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1-11-01 16:24:53 100字

第一篇、试议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吴广宇 黄小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选派高校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高校加强后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现实意义深远。由于政策环境及操作层面等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还需提高;制度设计有待统一;人员选拔亟需规范;挂职培训还需深入;挂职管理有待完善;绩效考核仍存难点;保障体制有待健全。要高度重视挂职工作,明确参与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长效的挂职工作规范,进一步提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挂职制度从高校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新形势下培养锻炼高校管理干部的一种新的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组织部门对改革创新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由于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范围的日趋广泛,使得高校年轻干部挂职工作逐渐凸显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彰显的价值日益显著,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其提升的路径依赖更须加以思考。

一、选派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的意义分析

选派高校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高校加强后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在拓展干部培养途径、激发基层工作活力,推进校地共建以及增进高校干部与基层群众的感情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年轻干部培养途径。年轻干部能更好地摆脱学校书生意气的严重影响,对我国基层的社情民意进行更全面,更通透的了解和掌握,积累社会基层工作经验,磨练意志品质,有利于提升高校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激发基层工作活力。解决了基层对一系列急需人才的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高校年轻干部思维活跃、专业扎实、充满朝气的特点,有利于推动基层相关工作的活力。

(三)有利于高校和地方互利共赢。挂职架起了高校与地方之间合作桥梁,有利于校地双方不断加强交流,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双向共赢。

(四)有利于增进高校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在生动的基层工作实践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碰硬事过程锤炼稳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惯性,增进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感情。

二、当前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挂职年轻干部的思维视野、工作作风、能力素质和工作心态得到极大的锻炼,工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目前在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的实际组织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挂职锻炼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

部分派出单位认为只要派出了挂职干部就算完成了上级·148·2013. VOL. 529. NO. 19

的任务,对挂职干部过问不多;部分挂职接收单位认为挂职干部要带项目给资金,忽视了锻炼提高的目的,给挂职干部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挂职干部思想负担大。少数挂职干部对挂职锻炼的认识不足,认为挂职锻炼是组织为培养后备干部而搞的一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是为求出政绩,不择手段,搞短期行为。工作中安不下心、沉不住气,难以扎根。

(二)制度设计有待统一

目前对于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的诸多事项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只限于通知和规定。而这些通知和规定中对挂职干部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规定过于简单抽象,在实践中很多都无法作为操作的依据。由于没有将挂职锻炼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安排,派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沟通也较少,导致挂职锻炼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

(三)人员选拔亟需规范

一些派出单位往往根据工作安排方便和部分领导的个人意见确定挂职人员。在选拔过程中缺乏对通盘考虑,缺乏对挂职干部的资历、专长和能力情况的审核,更缺乏相关程序就盲目派出。甚至还有个别单位为了减少挂职对单位工作的冲击而采取“应差”的办法,未经严格选拨就随机选派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挂职干部。

(四)挂职培训还需深入

在挂职锻炼的培训的经费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上仍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组织单位为了应付差事,草草派出人员,接收单位只管接受和使用,较少安排相关培训,挂职干部到岗后因不熟悉情况无所适从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挂职管理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角色缓冲机制,挂职干部在挂职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调整自己,造成时间和精力不必要的浪费。二是部分派出单位疏于管理,造成部分挂职干部游离于管理和监督之外。三是部分接收单位不压重担,往往礼遇有加,既无分工也不压担子,只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象征性地给 “副职”或助理等“空职”、“虚职”。甚至一些接收单位只让挂职干部去跑资金、跑项目,当作“联络员”来使用。

(六)绩效考核仍存难点

部分派出单位认为“挂职人员已安排到接收单位,已身在异地,应由接收单位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而部分接收

单位却认为挂职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在派出单位,无法进行有效考核。对于挂职干部的正常业务考核与学校组织部门的考核难以衔接。由于挂职只是一种临时性质的干部交流形式,一般时间较短。但是挂职工作成效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也给绩效考核评估带来了难题。

