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有关《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主要写什么内容?

时间:2021-11-03 03:57:00 200字

你读过有关《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主要写什么内容?(一)

毛泽东一生唯一题写书名的书

特别提示: 本文载《解放军文艺》2008年第三期头条 写了一个你绝对不敢相信的真人真事 读后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收获。

星火燎原——毛泽东题写

这是一部书的名字,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毛泽东为这部书题写的书名,这也是毛泽东一生绝无仅有的一次为一部书题写书名。

《星火燎原》像一条巨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航,至今已经远行半个多世纪了。从毛泽东到普通战士,从国家领导人到全国的老百姓,都在这里汲取过精神的营养。

现在已经是岁末年关了,我把自己关在总参游泳馆的招待所里,写一生为《星火燎原》操劳的编辑家、出版家黄涛。窗外,能够零星地听到鞭炮声。七岁的女儿给我打来电话:“爸爸,过年了,您回家吧!”我才发觉,我的文章离要求甚远。我被这位老人的故事所打动,所震撼,我感动得多次流下了眼泪。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我没有拿眼泪向远行者表示我的懦弱,就是我的父亲在他五十四岁的生日刚刚过了几天就抛下我们时,我也战胜了泪水,选择了坚强面对现实。然而,在前辈黄涛的事迹中,我无法控制自己。从采访到行文,我读懂了一个和我从事同样职业的老人身上散发的精神气息:什么叫革命,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牺牲,什么叫无私,什么叫敬业„„

面对这位事迹生动的老人,我的笔力是不够的。但是,我的心是火热的,我有记录下他生活片段的责任。

第一篇 说不尽的《星火燎原》

黄涛说:“我这一辈子干了很多工作,但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星火燎原》,《星火燎原》

就是我的心。”

这位就是一生传承红色经典的编辑家黄涛

他想带一套全集上路

黄涛被确诊为晚期膀胱癌,这一天是二○○七年的十一月七日。

他的三个女儿黄长江、黄小燕、黄园园和远在石家庄工作的儿子黄海洋都聚集在三○一医院,黄涛的老伴马艳秋对孩子们说:“病情要如实告诉你爸爸,这样他会配合医生治疗的。今天正好是十一月七日,是前苏联革命纪念日,你爸爸革命一生,我想他会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的,

今天就告诉他更有意义。”

黄涛已经八十八岁了,他只有借助助听器,才能听见。马艳秋找出了助听器递给黄涛,并且如实将病情告诉了他。黄涛很镇静,他说:“如果是这个毛病,就没有必要再花国家的钱了,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周总理得的也是这个毛病!”

在三○七医院外科任副主任医师的大女儿黄长江说:“爸,现代医学比周总理那会儿要发达得多,做一下手术,恢复一段时间就好了!”

“手术我更不会做了,躺在病床上什么事都干不了,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我这一辈子干了很多工作,但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星火燎原》,《星火燎原》就是我的心。我想让你们抓紧时间帮我把解放军出版社的领导请来,我有事要见他们。”

很快,解放军出版社社长施雷、政委于丹、总编辑郑晖等领导专程赶往医院。黄涛说:“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原因,《星火燎原》在编辑中还存在一些缺点,特别是拿掉的一些文章应该恢复,彭德怀平江起义的文章要补上,存在不合适的用词也要做出订正。”他还宽慰去看望他的领导们,说:“癌症在我们年龄大的人身上发展缓慢,我争取用一年半的时间,再把《星火燎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从知道病情的当天开始,黄涛就坚持要求出院。后来,三女儿黄园园开着车把《星火燎原》的书和相关资料都取到病房来了,这才让黄涛安下心来。但是住在医院里,总是有人经常来探视,不能让黄涛静心处理书稿。加之一些资料取来的不完全对路子,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黄涛还是坚持出院回家了。第二天,他就在家中抱病开始整理《星火燎原》。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黄涛因为尿血被送往三○一医院重症监护室。上一次出院时,医生就告知过他的亲属:膀胱上生长着二乘三厘米的恶性肿瘤,一旦胀破而出现大出血就没有抢救的可能性了。经过三天监护,黄涛的病情再次好转,转入普通病房。

已经被黄涛的病拖累折磨得瘦了近十斤的老伴马艳秋对他说:“咱们俩这一生,都在忙着工作,正儿八经地好好聊天都没有过,你能陪着我聊聊吗?或是你有什么话对我说说吧!”

