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时间:2021-11-03 11:52:05 600字

篇一:《一个心灵美的人作文600字》

一个心灵美的人作文600字

一个心灵美的人作文600字 在我的童年里,我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现在我向你介绍一个我见倒过的心灵美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到街上去玩,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出于好奇心,我走上前去,透过围观的人群望去,只见一个老奶奶正躺在地上,她身旁还有一个竹篓,竹篓里面都是苹果,地上还有几十个苹果。接着,我向在场的一位老年人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来这位老奶奶出来卖苹果,由于不小心摔了一跤,已经在这里昏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望着躺在地上的老奶奶,我真想去帮她,但我觉得太麻烦了,便没有去帮她。就在这时候,从人群中钻出一个人,他看了看地上的老奶奶,便帮老奶奶捡起了苹果。人们看着这个人,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人真好,我们也帮着捡吧!”有的说:“真是没事闲着找事干,谁有时间管这些闲事”有的说:“看着真是没事干,还不如回家看电视,走了吧!”有的说:“这个人肯定是她朋友或亲戚,要不怎么会帮她捡苹果呢!”这时候,老奶奶醒了,她望着身旁帮她捡苹果的人,眼里渐渐流出了眼泪„„随着时间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帮老奶奶捡苹果,我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中。苹果终于捡完了,那个带头捡苹果的人从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一百元钱,放在老奶奶手里,说:“像你这种老年人,怎么可以出来卖苹果呢!回家吧!”说完,便转过身,走了。人群渐渐散了,老奶奶也走了。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那个人一样献出一点爱心,那世界上所有的人一定都是幸福的。

篇二:《琴心欧式家纺》

关于我们 ABOUTUS

琴心公司在运营家纺品牌的基础上,持续深入研究人体睡眠学,不断致力于产品的组合建设,逐步构筑床上用品专业配具的强势基地。坚信专业锻造品牌,坚持 超值、精准、高效的行事态度,坚决践行健康睡眠文化,坚定心中百年琴心之不朽胸襟,阐述永恒之美之魅力。

篇三:《感受地理教育之美》

感受地理教育之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地理学科不乏引人入胜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当初进地理系有一份无奈,学习地理时获得了一份欣慰,原来地理也很美妙,跟自然和社会如此的亲密接触,学地理不亏。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地理教育之美,原来地理之美无处不在。

一、感受地理和谐之美

感受和谐的人地关系之美。昔日的荒山野岭,今天的遍地绿装,昔日的黄沙漫漫,今天的瓜果飘香……高智慧的人类放弃了对自然界的征服,主动与地理环境一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

感受自然界的内在和谐之美。天体运动是和谐的,昼夜更替,春去秋来,都遵循着天体运动的规则而变化,一种轮回之美;大气运动是和谐的,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近乎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形成三圈环流,一种对称之美;水体循环是和谐的,水在海陆间,借助太阳的力量和自身重力,通过三态变化,周而复始的循环,水体不断更新,一种生命张力之美;洋流运动是和谐的,在盛行风的推动下,洋流遵循一定规律在各大洋中流淌,并非杂乱无章,一种秩序之美;地壳运动是和谐的,板快构造学说为我们勾勒了地壳六大板块,山脉鸿沟,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动力都在于板块运动,一种宏壮之美;地质循环是和谐的,岩浆凝固成为岩石,岩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又重新熔融成为岩浆,虽然时间漫长,但这一宏大的循环过程从未停歇,一种亘古而永恒之美;生物节律是和谐的,它与自然环境结合得严丝密缝,自然的整体之

美;空间分布规律、区域布局原则是地理事物和谐共处的法则,一种均衡之美;地理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科学美感,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鉴赏科学之美。将这些美的事物和现象定格的各种景观图片也不例外,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各地理要素的美,以及描述和展示这些地理要素的语言文字及各种图片资料的美。华山的峭壁是美的,黄果树的瀑布是美的,内蒙古的草原是美的,江南的茶园也是美的,起伏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多变的天气,闪烁的星辰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无疑都是美的。通过这些图片展示及引导,学生就会由感知美,到进一步探究美的成因。在美丽外表的掩饰下,悄悄地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二、鉴赏地图之美

地图是表征地理事象的重要方式,富有地理学特色。山川形势,道路交通,聚落布局,人口分布,标于一纸地图,清晰明了,给人以明快的审美体验;随着制图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张张不同类型、各种用途的精美地图展现在眼前时,就象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审美愉悦油然而生。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提高用图的能力,并且学会用审美的眼光鉴赏地图。

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课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件,优化综合各种现代化媒体,通过美妙动听的声音,丰富精美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听觉和视觉的审美愉悦,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板图教学之美

行云流水般地一笔勾勒出的大陆轮廓,准确无误的空间定位如同指点江山般的潇洒自如,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拉近与

学生的情感,为课堂学习与地理审美作好心理准备。板图教学之美,美在教学互动,美在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美,渗透在地理的血液与骨髓里。

