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

时间:2021-11-03 15:10:44 600字

篇一:《对项羽刘邦的评价 十》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 十

霸王别姬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

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身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 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 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 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

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 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 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 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 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 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 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

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 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

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 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 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 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

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

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 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 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 初我率 (’’’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 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 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 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 这一点好处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 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 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

篇二:《总结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风云西楚霸王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立志要学「万人敌」於是从叔父学兵法。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无知人之明。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兵上天才政治蠢材。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

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还有“坐不安席”、“秋毫无犯”、“不拘小节”、“暗渡陈仓”等成语与项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不管怎么说: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霸王别姬的悲壮,宝马赠亭长,头卢送故人的豪爽。这些永远是值得后人传颂。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

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 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 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 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篇三:《关于对项羽的几点评价》

关于对项羽的几点评价

莫以成败论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项羽这一历史人物,自古以来一直倍受人们争议,历代名家对其有褒有贬。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司马迁本人对项羽的评价也是有誉有毁: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而我仔细评读《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之死的描述,虽然说失败早已命中注定,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值得尊敬的男子汉。

项羽的一生何其壮哉,曾记否当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豪气干云!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兵二十余万,九战九捷,彻底扭转整个秦末局势,彻底宣告秦朝的灭亡,“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自号“西楚霸王”。从巨鹿决战到彭城反击,到成皋荥阳的正面强攻,到击剿彭越,再到最后的固陵反击,项羽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把长剑,高高举起,睥睨天下,从他握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放下,即使是面对山下逐渐紧逼的十万铁骑,因为他是西楚霸王,江东项羽。

不知道怎的,心中有一种感动,仿佛千年后的暮然回首,将项羽的身影投在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一生之豪气令人慨叹,然而最终却以悲剧作结,全由其性格注定。他性格上的缺陷的确导致他犯下了许多战略错误。

1、项羽的分封制度。

项羽自称霸王后,分封天下。这时候的局面,实际上是群雄割据,项羽并没有解决诸侯间的矛盾,特别是以自己利益为核心的分封,激化了诸侯间的矛盾。

结果:项羽回到彭城,第一个反他的势力并非是刘邦。而是齐国的田横、赵国的陈馀,没有被分封的彭越。而且此时,项羽想调动原楚军主力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助战,英布却派遣老弱残兵应付了事,隔岸观火。更有像刘邦这样遭到打压的人,养精蓄锐准备反扑。对于项羽来说,分封不但没有完成对诸侯势力的平衡,反而让局面完全失控。

2、杀“义帝”。

这是项羽政治上最大的败笔。

项羽是打着复辟楚国的旗号,自己是楚将。在伐秦的路上杀主将宋义夺取楚军兵权,又在破秦后自封为王,尊原楚王为义帝。却又迫不及待的将义帝赶出首都彭城,半路劫杀。

在局势不稳,天下未定的局面,项羽做的太过急躁。其实可以学学齐桓公的,把义帝养在彭城“尊王攘夷”。

结果:刘邦为义帝发丧,号召天下共同讨伐项羽,集合5路诸侯,56万联军杀向彭 各诸侯服从项羽,只是因为灭秦时,楚军势大。杀义帝让在项羽彻底成为了众矢之的,诸侯借题发挥,出师有名,刘邦不过是火上浇油。

3、定都彭城。

项羽在咸阳时,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关中。项羽看到咸阳宫室被自己烧成一片灰烬,决定“衣锦还乡”,带着抢来的财宝美女东去,定都彭城(现在的徐州)。那个提议建都关中的人也被煮了。

定都利弊,历史讨论很多。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彭城这个地方事实已经证明,仅仅用了一年的功夫,就被离它距离最远诸侯——刘邦,给攻破了。

虽然在彭城之战,项羽天神一般的逆转了局面。但是在局面上明显已经失势。

4、杀戮太重。

前面说了,项羽不肯定都关中。一方面是咸阳宫室已经被他烧了,另外一方面他坑杀20万秦兵,关中这地方他住的也不安心。

项羽的屠杀记录,《项羽本纪》里面充斥着“屠”、“烹”、“烧”、“阬”、“残灭”。花样百出,没什么好粉饰的。有人说,项羽坑杀20万秦军是因为对秦人的恨。我就请问齐国的军民跟项羽有什么血海深仇,项王“所过残灭”。

结果:百姓失望。

5、项羽是个战术天才,却是战略矮子{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

这句话用在项羽身上很贴切。项羽是战术天才是毫无疑问的,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天神一般的以少胜多,“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仔你会发现,项羽正面战场节节胜利,在局势上却潜入多线作战,疲于奔命。西线正面战场被刘邦耗在荥阳、广武区域无法前进一步,东线被彭越骚扰粮道,南方英布反了,北方战场被韩信全端。最终被彻底包了饺子。

项羽自持勇猛,但毫无战略眼光。刘邦在正面战场虽然屡屡失败,但汉集团充分的发挥政治、经济、外交优势,将项羽孤立。并在广武,背靠关中、汉中源源不断的资源。最终将项羽拖垮,击败。

这样的错误数不胜数,还可以列出很多很多…….

