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的作文

时间:2021-11-03 11:41:20 500字

篇一:《自主招生作文》

自主招生作文

2011北大自主招生作文题目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你自己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是以什么方式相关联?试结合上述问题,以《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取譬适当,杜绝虚假;2、行文畅达,说理明晰;3、感情真挚,戒用套话;4、字数要求700-800字。

(二)考题评析

构思角度一: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正如材料所说,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这句话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多么相似!所以可以正面立意,呼唤“爱心与奉献”。

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这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

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

构思角度三: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材料中有这句提示语:“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陈晓兰、魏青刚、林秀贞、孟祥斌、李丽、徐本禹、李桂林夫妇、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了爱的海洋。 构思角度四: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

文题中有“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暗指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比如媒体上曾经披露的这些现象:黑心棉做的被子,致癌的牙膏,苏丹红的咸鸭蛋,避孕药喂的黄鳝,陈化粮的米饭,叫卖不停的假矿泉水,坑害人命的假烟假酒,害死婴儿的毒奶粉,吃死病人的假药„„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他们的心中只有自我,只有私欲,唯利是图,丧尽天良!在他们心中只有“金钱和我有关”,而他人生命“和我无关”,所以才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导致了一个个不应发生的悲剧的发生。

构思角度五: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代表着人与人的交流不一定越来越多,关系不一定越来越近,人们变得反而自私与冷漠。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他人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二战时一位牧师曾这样写道:“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其实,过于“自我”就是孤立自己;相反,助人就是助己。

(三)优秀范文

与我相关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

“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

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当一滴水融入海洋

滚滚河流中,“我”是一滴水。渺小吗?也许“我”决定着一株植物的命运。

大千世界里,“我”是一朵花。卑微吗?也许“我”改变了一片土地的荒芜。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心怀他人。

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职业责任意识。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一段道路;是一把斧头,就应开辟一片坦途;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地位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工说: “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职业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邮路,才有了张艺谋推掉高额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树立职业责任感,是树立责任意识的基石。

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二坪村的责任,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化的光芒在这里耀亮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它是树立责任感的保障。

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

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每个人树立国家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

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反观当今,责任意识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范美忠一跑留骂名,专家们偏爱孔方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媒体渲染浮夸成通病。树立责任意识,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

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影响,相信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为之付出行动,播撒爱与善良。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涸?将它融入海洋!

点评:作者巧借一滴水取譬,当一滴水融入海洋便不再渺小,当一个人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便堪称伟大。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兼对照式思路,从职业责任到社会责任再到国家责任逐层深入,有理有据。正反对照,联系现实,批驳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结尾扣题,水到渠成。材料丰满,语言凝练。

2011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作文

(一)原题回顾

有人说,忧患意识包含危机意识、预见意识、防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中华民族有忧患意识传统,不过有时浓有时淡,有人有有人没有,有人认为领导要有群众可以没有,有人认为精英要有普通群众不必人人都有。

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1华约){关于自主的作文}.

(二)优秀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

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中国人,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看看身边一些含着棒棒糖的“小皇帝”们,他们怎样建设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啊?而当代很多家长却口口声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为他们营造了不必栉风沐雨的温室,就真的是保护了他们吗?

我们这代青年人也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那么多思索;挫折是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怯懦。

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青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 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安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让我们去做闯过暴风雨的花朵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见到美丽的彩虹。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最终的下场就与那个躲在泥土里的种子的下场一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全新体验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不时威胁着我们的世界。雪灾、地震、战争、金融危机此起彼伏考验着人们的原本不应脆弱的神经。怎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呢?想想看,人们确实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在竞争中谋取生存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关于自主的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会找上门来。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同样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几十年,厌倦了忧患意识,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温柔乡里,最终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听、不去看近在家门的危险,真正“死于安乐”,为安禄山之乱所困,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在当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安全生产等意识,绷紧危机就在我们身边这根弦。在生产中,麻痹大意,就会造成安全隐患,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果沉迷灯红酒绿、迷失阿谀奉承中,则就面临威风扫地、甚至变为阶下囚。我们看到,煤矿屡屡爆炸,矿主的侥幸心理中能看到忧患意识吗?陈良宇腐败窝案,在缺失监督的前提下,高官也缺失忧患意识,沦为阶下囚的结果,真正吻合了“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能够常怀忧患意识,既能远离危机风险,也能在生存中增强进取的意识,在竞争中积极求得取胜之道。生活在非洲奥兰河两岸的羚羊,东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快13米。之所以东岸的羚羊强健,是因为狼群就在附近,天天生活在“竞争气氛”中,危机让东岸的羚羊只有强健和警觉才能生存,而西岸的羚羊到东岸来活下来的很少。在今天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急中,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生活方式相比较就有高下之分了。美国老太,寅吃卯粮,临死还上了房贷,但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崩溃;中国老太,常怀忧患意识,总要有点“过河钱”,临死买上大房子,但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牵强,仔细品味也有道理。

