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控制了灵魂的人

时间:2021-11-03 10:58:16 100字

篇一:《人到底有没有灵魂 科学未解之谜》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

姓名:王亚华;学号:222011329210087;学院;药学院

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讲过很多灵魂附身的事,记忆最清楚的是猫脸老太太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上网问一下度娘。所以,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很诡异,因为我胆子很小,在准备这篇稿子的时候不可避免的查到也看到一些对我来说很恐怖的图片。即使如此,我还是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如此才可以给活着的人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因为相信那个人还尚在身边不过不能感知。

那灵魂,又有怎样的含义?百度告诉我说:灵魂,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类之知觉与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灵魂有灵性,是活的;

2、灵魂是反物质,在物质世界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测不到;

3、灵魂是一种意识;

4、灵魂必须附着在某一载体上才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

5、灵魂有记忆属性;

6、灵魂有地域属性;

7、宇宙中有UFO这是肯定的,还有其他生命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在这我们来说说宇宙中除UFO以外的其他生命。

接下来我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 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 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 客观存在的实体。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客观存在。“灵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大小,

可以飘起来,可以 移动,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 2001年6月20日,山姆应邀在休斯顿莱斯大学作了题为“濒死体验:透视脑死亡还是透视一门新的意识科学?”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对生命研究感兴趣的人。 在他的报告中,山姆首先介绍了对“濒死体验”研究的背景情况,有许多医生、科学家都对“濒死体验”进行过研究。在谈到意识(灵魂)与大脑的关系时,山姆介 绍了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其它新观点有这样几种:

(1)意识是由于量子效应产生的;

(2)意识是由于形态共振效应产生的;

(3)意识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就像电磁场可以独立存在一样;

(4)“精神”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山姆还介绍了下一步研究情况:英国将花费140,000英镑进行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的多学科研究;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将进行“意识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还有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其它研究。最后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人的谈话录像,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休斯顿德州医疗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山姆的研究表示极大的兴趣,认为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有重大意义,提出与山姆合作,共同研究这个生命的新领域。“神”不仅创造了人,而且给了人灵魂。也就是说,人不仅有肉体生命系统,而且有精神生命系统。前者是人的,后者是“神”的,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人的一半是人,另一半是“神”。

当然这个例子是从网上找来的,文章最后还有一句话我摘抄了下来在这里送给大家: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多做善事,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愿每一个善良的人一生平安。

篇二:《人真的有灵魂 全球十大验证灵魂实验》

人真的有灵魂 全球十大验证灵魂实验

导读

据生态学家网报道,一系列有趣甚至令人好奇的实验都在极力证实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人死后是否真有来生?为证实这一点,科学家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验,以下是10大验证死后来生的疯狂实验。

灵魂通过电子噪音传递讯息

有科学家提出了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 (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EVP)。此神秘现象是指:在收音机没有调谐好时的嘈杂的白噪音中,你也许会听见一个声音;在电视充满雪花的屏幕上,你也许会看到一张面孔„„而这些,都是死者的声音与面孔!EVP通常录在录音带上。有关EVP的具体解释是:已经死亡的人,通过在现代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静电干扰或白噪音来传递声音或影像,从而达到同现实世界相互沟通的目的。

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组织在研究所谓的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并且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已经通过EVP现象同已经故去的亡人进行过联络。比如,美国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协会于2003年8月录到鲁思贝斯的声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鲁思贝斯早于1987年就死亡;2003年又录到史丹利席尔斯的声音和影像“我爱你„”,而他在2002年过世。越来越多的这些现象冲击着人们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且一些人逐渐地相信我们可以同已经故去的亲人进行联络!

有趣的事实是:2005年的电影《鬼讯号》(White Noise)专讲迈克尔?克顿重点研究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试图和最近亡故的妻子联系上。

死者体重变化实验

这一实验名称并不是正式的名称,不过容易理解一些。在调查很多濒死经验临床案例后,有部分科学家将灵魂定义为以某一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场。在1907年,美国麻省的邓肯?麦克杜格尔医生让濒死经验的人躺在一个秤上,然后量度他们死后体重的变化,并发现有人在死后立即减少了21克的体重。他们认为,这个重量就是灵魂的大约重量,并以能量的形式离开了肉体。 但后来更多的类似实验表明,人死后,重量并未立刻减轻。这证明此实验是由测量误差所致。

在麦克杜格尔医生的实验中,这位医生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有意思的是第3例,体重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此医生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在随后的研究,麦克杜格尔医生又集中精力研究狗的这一情况,结果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并没有任何变化,其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而人类灵魂有重量。麦克杜格尔医生的实验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一些医学期刊上。

有趣的事实是:麦克杜格尔医生在他的日记中抱怨不能发现这些实验狗的自然死因,导致有人怀疑他毒死了这些狗来做实验。此外,这些实验随后被创作成了一部电影《21克》(21 Grams),让西恩?潘成了一代当红明星。

