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时间:2021-11-01 23:26:53 100字

【篇一】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2016先秦君子风范15.1到21.4章节作业答案

2016先秦君子风范14.1——21.4 15.1、管仲的改革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内容不包括:()

A、成民之事

B、选贤任能

C、披发左衽

D、军政相合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得益于管仲改革的齐桓公霸业一共持续了多少年?()

A、12年

B、32年

C、42年

D、62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自管仲改革之后,齐国才真正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大国。()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管仲不为先主慷慨赴死而继续辅佐齐桓公是一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5.2、子产的改革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根据《左传》的记载,子产的改革内容不包括()。

A、改制度

B、作丘赋

C、废井田

D、铸刑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古之遗爱也”是以下哪一位思想家对子产的评价:()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3、子产是以下哪一先秦诸侯国的著名政治家:()

A、晋国

B、楚国

C、郑国

D、鲁国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根据《左传》的记载,子皮阻碍了子产在郑国实施的改革。()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6.1屈完退齐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先秦时期齐国第一位国君是()。

A、周公旦

B、召康公

C、姜太公

D、田忌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烛之武退秦师”一事中的烛之武是哪一诸侯国的著名政治家:()

A、秦国

B、晋国

C、楚国

D、郑国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风马牛不相及”一事中订立召陵之盟的屈完是哪一诸侯国的著名政治家:()

A、蔡国

B、郑国

C、楚国

D、齐国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4、在事关重大的两国交往之中,先秦君子的言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事的成

败。()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6.2子产坏晋馆垣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与春秋时期的国家外交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崇尚的是()。

A、重农和抑商

B、尊王和攘夷

C、权智和奸诈

D、仁义和道德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以下哪一项典故不属于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左右国家大事的历史事件:()

A、张仪诳楚

B、晏子使楚

C、郑子家告赵宣子

D、宾媚人入晋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3、根据《论语》的记载,“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是子思对言辞和意愿之间关系的概括。()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与春秋时期的君子相比,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拥有更加强烈的祖国意识。()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7.1比干与邵公的谏诤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根据刘向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对先秦时期著名政治家晏子的事迹的最佳概括:()

窗体顶端

A、尽忠和极谏

B、尽忠和止戈

C、大义和极谏

D、大义和止戈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根据《国语·周语》的记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讽谏典故:()

窗体顶端

A、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B、邵公谏厉王弭谤

C、魏征谏唐太宗十思疏

D、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在商纣王时期,箕子因讽谏纣王而惨遭剖心之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伍子胥谏吴王伐齐”的典故始载于《尚书》。()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7.2晏子的谏诤与谏诤传统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卫武公“耳提面命”的典故始见于以下哪一部先秦著作:() 窗体顶端

A、《史记》

B、《周易》

C、《左传》

D、《诗经》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国家讽谏制度:() 窗体顶端

A、明台

B、衢室

C、天坛

D、谏鼓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根据《晏子春秋》的记载,晏子谏诤的风格主要是()。 窗体顶端

A、谲谏

B、直谏

C、谩谏

D、不谏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西周时期周王室近臣讽谏周王的政治依据是西周的贵族参政制和宗法制社会形式。()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8.1尚武精神的渊源和政治基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根据《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周王直接统御的军队数量是()。

窗体顶端

A、1

B、2

C、3

D、6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贵族君子的学校名称:() 窗体顶端

A、庠

B、序

C、康

D、学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根据《左传》的记载,以下哪一组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窗体顶端

A、祭祀与经商

B、务农与战争

C、祭祀与战争

D、经商与战争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篇二】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开放分类: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战争中国古代史 编辑词条分享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 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 国七雄”。编辑摘要目录• • • • • 1 战国七雄 2 历史 3 七雄 4 秦国统一中国 5 各国都城 • • • • • • • • 1 战国七雄 2 历史 3 七雄 4 秦国统一中国 5 各国都城 6 相关条目 7 参考资料 •战国七雄 - 战国七雄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 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 国七雄” 。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 称“山东六国” 。 战国七雄 - 历史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 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 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 。 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 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 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 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 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 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 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 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 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 齐威王“会徐州相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 。 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 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