“上次施社长他们说,出版社要成立星火燎原编辑部,还准备出一套《星火燎原》全集,不知运作得怎么样了?”

“咱能不能别三句话就不离《星火燎原》,聊点别的好不好?”

“我这一生中,家是你当的,孩子是你抚养的,我除了《星火燎原》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呢?”老两口对视了一下,谈话中止了。

几天后,解放军出版社领导和星火燎原编辑部主任刘翎、副主任吴立新、老编辑马成冀等再次来医院看望黄涛。那一天,黄涛特别高兴,因为,他知道星火燎原编辑部成立了,全集的编辑工作也启动了。他握着刘翎的手说:“《星火燎原》的接力棒交到你的手上了,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你会发觉,做着做着,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的。”

刘翎表示,一定要向黄老学习,努力工作。黄涛笑了,并关切地询问:“《星火燎原》全集什么时候能出来?”

“这套全集是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的,最快也得明年六月份。”

黄涛叹了一口气:“要是我能活到那一天,带上一套《星火燎原》全集上路,我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了。”

二十六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一九五六年七月,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三十年斗争历史的回忆文集,此项任务交给了总政治部。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同志批示由宣传部和文化部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于是,宣传部抽调了王彬、黎明、丁芒、邢世操、陈汉民,文化部抽调了王愿坚、李大我、刘亮、张麟、王梦岩,组成编辑部,全面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就是任总政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的黄涛。

编辑部刚成立那会儿叫“三十年征文”编辑部,主要由文化部抽调的刘亮和宣传部抽调来的王彬两位编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这部书,最初总的名字叫《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本想每一本起一个名字,第一本起名叫《星火燎原》,全书追溯武装起义。到了第二集以后,就发现每一集起个名字比想象中的要艰难,第三集的名字大家七嘴八舌起了二十来个,也没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于是,黄涛向萧华副主任建议,全套书就叫《星火燎原》。“星火燎原”释义有二:一、谓小火花可以引起燎原大火。《语本·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二、喻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萧华同意了。

征文活动得到了包括元帅、将军、各级干部战士以及中央机关、省市负责同志、复转军人和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不到一年的时间,应征稿件达三万余篇,这是组织者始料不及的。

编写、修改任务日益增多和紧迫,有一些稿件只能作为线索,还要重新采写。编辑部忙成了一锅粥,而宣传处处长黄涛要经常在审稿当口,被叫去开会、汇报、处理宣传处日常事务。看着编辑们辛辛苦苦地加班,还要为让审稿到处找他。黄涛主动向领导提出“分管”不是办法了,应该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做好。就这样,他完全脱离了宣传处处长的工作,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星火燎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部组织协调借调了各军区的精兵强将参加编辑工作,最多时有三十六人。

原来设想这一工作是临时性的,最多不过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大家都处在“临时”工作状态,编制没有,办公室没有,大家就四处打游击,从总政办公大楼搬到广安门,后又搬到西山八大处。

谁也没想到这个临时工作一下子干了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在这个“临时”机构里,黄涛做着不临时的工作;这二十六年,黄涛的职务和待遇没有任何变化,他在正师职领导岗位上干了三十年,直到离休才享受副军职待遇。

这不寻常的二十六年,却留下了一部辉煌的历史书籍。

《星火燎原》先后发行了六百多万册,《朱德的扁担》、《一袋干粮》、《一副担架》等三十六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有十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

有一千二百余篇文章在全国九十四种报刊转载。

《星火燎原》于一九五八年九月至一九六三年十月前后出版了八集,其中第五集和第八集因特殊原因而编好未出,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将第五集和第八集全部出齐。外文出版社以英、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十三个语种译成七种选本在国外发行。

一九九二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星火燎原》选集,二○○七年解放军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星火燎原·未刊稿》。《星火燎原》成为解放军出版社的一个知名品牌,创造了丰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为前辈出版人,黄涛曾任解放军出版社的顾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离休了。我第一次见到黄涛,也是在三○一医院的病房里。那是去年初冬的一个下午,户外刮着五六级的大风,有阳光,但光线很柔和。黄涛着一身病号服,坐在病房的凳子上,手里正在打着点滴。我们进行了攀谈:

问:二十六年您没有想过改行做其他事?

黄涛:没有。组织上让我来负责这项工作,我就应该善始善终完成好。

问:是什么力量让您能够在一件事上干这么多年?