然而,究其一生,他始终都是一个光明磊落者,始终都对得上“西楚霸王”这个称号。他高傲,但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甚至一个动作,就能杀刘邦于宴上,但他没有,这不是他不知道放虎归山的危害,而是他想与刘邦光明正大决一雌雄罢了,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他天真,但天真里却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与刘邦相比,项羽简直就是一个孩子,天真而乐观的孩子。在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到了一个地方,迷路了,问一个当地人怎么走?那人告诉他:向左。于是,项羽向左去了,竟然陷落在一片沼泽里。再取道回来,败局已定。如此,刘邦的军队才得以追上来。容易受骗的项羽,保持着一颗天真的童心。兵败乌江之时,他斩了汉军一将一尉及数百人。死神已经悬在头顶,他却在末路之际谓其身旁二十八骑曰:“何如?”每每读到此,总是感叹。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潮流”的,项羽则“不合时宜”。随着项羽的死,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在此后历史长河中,光明磊落者被嘲笑,阴险毒辣者被称颂,“兵者,诡道也”?

乌江流水,留下了项羽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抑或是惋惜多于感动,但无论怎样我还是敬佩他,他无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美名,项羽手中利剑划破长空,给英雄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他的血流入乌江,江的那边,是他起兵的地方,是他曾经守护过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乌江倒抽一口气,霎那间改道,为之呜咽,为之汹涌澎湃,浊浪翻腾。只是未曾唤醒沉睡中的西楚霸王„„

但他的性格上的弱点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最后他面对渡船的老者,慨然道;”天要我死,我为什么还要回去?再说当年我带着那么多人渡江西战,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跟着我回来,

我自己还有什么面目回江东!(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从这里你仍旧可以看出,他先强调的还是“天要亡我”,然后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受不了自己良心上的谴责,这其实就证明了项羽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很率真,他只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心高气傲的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输了,但是现在天要灭亡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而且另一方面他又真的无法面对心中关于道义的拷问,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以谢天下。

这个时候他是不甘的,是遗憾的,甚至可能还有些对上天的愤恨掺杂在里面。

但是他失败了么,没有,莫以成败论英雄!他的自尽正是要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打败项羽,我不输给面前的任何敌人,我只是输给了“天”,看到了吧,连死都是我自己选择的,你们在我面前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虽然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项羽心中的尊严和理想和骄傲显然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心中的正道是宁折不弯,坚毅刚正的,所以他才会和厚黑的范增最后分道扬镳,所以他才会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所以他才会相信了刘邦与他平分天下的决定,换句话说,所以他最终才会被张良和刘邦阴了一把,然后,阴沟翻船了。

的确,从王的角色看,项羽是失败的。君不见君主论中讲若为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

而项羽不是君王,他是将军,是英雄。项羽一死是他的人性决定的,是他的道义、他的尊严、他的理想主义决定的。人固有一死,刘邦可称为绞尽心机无情无义的一生,远不如项羽的轰轰烈烈。只是,若无项籍的才华,便不要向他般追求理想主义吧。就在社会中磨平棱角同流合污色厉内荏顺势而为吧,若有机会去到垓下,再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吧。

项羽当然不完美,他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的蛮勇、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意气用事,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少的灾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英雄。因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一般所谓“成败论英雄”,依据的是世俗的评价标准,若以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并没有失败。他以自己的行为艺术,向世人证明了一种值得骄傲的英雄人格的存在。孰为成败,关键看各人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所反映的,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后人来说,项羽的英雄人格没有功利价值,没有实用意义,但充满着理想意义。项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

现象,成为失败英雄的一个精神代码,人们对他的敬仰,并不在成功的刘邦之下,这就是项羽独特的不朽!

