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是不能忘记的300字

时间:2021-11-10 08:13:13 300字

爱 是不能忘记的300字(一)

关于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现代年青人的爱情观

张洁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之一《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之初,受到了社会的广泛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文中的伦理道德是否合乎道德?文中,张洁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母亲钟雨的经历与心情,用一种事实来说明二十世纪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用母亲的这两种观的理想,来叙述这种爱情观和婚姻观是否先进、现代,亦或是落后、陈腐?张洁最终目的却是以批判将爱情和婚姻分离,把婚姻当作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的庸俗观念,提倡以真正的爱情为内容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当代年青人们的婚恋观么?

张洁以第一人称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开头叙述三十岁的自己就要结婚了,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却有嫁不出去的危险,而文中的“我”已经有了一个酷似希腊雕塑家米伦所创造的“掷铁饼者”的求婚者,他说不出“我”的好处,却仅仅觉得“我”好,“我”的寂寞并没有因为他的话而空白,反而更加满了。于是,“我”就想到了这种自然而然的婚姻是一种伦理的义务,是用法律和道义来承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我”悲哀,难道就没有一种比此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吗?如果两个相爱的人,就按照历行了二千年的习惯,如大多数家庭那样结婚、生儿育女、厮守在一起,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与买卖,把婚姻和爱情分离开来,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可是“我”却做不到,因为“我”从小就是下不了决心的人,是个“贼风入耳”不让自己,同时也不让别人安宁的人。

由此,“我”想到了母亲,回忆起母亲的话“要是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就是独身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

母亲钟雨是一个有名的爱情小说家,她没有丈夫,却有着“我”和一个自己的家,母亲是不关心婚姻的结果的,却是关心它的实质的。母亲忧郁而枯萎,她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最后导致分手。母亲有很多心事,却从来不曾告诉我„„张洁将母亲的感情波澜与心理变化写得透彻,并且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神态、语言来体现了她自己想要赞颂的热爱生活、有事业心、坚持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高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在母亲去世后,按照母亲的要求,“我”为母亲烧掉了那套她钟爱的契诃夫的小说集,为她陪葬,却没有烧掉母亲的手记--《爱,是不能忘记的》,而这本集子最后成了“我”研究母亲爱情观的依据,这里面深刻描写了母亲的形象--一个感情趋势、细腻、深沉、心被强烈而无望的爱所煎熬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中一些细节很精彩,如在家里有两套相同的契诃夫全集,一套一母亲的,一套是“我”的,母亲钟雨每逢出差都会带上自己的那一套,每年天天都要读一读它,就是有人爱好契诃夫,将她的那套拿走了一本,她都会心急火燎地将“我”的那套里的拿去换回来。又如“有时,她写东西写累了,便会端着一杯浓茶,坐在书橱对面,瞧着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出神。要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走进了她的房间,她便会显得慌乱不安,不是把茶水泼了自己,便是像初恋的女孩子、头一次和情人约会便让人撞见似地羞红了脸。”可是最终这些都随着母亲一同火葬了,那套书从生到死,一直陪着她。再如在母亲的笔记本里的内容让“我”记起一次和母亲去听音乐会,在路上遇到的一个“满头白发、穿着一套黑色毛呢中山装的、上了年纪的男人”的情景,在他给母亲打招呼的时候,母亲的“牵着我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着。”;当那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因停车和母亲说话,被民警训斥的时候,“我看见她怎样的窘迫呀!就像小学校里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姜姜惶惶地站在那严厉的校长面前一样,好象民警训斥的是她。”„„