黄涛:我在编写《星火燎原》的时候,有着一种真挚的感情。因为编写的都是我同时代的人的事迹,而且有一些人我当年就认识,有些材料我看到以后,如同身临其境。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党,我做一点具体工作,还不是应该的吗?

问:您在编辑《星火燎原》中有些什么收获?

黄涛:我在搞征文以前,对党史军史了解很少,因为过去也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我刚当指导员的时候,第一次碰到批判张国焘,但是究竟批判张国焘是怎么一回事,我不太清楚,反正我就照着念稿子。我对党史军史有点了解是从编《星火燎原》开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资料很难找,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文的资料,很难找到一本讲党史军史的书。搞了《星火燎原》后,我对党史军史知识掌握了很多。还有一个收获,因为这些稿件里面有很多具体的东西。我对长征反“围剿”,怎么作战、怎么走路,这些细节的了解,都是通过那些稿件知道的。稿件里面还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个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比如说有几篇文章吧,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叫《潘虎》,一个是《我跟父亲当红军》,还有一个叫《钢枪队》,这些都是很生动的。还有《九个炊事员》,写的是一个炊事班,在长征中死了一个炊事员,过几天又死一个,过几天又死一个,到最后炊事班的人死完了,连长背起了炊事班的行军锅。这几篇都很感人。(此时黄涛流泪了)我从这些感人的故事里面受到了很多教育,对怎样艰

你读过有关《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主要写什么内容?(二)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

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毛泽东以理论家闻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军事经验之中。”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毛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响早已经超出了他的国家。”“不论怎样,毛是我触及的历史人物中最伟大者之一,不论历史舞台怎样变幻,他永远与中国与世界同在。这足以说明毛泽东的影响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能创造奇勋伟业而获得如此辉煌大成呢?其根本原因是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人生和事业大成所需要的高超本领和素质。

毛泽东青年时代,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共有好几网篮。毛泽东长期保持着这种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13—15岁时,毛泽东离开私塾,辍学在家。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给雇工们当助手。白天干一个整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尽管这样,他还是能够继续学习,贪婪地阅读他能够找到的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这使他父亲很烦恼,因为父亲要他读经书,于是,少年毛泽东只好偷偷地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他能找到的“新书”。《伦理学原理》全书十万多字,但毛泽东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评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毛泽东在书眉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评,其中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用秀丽的行草字体写了近千字的批评,对原著作了扼要概括,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作的引申、发挥。

1937年,李达把刚出版的《社会学大纲》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了很

高兴,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精读这本好书,并续写中断的读书日记。日记第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此后,他每日认真记下读书进度,改错纠谬,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也用笔记形式改正。如《南史》中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正确,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等。毛泽东读书非常仔细,连书中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纠正。这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治学精神与刻苦的功读精神。毛泽东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篇时,就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

五十年代,他读到《三国志》的《张鲁传》、《郭嘉传》,向党内作了推

荐。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从中得到启示,说话办事情要“多思”、“多谋”,反对少谋武断。读到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他又写了千余字的书评,一起印发党内。1965年,当他读到《后汉书》中的《洪琼传》、《李固传》时,又认为两人的传值得一读,在反复研读后,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

“送陈毅同志一阅”。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读书笔记对全党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

唤起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一定的政治觉悟”的书,除了《盛世危言》外,这时他还读了一本小册子《列强爪分之危险》。这本书介绍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以及对越南、缅甸宗主权丧失的情景。他后来对斯诺回忆说:“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木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盛世危言》等著作,展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天下国家都处于大变化之中,自己不能守在韶山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应该抓紧学习新知识。他读的书,对他“发生了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他对斯诺说的:“《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作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最后。还是父亲作出让步。得到复学的准许后,毛泽东到另外两处私塾又读了一年。不久,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告诉他,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讲授新学,在那里可学到不少韶山冲里学不到的新东西。毛泽东听了以后很动心。八舅文王钦、堂叔毛麓钟和表兄王季范等也众口一词,都说毛泽东若进了洋学堂,日后会有大出息。毛泽东的父亲经过他们的劝说,认为这也许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便答应了。临行前,他抄送给父亲一首诗道别。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青的毛泽东就抱着这样的志向离开了韶山,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在1930年一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此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可以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而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

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

在中国革命严重转折关头,毛泽东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探索出复兴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与他一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用他的思想辨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

2013/12/28

你读过有关《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他主要写什么内容?(三)

七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佟英杰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