创楚国,攻灭 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 骑射” 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 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 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 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 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 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 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 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 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 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 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 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 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 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七雄 - 七雄中国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的秦、齐、楚 、赵 、魏 、韩、燕七国。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 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早期 上述各大国,除吴国于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号称三晋。三 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 田(陈)成子杀齐简公,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楚国实力不及三晋 。越国在战国后期因 内乱而势衰。 中期 随着三晋的出现和越国的衰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 法,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国于公元前367年 ,把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逐渐占领 周的外围地

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 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 ,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 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 公元前325年,锐意东进 。 的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 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 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 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 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 晚期 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 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 ,齐 、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 , 苏秦 、李兑合赵 、齐、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秦归还部分 赵、魏失地求和。又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使乐毅为 将 ,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 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 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 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见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 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 、楚春申君救赵败秦 ,解除邯郸之围。 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 年 ,燕乘赵国新败 ,出兵攻赵 ,反被 赵国击 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 年 ,魏信陵君合五国 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合赵 、楚 、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 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 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 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 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 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 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

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 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 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 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 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 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 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 菏泽东北) ,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 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 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 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 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 马陵设下埋伏, 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 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 。 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 行着所谓“合纵” “连横”的外交斗争。 、 “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 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 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 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 张仪入楚鼓吹“连横” 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

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 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 仪狡猾地说: “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 ”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 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 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 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 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 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 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 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 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 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战国七雄 - 秦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楚迁国都于陈(河南 淮阳) ,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 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 ,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 , 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 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 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 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 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 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 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 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 了。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

【篇三】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案设计

编撰 朱哲康 审核 舒大琼 马文峰

编撰 朱哲康 审核 舒大琼 马文峰

【篇四】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篇五】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教案示例之一

战国七雄·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8课 战国七雄

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 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我国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期逐渐瓦解?这其间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②春秋时期有许多诸侯国,谁能在这幅空白地图上把齐、楚、秦、燕、晋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标出来?(挂上事先画好的春秋时期空白图)

2.导入新课

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第8课《战国七雄》。

3.讲授新课

一、七雄并立(板书)

1.战国七雄(板书)

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板书)。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看图讲)(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的都城: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板书)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课本图画《身着甲衣的战国骑兵》,表现了当时骑兵的形象,身上穿着牛皮做的盔甲,手里拿着铁铸的匕首,骑着战马。图画《战国兵器》画的是戈(用来横击敌人或把敌人钩住)、矛(用来刺杀敌人)、戟(戈和矛的组合)。

战国时期为什么又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呢?这就得从当时多国的变法运动谈起。因为战国时期正是通过多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国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成效显著,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二、商鞅变法(板书)

1.变法背景(板书)

(1)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兴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地主阶级在基本相同的背景下先后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影响比较大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它们对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有明显的影响。商鞅是李悝的弟子,商鞅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的。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跟李悝、吴起是基本相同的。李悝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禄;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地主田租收入;制订《法经》,保护地主阶级私有财产及其统治地位。楚国吴起变法规定:“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世袭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加强士兵训练,增强了兵力„„可以说商鞅变法跟李悝、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成功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西方,较之东方各国落后,被东方各国瞧不起,连会盟也不让它参加。年轻有为的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发愤图强,下令求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要升他高官,分他土地)。”被秦孝公选中的是谁?商鞅。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古代称诸侯之孙为公孙,所以又叫公孙鞅。他入秦后,因功封给他商于15个城,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他为商鞅。当秦孝公的求贤令在各地张贴出去以后,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商鞅得悉后,马上动身,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端出了全部变法图强的设想:怎样可以富国,怎样可以强兵,又怎样必须把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一项一项连根拔掉。秦孝公越听越来劲,不知不觉地把他的膝盖往前挪。两个促膝而谈,“语数日不厌”。秦孝公决定要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