(七)保障体制有待健全

一是对部分挂职干部的生活照顾不到位。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无法顾及挂职干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部分挂职干部经济待遇有所降低;二是工作条件没有保障。部分干部挂职期间既无工作经费也无办公设备,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三是部分挂职期满去向不定。部分派出单位出现了机构精简或调整,而导致挂职人员期满回到原单位得不到合理的安置这样的问题也不在少数。

三、提高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成效的路径思考做好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作,针对当前各级政府和高校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挂职锻炼工作成效的关键在于形成共识,重点在于技术操作层面上明确相关参与主体的责任,核心在于建立制度。

(一)高度重视挂职工作,明确参与主体责任

安排挂职工作的上级部门、具体组织部门、派出高校、接收单位和挂职干部等诸多行为主体,必须要高度重视挂职工作,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派出高校要从为高校培养后备干部为高等教育事业积聚力量的高度正确对待和认真组织挂职锻炼工作。接收单位要把挂职干部当作自己的干部看待,视同已出,一视同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注、关爱挂职干部,给挂职干部安排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任务交给挂职干部去完成,为挂职干部提供经受磨砺、展示能力的平台。对于挂职干部本人来讲,一定要克服“镀金”思想和“短期行为”,主动融入接收单位,增强主人翁意识,及时调整心态,摆正位置,真正以接收单位为家,住得稳、蹲得住、沉得下,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建立健全长效的挂职工作规范

严格的制度保障才能实现挂职工作的设计初衷,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挂职条例或规则前,可以尝试对岗位设置、干部选派、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挂职考核等做出明确的规范,逐渐建立健全各种有关高校年轻干部挂职工作的制度。

1、建立规范的选派机制。根据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脾气性格和能力素质等个体特点合理设置挂职岗位,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可以采取群众自荐、组织推荐和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体现公正性和竞争性,提高群众公信度,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有潜力”的年轻干部“纳入挂职培养锻炼人才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外派挂职锻炼。”

2、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对挂职干部行为管理规范、挂职时间、挂职纪律,挂职任务等予以明确规定,使干部挂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派出高校要有专人负责挂职干部的管理;接收单位要指定一名领导作为挂职干部的委培人,帮助

挂职干部尽快适应环境,开展工作,定期与挂职干部沟通思

想,交流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接收单位要定期向选派干部主管部门和选派单位通报参加挂职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情况,提出进一步培养的措施和办法。对于集中选派的挂职干部,选派单位可在挂职地方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具体负责干部挂职期间的学习、教育和管理;还可明确信息联络员,定期向组织报告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挂职期间特别是结束之时,要及时组织召开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查摆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把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和体会文章通过简报、信息、网络等形式广泛交流,进一步扩大学习效果。

3、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高校可在校内干部提拔条件上可增加挂职锻炼的经历,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挂职锻炼的干部。要定期评选一批优秀挂职干部,利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接收单位根据挂职干部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大胆重用,把挂职干部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对挂职工作的经费、挂职干部的生活补贴等方面进行规范,做到“抽空问一问、定期看一看、家中访一访、有事帮一帮”,切实解除挂职干部的后顾之忧。

4、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要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根据“最近发展区”合理确定目标项目和目标值。考核过程中可采取定期考核和即时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考察与指导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述职、谈话、评议、访谈等考核形式,力争客观、公正、全面地考察挂职干部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群众观念的具体表现,防止考核的片面性。考核结果认定上力求客观、公正、准确,能够作为干部以后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参考文献

[1] 赵小燕.干部挂职管理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 (19):80-81.

[2] 易红庆.干部外派挂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 2006(11):40-42.

[3] 翟年祥,姜婷.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02):20-23.

[4] 赵海涛.选派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的方式和成效研究——以乐亭县为例[D].南开大学,2010.

