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赏析

时间:2021-11-03 07:25:07 200字

【篇一】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译文及赏析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汉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刀乱飞舞夹杂大雪落纷纷,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有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着有勇有谋李将军。赏析一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 等即事命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 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 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 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 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 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 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 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 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鉴赏二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 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 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 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 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 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 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 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 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 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 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 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 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 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 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 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 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 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 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 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 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 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 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 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 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 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篇二】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丰富。作者满含激情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报国热情,歌颂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宽广胸怀。而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痛苦的心情,表示出了深厚的同情。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高适这首《燕歌行》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外,全部采用的七言句,一气流转直贯而下,显得非常整齐。而且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手法,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两两相对,对偶成文。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词义、词性都相属、相对。至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连声律都相互对应,与唐代律诗几乎一样,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格律是相对的。与近体诗所不同的是,这两句诗的格律位置在近体诗应倒转过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又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不同角度,相互映照,写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这首诗的押韵也很有特点,变化灵活,值得玩味。开头四句押的是入声韵,用普通话读不押韵,在古代“北”(bo`)“贼”(sa`)“色”(se`)是押韵的,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是指古代一些读声短促的音,现在吴语地区还保留着入声韵,如“日”古代读seˊ,“职”古代读ze`。接下来四句改押平声韵“关、间、山”押“言前韵”。再下四句押上声余韵“土、雨、舞”。再下四句改押平声韵“腓、稀、围”押“衣韵”。再下八句改押仄声韵“久、后、首、有、千”押“里韵”。最后四句改押平声韵“勋、军”押“东韵”。整首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押,一仄一平,轮转交替,使整首诗的情调、声韵,一起一伏,时高时低,富于变化。这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唐军这次作战是失败了,作者所描写的是一场悲剧,然而它给我们的感觉并不低沉。因为作者在写这次战争时,并没有从悲哀的角度去叙述描写,而是怀着赞扬、怀着歌颂的感情来歌颂这些士兵的。从写景来说“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写的很有气势。而“孤城落日斗兵稀”虽写了唐军的失利,然而它却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誓死对敌,它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豪迈、悲壮的。另外,从作者所写的景色来看“大漠穷秋塞草腓”、“山川萧条极边土”等诗句,以及“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句,其景象也比较开阔。这些在该诗风格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篇三】燕歌行赏析

曹丕《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

三国·魏·曹丕

【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萧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响。 摇落:飘摇下落,草木凋零的样子。

雁:一作“鹄”,鹄指天鹅。 君:您,指丈夫。 思断肠:一作“多思肠”。 慊慊:不满足,空虚苦闷。这句是妻子的设想。 淹留:久留。 寄:寄居。 贱妾:谦词,旧时妇女自称。 茕茕:孤独的样子。 沾:浸湿。

援:拿,取。 鸣弦:即拨动琴弦。 清商:乐调名。节奏短促,声音纤弱,悲婉凄清。 短:节奏短促。 微吟:低唱。 不能长:是说由于内心的悲怨,不可能弹唱平和纡徐的歌曲。长,指节奏舒缓。

皎皎:洁白。 星汉:银河。 西流:向西移动,初秋深夜时,银河转向西方。 夜未央:夜未尽,即夜已很深还不到天明的时候。

牵牛、织女:都是星名,位于银河两边,神话传说中他们是一对夫妻。 尔:指牵牛星和织女星。 何辜:何罪,什么原因。 限河梁:受到天桥的限制而不能聚会,只好隔河相望。

【赏析】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

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这个曲题大多用来写征人、游子或思妇的离别之情。

这首诗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七言诗。全诗写一女子思念远客他乡的丈夫,委婉细致,通俗流畅,韵致悠扬,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

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彷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篇四】燕歌行赏析

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这两句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1. 崔亮.高适《燕歌行》赏析[J].语文知识,2003,(10):41-1041/G4.