因此,莫以成败论英雄,依我看来,项羽配得上“英雄”二字。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王立群《百家讲坛—英雄项羽》

篇四:《不以成败论英雄之项羽》

不以成败论英雄之项羽

摘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这个曾称霸一时的豪杰,最后却落得乌江自刎。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论其生或死,他绝对是一位英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我心中的英雄。

关键词: 英雄 家仇国恨 少年英雄 破釜沉舟 彭城之战 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封建王朝的皇帝大多出身高贵之家,因其高贵而为天子之身,然而也有平民百姓、流氓无赖跻身于帝王之列,汉高祖刘邦就是典型代表,刘邦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履历,父辈也没有什么家当,他的童年只能与布衣为伴,刘邦也有一个名字——刘三。刘邦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最后却登上帝王之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在刘邦的身上得到极大的体现,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出身,后天的努力必然是不可少的,才能是重要的,机遇是必须的······

但也有出身名门望族,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项羽便是其中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因为他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他仁爱恻隐,他义重如山,他果断决毅······或许他失败了,但他依旧是一个大英雄。先讲一讲他的家世,项羽项羽,为何姓项?通俗的说法:子随父姓。这话不假,不过这仅是其一,还有其二。项羽的祖父名为项梁,封地于项,于是以项为姓。据《史记》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有余,脚踏踢云乌骓马,手持破阵霸王枪,身披乌金甲,一双重瞳,可谓炯炯有神。由此可见,项羽是典型的“高富帅”啊!

家仇国恨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项羽的祖父项梁兵败而死,继而楚国灭亡,于是他人生中第一件悲痛的事发生了——国与家都没有了,但人还得活着,于是项羽与其弟项庄随叔父项庄流亡到吴县,那可是一个好地方。说吴县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但今天的名字肯定是耳熟能详——江苏苏州。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言归正传,秦国灭楚,家仇国恨啊,对项梁来说,不报也得报啊,可惜他既无开国治家之才,又无将兵杀敌之能,于是他选中项羽,开始教项羽读书,可惜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无奈,项梁又教他武艺,然而过了几天他又没有了兴趣。不用说,项羽是典型的贪玩、没耐心啊,而且我们还要看到,他是在苏州啊,产美女,产美酒······没办法啊,诱惑太多了。于是项梁大怒,把项羽从头骂到脚,项羽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翻译过来怎么讲呢,就是说:“读书用来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武艺不过能敌过几人,既然要学,便学能敌万人之术”,于是项梁教授他兵法,但他学了一段时间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让他“自生自灭去”了。

项羽少时便力能扛鼎,气压万夫。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的时候,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就是我可以取代他的意思,霸气十足,由此可见,项羽并不是表现的那样,他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在此也有一个相似的事例,刘邦曾在

咸阳办差途中遇到秦始皇的车队,也不禁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话很直白,帝王者,大丈夫是也,虽然没有“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大气从容,但却非常实际,和项羽相比似乎也稍差一筹,可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一个成而为王,一个败而为寇。

英雄出少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路逢涯雨,无奈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了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在此战中,项羽独自斩杀卫兵百余人,以一当百,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此时他二十三岁,正所谓英雄出少年,问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当若如此。二十四岁时,项羽带领八千关中男儿反秦义军,登上历史舞台。

破釜沉舟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击起义军赵王歇和张耳,秦军将他们围困于巨鹿,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率兵救援,援兵到达安阳之后,宋义便畏缩不前,在安阳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楚军缺衣少粮,处于极大的危机之中,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并挥师北上救援义军。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就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九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秦军大败,秦将苏角被杀死,王离被俘虏。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项羽就这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取得了巨大的战绩,同时他也在士兵们心中树立威信,威震诸侯。巨鹿之战给予了秦国最沉重的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再也无力开动其战争机器。这里有一只小插曲,巨鹿之战中有支秦国军队——王离军,王离何许人也?王离正是当年覆灭六国横扫天下的秦国神将王翦之孙。项羽的祖父项燕便被王翦所杀,可能冥冥之中,天有注定,多年之后,项羽俘虏王离,也算是为其祖父报了仇。之后,项羽和各路诸侯攻入咸阳,继而项羽被封为鲁公,号西楚霸王。

彭城之战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而今天所讲的彭城之战更是经典。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而刘邦正是抓住此机会,乘虚而入,一路所向披靡,直指彭城。史料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羽面临严峻挑战,具体为五大危机: 第一,腹背受敌。齐国未平,西向强敌。