“生于忧患”并非让人“杞人忧天”。时时刻刻小心有石头砸到自己头上,那么离抑郁症不远了。当你温饱的时候,要想着荒年窘境;当你得意的时候,要小心摔跟头的尴尬场面。这就够了。古话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经营上要有备无患,那么人生道路上也应做到有备无患。

考前提醒

自主招生作文要注意有一个“自我”,注意体现两个“文”,把握三个“度”,讲究四个“要求”。

一个“自我”即要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文章要有“魂”。有些考生文章,看过之后,觉得没什么意思,或者谁都能写出来,无法给人什么印象。出这种毛病,往往在于文章立意不明,或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生活中的发现与体验。一篇文章如果没了“魂”,必然像个无所事事,东游西荡的浪子,白白招人烦恼。作者要有读者意识,想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下笔前就必须考虑好。

两个“文”字指文章要有“文气”和“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真正好的文章,文句要有意蕴,能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事物,准确地说明事理;一句话能不能说得吸引读者,让读者回味?能不能有丰富的内涵?能不能动点脑筋,让一句话起到好几句话的作用?比如,叙述一件事,最起码的是能“写清楚”,让读者明白来龙去脉;在“写清楚”的基础上,为让读者有印象,则努力写得生动一些;在“生动”的基础上,则应求有点波澜,让读者感兴趣——常说的“尺水兴波”“一波三折”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怎样才有“文气”和“文采”?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求考生平时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作文明确要求考生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注意一定要正确引用,否则,再多也无益,弄不好,还会流于“掉书袋”之嫌。

三个“度”指 “角度”“厚度”“高度”。要想写出好文章,不挖空心思,不苦思冥想,不惨淡经营,哪有可能写出好文章。大凡好文章需要选好“角度”,要有“厚度”,要达到一定“高度”。

(一)选好“角度”主要指巧选立意角度。作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蕴含在生活中的道理也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多角度“看”庐山,才能全面地认识庐山。由于文题材料中的信息较多,在审题、立意上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要强化巧选立意角度的意识。选择角度新,文章立意就新;选择角度好,文章立意就好。尤其是对蕴含信息较多的作文题,我们要着眼它的整体意思,或抓住文题的题眼;或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中心句,然后对提炼的主要信息加以整合,但无论选哪个角度,都必须建立在把握文题整体内涵的基础上。

(二)有“厚度”主要指文章要有思想,要有文化内涵。作文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的厚度﹑文化的厚度﹑思想的厚度及语言的厚度。{关于自主的作文}.

文学的厚度,主要指阅读的量和质,更为主要的是质。只有出色的文学的厚度,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文采飞扬。文化的厚度。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的作文里应该充满浓重的文化气息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往往能使阅卷者“刮目相看”。

思想的厚度,其实简单讲就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对问题的思想认识,当然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看法与思维方法这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文章有深度,达到一定高度,就要学会在考场上、在作文中写出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语言。思想的厚度从何而来,这当然源于平时多读一些哲学及美学方面的书籍,正所谓写作的功夫在诗外。

语言的厚度,主要反映在词汇丰富,语言畅达,句式多变,修辞多样,文风有个性。

(三)有“高度”主要指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突破小我,体现大我。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有一定高度的千古名言。

四个“要求”指:“要‘求新’”,“要‘求深’”,“要‘求活’”,“要‘求实’”。

(一)良好的作文创意要“求新”。作文求“新”,主要体现在角度新、选材新、构思新等几个方面。

首先角度要新。“新”字首先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创意”,否则,便会落于俗套,不能新人耳目。

其次选材要新。有一个很好的意图,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缺乏必要的表达技巧,往往是选材无趣无味不新鲜。“大路货”题材再用一定的套路去表现,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也是很无趣的。选材不新,关键是缺乏一双慧眼,缺乏发现的能力,缺乏想象的能力。