[5] 张晓磊,杨术.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57-59.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党建立项课题《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dj201119)。

作者简介:吴广宇(1981- ),男,湖北黄梅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政工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黄小玲(1980- ),女,湖北黄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政工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VOL. 529. NO. 19·149·

第三篇、挂职干部管理工作问题研究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关于挂职干部管理工作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 组织人事报

加强和改进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是必须切实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以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取得实际成效。

其次是防止干部挂职锻炼流于形式,必须引导干部正确对待挂职工作,把挂职锻炼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增长才干的难得机会。

其三是必须加强干部挂职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防止随意性。

干部挂职锻炼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有效举措。这些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各地各部门也都按照中央的要求,选派和接收大批年轻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从面上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最近,我们专门到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甘肃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听取了省委组织部关于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情况的介绍,分别召开了有部分挂职干部和部分市县委组织部长、省直单位人事处长参加的座谈会。大家认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挂职干部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重视解决“两不管”现象,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既是保证挂职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

从实际工作情况看,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注意改进的问题。比如,有的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挂职干部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中;有的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联系不够,日常管理松懈,使挂职干部的管理出现“空档”;有的接收单位把挂职干部特别是自上而下挂职的干部,当作贵客一样看待,不敢严格要求,不敢严格管理,存在畏难情绪,等等。这些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违背了干部挂职锻炼的初衷,影响了挂职干部的形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防止出现挂职干部“两不管”的问题,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经常沟通,加强服务。近年来,甘肃省共接受中央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派的挂职干部173人。省委领导同志经常抽时间与挂职干部谈心、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亲自过问挂职干部的岗位安排、教育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派人到挂职干部原单位进行回访,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在甘肃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对中央三部委选派挂职的干部,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挂职干部的意见建议;对本省挂职的干部,每年派赴挂职单位前都要召开培训会,给挂职干部交任务、提要求。对中央有关部门选派挂职的干部,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每名挂职干部给予一次性补助,尽可能为挂职干部的工作、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甘肃省委要求,各地、各单位都要把挂职干部纳入本地区、本单位干部的管理范围,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使挂职干部始终处于各级组织的监督管理之中。派出单位对挂职干部提出培养建议,加强跟踪了解和管理;接收单位根据干部本人条件、派出单位的培养建议,制定挂职干部的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到县(市、区)挂职的,县(市、区)委书记为挂职干部管理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领导班子中有一名成员帮带挂职干部;到其他部门和单位挂职的,分管领导负责帮带挂职干部。由于职责明确,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经常联系沟通,有效地避免了挂职干部“两不管”的现象。

实践证明,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事关干部挂职锻炼的实际成效。建议对近年来挂职干部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水平。对挂职干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和单位,应以表扬和鼓励,并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反映问题多、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和单位,应进行严肃批评,以形成正确的培养锻炼干部的导向。

2 重视解决“过客”思想,引导挂职干部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

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对组织上来说,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干部个人来说,是一次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难得机会。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挂职干部中存在着“过客”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

完全进入角色;有的存在“镀金”念头,把挂职锻炼当成自己提拔的台阶,急功近利,工作不踏实;有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组织纪律性较差,自由散漫,来去无踪,把挂职看作是休息的机会;有的地方挂用结合不紧,对挂职锻炼表现优秀的干部在较长时间内不重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甘肃省在引导挂职干部珍惜锻炼机会等方面,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省委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出发,不仅对挂职干部的德才素质、发展潜力、文化程度和年龄提出明确要求,而且把后备干部和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作为挂职干部的重点对象来考虑。两年来,共选派39名副厅级后备干部到省内外挂职锻炼,占挂职干部总数的13%;近五年来共选派91名女干部、123名少数民族干部、61名非中共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分别占挂职干部总数的12%、17%和8%。各派出单位舍得把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选派出去接受锻炼,不降低标准随意派人,不作为“差使”简单应付了事,确保了干部挂职锻炼的效果。