第二,兵力极大悬殊。汉军五十六万,楚军必定少于汉军。

第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

第四,远离战场,而刘邦以逸待劳。

第五,盟友背叛。

面对如此险情,项羽一个大胆的计划随即出现在脑海:以诸部将继续平定齐国,迷惑刘邦,自己则亲率三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偷袭刘邦。你没有听错,他亲率三万兵马,不是三十万。他的计划出来,所有人都傻了,似乎他成了一个精神病。他不仅要以三万对阵五十六万大军,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许多人都反对,但计划就这样进行着的,项羽真的率三万精兵奔波千里,绕道彭城背后,等待时机给予刘邦致命一击。不过项羽既然敢冒此一险,可能因为他准备了秘密武器,也是必杀技。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史最大的革命。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进行歼灭战的典范。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其骑兵数量和作战过程。不过却有结果的记载:此战,项羽大胜,刘邦战后只剩二十万余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项羽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

霸王别姬

楚霸王四年八月,刘邦与项羽签订了“鸿沟和议”,九月项羽率十万楚军迂回向楚地撤退,然而陈平、张良等人建议刘邦撕毁条约,在背后偷袭项羽,刘邦斟酌之后,决定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背约攻楚,把楚军追赶到固陵,但项羽又突然反击,汉军猝不及防,被楚军斩杀两万余人,刘邦败退陈下。虽然刘邦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他善于用人。他通过分封领地,又招来了四路兵马,分别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汉将刘贾的所属军队,加上刘邦的原有军队,合计兵力六十余万,任命韩信为统帅,并形成了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退至垓下。楚霸王四年十二月,五路大军于垓下合围项羽。此时的项羽是极其狼狈的,他既不能退,也不能守。就这样,战斗打响了。首先,韩信率五路大军向楚军发动挑衅性的进攻,项羽立刻发动了强劲反击,项羽一马当先,但由于汉军人数过大,他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战至下午,汉军又形成了包围圈,汉军前后夹击,项羽败退,此战项羽损失四万余人。项羽战败回营,被汉军数重围困。到了晚上,听闻大营周围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地了吗?为何楚人这么多呢?“他满怀愁绪,起身在帐中饮酒,酒过三巡,感慨颇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数阕,虞姬也怆然泪下,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悲痛地流下热泪,这就是历史上的“霸王别姬”。堂堂八尺男儿,却轻弹眼泪,只是因为他到了伤心之处。铁汉柔情,由此可见。

乌江自刎

项羽处理好虞姬的后事,骑上快马,选了八百人马,趁着天黑向南突围。天亮后,汉军发现项羽逃跑,立刻派灌婴率领五千轻骑追击,没多久,便追上项羽,一番激战之后,项羽便弃阵而走,等到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下一百多人。来到阴陵时,项羽迷失了方向,正好遇到一位农夫,老农答“左”,项羽大喜,往左而去,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被骗了,他陷于了一片沼泽。汉军趁机追了上来,项羽又向东突击,到达东城的一座小山时,仅剩二十八骑。项羽又率领仅有的二十八人,和汉军厮杀,一阵冲杀之后,斩杀汉军百余人,而他仅损失了两人。此战重新激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于是他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愿大王尽快渡江,若是汉军追来,则无法走脱。”项羽听后,才知道西楚并没有被汉军占领,巨大的愧疚和对过去杀戮的忏悔之心,还有为了捍卫霸王的荣辱,他选择了战死沙场。他将自己的宝马赠与亭长,命令骑兵全部下马以剑迎敌,最后项羽又斩杀了数百汉军,但是自己也负伤十余处。最后看到故人吕马童,便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听闻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取我首级,今日我便为你做件好事吧!”随即项羽自刎而死,时年30岁,一代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

盖棺定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的,这就是项羽一生真实的概括,他活着惊天动地,他陨落亦泣鬼神。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英雄,成败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尺。《东周列国传》里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千古悠悠,问天下何人永立于不败之地?你能说精忠报国而屈死风波亭的岳飞不是英雄吗?你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不是英雄吗?假如把成功作为英雄的标志,那么宋朝的秦桧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雄,他“成功”地当上相国,“成功”地害死岳飞,更是“成功”的出卖了国家,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英雄不是一枚币章,不是一座墓碑,而是能够让世人钦佩、折服的人。项羽最后虽自刎而死,但是他的霸气、勇气、豪气早已让我为之“倾倒”,或许成功只是一种殷切的希望。无论成败与否,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那就是我们的英雄。项羽,我的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非成败转头空,逝者如斯,斯为强者:

赳赳武夫,浩气凌然,几多柔情,舍身以慰江东父老

彬彬雅士,怒发冲冠,些许情长,自刎以摄天下英豪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东周列国传》 冯梦龙

3、《资治通鉴》 司马光

篇五:《成败论英雄》

以成败论英雄

1. 我们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纷繁复杂的历

史现象中提取真异伪善,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英雄,加深我们对英雄的理解。我

们一再强调,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因此当我们看待英雄人物的时候,

不应该把眼光停留在一件事或一段时间之上,而是要对英雄这一个人的成败做出

判断。这样,才能够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使英雄气概和精神得以传

承和弘扬。 霸王项羽的成功,不会因乌江自刎而消失,相反,他用一生书写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与坚定;英雄荆轲的成功,不会因图穷匕首现而抹灭,相反它

的勇敢与忠诚传唱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英雄岳飞的成功,不会因风波亭受害而结束,相反,他的精忠报国,他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难道对方能够说他们是失败的吗?难道他们不能够被称之为英雄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禁长江滚滚来。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

梦回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

英雄,无一不用他们成功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壮丽的篇章。

2. 我们提倡应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论英雄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更正由于一

些具体的历史恩怨和认识人物的历史局限性,而对某些历史人物造成的理解上的

偏颇。以成败论英雄,才是符合逻辑和历史事实的。

3. 我们提倡应以成败论英雄,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在如今这个和平

年代,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英雄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总是在为自己

的生计疲于奔命,于是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益匮乏,人们常常只能够像仰望星

空一样,仰望那些英雄的身影。但是,英雄未必都是遥不可及的伟岸,未必都是

悲惨壮烈地牺牲。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新时代的英

雄,正披着时代的曙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仅忠于理想而且着眼于现实,不仅

思想闪光而且脚踏实地,善于把彭湃的激情化为科学务实的作风。

我们有航天英雄、抗洪英雄、抗非典英雄等等,正是这些英雄,高举着新时

代的英雄主义火炬,燃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英雄豪情,奏响了我们时代嘹亮的英

雄进行曲。因此,我们鼓励成功,鼓励大家学习英雄,具有现实意义。尽管,我

们不能够如真龙飞腾于宇宙之间,潜伏于波涛之内。但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

我们倡导每一个人都能够追求成功,都能够拥有为人类的进步和正义敢为人先、

敢于挑战、敢于拼搏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引领民族和人类前进的精神火

炬。

我们崇拜英雄,鼓励成功,唤起大家的豪迈激情,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众

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英雄就在灯火阑珊处。

从价值的角度来讲: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

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目

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

念去评价人。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观念。

我们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

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失败者特殊的意义。吴

作栋总理说:“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失败者一个再次成功的机会。”

谁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但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追求成功了吗?追求成功

的价值观正是让我们不要唾弃失败者,而是要鼓励他继续追求成功。因此,我方

认为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

总结: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是因为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

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之一。并且自古以来就是胜者

为王,败者为寇。

首先它符合人的本性,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而成功则是对这种意义最好的诠释

之一,没有人不渴求突破,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其次,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教训固然可贵,可是进步还是

要成功来达至,一个社会绝不是由一群失败者来建设的,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人

的成功累积起来。

再次,以成败论英雄,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游离于社会

价值之外,就可能沦为一己私利,而缺少了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也只是徒有虚名。

二、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的材料

1. 自古英雄就被视为一个民族的脊梁,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英雄的出现便使

人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

2. 英雄的价值,不是收获,而是付出;不是能力,而是行动;不是个人得到了

什么,而是向社会奉献了什么。

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 市场的规则是只有强者有

权利生存,谁胜利了,谁就是英雄。(如许昌胖东来,已成为许昌商品零售业的

老大。凭什么?就凭他们成功的经营理念。。。。。。i)

4. 时势造英雄。现代人需要英雄,需要战士。不仅是精神上的,包括力量上的。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没有的。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的引领,哪怕英雄

最终也未成功.英雄是民族的启明灯,既使没有带领着人们走出黑暗,但离天亮也

不远了

5 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所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观念。我们说英

雄不怕出身低,不看出身,看什么?看成功,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

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

所需要的英雄。

9. .成功者把事情当事业,失败者把事业当事情。 这就是失败与成功的差距!

10. 有志者皆能成为英雄,有真本领者才算英雄“是骡是马,牵出来遛遛!”{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

11. 英雄总是具有以下品质 .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对项羽刘邦的人物评论,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