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得意之作500字

时间:2021-11-02 06:10:55 400字

我的得意之作500字(一)

地市县报

建立有效机制

培养地市报年轻优秀的记者队伍

□马玉环

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发展迅速,电子传媒更是势如破竹,省级党报不断圈地扩容,他们在争夺市场、争夺受众的同时,也在争夺着编辑记者等媒体人才。这种竞争给地市党报带来了冲击,一些年轻、优秀的新闻人才向强势媒体、发达地区流动。尽管有少数地市报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人气聚集,但大部分地市报都出现了年轻优秀的新闻人才流失,报社发展后继乏人的状况。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传媒业市场异军突起,中央、省报和异地办报的双重挤压,地市报如何应对?怎样生存发展?这是摆在地市报人面前重大而严峻的课题。

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到报社工作,刚刚培养成熟就被外地强势媒体挖走。抚顺日报社就有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优秀的新闻业务骨干被外地单位聘去。

现有新闻采编队伍素质不高,亟需加强。目前,地市报现有新闻编采人员中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一是半路出家多,科班出身少。许多记者、编辑所学并非新闻专业,而且还有不少是半路出家改行。二是年龄偏大的多,年轻优秀的少。据了解,我国地市报人员平均年龄近40岁,这与都市报人员平均年龄20多岁相差甚远。为补充一线人员不足,近年来地市报新招聘进来一些年轻人,这些人现在成了地市报的主力军,但其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外委培训受到制约,内部培养迫在眉睫。培养年轻记者,让他们早日成才的途径和办法很多,可以分批送到大学深造或外委培训,也可以在报社内部培训。无疑,送到大学深造或外委培训是培养年轻记者迅速成才的一条捷径,但这条路目前在大部分地市报都不太可行。在全国376家地市报中,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

因此,大部分地市报没有财力分批外送人员学习,能够有机会外送学习的只是凤毛麟角。同时,地市报一线采编人手不足,大批新人进社就上岗,上岗就采访,也没有条件让他们脱产学习。

面对人才流失,外委培训无力,发展后继乏人的状况,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培养年轻优秀编采人员队伍之路,成为摆在地市报人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年轻人才,为地市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中国传媒业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地市报只有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利用优势,改革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人才是报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地市报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杰报兴的忧患意识,增强人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研究制定鼓励和吸引人才的可行性措施,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同时,建立有效机制,提升现有采编人员素质,培养建设一支年轻优秀的新闻采编队伍。面对人才匮乏的窘境,许多地市报都在不断改革创新,有的还探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抚顺日报社就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抚顺日报社把建设培养一支年轻优秀的记者编辑队伍做为关乎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培养机制上实现了新的突破,重新设立了新闻

面临人才窘境,地市报培养人才迫在眉睫

地市报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后继乏人。近年来,中国的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传媒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人才;中央、省级大报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人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以其城市环境吸引人才。年轻、优秀的记者、编辑向电子传媒,向中央、省级大报,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动,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对而言,除一些东部沿海大城市、省会城市外的大部分地市报都出现了人才流失,发展后继乏人的现象。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市场竞争的“弱势”环境,地市报人才流失严重,

17家,全部集中在沿海东部省份;

总收入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25家,集中在沿海东部省份和省会城市;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有155家,还有相当部分地市报负债经营,有近50%地市报没有自负盈亏能力。

2008年第6期

地市县报

研究室,把培训纳入新闻研究室的日常工作,新闻研究室成为报社新闻业务研究和新闻人员培训的职能部门。采用自办新闻学习班、评报评精品、新闻研究探讨、业务交流、主题竞赛等办法,有效提高了年轻记者、编辑的素质和能力,为参与市场竞争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自办新闻学习班,外聘专家讲课。

从中受益。报社还开展了每月评一次新闻精品的工作,对评上的实行重奖,形成了激励机制。这种做法不仅激励了年轻记者争写精品新闻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锻炼、提高了年轻记者的新闻采写能力。