钟雨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她对那个她深爱着的人的话语,“那个人占据着她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得不到他。她只有把这些笔记本当做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带着爱。笔记里记载了母亲所有的感情,体现了母亲对爱的执着与真挚,她的心被自己的爱填满了,容不下别人,她会去走他们曾经走过的小径,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看到他(哪怕只是一眼的机会)、能遇上他的地方,去听他的演讲,去„„可是他们又在极力地回避对方,好不容易见了面,却无法开口说什么,她会为这样的感情神志不清,会做出些莫明的行为。当他死于非难的时候,她为他戴孝,为他披麻,让自己的灵性的一部分随之而去。她从来不让“我”去接出差的她,写完东西的她,往往会一个人呆呆地去那条他们曾经走过且是唯一的柏油小径上走一走,来回地走„„母亲把所有与他有关的都当成对自己的一种爱的安慰,却从来没有在现实里要求过什么,她把自己的爱倾注在对他的无尽的思念之中。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内心,明白了她爱得那么沉重,爱到了极限,却没有半点的遗憾,这就是所谓的不朽的爱了,是一种比死亡更为强大的力量,刻骨铭心。“我”为此已无法去用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观念去谴责他们应该爱或是不爱,却要问:为什么他们不互相等待着那个呼唤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母亲的爱情是一出悲剧,如果不是由于婚姻和爱情分离着,也许就不会发生并解脱于这种悲哀。

张洁在结尾时写道:“说到底,这悲哀也许该由我们自己负责。谁知道呢?也说不定还得由过去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那种旧意识负责。因为一个人要是老不结婚,不会变成对这种意识的一种挑战。有人就会说你的神经出了毛病,或是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是你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总之,他们会想出种种无论如何庸俗无聊的玩意儿来糟蹋你。你只好„„把那不堪忍受的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以自己的脖子上去,来日又会为这不能摆脱的镣铐而受苦终身。”这正是她要批判的观点,她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就是为了,突出年青一代对爱情的看法,要摆脱那种封建的世俗观,要大胆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的爱情与生活。

从张洁的小说转到当代年青人的爱情观上来,现在大多数人都在想: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难,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人也难,想要找到那种亘古不变的爱情更难。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已经可以把现实拉到网络里,又把网络拉出现实去,爱情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可是那种不含杂欺骗的成份却越来越少了,如今想要找到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也许没有了。时光可以改变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已经经不起打击了,故事都随腐水流进大海了,埋葬在深海底部。

张洁说清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可是现在又有谁能说明我们这一代的爱情观呢?现实中金钱,庸俗不落套了。

爱 是不能忘记的300字(二)

爱 是不能忘记的300字(三)

爱是不能忘记的

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人的最高境界的向往。作为母亲的钟雨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对于自己的女儿的担心是:女儿能不能遇到合适的终身伴侣?而不是能不能嫁出去!“你要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稀里糊涂的嫁出去要好得多!”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这位母亲是相当不懂情理的,甚至有点不可理喻的。但是继续看下去便会知道母亲的这番话才是真正作为母亲切身为女儿担心着想的心情。钟雨因年轻时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没有体会过深刻的爱是什么,在择偶时仅注重外表的追求,与珊珊的父亲—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人结合,终因志趣迥乎而离异,带者女儿过着寡居生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常为自己曾追求过那种浅薄而无聊的东西感到害臊。而那位领导干部,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一位老工人为掩护他而牺牲了,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处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那位姑娘为妻,日子过得平淡、从容的日子。可是沧桑之后的重逢,由于她对他的崇拜和他对她的欣赏,彼此之间有了一种克制与理智的永恒。这种矢志不渝而又充满理智的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要热爱生活,有事业心,要坚持人的尊严,懂得彼此理解与尊重。从女儿珊珊的视角来看:“现在回想起来,他准是以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动了母亲的心。那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他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他在动荡的革命时代出生入死的经历,他的活跃的思维,工作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素养……而且说来也奇怪,他和母亲一样喜欢双簧管。对了,她准是崇拜他。她说过,要是她不崇拜他,那爱情连一天也维持不了。”显然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割舍着他们刻骨铭心的爱,苦苦地相思,深深的爱恋,直到生命的尽头。这种爱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主人公钟雨的情缘仿佛向我们讲述了爱的真谛:爱情只要得到了呼应,就是“最完美”的。与钟雨高尚的精神境界相比,那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只为婚姻而厮守的家庭生活是多么的暗淡无光!那种只为了填补心灵空虚而俯首可拾的爱情又是多么的肤浅!小说中,主人公钟雨对爱情的追求与克制、希望与痛苦的感情冲突,又似乎说明了“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这样的境界让我们中的多少人为之汗颜。作者用了委婉细腻的文笔,富有诗意般的感情描写,使读者也能在小说中得到共鸣而为之感动不已。