【篇五】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高适《燕歌行》

思想感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第二部分八句,写战败;第三部分八句,写被围;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写死斗的结局。生动表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战败被围到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娇纵荒淫,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具体说来,它既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就描摹战士的心灵而论,它既有多侧面的写意,也有突出主导面的工笔细描。在出征时,战士们同仇敌忾,“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扬而气势雄壮,这就展现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心灵侧面;在“胡骑凭陵杂风雨”般袭来的严重时刻,战士们不顾战友“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惨重损失和巨大危险,仍然奋力拼搏,突出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敌兵围困、边将轻敌逸乐的情况下,战士们尽管怅惘心寒、思乡怀亲,却仍然不计个人功勋得失,宁肯“死节”,也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又进一步突出了战士先国后家、深明大义的心灵。

艺术精华

1、伏笔、铺垫、衬托、对比

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和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有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轻敌埋下了伏笔。

下边四句写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的命令,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追击叛奚的过程。“摐金”“旌旆”二句是写军队出征时雄壮气势,字里行间充满了广大将士慷慨激昂、杀敌卫国的决心和豪气。另一方面,从“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场的无险可据,这正有利于素以骑射著称的“胡骑”的纵横飞驰,暗示边将用兵不懂得利用“地利”。“战士军前”和“美人歌舞”的鲜明对比,揭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僚的腐败和将士间的苦乐不均。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德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的对比。燕歌行赏析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四句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诉将官们的昏庸腐朽。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四句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之情。“杀气”“寒声”二句则从戍卒的角度上写边塞军旅战斗生活的艰苦紧张:白天,战场上杀气腾腾;夜晚,军营戒备森严,警报频传,给黑夜带来一片身人的寒气。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

了诗的主题。战士甘愿为国捐躯的伟大襟怀与一心为邀功讨赏、想博取天子恩遇的边将的卑微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戍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赵堪等的不恤士卒。

2、对比与排偶

《燕歌行》为适应多侧面再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拚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所用排偶对比有错落有致,毫无板滞之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规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相差悬殊的现实: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于声色、骄逸轻敌。而作者的褒贬便明晰可见。

【篇六】燕歌行赏析

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

金戈铁马,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边塞诗其来久矣,至盛唐可谓其巅峰,而屹立于巅峰之上者必是高适。

边塞诗,顾名思义,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有边塞,便有边塞诗。两周立国前后,即有戎狄寇扰四裔,周之君臣奋力攘夷于边关,《诗经》中也有展示,如《采薇》有“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之语。到了战国时代,《国殇》中又有“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类的诗句为此类诗歌加入了英雄主义的元素。其后各代,边塞诗逐渐发展繁荣,至唐代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但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大背景,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正文共28句,196字。四句一转韵,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七段。虽为乐府古体,但对仗工稳,音律和谐,节奏多变,音韵铿锵,极富表现力。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将领和众多战士的形象,歌颂了前线战士勇敢杀敌报效朝廷的英雄精神,批判了骄横自大不恤士卒的将领,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惨败的内外原因。揭露批判很有深度和力度。无怪乎后人称《燕歌行》为高适第一大作,也可以说它是盛唐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既是一首叙事诗,就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相应的叙述者以及以叙述者为中心的叙述方式。《燕歌行》采用的是一波三折的线性情节,以全知全能视角全景式地再现战事全过程,在前六段保持了客观叙述者的姿态,只有第七段例外。而各段叙述者传达的声音却不尽相同,极尽变化之能事,产生出微妙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在全诗的开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传达出却是“汉将”的声音,而这声音好似京剧武戏主将登场后的台词。他身着戎装,背插令旗,呕哑高喊,边提甲,跨马,正冠,一番起霸后,扫视全场,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英气,面庞上洋溢着得意之色,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诵出上述四句韵白:好不豪迈!好不威武!他的第一句告知观众,东北战事紧张,正是朝廷用人之际;第二句表明汉将当仁不让的决心,辞家杀敌报国是本分,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是自己的的榜样;第三句自诩天生就该横行战场,现在是生逢其时;第四句说明自己不是浪得虚名,因为连皇帝都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看来,这位汉将确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会打出一场漂亮的战争的。但是,仔细品味会发现,叙述者如此设计恐有弦外之音:诗人连用两个“汉”,固然是以汉朝代指唐朝——两者都是大一统的王朝,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但是,两朝也屡屡失利于边战,其统帅往往高调“横行”灭敌,实则好大喜功,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如果高适有这方面的隐喻的话,那么,这场战事的前景就让人担忧了——为将者如此知己不知彼却傲慢轻敌,那可是庙算失误的。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此处传达的是叙述者的声音。他似从天上俯视,将敌我双方战场形势一览无余。“汉将”率领的唐军进军场面宏大壮观: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主将的心态也传染给军队,他们摆出一副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慢条斯理地开拔。岂知此时前线求救,校尉飞畸送来十万火急的羽檄,蛮夷酋首亲帅大军将战火烧到了狼山。而那座狼居胥山是光荣之山、辉煌之山,霍去病曾在此替汉武帝封禅,那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啊!无论如何,前线士卒都要为荣誉而战,可以预见战事将是极为惨烈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叙述者的声音告诉我们,边庭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尤其不利于唐军,唐军擅长步战、车战的优势无从发挥,而敌军的轻骑兵却如排山倒海、暴风骤雨席卷而来——呼应了次句“破残贼”的“残”字,敌军残酷残忍,战斗力极强!虽然敌强我弱 ,实力悬殊,战场形势非常不利,但唐军战士依然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死伤过半。此时,他们多么需要支援啊——需要物质的,更需要精神的!可是,“汉将”们亵渎了他们:营帐内美人正翩翩起舞,将领们沉醉于花天酒地中,哪还顾得上战士的死活。将士不能戮力同心,此战必败矣!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叙述者有意渲染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前十一个字是战场的环境描写:深秋时节,大漠一片苍茫空旷,北风吹来,黄沙四起,百草枯萎,禽鸟远徙,满目死寂。恰值黄昏,残阳如血,一座土城伫立在天际,孤独地承受着荒凉、衰败、萧索、凄寒。击鼓声,鸣金声,马嘶声,呐喊声,渐渐稀少,直至宁静,但这是可怕的宁静——这也是真切的生命体验。战争如此残酷,战士们因为有忠君报国的壮志,所以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要杀出重围,无奈势单力薄,竭尽全力,也无法成功。悲剧降临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唐军早早地就陷入了绝境,士卒们也渐渐绝望起来。越是绝望,就越思念亲人和故乡。此处使用了两组对仗,两相对照。一面是战士,远离故乡来戍边已经多年了。身着冰冷的铠甲,或是日夜与敌搏战,或是守候在营垒中,饱尝艰辛痛苦,不料却遭遇如此结局。回首遥望长安,悲愤无语,无可奈何。一面是思妇,望眼欲穿盼亲人归来。天长日久,音讯皆无,思念之情更加强烈,泪水如玉箸双流,愁苦欲肠断!这场思念的结局必是“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叙述者对战士命运的关注,又由点到面,表现普遍的心理状态。

