要通过各种正常渠道和途径,积极筹措,切实解决。一是整合、利用好各类政策、资金。在使用好目前争取到的资金、政策的同时,积极向省里争取更大的政策、项目支持,二是做好原有财产处理。原财校、技校、农校、林校的财产包括土地、楼堂馆所等,在适当的时候,要及时通过市场拍卖转让处理,汇集资金,合理使用;三是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招商引资。切实搞好商住业的开发,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确定开发商,引入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把更多的资金吸引进来。

(六)强化质量意识,打造精品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强化建设工程质量意识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点。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狠抓建设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工作责任感。把质量责任认真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管理之中,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市政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加快推进的同时,要坚决按规划设计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工程,争取一次成型,确保工程质量,不留缺憾,避免重复建设。

篇三:《徐州市新城区建设实施方案》

徐州市新城区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

开发建设徐州市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徐州都市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徐州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为了推动新城区起步区开

发建设快速、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城区建设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市场化运作、多出精品、争创一流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封闭管理、强力推动"的原则,争取早日把新城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厚的行政办公中心、现

代商贸中心和居住中心。

二、规划范围

新城区位于徐州市城市的东南部,东起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西抵拖龙山,南临霍连高速公路,北接故黄河风光带,总规划用地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规划用地10平方

公里。

三、总体安排

新城区建设先期启动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起步区建设的总体计划安排是:一年打

好基础,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四年基本完成。

(一)2004年打好起步区建设基础。起步区内三条主要道路开工建设并于年底之前完成,同期建设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具备"三通一平"条件,为新城区建设创造条件;5月份完成起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9月份完成新城区分区规划及道路、供电、供水、排水、供热、弱电、燃气、园林等各项专业规划,与起步区规划相衔接;10月1日前开工建设行政办公中心,年底前完成行政办公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拆迁所涉及农民的安置房建设工作;上半年完成起步区道路、排水、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施工

图的设计,下半年开始实施;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

(二)2005年拉开起步区建设框架。年底前全面完成起步区内道路、排水、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完成部分省、部属单位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和开工准备工作,开工建设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下半年通过公开上市出让部分金融、商贸、文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并做好开工准备;行政办公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成2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全面完成起步区内120万平方米农民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在新城区起步区外,开工建设部分高等院校和一批高科技工业项目;按照百年一遇

的标准,完成新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三)2006年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行政办公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基本建成,100万平方米住宅区基本完成;一批文化、教育、卫生、商贸设施年底竣工;大龙口水上公园绿化基本完成;完成起步区大部分地块出让工作;再开工建设

10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

(四)2007年起步区基本建成。基本完成起步区规划建设内容,形成交通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城区的核心区,成为徐州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标志。

四、相关措施

为保证新城区起步区建设各项任务如期完成,采取以下推动措施:

(一)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徐州市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城区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主体,负责新城区土地、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资源的经营。以公司为平台,采取贷款、借款、引资及合资合作建设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滚动发展,逐步积累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征地拆迁安置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征用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统一征地,征用后的土地由市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提出使用意见,市国土资源局依法按程序办理供地手续。指挥部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征租并用的办法进行运作,宜征则征,宜租则租。二是统一旧村改造。由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旧村搬迁改造的安置房建设,要达到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和水平,解决"城中村"的问题。三是统一资金管理。地补偿资金实行村级所有,办事处管理,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审批,专款用于农民安置。四是统一多渠道安置农民。凡要求自谋职业的,按照规定一次性发放安置费;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劳动力易地转移、进入工厂就业、参加社区服务等多渠道安置农民;妥善安置后,村委会不再发放基本生活费;利用征地费用

建设经营性用房和社会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收取租金安排待岗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工作坚持特色优先、品牌优先的原则,对城市急需的、带动性强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在新城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公司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务院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一次性投资2000万美元或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等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经市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批准,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用地方式。对经营理念新、管理手段先进且业绩良好的国际知名企业投资的金额2000万美元以上的连锁商业、IT产业、物流业、会展业、大型

