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山水

时间:2021-10-30 10:18:12 初三作文

篇一:《宋代文人喜欢山水画》

宋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末五胡乱华、南北朝分立,并入与隋、唐。及唐灭之后,五代十国逐鹿中原。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太祖皇帝赵匡胤于陈桥起兵,横扫天下,这才使得中华大地再度回归大一统。两宋时期前后三百余年间,中国的文人阶级地位迅速提升,人文精神大放异彩,文学、书画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画坛,山水画达到了历史高峰期,绘画技巧日臻完善,画中寄托的意境、志趣更是深深沉淀。山水画在文人中间广为流行,甚至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名人雅士无不纵情山水,用画笔描绘山河的壮美秀丽,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操。

是什么导致宋代文人如此钟情于山水画?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关键的要素:宋朝有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宋代文人有什么特点?宋代的山水画有什么特点?

两宋社会文化浅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五代十国纷争时期,战乱频仍,掌握军权的门阀横行天下,“文章礼乐”无益于时,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太祖皇帝建立宋朝后,为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王朝更迭频繁的覆辙,遂定下偃武修文的祖宗之法,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国

家等措施削弱武将权力。太宗即位后,又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制,吸收大量文人进入政府,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读书人执政的朝代。因此,北宋成为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精通琴棋书画,学富五车。在文学领域,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几乎全部席位;哲学方面,理学的开创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达到了巅峰。北宋是真正的文化人的天堂。清明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逢佳节,游山玩水成为时尚,名山大川间络绎不绝的旅人是一道靓丽的时代风景线。

然而一方面,北宋却在与辽国和西夏的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看似繁荣,实则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终于招致靖康劫难,举国难逃,偏安一隅。

到了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妨碍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宋词在南宋达到鼎盛,辛弃疾、陆游的名篇流传至今;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并一直垄断元、明、清三代思想和学术领域长达700余年,其影响之深广,在古代中国没有其他思想可以与之匹敌。

可惜的是,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最终无力阻挡蒙古铁骑的大举南下,传统的汉民族中央政权首次被少数民族政权所

完全取代,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落,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以至于今天的许多“网络历史学家”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之类的激进论调。

宋代文人的风骨

宋代的文人被认为是真正有文化、有骨气的一批知识分子。因为他们不是依靠血缘关系,享受祖辈留下的丰功伟业,而是凭借头悬梁锥刺骨的寒窗苦读,通过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出人头地。所以宋代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才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背后是君权的无限放大。曾经能够翻云覆雨的门阀势力不复存在,科举制度巩固了君王的绝对权威,只有通过皇帝亲自的殿试才能进驻把握国家命脉的中央权力机关。

这两者的矛盾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宋代文人。一方面,他们精通学术、讲究仁义礼智信,对于文化艺术有着浓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被国家政权、君主专制牢牢地束缚,大多数文人收敛了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至多也就是像苏东坡那样,借几分滑稽、几分旷达,来逃脱来自社会也来自自身的压抑。加上常年的战乱,有责任感的文人更加把忠君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总体来讲,宋代文人的风骨是凝重而深邃的,他们重理智而轻感情,重社稷而轻个人,思想更成熟深沉,情感更含蓄复杂。

山水画中寄托的情怀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山水画不仅仅描绘自然的魅力,更加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创作山水画,重要的不是像相机一样精确的复制出眼前的风景,而是将身处此情此景时的感受融入画笔之中,营造出使得赏画者身临其境的完美意境。

人是来源于自然的,自然同样需要人来映射。王尔德在水仙花少年的故事里告诉我们,美丽的事物必需通过介质映射到大众的眼前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孤芳自赏的美是病态的、不长久的。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我们需要把自己灵魂深处的美丽映射出来,或者通过文字,或者通过音符,或者通过色彩和线条。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映射内心的介质正是眼前的名山大川、落花流水、孤帆远影、小桥流水。只有内心深邃敏感的人才能画出有意境的山水画,而有意境的山水画一定联系着一颗深邃敏感的心。

结论

虎视眈眈、重兵压境的侵略者即将践踏美好江山,后方安逸休闲的生活与日夜告急的边关战事之间矛盾重重。深邃内敛、压抑情感的宋代文人眼看着这一切却又无力对现实做出反抗,当这群无力的反抗者遭遇最适合寄托思想、传递情感的山水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满腹牢骚无处宣泄,自由的意志被中央集权统治牢牢压制之时,文人雅士只能通过诗词歌赋、寄情山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也只有讲