辽阔边关无法飞度,纵然有万里长风吹送,也无法将真情送进;即使送进,也无法送达爱人的心中,因为这里将是一座死城,没有生命的死城!大决战前的情景是,白日里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此景此声,令人不寒而栗,死神随时会降临战士的头上。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叙述者忍不住将客观姿态改为干预姿态,加入到战士们的讨论与声讨中。面对绝境,战士们大义凛然,心静如水,彼此以锋刃上的敌血来展示战绩。他们血战沙场,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相形之下,“汉将”与战士境界高低一目了然,有霄壤之别,也是读者进一步知晓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含意。大难临头,生命之花即将陨落,战士们没有顾恤自己的生命,而是由衷地表达了最后的愿望:李将军再世!汉武时代,猛将如云,飞将军李广也难算是战功卓著,但他备受士卒爱戴,流芳千古,原因就是他体恤下属,与他们同甘共苦,同生死共患难。众望所归,他赢得了士卒最真诚的回报——“士为知己者死”!

叙至结局,我们可以推导出战事失利的原因了,确知此次悲剧的罪魁祸首了。战场环境

对唐军不利,但敌人在此方面获益不会太多;敌军攻势凶猛,但起初他们似乎并不占有人员数量的优势;唐军将领严重失职失误,他骄横轻敌,刚愎自用,不能审时度势,以致贻误战机;还是唐军将领,他不仅指挥不当,而且沉迷歌舞,荒废军务,更严重的是,不顾前线战士的死活,涣散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斗志。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时过千年,它依然余音袅袅,动人心魄。

【篇七】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高适

一.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燕歌行赏析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燕歌行赏析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简单比较两首诗)

二.作者与背景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三.课文欣赏:

唐之韵05边塞诗人(下).rm

四.课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声威。燕歌行赏析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4.艺术赏析

第一、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第二、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

五.根据以下提示,鉴赏<<燕歌行>>.

1、《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2、请分析高适《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和主要的表现特色。

3、《燕歌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体诗,但又包含了近体诗的一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