娱乐旅游业等项目,其项目用地可采用作价入股、租赁等方式使用。

(四)实行封闭式建设管理。新城区内所有开发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市计划、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行政审批,一律实行现场联合办公制度,限时办理。新城区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地拆迁、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供应土地(由土地市场运作)、统一招商引资、统一项目管理。新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收益和市收行政性规费及部分地方

税收全部用于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在把握市委提出的新老城区发展"三个基本平衡"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开发建设重点向新城区转移。在老城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严格控制老城区住宅建设,住宅开发要向新城区集中;凡符合新城区功能定位的其它各项建设项目,老城区都要严格控制,原则上都安排在新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工商税收等方面,均享受徐

州经济开发区的同等优惠政策。

五、组织机构

市委已经批准成立新城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指挥部全面负责新城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其职能如下:制定新城区发展规划、建设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以及新城区开发、产业布局、村庄改造、吸引投资等各项重大政策;全面负责新城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定新城区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重大财务开支预算;按照经营城市的原则研究制订城市建设投融资方案;协调解决新城区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徐州市人民政府

篇四:《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cn

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李薇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5期{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和开发现状,对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实践经验,在管理体制、交通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徐州新城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徐州 新城区 建设{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1 徐州新城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 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 徐州新城区位于徐州老城(零坐标)东南8公里处。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40万人,其中起步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新城区的核心部分。徐州新城的总体规划确定徐州新城的功能定位:区域性的商务、金融、文化中心,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2 徐州新城区开发模式 在《徐州市新城起步区建

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新城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封闭管理”的开发原则。徐州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全面负责新城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2009年徐州市新城区管委会成立,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新城区范围内行使市政府赋予的有关行政管理职权,管委会下设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建设管理处、征迁处、财务审计处、招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单位。

1.3 徐州新城区开发状况 新城自2004年启动建设以来,先后经历了规划设计、征地报批等准备阶段,2005年3月,随着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工,标志其正式进入建设段。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城市框架初步形成。行政办公区基本建成,行政中心一期、二期、规划馆、档案馆等项目及大部分市级部门办公楼项目都已启用,60多家市级党政机关单位入驻办公。道路交通网络体系,起步区核心区域的道路、桥梁全面贯通。新城区绿化面积达到600多万平方米,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成为一大特色。房地产开发,已有20多家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前来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9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10万平方米。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规划的总部经济园、物流产业园及科教创新园,物流产业园有部分企业建设完工,其它园区处于启动阶段。

2 徐州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问题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机构运转不够协调。目前徐州新城区内存在两个行政管理主体,分别是徐州市政府派驻的新城区管理委员会和隶属于云龙区的潘塘街道办事处。

篇五:《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和开发现状,对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实践经验,在管理体制、交通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徐州新城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徐州 新城区 建设

1 徐州新城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 徐州新城区建设的背景 徐州新城区位于徐州老城(零坐标)东南8公里处。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40万人,其中起步区面积24平方公里,是新城区的核心部分。徐州新城的总体规划确定徐州新城的功能定位:区域性的商务、金融、文化中心,徐州市行政办公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2 徐州新城区开发模式 在《徐州市新城起步区建

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新城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封闭管理”的开发原则。徐州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年初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全面负责新城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2009年徐州市新城区管委会成立,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新城区范围内行使市政府赋予的有关行政管理职权,管委会下设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建设管理处、征迁处、财务审计处、招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单位。

篇六:《徐州都市圈规划》

一、都市区范围

市区(主城区+贾汪区+铜山区)+双沟镇=3126km2

二、总体要求——建设大都市区,做强中心城市

1、区域协调——承接沿海、联动南北;徐连一体、领衔陇海

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的主枢纽,带动与辐射周边的发动机,产业提升的推进器;东陇海城镇群的“一区两中心”,徐连一体下的特色引力点,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2、都市区产业引导——传统支柱、特色产业、现代服务、新型产业