二是合理安排,放手使用。安排好挂职干部的锻炼岗位,是实现挂职目的的重要条件。在安排干部挂职锻炼的去向上,省里本着兼顾业务、大体对口和接收单位工作需要的原则,安排相应岗位和领导职务。在确定挂职单位时,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挂职干部的培养管理,选择领导班子团结、作风好、能带出好“兵”的班子;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选择那些工作任务重、工作面宽的市县和党政综合部门;有利于发挥挂职干部作用,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特长的岗位。在确定挂任职务时,一般都安排相应领导职务,让挂职干部分管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使他们有职、有责、有权地开展工作。近年来,中央三部委先后选派29名同志到甘肃挂职,省里都根据每个干部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们担任相应的实职。其中,担任省长助理2人,担任省直部门副职3人,担任市州党政副职15人,担任市长助理2人,担任县(市、区)党政副职7人。为了让挂职干部熟悉地方经济工作的情况,还有意识地让挂职干部主持和承担了一些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建设,为他们施展才干创造条件。同时,不断拓展锻炼的领域,通过参与急、难、险、重问题的处理,不断提高挂职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三是挂用结合,重视使用。干部挂职期满后,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都要对挂职干部进行认真考核,听取挂职单位意见,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先后有30多名同志挂职期满后留在当地工作,改善了地方领导班子的结构,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活力。

甘肃省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确保干部挂职工作的质量,防止挂职锻炼流于形式,必须引导干部正确对待挂职工作,把有限的挂职时间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难得机会。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挂职干部振作精神,知难而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注意教育和引导挂职干部尽快进入角色,自觉地“不做外行做内行,不当客人当主人,不站局外入局内”,从而克服和纠正急功近利、浮夸虚荣等不良作风。

3 重视解决“多头选派”问题,加强干部挂职工作的统一管理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各单位在认真落实中央三部委和各级组织部门下达的干部挂职锻炼计划的同时,还自行联系选派干部挂职锻炼。有的是系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干部个人外出联系挂职单位;有的是县、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自行联系的,等等。这种随意性的行动给挂职干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没有做到按需选派,安排挂任岗位和职务时,对干部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的方向考虑不够。又如,有的把关不严,选派的对象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再如,有的派出单位把干部的挂职锻炼看成是要钱、要物的一种好机会,要求挂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跑资金上。还如,有的管理不严,干部挂职期满后缺乏认真的考核,等等。干部挂职“多头选派”、缺乏统一管理、工作程序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挂职干部的锻炼提高,也影响了这项重要工作的声誉。

针对这些年干部挂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加强统一管理,规范工作程序,逐步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2000年4月,甘肃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通知》,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管理、工作程序、选派条件、去向和职务安排、组织领导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中,主要是:全省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副县(处)级以上干部挂职由省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成批组织的干部挂职锻炼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统一组织实施;个别副县(处)级干部的挂职锻炼由派出地区或单位在每年第

四季度将下一年的选派计划、方案或实施意见报省委组织部,经统一协调后组织实施。各地自行与外省市联系的干部挂职锻炼计划要报省委组织部备案。派出地区和单位要认真向接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提供挂职干部的经历和现实表现,接收单位要认真审核,其任免要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和任免程序办理。在挂职期间,组织部门会同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进行跟踪管理,掌握挂职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挂职期满后确因工作需要留任的,接受地区或单位要征得派出地区或单位以及本人的同意,并报省委组织部批准。这些规定和做法,对于规范干部挂职工作起到了保证作用。

近期,甘肃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拟出台《甘肃省挂职锻炼干部管理办法》,对挂职干部的选派程序、日常管理、考核考察、纪律要求等,进一步从制度上作出规范。

组织部门是干部挂职工作的主管部门,干部挂职管理工作必须在组织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下进行,防止随意性。调研中,不少同志提出,中组部在1994年下发的《关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做好干部挂职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和新任务的要求。

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干部挂职管理工作的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统一的挂职干部管理制度,明确选派挂职干部的对象和条件,干部挂职锻炼的去向和职务安排,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的工作职责,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和使用等,以进一步提高挂职干部管理工作的水平。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各地要加强对挂职干部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切实增强这项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其要对选派什么样的干部去挂职锻炼,到什么岗位挂职锻炼等问题进行认真谋划,防止与克服片面地追求数量和形式的现象发生。

编辑:姜帅 责任编辑:何仲文

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展了“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以来,根河市对挂职干部安置到位、锻炼到位、管理到位,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对口安置到位。根河市认真对挂职干部的工作特点、所学专业和主要经历等情况逐一进行分析,根据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把挂职干部全部充实到乡镇办事处进行对口安置,科级干部任副镇长(副主任),科级以下干部任镇长(主任)助理职务,并针对挂职干部的工作特点和专业特长合理确定了工作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锻炼计划。通过合理到位的安置,为挂职干部搭建了广阔的实践锻炼舞台。