再次构思要新。要想有不俗的构思,一是要敢放开思路,大胆想象,尽可能不走老路;二是要学会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可能虚构,但是却可以有新的解读。我们大可以反弹琵琶,逆向构思,也可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良好的作文创意要“求深”。作文求“深”,是思想有深度的重要表现,是反映考生思维是否缜密、有无思想的重要因素,具体写作时,对材料的开掘要有深度,要向纵深方面拓展。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说写作对生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只有这样文章才能达到一定深度。

(三)良好的作文创意要“求活”。作文求“活”,主要指采用多种方法,灵活表达作者的思想,如语言灵活、不死板,有生活气息;选材鲜活、不陈旧;形式灵活,不落窠臼等。

(四)良好的作文创意要“求实”。作文求“实”,主要体现在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要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说假话,要大胆表达。当然要把握好“度”,即便针砭时弊也是为了弘扬正气,不是一味唱反调,更不能流露消极或厌世思想。

篇二:《话题作文 独立自主》{关于自主的作文}.

独立自主

一次,我在学校门口耳闻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将一袋食品和一个纸袋递给了女儿,说:“这是你爱吃的东西,还有刚刷好的鞋。”女儿也递给母亲一包东西,说:“这里面有件脏衣服,它的扣子掉了,洗好后别忘了给我钉上。” 在我们的心中,父母就像是一堵永不倒塌的墙。可是,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站在家庭的屋檐下。踏入人生,离开父母的港湾,离开亲友的帮助,是人生的成长之路。我们必须学会独立。

生活上需要独立。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年,暂时不需要自己去打工养活自己,但我们最基本的独立本领就是我们能够自理,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饭等等。成年后,就要懂得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给予孩子的绝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一笔独立自强的精神财富。”美国五百家大公司之一的总裁斯坦利先生是世界巨富,他让孩子懂得如何理财,如何赚钱,如何对待金钱,同时告诉孩子,自己辛苦挣得的钱是最珍贵的,要学会自己独立。

学习上需要独立。当今有很多学生并不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经常要父母监督着、责备着来学习。有的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学生,自己比别人落后就觉得理所当然,但其实,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诚然,古今中外“将门虎子”屡见不鲜,居里夫人的女儿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们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这是他们成才原因之一。我国数学家张广厚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矿工,家境贫寒,然而张广厚在艰难中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关,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见,他们的成功绝非靠父母遗传,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父母、老师给我们指明方向,指出学习方法,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伴随着我们走,进一步地学习、钻研就要靠自己了

记得拉美国家有一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社会的哺育,老师的教导。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学会独立才是关键。一个人在有利的条件下重视独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篇三:《高中自主作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写作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教学建议”中指出:“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依据这些理念,针对目前中学作文里普遍存在的“定期”作文的不足,我们提出了“自主写作”的主张。一年来,我们进行了如下积极的探索:

一、写作自主化

所谓“写作自主化”就是指不限题,不限时,不限地,随性情的多角度写作。目前中学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假、大、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人化”等,无不和“个性”缺失有关。而个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的定期作文的训练。定期作文训练课,教师出题虽然逐步宽泛了,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范畴,限制了学生写作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写作内驱力。而自主写作,则倡导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让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感悟写作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进而热爱写作。只有自愿地写,写作水平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愉快地写,写作才是一件有价值的活动。

1、作文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本体意识,让学生明确 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这是区分主动作文与被动作文的重要标志。大量的成功作文,常常是“我要作文”的宠儿,而不是“要我作文”的产物。突然来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间,常会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这时只有三言两语,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几行妙语,也应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与这样灵思妙语相关相承、相得益彰的人和事或景与物。到那时,孕育已久的思想火花就会在人和事 或景与物的撞击中升腾起来。

2、改变传统模式,运用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进一步放宽写作限制,开展多种文章体裁的自选内容、自定表达形式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逐步步入轻松、自由自在的氛围,形成自如地表情达意的意识与能力。作文教学要走向开放,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写作,就要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写人、事、景、物的作文及想象性的作文训练等,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我们的成功做法就是让学生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并且内容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通过这些琐事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们称颂。我们要求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写真事,说真事,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写作个性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有如是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1、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2、形成

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完美地表达和呈现生活;3、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其实是学生对教师认知、概念的复制,其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的授意,出题,定框结构,输送素材到学生的“语言组装”,学生的个性和活力被限制,被磨掉。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特别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使学生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我们 进行了如下探索:

⑴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开展自主学习的环境,做一个有色彩的老师,独具匠心,鼓励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密切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创设积极民主的写作氛围,激发、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作文课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如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实验浏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写出富有个性情感的文章。

