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

时间:2021-11-01 01:32:51 100字

第一篇 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淘宝大数据洞察: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大数据,汇集3.86亿消费者、超过1000万商家、10亿件商品的基本信息和行为数据,全方位洞察消费特征和行业趋势,助力商业决策。指标说明:

消费档次:基于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商品的价格分布区间确定。

网购深度:基于消费者在平台上的消费频次确定。

城市线级:基于消费者最近半年的常用收货地址确定。

成交人数:以天为单位汇总。

移动成交:以支付发生平台为准。

如无特殊说明,本报告所指地域范围仅包括大陆31个省市。

消费者分类的维度基于其最近一年的信息判定。

•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和商家机密,本报告所用数据均经过脱敏处理。

家居行业定义及研究范围

•家居行业指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必要的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工具等产品的总和。本报告定义的家居行业包括家具类、家装类、布艺类、餐饮类、饰品类以及日用类等六大类别。

第二篇 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洞察中国市场六大主要消费人群》

第三篇 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Limited

中国:宏观经济

2006年3月10日

中金公司研究部

联系人:高 挺 gaoting@cicc.com.cn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

哈继铭 hajiming@cicc.com.cn (8610) 6505 1166

要点:

¾ 中国居民消费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比许多人想象的高,远超过任何其它世界前十位消费大国的同期表现。根据近

十年来各国消费增长的状况和修订后中国的消费量及增速,我们保守估计中国可能在五到七年内超过法国,英

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居民消费国,而在十三到十六年内取代日本第二大居民消费国的地位。

¾ 近二十多年来居民消费/GDP比例的下降是收入上升,人口结构变化和投资高速增长的结果。分析表明,在今

后十年间,工作年龄段人口比重的继续上升对消费占GDP比重的提高仍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老龄化对消费

的促进作用将越显越突出。而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

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对使居民消费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¾ 居民购房需求在中长期将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与其它亚洲国家的经历比较,中国近十年来的房地产投资仍然

显著偏低。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金融信贷(个人

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积极发展将为住房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

¾ 中国居民消费的重心正逐渐转向中高档消费品。近年来居民在交通和通讯上消费的实际增速很高,一方面反映

了消费开支的名义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电讯类消费物价指数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对中国近期消费结构变化

和韩国家庭1985年后消费行为的分析,我们预计在今后十年中,消费项目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医疗

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次是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较慢的是食品和居住费用(租金和水电

燃料)。

请参阅每页底端的重要披露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目录

1.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5

1.1 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5

1.2 从国际数据分析结果看中国居民消费 9

1.3 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8

1.4 居民住房需求和房地产投资 22

2.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4

2.1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近年来的变化 24

2.2 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的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30

2.3 耐用品消费 31

2.4 对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展望 35

2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

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表格

表1:中国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偏低 5

表2:世界前十居民消费国及印度的对照 6

表3:计量分析结果:决定居民消费/GDP的因素 9

表5:2006-2020 收入增长,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预测 14 表4:一些别的国家也经历较大的居民消费/GDP比例下降 11

表6:人均各项消费性支出平均实际年增长速度(1998-2004) 26

表7:各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 27 表8:城镇居民各项开支在消费开支的比重及1998-2004期间增速 28

表9:城镇居民各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1998-2004) 29

表10:农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31

表11: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32

表12: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购买量 33

表13:韩国1985年后各项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 38

附表1:国际数据回归结果 41 附表2:中国地区间数据回归结果(全部省市) 42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

附表3:中国地区间数据回归结果(分沿海和内地) 43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

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3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插图

图1:一些亚洲国家(包括中国)1980年以来总最终消费/GDP比例的变化 7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

图2:一些亚洲国家(包括中国)1980年以来居民最终消费/GDP比例的变化 7

图3:中国1980年后GDP和居民最终消费增长速度 8

图4:中国的居民最终消/GDP和居民房投资/GDP 8

图5:中国人均GDP在1980年后快速上升 11

图6:中国0-14岁人口比重近年来下降很快 12

图7:中国老龄化将在今后30年内加剧 12

图8:中国城市化程度逐步提高 13 图9:中国城市化程度在国际上偏低 15 图10:中国消费类贷款的比重相对很低 16

图11:中国政府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与其它国家比较 16

图12:中国政府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与其它国家比较 17

图13:中国15-64岁人口比重在今后十年中将继续上升 18

图14:居民消费/GDP比例随收入上升而下降 19

图15:国有单位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部分省市) 20

图16:居民消费/GDP与居民房投资/GDP呈负相关 21

图17:中国部分地区商品房价格变化(1995-2004) 21

图18:中国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房投资(1996-2004) 22

图19:房地产投资国际比较 23 图20:居民房投资国际比较 23 图21: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口(1980-2004) 24