培养锻炼到位。各挂职单位指派专人对挂职干部进行“传帮带”,有意识地从培养角度,适当挑选基层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实行包片联系社区制,每人包一个社区,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实行信访包案制,负责分管范围内信访案件的协调处理以及遗留问题的处置,着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行重点工作负责制,挂职干部均担任一项或多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重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着力提高组织协调与科学发展能力;实行协管多岗制,协助乡镇办事处领导分管安全、维稳、争先创优等项工作,着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锻炼,确保挂职干部能够真正扑下身子,迈开步子,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

监督管理到位。市委组织部定期与挂职单位联系沟通,每季度召开一次挂职干部会议,了解挂职干部的工作,听取挂职单位领导和干部群众的意见、评价,及时掌握挂职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建立挂职干部日常档案、学习档案、成绩成效档案等,主要记载挂职干部日常表现情况、学习情况、挂职期间形成的思想汇报、调研材料和取得的工作成绩以及挂职干部阶段性总结评价材料,群众意见、组织评价等情况。在挂职期满后,组织部通过挂职干部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挂职干部进行考察了解,根据挂职干部的德才表现,作出全面客观的鉴定,并将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对干部奖惩、任用的依据。(常莉)

第四篇、年轻干部挂职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思考

黄进

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如何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建立健全涵盖挂职锻炼工作各个方面及环节的科学机制,不断提高干部挂职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端正思想,明确要求,紧紧把握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基本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求是发展的指南,这两项前提条件必须提前铺陈,深刻把握。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端正思想认识。分析近几年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思想观念的认识程度,严重影响着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成效。结合实际,应注意克服三种思想:一要克服短期思想。由于干部挂职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只转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接收单位容易产生应付思想,给挂职干部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挂职干部也会因接收单位管理不严而产生懈怠。因此,要加强与接收单位联系,把挂职干部当作自己的干部看待,视同已出,一视同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注、关爱挂职干部,真正给挂职干部安排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任务交给挂职干部去完成,为挂职干部提供经受磨砺、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教育督促挂职干部克服短期思想,不虚耗时光,不畏难而退,树立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信心和决心,主动融入接收单位,努力争取在挂职期间干出成绩,锤炼成钢。二要克服作秀意识。这种作秀表现为搞形式主义,为挂职而挂职,为完成上级规定指标而挂职,存在着一定盲目性,扭曲了挂职锻炼的初衷。要克服这种作秀的意识,就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挑选挂职干部,明确挂职要求,强化挂职管理,严肃挂职纪律,严格挂职考评,确保挂职效果,避免挂职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三要克服镀金思想。挂职锻炼对挂职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少数挂职干部误认为是提拔重用的“先兆”,是“镀金之旅”,以致消极挂职,“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无功而返。这种现象必须加以遏制,要教育干部克服“挂”的思想,增强主人翁意识,及时调整心态,摆正位置,真正以接收单位为家,住得稳、蹲得住、沉得下,不要让金镀在外表,仅落个“金玉其外”,而要在挂职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胸怀锦绣,志存高远。

其次,要明确挂职要求,追求锻炼成效。在实践操作中,应注重把握“三个统一”:一是目标、过程与绩效的统一。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可以借鉴中小企业OPA管理理论,实行目标(Object)、过程(Process)、绩效(Achievement)相统一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螺旋式上升。要建立管理目标体系,重点制定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选派的形式、途径、方法、数量等方面内容,特别是在选派标准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做到优中选优、强中选强,把政治素质好、吃苦精神强、发展潜力较大、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选拔重点。要建立过程实施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全程管理。接收单位具体负责干部挂职期间的学习安排和日常管理,派出单位适时进行跟踪考察指导。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挂职成效。挂职期满后,由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作出书面鉴定,由组织部存入其个人档案,作为今后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职责、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明确责权利,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一方面以组织手段,明确年轻干部在岗位上的责权范围,把干部放到关键岗位,负责具体事务,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协商方式,明确接收单位的职责、义务,并以制度形式进行规范,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为干部挂职锻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培养、锻炼与使用的统一。培养的方式就是锻炼,锻炼的目的在于使用,这是干部挂职工作的“产业链”。要通过干部挂职锻炼学习接收单位的先进发展理念,将挂职成果转化运用,放大学习效果,提升工作能力,服务科学发展。要通过建立挂职干部信息库,加强挂职干部的跟踪考察,将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列入后备干部