有人说世间的一切时机不到时你是不会体会得到的,而到了能够让你领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缘分。有缘份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才能在刚好的时刻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但是这种有缘有分的事太少,无缘的人,总是要彼此错过了。遗憾的是,在沧桑过后才会明白,人生竟是一场有规则的阴差阳错,一切的落魄惆怅只能在流逝的时光里品味创伤。就像《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打动了多少有情人的心一样,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有灵犀二十多年,苦盼相逢相见,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正是这种遗憾,才使那份爱更加刻骨铭心。作者在钟雨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曾淡淡地微笑着,象两个没有什么深交的人,为的是尽力掩饰我们心里那镂骨铭心的爱情.那是一个没有一点诗意的初春的夜晚,依然刮着冷峭的风.我们默默地走着,彼此离得很远.你因为长年害着气管炎,微微地喘息着.我心疼你,想要走得满一点,可不知为什么却不能.我们走得飞快,好象有什么重要事在等着我们去做,我们非得赶快走完这段路不可.我们多么珍惜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散步‟,可我们分明害怕,怕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会说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们许多年的那三个字:„我爱你‟。除了我们自己,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会相信我们连手也没有握过一次!更不要说到其他”。如果他们没有高尚的人格,如果他们不懂别人的痛苦,只为满足自己的幸福;如果他们想得到的是一份肤浅的浪漫,永恒便再也无从谈及。主人公钟雨在平淡宁静的生活中,在岁月的流逝中,

以忧伤的美丽结成高尚的情愫,用理智的情感造就遗憾的永恒之美。他们没有携手人间,看似遗憾,却是一种精神的完美结合。

尽管当代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精神和感情世界越来越丰富,可心中美好永恒的东西却越来越少。那种古典的执著爱情,已经在现实社会的功利中消失殆尽了。陆游和唐婉的幽怨已催不下现代人麻木的泪水,就连梁山泊和祝英台的执著坚定也不能引不起更多人的共鸣。因为世俗功利现代人的情和爱几乎都是建立脆弱的基础上的。而主人公钟雨,却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和情操守着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角落。怪不得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人崇尚执著,而是几乎没有人能达到执著的境界。”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竟丝毫没有动摇她心中的梦想,外面的世界也并非不精彩。因为这种执著与牵挂,她的心总能被那种心灵上的充实填得很满,从未对“任何一个够意思的求婚者”动过心,对那些“说不出是善意的愿望和恶意的闲话”总是能淡淡的付之一笑。在她溘然长逝后,女儿捧着她那本题着“爱,是不能忘记” 的笔记本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我真不知道,妈妈,在她行将朽木的那一天,还会爱得那样沉重。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是镂骨铭心的。我觉得那简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爱过,她没有半点遗憾。”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后一页日记上的文字竟是:“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镂骨铭心的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这样的执着怎不使读者为她黯然泪下? 作者利用女儿珊珊的视角充分地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成功地让读者相信只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缺巫山不是云.”才是钟雨执着的最贴切的形容。

张洁的这篇小说向我们读者细腻地讲述了关于爱情的境界、遗憾和执着。虽然我们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黯然神伤,但是在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把希望留给了读者。小说是以珊珊的疑问作为开头的“倒是我自己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嫁给他。因为我闹不清楚我究竟爱他什么,而他又爱我的什么?”。而小说最后又用了珊珊的自己的结论作了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