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商务金融、会展等)、光电产业。构建三大都市工业带,推进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3、中心城市主要职能——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商贸都市、创新基地

中心枢纽城市,魅力文化城市,特色旅游城市,低碳产业城市

三、发展方向及规模容量

1、发展方向

主要发展方向:向东及东南。

2、 规模容量

考虑到城市规模扩大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强和相应行政区划的调整,同时主城区工业外移和对接沿海、东陇海线带动的影响,未来徐州都市区除现有发展基础外,在用地发展条件较好的东、东南方向上应该还有较大发展可能。都市区2030年总人口规模为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约450人,城市化水平90%。

四、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强核东扩、轴向拓展、特色组团、保育生态

五、都市区生态景观结构——一片四楔,多点多廊道

一片:微山湖生态空间;

四楔:云龙湖、大洞山、吕梁山山水绿楔、西北部生态湿地绿楔;

多点:都市区山湖公园;

多廊道:水系、交通廊道六、都市区空间结构——一湖一核、三带三城、轴向组团 一湖:微山湖生态区;

一核:都市主城;

三带:三大工业带;

三城:三个新城;

轴向:沿交通廊道发展,以公共交通串联;

组团:新镇等七、都市区发展构想

1、至2030年:团块状核心区+独立组团中心城市

城市沿陇海线带状发展,核心区以铁路枢纽为中心形成高度集聚的城市区域;贾汪城区、双沟航空城、陇海新城相对独立发展。周边多个城镇组团环绕

2、至远景年:T型带状多组团中心城市

城市沿陇海线带状发展,形成带状特大组团型中心城市。除西北区域保留部分镇,大部分城镇纳入中心城市建设。

八、都市区城乡结构

——主城—新城—新镇—新村 主城:主城区+铜山;

新城:贾汪、陇海、空港;

()

篇七:《苏北各市后5年发展规划》

苏北各市后5年发展规划

关于徐州市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的报告

根据省苏北办关于报送2008年度发展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现将我市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安排汇报如下:{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已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和自营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和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削减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0.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分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

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一是组织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我市重化工业优势,强化工作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路径创新,集中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提升产业层次。围绕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城建设,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徐州经济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主机、专用车辆、关键零部件和专业物流四大板块,发展壮大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围绕光伏光电基地建设,打造多晶硅材料、太阳能光伏和硅半导体产业链;围绕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延伸发展铜山乳品饮料、睢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围绕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沛县丰县煤化工和盐化工、新沂农用化工、邳州精细化工;围绕建材产业集群建设,不断优化邳州板材家具、贾汪水泥{徐州新城区未来5年规划}.

建材产业结构。同时,大力改造提升纺织、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全市计划安排重大项目140项,其中年度实施项目100项,前期推进项目40项。在工业项目建设上,突出支柱产业壮大、传统产业提升、高新产业培育等发展方向,强化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项目建设,年内重点抓好江苏中能多晶硅二期和三期工程、徐工集团大型履带起重机、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挖掘机扩建工程、北方氯碱一体化大化工、罗特艾德风电设备、台湾纺织工业园、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大屯能源高精度铝板带、天虹纺织等项目建设。坚持以大项目带动有效投入,确保年内滚动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00项,完成工业投入600亿元。

三是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徐工集团、徐州烟厂、徐矿集团、维维集团、大屯煤电和徐州供电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的规模优势和吸纳功能,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强化企业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融资,力争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家、拟上市企业2家。力争年内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00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同时,抓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特别是鼓励本土原创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积极做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创业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90项,力争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60个。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措施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逐步实现节能减排制度全覆盖。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强制淘汰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化工企业和生产线30家(条)。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

(二)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以巩固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为重点,突出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十六项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以上、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力争年内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农户比例达到50%;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力争年内农产品及加工品销售收入、出口均增长15%以上。

三是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

等方面一体化入手,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年内实现全市村庄整治规划和平面布局规划全覆盖,完成60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抓好南水北调、东调南下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河道整治和山区水源建设。把农村就业纳入全市社会就业体系,构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