篇四:《经典之美 永恒之美 ——《伯牙绝弦》文本细读》

经典之美 永恒之美 ——《伯牙绝弦》文本细读

《伯牙绝弦》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千载传诵不衰。

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

既近乎疯狂,故解读不得章法,随意而生。

一、以文本特征观《伯牙绝弦》之音韵美

1、文本饱含音乐艺术美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意图是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而作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这魅力就在于高山流水,就在于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就在于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的巨响之声。

2、文本富有音画意境美

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

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江畔月下,伯牙兴致勃勃地弹着,子期悠闲自得地听着。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点头称赞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清新流畅,子期马上晃脑感叹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伯牙听到知音会意的赞叹,不禁欣喜万分,继续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心

声,子期幸福地欣赏着,或点头,或微笑,或拍手„„只要是伯牙心中所想到的,子期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老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心与心的交流只在于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一个个会意的眼神。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写意的诗景!

然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那摔琴前的人生最后一鼓,那摔琴时的一声巨响,虽为凄凉,但也无不饱含音韵、饱含画像,深嵌脑海,震撼人心。

3、文体具有声情音韵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它集汉语所特有的“声调起伏”的音高变化、“音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平长仄短”的音长变化于一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音韵美。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而《伯牙绝弦》恰是一篇集音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它以古文所固有的生动凝炼语言、清新深远意境和优美和谐音韵而让人陶醉其间,三日不思寝食。若藉以吟诵,必造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绕梁三日。

二、以言语形式赏《伯牙绝弦》之语言美

1、用词精美

全文共77字,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增一笔则胖,少一字则瘦。

四个“善”字的一词多义,不但充分展现了伯牙的惊人琴艺和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遇知音时那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并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精妙之处。

然而,《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

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知音者,知志也。

伯牙的琴音宛如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子期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伯牙所念,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子期一人听懂。无论你伯牙“所念”什么,钟子期“必得之”。一“所”一“必”告诉我们,无论伯牙弹奏的是清风朗月,还是云雾雨雪,子期必能了然于胸,与伯牙有所共鸣。曲高和寡兮,能得遇知音,实乃伯牙之万幸也!伯牙怎么不欣喜若狂,子期怎么不激情澎湃呀!一“所”一“必”为我们展现的正是一幅喜人的心心相印图。

2、章法奇美

文章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虽只有5句,但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文中第1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两个 “善”字简洁地突出伯牙和子期的擅长。2、3分句是顺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子期的“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第4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体现了他俩的心有灵犀。文章最后一句以“子期死”作为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从知人到知心最后到知音,由浅入深,渐进而痛心,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若再细细加以品味,必然发现全文篇章结构原来是按照“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的。而且在“喜遇知音”这一部分,句式的排列颇具特色:一句是伯牙,一句是子期;一句是鼓,一句是听;一句是倾诉,一句是回应。如此言语形式,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的默契无间、和谐幸福,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在如此表达形式之中被显现无遗。然而,在“痛失知音”这一部分,虽只有一句,却力有千钧。子期的死,伯牙的绝弦,留以读者的是无限哀伤的想象空间。“破”“绝”“不复”等词语,足以体现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揭示了文章凄美的结局。如此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

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知音经典之作能得以千古传诵之原因所在。

三、以知音文化品《伯牙绝弦》之情韵美

“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古往今来,人们都一直在渴求知音,抒叹知音。历经千载,知音已被积淀为一种文化标识,千古传诵。而追根溯

1、《伯牙绝弦》的凄美知音情韵

《伯牙绝弦》具有神奇的故事色彩。据记载,伯牙,伯姓牙名,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又称古琴、瑶琴、玉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他的弹琴技术之高超使得“六马仰秣”。然而伯牙初学琴时,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在一年的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歇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而此刻,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也正听得手舞足蹈、感慨万千。洒泪而别时,彼此相约第二年中秋会面。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奏了人生最后一曲。弹罢,他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世无知音者”,难道还值得“复为鼓琴”乎?两位的“知音”情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伯牙绝弦》含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代杰出的琴师,却没有人能真心听懂伯牙的琴声,这是何等的悲憾啊!在众多吹捧者一片空泛的赞歌美辞中,俞伯牙更需要的是真正能听懂他心声的知音。所以当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与俞伯牙产生共鸣,道出伯牙心意,洞察伯牙的志向时,伯牙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大喜抒叹:“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呢?本以为周游归来后能与子期相会抚琴,却不料子源,知音文化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滥觞于《伯牙绝弦》。

期因病辞世。知音难求啊!遭遇如此变故,伯牙的悲痛欲绝之情,相信人人皆可体会——子期不在,伯牙的音乐世界,失去了知音;子期不在,伯牙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知音。纵然琴音回肠荡气,有谁能真正听懂?纵然琴技出神入化,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呢?子期死,伯牙心中的悲痛唯有借“绝弦”以示对知音的尊重,对知音的怀念。那一声“破琴绝弦”时的砰然巨响之后,美妙的琴声自此岑寂。喜之极,悲之切,无不令人动容,无不憾人心弦!“琴绝”即为“情绝”。伯牙此举,虽甚悲壮,却诠释了一种世间稀有的珍贵友情,表达了一种唯美的情感追求。为知音如此,唯伯牙也。