队伍,重点培养,优先选用。

二、完善制度,规范程序,认真落实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主要任务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程序管过程、管运行,二者都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作为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主要任务,切实达到“实挂职,挂实职,出实效”的目的。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干部挂职锻炼的发展平台。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有的关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进行整理、完善,使管理工作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当前,应着重完善以下三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双重管理和传帮带制度。派出单位要有专人负责挂职干部的管理;接收单位要指定一名领导作为挂职干部的委培人,帮助挂职干部尽快适应环境,开展工作,定期与挂职干部沟通思想,交流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二是建立情况互通制度。接收单位要定期向选派干部主管部门和选派单位通报参加挂职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现实表现情况,提出进一步培养的措施和办法。对于集中选派的挂职干部,选派单位要在挂职地方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具体负责干部挂职期间的学习、教育和管理;还可明确信息联络员,定期向组织报告挂职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三是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挂职期间特别是结束之时,要及时组织召开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查摆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把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和体会文章通过简报、信息、网络等形式广泛交流,进一步扩大学习效果。

第二,拓宽选派渠道,丰富干部挂职锻炼的实现形式。针对当前年轻干部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偏弱等状况,重点确定以下四条挂职渠道:一是到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挂职,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主动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二是到重点建设项目挂职,加强协调,提供服务,解决难题,提升能力;三是到信访、维稳部门挂职,促其在党性观念、群众观念、政策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改善;四是到上级部门或下级单位挂职,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学习调研的能力。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方法和方式上要与时俱进,注重“四结合四为主”:一是上挂与下挂相结合,以上挂为主。上挂干部到对口的上级部门参与工作,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上级部门对各项工作的具休要求,学习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有助于提升干部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二是正挂与副挂相结合,以正挂为主。挂任正职能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锻炼干部独挡一面,统揽全局的能力,效果好于挂任副职。三是低挂与高挂相结合,以低挂为主。高职低挂的目的是为了让干部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推进基层工作,了解民生,倾听民意,解民忧,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团挂与单挂相结合,以团挂为主。团队集体挂职,有助于形成管理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取得好的挂职成效。

第三,合理设置岗位,增强干部挂职锻炼的实际效果。根据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脾气性格和能力素质等个体特点合理设置岗位,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对干部的成长至关重要。要立足“四个围绕”,因材施“派”,力求“人尽其才”、“人岗相适”。一是围绕提高实践能力,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群众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二是围绕提高业务能力,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口挂职锻炼。三是围绕提高创新能力,选派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四是围绕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选派干部到急难险重岗位挂职锻炼。通过采取这些“缺什么补什么”的措施,有意识地对重点培养的干部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适度调整,让他们得到多岗位锻炼,不断丰富阅历,培养站在全局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扎实抓好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的组织保障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生产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要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来规范、完善,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锻炼干部的重任。

1、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选准派好挂职干部,严把“入口”关,是确保挂职锻炼能

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要以实现干部全面发展为目标,明确党员干部在挂职锻炼工作中主体地位,改进选拔产生方式,规范选派工作程序,采取群众自荐、组织推荐和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体现公正性和竞争性,提高群众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坚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有发展潜力”的干部纳入挂职培养锻炼人才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外派挂职锻炼。