但是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都能支持吗?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贽竭力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据理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课本图画《商鞅舌战图》是这次大辩论的写照。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他手里拿着竹筒,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口号(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的结果是秦孝公最后拍板,说:商鞅说得对。决定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变法令公布之前,商鞅“立木赏金”,表明了新法令一公布,就要坚决实行的态度,借立木赏金以取信于民。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2.变法内容(板书)

在秦孝公支持下,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商鞅大规模地推行两次变法。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板书)图画《农民正在掘开田地上的纵横疆界》反映的是秦国的农民正在按照商鞅的法令掘开田地上的疆界。过去田地上的疆界不作数了,商鞅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制度。过去旧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控制,不许私有,不许买卖。因此新法令剥夺了奴隶主贵族控制土地的特权,保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②奖励耕战(板书),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耕是指耕地和织布或织帛,指的是生产。新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图画《奖励耕织》画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一个农妇在织布,地上有老母鸡在寻食,房前屋后种上了瓜和果,这不正是封建经济男耕女织的典型写照吗?新法奖励耕织,必然鼓励男耕女织,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战是作战。新法规定,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授予田地房产。这就必然鼓励战士勇敢杀敌,促进秦国战斗力的加强。在旧制度下,爵位是奴隶主贵族专有的特权,而新法却进一步规定,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奖励耕战又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势力。

③建立县制。(板书)商鞅把全国的城邑和村子合并起来,新设置了31个县。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这样,封建国君的权力更加集中。

商鞅变法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条条内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主贵族进行了拼死的反对。变法令刚一公布,他们就起来抵制。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唆使太子犯法。商鞅毫不手软,采取严厉措施严加惩处:公子虔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新法才顺利进行下去。新法推行了18年,公元前338年,全力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被旧势力包围的太子继位,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车裂致死。但是,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度一定要发展的趋势,早已深入人心,商鞅虽死,秦法不变,商鞅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3.变法意义(板书)

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要在“富强”两个字上着眼,变法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这是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这是强。总起来说,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第二,要抓住“封建”这个性质。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发展的是封建经济,确立的是封建制度,变法以后的秦国形成为一个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国通过变法形成封建国家。战国时期全国都先后进行变法,也都先后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封建制度,成为封建国家。因此,我们说,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事情。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不是最早的。最早起来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魏国也最早强盛起来。在战国初期的将近100年时间里,无论是西边的秦,东边的齐,还是南边的楚,没有不被魏国打败的。魏国夺取了邻国一片土地,一时称雄中原,风头十足。不过魏国的强盛到了战国中期,经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大战的失败,元气大丧,又衰落下去。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都是魏国跟齐国之间的交战。齐的军师是孙膑,魏的主将是庞涓。(关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军队进攻赵国(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抵挡不住,第二年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来救赵国。按常情考虑问题,邯郸被围,齐国为救赵国,当把军队开到赵国,去解邯郸之围。而军师孙膑,却把军队开到了魏国,他要乘魏国精兵北上攻赵,内部必然空虚的当口,来一个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庞涓虽然被迫从邯郸撤军,回师自救。军队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以逸待劳的齐军,被齐军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由于战场在桂陵,齐魏之战又称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十几年过去,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c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四、合纵(公孙衍、苏秦)与连横(张仪)(板书)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秦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什么是合纵?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什么是连横?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战越强。

4.巩固小结

【篇六】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 )

一、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 、 、 三家瓜分 国。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战国七雄是指: 、 、 、 、 、 、 。 七雄之间,战争连续不断,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 、 、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战国中期以后,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地主阶级实力不断增强,各诸侯国统治者开始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目的)。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人物: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

4.内容:(见课本33页)

政治上;①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 ;③改革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严明 ,禁止私斗。

经济上:①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③统一 。

军事: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5.作用:经过 变法,秦国的 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时期,经过各国变法, 制度逐步确立, 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我国的 社会形成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

功能: 、 、 等齐国为什么成为战国七雄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 ,造福至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精讲点拨】:1. 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达标检测】:

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

2.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 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⑵ 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6、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