图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1992-2004) 24

图2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1998-2004) 25

图24:城镇居民消费结构(1998-2004) 25

图25: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 30

图26: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30

图27:韩国,日本和中国汽车销售量 34

图28:汽车拥有量和人均GDP 34 图29:计算机拥有量和人均GDP 35 图30: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项比较 36

图31:中国2004年和韩国1985年后消费结构的比较 37

图32:食品,衣着和鞋类在日本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下降 39

图33:医疗,交通和通讯等项目在日本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上升 39

图34:食品和饮料,衣着和鞋类在新加坡零售中的比重下降 40

图35:医疗,家用设备和电讯等在新加坡零售中的比重上升 40

4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

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1.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1.1 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总体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都偏低,而且近几年来呈显著

下降的趋势,引起政府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3

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household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占全年GDP

的44.6%。加上政府部门消费,全国最终消费总量为GDP的57.2%。相对美国,

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不少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数字都显得较低(表1)。低

消费率意味着高社会储蓄率。中国的储蓄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转向投资,另一方

面通过外贸顺差的形式借贷给外国。因此,低消费被认为是中国投资过高和过于

依赖出口市场等结构性失调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主要取决

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这篇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居民消费。

表1:中国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偏低

(占 GDP的百分比)

美国

日本

英国

中国

韩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泰国

印度

世界

注:美国和世界数据只到2002年

资料来源:WDI,中金公司研究部 总最终消费 居民最终消费 居民最终消费 2003 2003 1980-2003 平均 86.0 74.4 86.5 57.2 66.9 57.7 55.1 67.3 75.3 79.1 70.8 56.9 65.5 44.6 53.6 43.7 43.3 56.7 64.0 62.0 66.7 56.1 65.2 48.8 54.0 48.5 44.5 55.3 70.2 60.3

中国居民消费引人关注之处,除了消费占GDP比重低和近年来消费比重下降之

外,还有消费市场的大小和潜力。我们首先看一下关于这几方面的一些数据。表

2显示按居民消费排列的世界前十个国家及印度的GDP和消费数据。根据修订前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

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在2003年已排世界第7位,大约是印

度的1.6倍。这与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一致。国家统计局最近对GDP数字

的修订突出表现了对服务业的低估。2004年GDP上调的幅度为16.8%。通过统计

局公布的修改后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我们估计2004年全国总消费占GDP

的比重由修订前的53%上升到55%。以此计算,总消费水平要上调21%以上。估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5

第四篇 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一.引题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报道上不断出现这样的说法: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连年下降,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严重失衡。(如《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8日的《普通民众为何不敢花钱?》,就是一例)。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确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9年的35.6%。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居民消费真的下降了吗?仔细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值”非但没有萎缩,反而连年上升。最终消费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04年为12.31%,之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和2008年都达到15%以上。2009年,消费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9%。除了2009年之外,最近几年,消费增长速度都快过GDP增速。

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居民消费上升的速度大大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韩国等相比也毫不逊色。在这里,数据打架了。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值在持续高速上升,另一方面,这类支出占GDP的比重,确实在逐年下降。

表面上看,数据打架的原因很清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大幅增加政府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惊人,这是导致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在2008年美国和欧洲遭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大幅度增加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出4万亿元刺激计划,使得消费占GDP比重进一步下降。

与此同时,因为中国居民需要为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和购房积累资金,不敢过快增加消费开支,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原本可以增长更快的潜力。

但以上分析的都是表面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主要原因。

二.我国居民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城市化进程缓慢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趋势看,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消费增长速度看,1979年-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5.7%,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政府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1.2%。只有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总消费增速(9.4%),是总消费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从消费率看,2007年我国总消费率为48.8%,比最高峰时的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度为-125.3%;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了5.9个百分点,贡献度为32.3%;政府消费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贡献度为-7%。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是我国总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消费贡献率看,2007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9.4%,比1981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下降了43.8个百分点,占比为81%;城镇居民消费贡献率下降了6个百分点,占比为11%;政府消费贡献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占比为8%。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是我国消费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城镇化进程对提高消费率有重要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1.7%下降到2007年的53.4%,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300%。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5.7%下降到2007年的20.3%,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44%。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18下降到2007年的0.86,下降了0.32,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13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78年的1.03下降到2007年的0.79,下降了0.24,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的贡献约为-26%。