2、知音文化的绝美情感传承{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然而,《伯牙绝弦》能作为知音之经典千古传诵,其重要原因还应在于“闻弦歌而知其情怀”和“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的知音情韵。相知于志、相知于心的知音境界已令世人羡慕不已,而“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情怀,更是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抒泻了人性追求的一种至美向往。居上种种缘由,《伯牙绝弦》才得以不断传载,不断颂扬。其所承载的知音情谊也随之不断地得以拓广。于是,历经2500年,被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加以引借,伯牙、钟子期、七弦琴、高山流水、乃至知己、知心便都成为了知音文化之标识,抒泻着对挚友、对恋人、对前途无比渴求的愿景: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唐•薛涛)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唐•李白)

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元•王冕)

篇五:《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百舸/坎坷 古刹/刹那 谄媚/落入陷阱

B.驽马/箭弩 船棹/泥淖 犄角/掎角之势

C.诳语/诓骗 愀然/揪揪 不啻/侘傺无聊

D.书籍/慰藉 贻送/适宜 桑梓/莘莘学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神七”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这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取得的。

B.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国家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

C.这个工程通过清除太湖污染严重的底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低“湖泛”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D.很显然,汉武帝对重要国策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西汉王朝国运的盛衰。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定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 赵承 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工作。12日下午2时许,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一起乘坐火车前往最近几天连降暴雪的石家庄,在火车上临时召开现场办公会。抵达石家庄后,温家宝前往火车站候车室看望旅客,并到石太高速公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望滞留人员,察看雪情。针对近期北方地区严重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1月12日10时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4.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5分) 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史铁生挣扎 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谒:拜见

B.去新城十里而军 去:离去

C.宴劳弥日。 弥:终

D.次马邑 次:驻扎

6.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李文忠骁勇、有谋略的一项是( )

A.①以二营委之, 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②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B.①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②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C.①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 ②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D.①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② 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了三溪,又打败了李文忠,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他的营垒。

B.李文忠治军严厉,军纪严明,有士兵拿了百姓一口锅就把他斩首示众。

C.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

D.他虽然被解除兵权,他依旧关心国事,直言进谏,触犯龙颜,遭到皇帝的斥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3分)

(2)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1)本诗颈联借景抒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5分)

(2)本诗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其效果。(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⑵师者, 。(韩愈《师说》)

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⑸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⑹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心之美——永恒之美600字}.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11.本文主体写的是月,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从“抹黑回家”写起?(4分)

12.文章题为“月到天心”,请说说这个文题有什么好处?(6分)

1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和邵雍的《清夜吟》两首诗有何作用?(4分)

14.文中的“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意?作者借“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予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传统技艺的不同境遇

陈彬斌

湖笔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荣宝斋古字画修复技术的诀窍在哪里?宜兴紫砂壶最初的模样是怎样的?贵州苗族银饰为何如此精美?山西老陈醋千年留香的秘密是什么?羌族刺绣如何不绝如缕„„从元宵节开始到正月二十九,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他民间艺术家千余人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技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一次集中展示。

来自陕北的白凤莲老人是安塞剪纸的传承人,70岁的她依然飞剪自如,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顷刻间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引起观众的惊叹;四川分水油纸伞是我国唯一保持使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生产的纸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70多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在展销台前,这些色彩鲜艳的油纸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内联升布鞋是北京传统老字号,多种传统样式使人感受到了内联升的厚重,其为北京奥运会定制的样品,更引起观众的不断追问„„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顾永冲坐在展台后,不厌其烦地回答观众的问题。作为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他另一个身份是贵州雷山县民族银饰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名片上除了地址、电话,还有电子信箱、QQ等,中英文都有,“我们这个公司并不大,几十个师傅,如果接了大的活儿,就必须从外面聘请人帮忙,一年下来的收入总计在百万元以上。”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历史悠久,其品种样式至今仍在不断翻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大大减弱了生产生活的功用价值,而其中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技艺作品,却成为了一种“时尚”。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在今天河南浚县屯兵,为纪念阵亡将士和战马,不少士兵捏泥人、泥马,这些手艺后来在浚县流传千余年,因浚县泥塑形体小,用口吹尾部小孔时发出“咕咕”声,因此被称为“泥咕咕”。在这次大展中,“泥咕咕”的国家级传承人王学锋告诉记者,他们全家每年通过制作销售,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全村有上千人从事“泥咕咕”相关行业。 但也有不少传统技艺的处境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每况愈下,不仅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传承乏人,前景堪忧。来自五金之乡浙江永康的锡雕大师应业根已经80岁了,他现场展示了锡雕工艺,一只仙鹤翅膀上成千上万的羽毛,就是用他一双手一下一下刻出来的。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手工锡品难以有较高的价格。应业根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徒弟,他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每天八九个小时做工,但挣钱还是不多,也没人愿意来学。他儿子曾经跟他学过这个手艺,后来就放弃了,就是因为不赚钱。

(节选自《印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载于《中国文化报》)

15.文中提及的传统技艺达12种之多,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传统技艺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