求意境的山水画才能完美的契合人类复杂多变、朦胧虚幻的心理活动。在游山玩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平静,在山水墨彩之中重温自然的美好,自然成为文人雅士最热衷的消遣。

另一方面,江山社稷如此秀美壮丽,怎能拱手让人?然而遍地狼烟,留待谁人重整破碎的山河?北宋国家统一,画家大都集中在北方,画的是北方的大山大水,层峦叠嶂,一般是全景式构图,到南宋国家偏安一隅,画家逃到南方,看见不同于北方的山水,是那种烟云迷漫,草木葱茏的,所以画家开始画山之一角,水之一边,展现局部的美。通过山水画,文人们彻底激发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开始忧国忧民,抒发“国破山河在”的旷世情怀,缅怀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曾经,呼吁有志之士保家卫国,守护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

只要将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特点联系起来,再考虑宋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画的痴迷,一部分是出于压抑的政治环境下,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自我,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对残山剩水的勾勒描绘,表达对统治者软弱无能、不思复国、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留恋。

篇二:《山水》

把握传统园林的精髓

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必须汲取的营养。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创造现代园林的辉煌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1.开阔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是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和文脉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

园林艺术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然而持久引以为荣的古典园林过分孤芳自赏,从宅到城,一个多层次的天人合一系统却被埋没。在诗画意境里沉醉久了,迷失了精髓、方向,丧失了活力,甚至鲜花变成了鸦片,池水形成了腐沟。

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颇有一种“曲径通忧处”的感觉。比如,华北某并不富裕的县级小城市新市长上任后,为实施“政绩工程”,第一把火便把市政府前近5公顷用地全部建成皇家与江南园林合成型的中式广场和亭台水榭贯穿的庭园,且简单堆砌,设计拙劣,后果可想而知。尚不论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大规模建设违背其悠久历史形成的自身文脉特征的园林、建筑形式,但就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入不敷出的财力而言,就可判定这是个不负责任的“糊涂工程”和“腐败工程”,并给后人留下不堪重负的包袱。

看来我们的决策者,特别是设计师们确有必要俯下身,静下心重新领悟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质和特性,深刻反思,因为发展中国家经不起缺乏学习和论证的盲目建设造成损失的重大打击。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让我们粗略来解读一下。

★首先,“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相应地,建筑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国古建筑最充分体现这两半合一的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昭示未来。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

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不一定逢屋必有园,然而作为类型却普遍与园结合,可见以园为半结合所有类型是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之一

★ 再者,“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特征:一是人工优化的生态―生活环境;二是体育活动场所;三为读书工作幽境;四是家人闲暇自娱之处;五供社会交往;六为宗教之需;七供生财。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再从城市总体看,园林渗入所有建筑类型,加上城内与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园明三园、颐和园、北京三海及避暑山庄便是很好的的佐证。

★最后,“天地一新误区外”。园林两半合一模式一旦冲出唯美主义的峡谷,顿然天地一新,观念飞瀑。

其一,中国古建筑是综合性大系统,园林作为横向子系统,与其它各类型子系统交织融合,系统优化,活力倍增,仿如核聚变,启示着类型大综合、多功能变通等新方向。这是欧洲传统各建筑类型之间缺乏渗透融合,所未具有的特征。

其次,由宅园到城市的多层次天人合一,对于探讨全球性城市生态环境模式,有新的参考价值。

其三,园林不能单独与其他关联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可离析。同时工作重于游憩,园附于各类主要功能区,以便随时调剂生活,就近移换空间,互补互益。若割裂二者则两头皆失,园失广泛依托,各类型失去优化的生态环境,尤其丧失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与特殊价值。

其四,园内建筑多,一般占地为全院的30%(小型园)或15%(大型园)明显不同于欧、日的古园。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是功能丰富,双重生活空间结构的有机性强,还可以造景;缺点是绿化与水体尚需推敲,生态功能削弱。所以在保持基本的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观赏性建筑比率,尤忌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态。

其五,叠石为一大特色,作用多,成就高。但是相对而言,建造纯粹的山石往往争夺绿化及水用地,不利生态与小气候,不如植被土山稍加缀石,既浑然一体又利绿化。

在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中,庭院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提升活力,还是招引灵气、启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环保价值,甚至可调控小气候。《皇帝宅经》指出:“宅以泉水为血脉。”因此,完美的建筑群落必须配以水体方能画龙点睛。

作为庭园里的重要装饰品之一,植物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种植大量的健康植物,会创造一个清新而充满活力的环境,有助于消

篇三:《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阅读答案》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