开展新闻业务交流活动。去年抚顺日报社开展了“我的得意之作”演讲交流活动。他们每月选出一位优秀新闻作品的作者,在报社大会上介绍作品的采写过程,心得体会和经验。演讲者是本报大家熟悉的记者,演讲的事件也是大家身边发生的事件,容易引起互动。他们的演讲有些理论性不太强,但是他们采写新闻的切身体会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更容易使年轻记者接受。一位农村部记者总是能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每年他写出的精品新闻都很多。去年,他采写的《市委书记情系老支书》、《农民工张亚东赴韩打工招商的故事》、《风雨彩虹》、《真爱无声》等都被评为精品新闻,《风雨彩虹》还获得了总编辑特别奖。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能出彩,在“我的得意之作”演讲中,这位老记者的演讲使大家找到了答案,他的勤奋敬业,他的深入采访,他的细心观察,都给年轻记者深刻的启迪。

开展新闻业务研究工作。抚顺日报社还不定期地组织报社内新闻业务骨干分专题进行新闻业务研究和探讨,努力创造一个研究新闻业务的氛围。为使新闻业务研究“常规”化,报社还主办出版了内部期刊《报纸点评》,每周一期,开设了《采编拾粹》、《精品评析》、《记者感悟》、《业务研究》、《新闻讲座》、《总编值班手记》等专栏。稿件有总编辑、副总编辑亲自写的,也有记者编辑写的。《采编拾粹》、《精品评析》专栏对记者采写的精品新闻进行评议分析。《记者感悟》稿件都是记者采访中的体会、感悟和心得。《业务研究》和《新闻讲座》则主要刊发新闻业务知识,进行新闻业务探

讨。特别是《总编值班手记》专栏更有特色,每日值班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在报纸版面付印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后,还在这个专栏里进行评析,而这些往往是记者认识不清、分辨不明的问题,通过这个专栏,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位副总编辑先后在《总编值班手记》上陆续发表了《要尊重和保护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权》、《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数字的正确写法》等文章,都使记者、编辑受益匪浅。

开展新闻主题竞赛活动。培养年轻记者工作中,报社还为他们展示自己、发挥才能打造平台、创造空间,更快地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报社每年开展一个主题新闻竞赛活动。2006年开展新闻竞赛活动,

抚顺日报社近年来先后招聘进来三批人员,共50多人,仅去年就招聘

28人。他们大部分所学专业非新闻

专业,对新闻工作比较陌生,既缺少新闻理论,更缺少新闻实践。不过,虽然他们学历不高,牌子不亮,但他们年轻有活力,珍惜岗位,勤奋敬业,热情上进,有很大潜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报社开办了新闻学习班,利用周六、周日授课。从总编辑、副总编辑到部主任每人一个课题,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和经验讲课,内容有:新闻记者的素质、新闻职业道德、如何采访、如何识别判断新闻价值、如何发掘新闻线索、写作技巧等。为了提高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开阔他们的新闻视野,报社还不定期地外请学者、专家来讲课。去年,不仅聘请了新华社高级记者讲课,还适时地邀请一些相关行业的专家讲课。棚户区改造是辽宁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为了更好地宣传棚户区改造,抚顺日报社聘请了本市房产局有关领导给记者、编辑讲课,提高了记者对棚户区改造的认识,为更准确把握棚改的宣传报道打下了良好基础。

开展评报、评精品工作。这是培养、提高年轻记者新闻业务能力的“常规”工作。新闻研究室组织社内业务骨干、外部评报员开展每日评报。评报采取争论式方法,评优也评差,既有正面赞扬、肯定,也有反面批评,指出不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论评议中使记者有所领悟,

2007年开展好言论竞赛活动,今年

又开展时政报道创新竞赛活动。2006年的新闻竞赛活动,全年4个季度又分为4个小主题:短新闻竞赛、标题竞赛、头题竞赛、版面竞赛。在短新闻竞赛中,由于每篇稿规定三、五百字,要求记者在尺牍之内把新闻写好、写活,因此记者必须讲究写作技巧,讲究炼字炼句,惜字如金,精益求精。这个竞赛磨练提高了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写出了一批佳作,涌现出了一批短新闻写作能手。《红对联・白对联》、《王喜运的喜运》、《计生主任麻烦多》等作品,主题新颖,构思巧妙,布局精制,语言精炼,充分展示了年轻记者迅速提高的能力。

人才流失,人才匮乏,有市场竞争的外部因素,也有地市报自身体制上的原因,怨天尤人无用。在传媒迅速变革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作风上过硬、年轻优秀的记者编辑队伍是地市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单位:抚顺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2008年第6期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