⑵搭设舞台,提供实践机会与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活动,大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如:往文学社社刊、校报投稿,班级开辟作文园地,年级或班级之间开展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与展示提供舞台,从而形成“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

⑶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如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课外读物等查阅与收集资料,为自己的习作服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相 关活动并努力将活动的情况、收获写下来,强调写出真情实感,独到领悟,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三、写作生活化

写作自主化,写作个性化,当然离不开写作生活化,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自主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自主写作兴趣。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人们的心弦。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起来,开展了解与体会现代生活气息的有关活动,了解时代发展,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培养积极体验生活的精神与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为点燃个性化作文发展火花准备充实的素材与积极的动力。例如:在高一学生刚入校时,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生活都让学生充满好奇;同时,来新环境后的不适,对亲人的思念,又让他们无奈苦闷,他们有很多的话想倾诉,有很多的情想表达。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走进高一”为话题进行自由写作,出现了一批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同以往的作文过程一样,自主写作过程也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这里,教师不仅是写作过程的设计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既是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者,又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鼓励者。教师应该全方位地关注并参与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帮助学生调动、整理知识经验,激发他 们写作中的创造性。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心理及知识结构,故要激发调动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积极性,“千人一面”的指导方法显然是不行的。这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工作,必要时教师亲自实践写作。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起到榜样作用。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作出结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0

年版第490页)。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复杂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要科学合理的阶梯式诱导。

篇四:《自立作文》

话题:自立

一棵小草长在一株大树下面。盛夏的时候,大树郁郁葱葱,小草也生机盎然;秋冬之际,大树繁叶落尽,小草也枯萎魂飞。

请以"自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精彩构思

【让我自己走】

从身边现象写起,将生活中自立和不自立的事情对照起来写。

我周末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陪孩子练习走路。当孩子摔倒在地时,她不去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回到家,我准备自己洗衣服时,妈妈却死活不让,说我洗不干净、会耽搁学习等。我的妈妈也曾经是那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妈妈呀,为什么现在变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立体验】

正面拓进,从给中学生自立的机会出发,编一则故事,说明中学生自立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暑假中王远背着父母到一家餐馆打工。老板以他未成年为由只让他在厨房洗碗盘,劳动量大,时间又长。结账时老板克扣他的工资,王远力争,老板唆使人殴打了他一顿。王远身心俱伤地回到家,父母问清缘由,将餐馆老板告上法庭。王远在这次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的险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更认识到自立的不易。?

【相声一则】

采用对口相声的形式,揭示中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事事依赖父母的现象。?

有甲乙两学生,甲的口头禅是"我回家问爸爸"或"我回家问妈妈",乙则以叙事、提问题为主。如学校有场文艺演出,乙问甲参不参加,甲说"回家问爸爸",乙问甲如果去穿什么衣服,甲说"回家问妈妈"等等。{关于自主的作文}.

以“自立”为话题作文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小说书,上面有个故事最让我有感触,大致是如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蜕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蝴蝶没有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出蛹的。不会自立也就无法在世上生活,那自立又是什么呢?

所谓自立,是指人具有独立的生活本领,不依靠别人,而凭自己的劳动自理生活。同时自立也是一种思想表现,独立思考,独立抉择,不倚仗长辈和别人。就如郑板桥临死前给儿子写的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他的意思就是要自己的儿子做一个自立的人。而不象攀在篱笆墙上的藤萝,它们枝枝蔓蔓,互相勾连,极力往上攀,结成了一张网,构成了一堵墙。看起来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实际上假如没有它攀援的支架,就凭着自己又细又长的身躯,它能挺得住吗?所以在人们眼里它只不过是用来编篱笆的藤条,是成不了大材的,一旦支架倒下,藤萝立即扫地。相反,青松因它的独立自持而受到世人的青睐。

在我国,青年能自立者很少,也许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总是习惯于有饭同吃,有屋同住,有衣同穿。儿女们守着父母不放,甚至发展到依靠父母有藤萝编织的“关系网”极力向上爬。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正一柱香。只有争这一口气,才能体现人的价值。

而在外国,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立成了一种不成问的法律。只要子女满18周岁,就都自觉离开父母,出外自谋职业,自己的生活境况再坏也不回到原来的家庭,他们把离开家后再回来当作一种耻辱。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展自立意识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该做独立自持的青松,而不能做胡搅蛮缠的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