1979年-2007年,居民消费率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度为-93%。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152%,城乡居民人口结构变动(即城市化率的提高)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135%,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总消费率变动的贡献合计约为-76%。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我国消费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消费率下降也有较大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城市化率提高是我国消费率变动的惟一正向促进因素。城镇化率偏低,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也是我国消费率低、投资和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中国消费者消费比重

(二)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向少数人集中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收入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分布结构。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趋势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

一是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5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基本稳定,而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仅为39.7%,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分配结构来看,也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1992年-2005年,企业(包括金融部门)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上升了8.3个百分点;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先降后升,2005年为20.5%,与1992年接近;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8.3%下降到59.4%,下降了8.9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而居民所占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比重大幅下降。1983年以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1的比重基本上逐年下降,从1983年的66.9%下降到2007年的27.3%,下降了39.6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1983年的33.1%上升到2007年的72.7%,提高了39.6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二者有加速变动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差距急剧扩大。

三是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占人口比重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在下降。以城镇居民为例,2000年-2007年,按各收入组权重计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权平均增长10.9%。其中,占城市家庭60%的中等收入以下组的贡献率只有52%,占城市家庭40%的中等收入以上组的贡献率达到48%。10%的最高收入组的贡献率为14.3%,而10%的最低收入组的贡献率只有6.2%。这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高收入家庭贡献的,居民收入正在向少数高收入群体集中,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比重下降。

四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消费倾向下降。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利用

城、乡居民住户资料和基尼系数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分配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成反比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更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是城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从城镇看,与劳动者报酬对应的工薪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渠道。1990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其中,工薪收入年均增长13.7%,比重从76.1%下降到74.2%,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4.7%,比重从21.7%上升到24.6%,是第二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24.5%,比重从1.5%上升到6.8%,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0%,比重从1%上升到2.5%,增长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从农村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990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1.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8.9%,比重从75.6%下降到53%,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4%,比重从20.2%上升到38.6%,是第二收入来源,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2%,2007年比重达到5.4%,是第三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9.1%,比重从4.2%下降到3.1%。从发展趋势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还会持续提高。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也是工资性收入。从2007年看,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接近90%。

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还有其他原因,如历史文化、社会年龄结构、流动性约束等,但最直接、最主要的还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城市化进程缓慢。

三.改善措施

如何在确保居民消费绝对值上升的同时,提高消费占GDP的相对比重?首先,要看政府是否会长期保持高投资水平。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投资,建设了一系列重点交通和水利工程,对经济起到了良好提振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政府却已很难模仿罗斯福新政,因为美国已经找不到多少值得大规模投资、并能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了。在美国,高速公路早已四通八达,该修

桥的地方早就修了桥,连十来万人的小城市都修了机场。中国和美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还在起飞阶段,有许多值得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就非常羡慕中国能够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正是由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在2009年依然保持了8.7%的高速增长。但再过几十年,中国也会超越这个发展阶段,将很难持续采用投资基础建设来拉动内需。

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也存在很大隐患。铁路、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大规模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债券融资或者增发货币。如果公共债务不断上升,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很不利。寅吃卯粮,当时舒坦一阵,后患无穷。倘若以增发货币的方式扩大投资,更是饮鸩止渴。一旦触发恶性通货膨胀,很可能颠覆经济增长趋势。2009年,中国银行贷款猛增9.6万亿元,大部分贷款给了国有企业,投入了基础建设。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不得不加倍警惕。

再看方程式中的另一个变量——居民消费。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增加生产永远处于第一位。消费水平的提高应当是增加生产、增加物质财富存量的结果。在没有充分提高产出的情况下空谈提高消费水平,只不过是望梅止渴。第二,通过减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目前,中国政府财税收入占GDP比重过大,在世界各国当中名列前茅。尽管税收负担很重,但地方政府依然入不敷出,债务高达7万亿元。要刺激消费,夏季要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居民税负。第三,稳定金融,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总额,减缓通胀预期。只有切实保证居民的未来购买力,人们才能放心增加当期消费。第四,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完善廉价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五,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所,安居之后才可能增加消费支出。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改革配合才能见效。没有一个全面的改革安排,简单地喊提高居民消费,其结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