2、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了让干部实实在在接受锻炼,真真正正挂出成效,工作中要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应重点突出政治激励和保障激励。可明文规定,除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在干部提拔条件上增加挂职锻炼的经历,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挂职锻炼的干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定期评选一批优秀挂职干部,利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弘扬他们奋发进取、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发干部敢于迎接挑战、努力成就事业的信心和潜能。同时,要从领导上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从岗位上保障,由接收单位根据挂职干部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大胆重用,把挂职干部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从经费上保障,对挂职工作的经费、挂职干部的生活补贴等方面进行规范,解除挂职干部的后顾之忧,让挂职干部安心工作。在建立约束机制方面,要对挂职干部行为管理规范、挂职时间、挂职纪律,挂职任务等予以明确规定,使干部挂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如何考准评实挂职干部的政治思想和工作成效情况,是对考核评价工作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我们认为,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应重点研究“三性”:一是考核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要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按照“实、硬、全”的要求确定目标项目和目标值,使干部对确定的目标“跳起来能摘”,通过努力能实现。二是考核评价手段的灵活性。可采取定期考核和即时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考察与指导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个人述职、领导谈话、民主评议、群众访谈、单项测试等各种措施,客观、公正、全面地考察他们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群众观念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防止考察的片面性。三是考核评价内容的差异性。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使考核评价结果认定客观、公正、准确,能够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六篇、高校干部挂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第七篇、从三方面提高干部挂职实效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从三方面提高干部挂职实效

挂职锻炼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然而,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干部挂职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挂职干部目标不明确,挂职形式成分多于内容,派出和接收单位“两不管”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挂职工作的职能部门,应从“选、培、管、用”四个环节入手,提高干部挂职的成效。

在挂职干部的选定上,应坚持“组织选派”与“择优选拔”相结合。现有的挂职干部选派方法不同地方有所差异,很多地方都采取由上级组织部门向下分配名额的方法,这样的做法虽然简便易操作,但不利于挂职干部积极性的发挥,也很难照顾到挂职干部与所挂岗位的匹配性。今后挂职干部的选定,应变“单项选择”为“双项选择”。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由接受单位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挂职干部需求计划及挂任职位后报送组织人事部门,然后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推荐和组织提名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挂职推荐人选,再由组织人事部门从中择优选拔。在选拔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选拔标准,把那些思想觉悟高、学习和沟通协调能力好、适应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出来,以保证挂职锻炼干部的质量。 在挂职干部的培养上,应坚持“个人挂职”与“单位结对”相结合。挂职干部具有在挂职单位锻炼和原单位又不完全脱钩的双重关系,这是可以互为依托,切实为挂职单位做些实事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挂职干部往往是“单兵作战”,挂职干部的资源优势往往无法充分发挥。今后的干部挂职,应扩大挂职工作综合效应,变“个人效应”为“集体效应”。在干部挂职的同时将原单位与挂职单位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通畅的上下联系渠道,使之成为帮扶对子、实践

基地,将一个人的挂职锻炼变为上级机关与基层单位良性互动的契机,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志有机会了解、认识和帮助基层。

在挂职干部的管理上,应坚持“基层评议”与“全程监管”相结合。要使挂职既有助于挂职地的经济发展,又使挂职干部得到真正的锻炼,必须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监管和考核。今后挂职干部的管理,应变“单项考核”为“多维评价”,建立挂职干部在基层工作绩效考核为主,派出单位全程管理和监控机制。一方面,请挂职地组织人事部门和所在单位对干部挂职期间的现实表现进行评议,同时引入挂职地的群众参与,避免考核走程序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派出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派人下去了解挂职干部的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并定期同挂职地党组织交换意见和看法。上级组织部门要认真进行考察,跟踪管理,把干部挂职期间的表现情况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挂职干部的使用上,应坚持“挂职锻炼”与“交流任职”相结合。对挂职干部的使用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单纯的短期挂职会使挂职干部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比较浮躁,但盲目地任用挂职干部又容易使挂职变相成为干部升迁的一种捷径。今后的干部挂职,应变“统一安排”为“通盘考虑”。对挂职干部的去留,要从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目的出发,量才使用。对表现优秀、政绩突出、本人愿意的,可由组织决定交流任职;对那些业务型干部,挂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及时列入后备干部库,为派出单位储备人才;对一些发展潜力比较大、尚需磨砺的年轻挂职干部,可以延长挂职期或调整挂职职务,择机使用。

第八篇、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