“上帝头盔”实验

80年代,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伯辛格(Michael Persinger)进行了一项颇有争议的实验,曾一度将神学家们逼入尴尬的境地。他发明的一个头盔,能通过电磁波针对性地影响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中颞叶区(太阳穴部位),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这就是著名的上帝实验,迈克尔用的设备被戏称为“上帝头盔”。迈克尔声称,濒死体验能再现强光、上帝和看到死者亲戚等系列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把放射性显影剂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中,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不过,随后著名的无神论者、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英国广播公司上承认他很失望不能体验到这种精神上的感受。他指出此头盔还被另一个先前感受过濒死体验的人测试过,结果没有再现同一感受。

有趣的事实是:伯辛格声称有80%的受试者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比如上帝或已知的死者。

菲利普实验

菲利普实验是由加拿大多伦多灵魂研究学会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了解假设的历史人物是否能通过全部人群集中精力来让他显身。他们将此人物取名为“鬼魂菲利普”,并说明了此鬼魂的人格特征和全部的背景内容,甚至还给他画了一幅肖像,使他看起来更加真实。有8人组成的小组全都记下了此虚构人物和他的传记。在测试时,假定菲利普是活的。几个月来他没有什么动静,直到1973年他开始交流,他第一次在桌子边侃侃而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此小组发现当他们问一些问题时,他会敲一下桌子代表“是”,敲二下桌子代表“不是”。他们确实和他们的鬼魂进行了交谈。

有趣的事实是:此实验出现了奇怪的结果,当此小组中的一名成员破例大声回答菲利普时,他说:“我们只是编造了你,你是知道的。”于是,所有的交流都中止了。一旦否认菲利普的真实存在,他就不再存在了。

捉鬼队

《捉鬼队》是美国科幻频道的电视连续剧,首播于2004年。本剧组成了全新的超自然现象调查组。 这个组织由一群勇敢无畏的爱好者组成,并不像电影里的那些戴眼镜的怪异博士一般,他们都是普通人,包括老百姓、白领、蓝领工人、教师和心理热线的辅导者。他们前往有闹鬼的地方去捉鬼,为了查找鬼的下落,他们携带用于测量放射性的盖格计数器、电磁场扫描仪、红外线和夜视相机、手持数码摄像机、数字录音机和笔记本电脑。此捉鬼队革声称获得了几个好的录音和录像,记下了奇怪的薄雾、怪异的灯光、运动的物体和影子似的人物,他们很快就消逝了。

有趣的事实是:评论界和怀疑家表示,他们在调查中缺乏科学调查方法和关键的检验,且怀疑他们的成果有问题,可能是编辑的。哈里?

霍迪尼的秘密代码

篇三:《《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导学案及答案》

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个被控制了灵魂的人}.

一、目标导学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2.学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3.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字词的字形、字音或成语比较重要,写在下面并在文章圈画

出来。(不少于10个)

(2)理解词义。

平庸: 卑鄙: 赫赫: 无足轻重: 显赫: 贤哲: 缅怀:

(3)了解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2.二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交流你认为重要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请你说说文中举出下面人物的事例各是证明了什么观点?

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王尔德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车厢中少女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一个被控制了灵魂的人}.

(五)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的?试加以阐述。

3.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 ( )

A.蹲(dūn) 踩坏(cǎi) 列举(liâ) 揣摩(chuǎi)

B.碌碡(liù) 萎缩(wěi) 羡慕(xiàn) 嘈杂(cáo)

C.不妨(fáng) 闹哄哄(hōng) 混乱(hùn) 手帕(pà)

D.卑鄙(bǐ) 劈叉(pǐ) 胚胎(pēi) 泥坯(pē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

(2)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 ..

(3)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

3.选词填空。

(1)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____________(软弱 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____________(高贵 高尚)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我们不妨稍微留心____________(视察 观察)周围的现象。

(4)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____________(理想 幻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

实际。

4.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仿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___ ________,但_______ _____。

(二)课内阅读。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 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作者说:“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叙述少女故事的文字,概括下列内容

“平庸的背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很动人的光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根据作者的“羡慕”和“缅怀”,推测作者当时追求灵魂生活的情况。

3.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变得越来越实际”。请你就这句话发表看法。

4.选择理解有错的一项 ( )

A.“我”对“少女”的羡慕和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正反映了“我”对灵魂生活的崇尚。

B.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实际,原因是年龄增长了。

C.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D.作者为列车上的“少女”的举动而感动,并希望“少女”依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热爱读书,求知若渴。

五、拓展阅读

人生如瓶{一个被控制了灵魂的人}.

(1)“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2)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3)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4)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5)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6)“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7)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